“长安画派”精神的教育价值探索

2022-07-29 02:59西安外事学院
文化产业 2022年19期
关键词:画派长安美术

李 华 西安外事学院

“长安画派”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其创作的大量作品是陕西美术的瑰宝。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内容与传统文化特色、民族思想有机融合开拓出的中国画新境界、新形式最经典、最成功的范例之一,是在反映新时代新生活、促使中国画从内容到形式推陈出新的背景下形成的一个具有超地缘特色的绘画流派。

目前针对“长安画派”历史发展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均围绕历史文献考察、画家个案、作品分析三个方向进行,对其教育价值的研究较少。“长安画派”的教育成果主要体现在中国画专业的教学技法和课程安排上,对其美术教育价值和社会影响的研究,以及如何总结、继承、发展的研究较少甚至有所缺失。由此可见,应加强对“长安画派”文化价值的继承性研究以及其对未来美术教育探索的研究,本文对“长安画派”的成立背景进行分析,并对其美术创作精神的由来进行解读,最后就“长安画派”对当代艺术界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

“长安画派”的现象研读

自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美术领域的改革,新时代国画的发展方向在全国引起激烈讨论。在新时代精神的引领作用下,全国各地都开展了有关新中国美术发展方向的探索与讨论。在陕西地区,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画家以下乡考察和写生为主要形式,践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精神的基本方针,在20世纪50年代的全国美术作品展上引起巨大的反响,被世人称为“长安画派”,这也让该团体在新时期中国画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也是新时期绘画领域最符合新中国时代精神的绘画流派。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一批以人民生活和大好河山为创作对象,深入探索中国画形式语言的绘画大家,代表人物有石鲁、赵望云、何海霞、方济众、李梓盛、康师尧等,他们是陕西乃至全国著名的画家、教育家,他们的学生和弟子大多都成为陕西美术界的知名人士、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以及各大院校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育人思想。“长安画派”以陕西美协为基地。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与时代的需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图1 石鲁 转战陕北

20世纪初在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平民意识,绘画领域也强调写生实践的重要性。这点从“长安画派”追求下乡考察写生的态度就能看出来。石鲁曾走遍陕北地区,赵望云曾在甘肃等地考察,新中国成立后,石鲁同赵望云一起在陕西地区进行了全面、丰富的考察和写生,并创作出许多受延安革命影响的美术作品,其将文人格调与延安精神互通,并转化为时代特色。“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是其著名的理论标志。石鲁和赵望云在理论上的独特见解,构建了“长安画派”的理论基础,成为后来人们研究“长安画派”绘画思想的主要来源。“长安画派”深刻地影响了陕西美术教育,为当时的陕西绘画教学体系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从当下的环境来看,这种教育体系面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前瞻性,其为人民的思想与当下人民对美术的逐渐理解,以及愿意在美术馆和展览上进行时间和物质的投入而形成的社会氛围十分契合。本课题针对这一现实,采取综合、分析与比较研究的方法对“长安画派”的思想与美术主张,以及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挑选出“长安画派”中符合现阶段价值观的美术精华,与现今陕西美术教育以其为“根”而构建的专业性教学体系相结合,并提出深化教学、教育改革的主张,续写“长安画派”在陕西美术史中的传奇,建立根植于此基础上的一个全新的美术教育理念。

图2 赵望云 边塞风光

“长安画派”精神的形成

“长安画派”的作品体现出了艺术家对生活和艺术应有的态度,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以及如何将生活转化为艺术创作的探索。“长安画派”的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无论是从表现形式还是创作手段上来说,都具有新中国建设时期的群众典型性和强烈的新乡土生活气息。其在《讲话》精神的指导思想下,从创作角度解读了艺术的本源问题。“长安画派”的代表作如赵望云的《踏遍青山》《醉染丛林二月花》,其画面虽然都是传统的山水画场景,但却融入了当地人民绕山劳动工作的元素,与传统水墨画中的“闲云野鹤”等意境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画面表现出的新气象,主要源于创作者对画面中场景的真实经历。赵望云曾在期间考察,并进行了深入了解,故大量描绘了当地人的生活。

第一,是当时的社会背景。新中国成立,人民首次当家作主,全国的文艺和美术工作全部围绕在“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指导精神和其他需求上。当时中国百废待兴,艺术界更是需要重新开始,建立一套新的美术教育和创作体系。在受到西方艺术价值观,尤其是苏联美术和教育的影响下进行的我国各个艺术专业领域的创作研究,实际上是全国专业性美术创作一次重要的“本土化”“本源化”的探索。而在此期间,“长安画派”开始了下乡采风之旅,其走遍了陕西各地,进行大量的写生创作,包括对黄土高原、陕南等地的考察,尤其是对黄土高原这片红色沃土的艺术探索更是“长安画派”留给后人的艺术财富。在指导精神上,新中国文艺思想依然延续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重要内容,即《讲话》精神,这一精神明确了艺术与人民、社会的关系。而“长安画派”重要旗手石鲁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就走遍了陕北各地,对陕北地区的雄伟景观甚为震撼。石鲁提到,陕北地区有着辽阔和独特的地理文化气象,这种苍茫的雄性之美,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成为他后来得以创作出美术创作史中独一无二的“黄土高原皴”皴法的来源。

图3 石鲁 高山仰止

第二,艺术和创作者艺术认知和价值观。“长安画派”始终在践行一个创作理念: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对此,“长安画派”明确了绘画与艺术创作的标准,即绘画应当从生活中来,再走入生活。因为有生活感触的绘画才是优秀的作品,才能打动观者。艺术家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其创作的走向。生活应该是自然平和的,日积月累的,只有面对生活,感受生活,才能将生活的感触植入内心。如果以第三者角度去旁观生活,就只能记录生活中的片面和碎片化的内容。为此,石鲁提出,“为画而生活则画死,为生活而画则画活。当有生活而求画,不当欲画时而讨生活”。“长安画派”认为了解艺术真谛的创作者绝对不会忽略生活,因为艺术创作之源就是生活中的人和事,是人民的共同所向。可以认为先有了人,才有了生活,才会有艺术创作之源。艺术表达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艺术应有的态度,只有真正体验生活,了解真实生活环境,才能在时代环境中探索出新的中国画的新的绘画语言。在新中国当时的客观环境的影响下,“艺术为人民服务”成为当时社会的时代精神,如何尊重艺术的感性表达,同时脚踏实地,还原现实生活,这种中国画的探索之路始终伴随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历程。这种现实与感性的取舍并不容易,马克思认为“有些类型的艺术不是严格地由社会的物质基础决定的,它们具有永久的、超历史的价值”,“从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和特性来看,艺术生产的方式也就是人‘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由此可见艺术表达的不确定性和特殊性。

图4 赵望云 万山丛中

20世纪50年代,美术界沉浸在现实主义的语境中,“长安画派”仍旧立足于传统,立足于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理念和艺术精神,不论是感性还是理性表达,都能够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在满足时代需求的同时,寻找一个新的表达方式。“长安画派”的艺术家坚守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在“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影响下,下乡感受生活,接触生活本源。这些艺术家和美术工作者对文化和艺术的热爱以及向往,让他们几乎动用了当时的全部潜能和思绪探索出了能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创作手段。因此,在“长安画派”的感召下,全国的艺术家和美术工作者爆发出了强烈的创作动力,故而产生优秀的作品也是必然的。

“长安画派”精神的教育意义

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长安画派”,其蕴含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可以说是对新中国文艺教育方向的指引,让人们明确如何理解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教导后人热爱生活、热爱艺术。“长安画派”的作品中体现出的生活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美术气息,首次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人文精神与人民的世俗生活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艺术为人民服务。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为之后的美术工作者树立了榜样,也指引了他们未来的创作方向,对未来美术教育工作者如何开展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从“长安画派”开始,中国艺术家和美术工作者在美术创作中始终铭记艺术为人民服务,不断教育每一代艺术家和美术工作者如何对待当下的时代,如何表现生活中的人民,这种指导精神是对《讲话》精神的延续。在此之后的美术作品均开始寻找这种人文与教育相结合的“新气象”的表达,并不断涌现出讴歌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长安画派”的作品给后人提供了一种将传统文化和真实生活,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融汇交错、相互并进的创作范式,具有很强的教育教学价值,在艺术创作中具有很强的探索意义。更重要的是,其对新中国美术创作的方向和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发展之路的融会贯通,为后人提供了广阔的创作构想渠道。“长安画派”不断强调艺术为人民服务,真实地面对、感受、记录生活,让艺术作品永远不脱离现实,不脱离生活。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文艺工作者和艺术家,让他们在美术创作中重新寻找到自我,为当时的美术创作开启了重要篇章。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布,使“长安画派”获得新的历史定位,其将引导美术教育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的新时代教育指导方向。在这个前提下,将传统与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长安画派”必然会将自身具备的美术文化和教育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作为陕西美术瑰宝的“长安画派”艺术精神也必将在新时期继续发挥推动美术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并不断传播其文化价值。对“长安画派”所蕴含传统美术理念和教学思想的研究必能为当下的美术教育改革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开拓新的美术创作未来。

猜你喜欢
画派长安美术
我们长安
水VS火
美术篇
长安画派应有时代尊严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西游新记 2
立体画派
水与火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