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特区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

2022-07-29 02:59中共肇庆市委党校
文化产业 2022年19期
关键词: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建设

常 静 中共肇庆市委党校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特区在经济方面创造了快速发展的奇迹,同时文化建设成就颇丰。现对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特区文化建设历程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深圳经济特区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以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先后被纳入经济特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区、粤港澳大湾区等改革特区和政策优惠区的行列,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深圳在文化建设方面逐步探索出一条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与文化内在发展规律相契合的基本经验。深圳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的演变,为深圳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精神保障和动力支撑。

深圳经济特区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文化建设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经济特区建立之初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前。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初,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文化建设发展相对滞后。但从总体来看,这一阶段的文化建设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加速起步。

第一,思想率先解放。深圳以“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开拓精神,在许多领域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利用外资兴建各种基础设施,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发行新中国第一支股票,率先敲响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等。深圳领导人敏锐地意识到经济特区应关注文化问题,克服资金困难,建成八大文化设施,为接下来的文化建设打下基础。

第二,文化样态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现代性。这一时期深圳特区文化与其他城市不同,文化先进性凸显出来。广场文化、歌舞厅文化、民宿文化、社区文化等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应运而生,展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活力,文化在许多方面引领潮流。

第三,开始了文化市场化的积极探索。这一时期的文化建设注重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深圳的不少企业开始重视文化在经济中作用:酒店通过举行文化活动,提高知名度;服装公司与体育合作,扩大销路。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深圳摸着石头过河,对传统的文化管理体制大胆创新,自觉主动地探索新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体制,并且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

文化建设觉醒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到2003年深圳确立“文化立市”战略。深圳在文化理论和文化实践方面全面铺开,开始涉及更加深层次的问题。

第一,把注重市民精神文明,全面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放在重要战略地位。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明确指示“要坚持两手抓”“两只手都要硬”,在这一指示下,深圳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深圳发展实际的规划(见表1),这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实施,明确了深圳文化建设发展目标,并提出战略部署和任务安排。

表1 1990—2003年深圳系列文化发展规划和部署的重要文件

第二,深入推进深圳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从宏观延伸到微观,探索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办文化由政府转向社会,从相对容易的文化事业单位开始,主要是把公办艺术团体推向社会,采用聘用制,激发院团活力。这一时期,文化产业虽然“才露尖尖角”,但却开始改变深圳的文化格局。

文化建设全面发力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2003年深圳市实施“文化立市”开始到2012年。这一阶段文化建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产业成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04年,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从第二届起更名为: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举行,依托市场优势,“文博会”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巨大引擎。深圳不断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逐步探索出一系列“文化+(科技、旅游、金融等)”产业新业态。文化产业发展增加值从2003年的135.3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875亿元,年均增速近25%,深圳文化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第二,文化品牌突出城市气质。这一阶段,具有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活动越来越多,更好地满足了市民的文化需求,城市文化软实力得以提升(见表2)。

表2 2003—2012年深圳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

第三,不断深化和完善文化体制改革。在党中央的统筹下,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但与之前相比,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改革的文件相继出台,为民营文化企业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空间。继续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其中“分类改革”和“7项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在全国范围引起了关注。

第四,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共享最直接的载体,这一阶段,市级财政加大基金投入,文化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十分钟文化圈”基本形成。从2007年开始,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出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的全面免费开放服务,此后,票价补贴、免费音乐会等文化惠民措施真正推进了文化权利均等化。

文化建设引领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2013年至今,深圳文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正在全力构建与国际大都市、全球城市相匹配的文化新格局。

第一,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通过系列活动,培育市民高尚的人文道德精神。文化品牌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创新、开放。2017年推出“城市文化菜单”,“菜单”立足本土,对标国际,涵盖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科技创新、体育休闲等多种类别,不断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而且每年根据实际,动态调整,不断提升“菜单”的内涵,是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实践。

第二,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依托市场、创意和科技优势,文化产业新兴业态领域增速显著,“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第三,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十大文化设施”[深圳歌剧院、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创意设计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馆(后改名为国深博物馆)、深圳科学技术馆(新馆)、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音乐学院]掀起第三轮文化设施建设高潮;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将文化志愿服务融入社区治理,大力推动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实现公共文化场所WIFI全覆盖,让市民享受最大的文化福利。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特区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坚持党的领导

深圳经济特区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从特区成立开始,深圳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在不同阶段制定了不同的文化发展战略。

1992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廉政建设、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一指示下,深圳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每一阶段,都将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公民道德文化水平作为制定政策、规划的出发点。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深刻论述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举措,这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加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的出台,对深圳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和期望。对此,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相匹配的城市文化系统成为深圳城市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可见,坚持党的领导是深圳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当代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于发挥党引领方向、领导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深圳经济特区之所以能够实现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的历史演变,关键是充分认识到了先进的文化理念能够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深圳历史上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理论非常丰富。“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理论的核心是不同阶层的人都有参与文化创造的权利,都能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一理论具有鲜明的创造性和先进性。像“市民文化大讲坛”“外来青工文化节”等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这些文化惠民工程,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力量。“国家文化主权”理论,立足国际视野,明确在与国际进行文化交流时,既要吸纳其优秀成果,又要明确自身文化的主体地位,牢牢掌握话语权,在世界文化中展示文化深圳的鲜明特色,推进深圳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注重文化理论研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14年深圳关于“文化流动理论”的研讨,从理论上回答了深圳如何从一个文化底蕴薄弱的城市实现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兴城市和文化薄弱城市的文化发展思路。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进文化建设

首先是文化战略上的自觉。特区成立之始,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样式少且单调,与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不匹配。针对这一情况,当时市委、市政府提出,勒紧腰带也要把八大文化设施建起来,打开了文化建设的新局面。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深圳意识到特区是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经济特区。面对外界“深圳没有文化”的质疑,深圳进行自我反省,这种文化反省意识让其形成了更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追求。从“文化立市”到“文化强市”,40多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都主动自觉地将文化建设放在城市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城市社会治理中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其次是行动上的自觉。深圳的文化自觉还体现在多元社会主体自觉参与文化建设。政府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传统到创意,不断释放文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个人层面上,深圳以“来了就是深圳人”的主人翁意识参与城市文化建设。各企业单位也充分发挥能动性、创造性,投入文化建设中去。

要有敢“闯”善“创”的勇气和担当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这样总结。深圳特区在成立之初,冲破思想牢笼,解放思想,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激励人心的口号来回应,超前的思想观念为深圳特区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敢于突破思想禁锢,勇于创新,在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深圳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如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实在在地让群众的文化权利得到保障,共享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一直是深圳市文化建设的重点。从20世纪80年代的“大家乐”舞台到开创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向市民开放项目,从通过票价补贴方式让普通市民也能享受高雅艺术到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充分彰显了深圳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多样性、公益性、均等性特征,而这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

猜你喜欢
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建设
吴·现代潮菜深圳店
第23届SIMM深圳机械展
热炼健身·深圳侨城至臻会所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深圳:无人机灯光秀精美绝伦
陈云在经济特区建设过程中的思想变化探析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