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公共文化服务的“馆店”融合运营创新发展研究

2022-07-29 06:18张美娟苏华雨
出版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书店图书图书馆

张美娟 王 萌 苏华雨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图书馆与书店融合实践(以下简称为“馆店融合”)是公共图书馆与实体书店的一次尝试,是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联袂的一次合作实践,旨在借助图书馆与书店合作共同开发现代新型图书馆面向社会的大众阅读等各类文化服务新功能。目前而言,“馆店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的难点主要在于图书馆和书店在单位性质、人才管理机制、运营模式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根本原因是图书馆一直作为事业单位运行,而书店则作为企业运营,双方在融合过程中需要从观念与实践中进行充分地磨合。

本研究基于相关文献与实践案例的分析与思考,认为“馆店融合”创新实践模式是符合当下信息化时代的文化创新手段,也是传统图书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重要转型方式,此模式必要且可行。

1 馆店融合创新发展意义

以新华书店为代表的实体书店能够为广大阅读群体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阅读需求,同时也肩负着平衡社会效应及经济效益的重要职责。公共图书馆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力军,是推动全民阅读开展的主体。公共图书馆扎根于社会民众中间,拥有广泛的群众阅读基础,是提供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馆店融合的创新发展是新华书店在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寻求全新发展生机的重要跳板,是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举措。此举有利于重新激发社会群体的阅读热情,提升全民阅读落实程度。最后,馆店融合的发展无疑是适应全民创新创业的时代号召,为更多人提供创新实践机会的重要举措。

1.1 承担社会责任,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在实现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人的需求转化为更高一层的发展诉求。我国目前已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质量的需求,精神文明层面的追求成为了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表现。相应的,国家社会为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要求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来增强人们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以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群益主要途径。2021年10月,国家发改委颁布《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强城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其中特别强调,要以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为依据做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提升与民众精神需求的增长紧密相关,图书馆与书店承担着为社会提供优质文化与服务的职能与责任,其使命与初心是促进全民阅读服务及阅读推广。因此在进行馆店融合项目时应秉承“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更需勇担历史责任,站在文化发展进步的潮头,不断进行自我突破,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做出贡献。

1.2 激发阅读热情,打造全民阅读环境

自 2014 年起至今,“全民阅读”已经连续七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持续推进,国家高度重视通过阅读来实现人民的文化诉求和能力提升,并在每年的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大力宣传与号召全民阅读,阅读代表着精神文明的丰富与思想的发展进步,但是在持续推进的过程之中,全民阅读的收效却并不乐观。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一年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是3.30本,成年国民中,只有11.6%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的纸质书。这一数据中的图书还包括了大量的消遣娱乐类小说、网络文学等,高质量阅读难以保证。

阅读的缺失不利于民众思考能力的锻炼与提升,阻碍个人的发展与进步。从更加长远的发展格局来看,激发民众的阅读热情、开发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文化强区”“书香社会”、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势在必行。图书馆与书店突破传统藏书与售书的职能界限,充分利用地理空间的优越性,创造更加优越的阅读环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更多的读者进入,以优质的图书资源引导读者阅读优质作品,提高服务质量与书评,让更多走进的人沉浸在舒适便捷的阅读环境之中。同时,图书馆与书店可积极发挥自身的管理与组织能力,开办各类活动,以征文活动、签售会、经典诵读活动等多元文化活动吸引读者,增强自身的宣传影响力,不断重塑地区文化影响力,打造新时代文化地区标志,在社会中形成“爱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风气。

1.3 打造实践平台,促进社会创新创业

长久以来,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人员由于工作长期的雷同性逐渐出现了服务人员冗余、工作效率降低等不良现象。但是书店的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不利于形成较为统一的服务风格,在书店图书采购经营等方面又存在着人资不足的现象。基于此,馆店融合的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图书馆与书店服务人员工作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以互补高效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更加完善和满意的阅读体验。

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图书馆与书店的融合发展是一种新的创业实践探索。融合发展的模式打破了图书馆与书店之间的壁垒。通过物理空间的充分利用和文化空间的重新塑造满足了读者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新需求。在此创新过程之中,为人才的能力提升与锻炼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同时也提出了新的人才发展要求,新模式下的人员选聘需要打破传统图书馆任职人才的固有要求,结合图书馆管理与发展诉求选聘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推动企业或单位积极创新和人才自我提升,在整个社会形成创新创业的积极氛围。

2 馆店融合创新发展现状

现阶段,学界针对馆店融合的相关研究已经初显成效,在诸多基于特定案例的研究指导下,业界对于馆店融合的探索和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总体而言,学界已有的相关研究为馆店融合发展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业界诸多的实践案例都为其提供了可参考的典范,但是馆店融合的创新发展仍然存在传统模式壁垒难以打破、创新模式协调困难的问题。

2.1 理论基础扎实

馆店融合实质上是公共阅读空间变革创新的表现,也是适应时代需求和广大社会群体需要应运而生的产物。馆店融合表面上是在地域空间上将传统图书馆与书店结合起来,但实则其中牵扯到模式的协调以及人员的重新分配等共生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公共阅读空间”及“共生理论”两个角度深入,为馆店融合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1.1 公共阅读空间整合发展的导向

文琴(2022)在整合国内外公共阅读空间资源的基础上研究发现公共阅读空间走向开放性、合作性已经是共同趋势,并且指明未来探索其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利益共同体的互动将成为主要研究趋势。张珏菱等(2022)基于我国城市阅读空间的发展现状,从空间设计的角度出发,提出要注重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阅读空间的体验感,同时结合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独特性。陈志良(2021)在针对提升公共阅读空间服务品质的相关研究中提出要从顶层设计切入,争取政府层面的支持,保持公益性,以专业化的服务打造品牌影响力。卢婧(2021)研究了馆店融合下我国公共阅读空间的动力机制,提出加大资源支持,加强深度融合,明确权责划分等可持续发展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公共阅读空间以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为主体力量,以开放融合的发展态势为趋向,为提供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和促进全民阅读提供显著的推动作用。现阶段为了完善创新公共阅读空间,主要可以从明确社会定位、提升服务质量、打造品牌影响力、加强深度融合等方面展开。馆店融合是公共阅读空间发展导向下的必要产物,也是满足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必要途径之一。

2.1.2 共生理论提供融合发展的可能

共生理论最初由德国植物学家Debary于1879年在其专著《共生现象》中首次提出,并最早应用于生物学领域,原是指不同种属的生物按照某种物质联系共同生活。其后由于其发展范围的扩大和理论可适应性的增强,共生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解释不同要素及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基于西方社会学的研究基础,共生系统主要包含共生单元(U)、共生模式(M)和共生环境(E)三个要素。虽然共生理论的应用已经较为广泛,但是在图书馆书店等相关的文化产业经济领域内较少涉及。共生理论本质是指两个或多个竞争单元在特定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这与馆店融合的发展实质是类似的。其中共生单元是指传统图书馆和书店两个经营主体,共生环境是指诸如政策、经济、社会等外部影响条件,共生模式则是指二者互利共存的核心机制和合作方式。

图书馆与书店之间存在着原有的密切联系,他们二者都分别承担着各自的社会使命和经济目标,但是却共同为传播文化和提供文化服务而存在。二者的良性融合能够形成一个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带动其内部的各类子共生系统共同发展,其服务子系统、供给子系统、人员子系统都是影响馆店融合发展的关键要素。共生模式由组织模式与行为模式共同构成,其中 “一体化共生”的组织模式和“对称互惠共生”的行为模式是共生单元之间共生关系进化的顶级和完善阶段。因此,结合图书馆与书店的各自特征,为达到一体化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的理想状态可以从其核心的服务、供给、团队等方面出发,探究其共生发展模式。

2.2 实践典范多样

馆店融合模式作为一种文化服务模式的全新探索,目前依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在此过程之中,“过河者”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同时根据市场与读者的需求不断调整经营细节,补充服务内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融合发展模式,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实践先例和典范。

2.2.1 馆店融合模式各有特色

公共图书馆与书店合作发展在国内外不乏先例。例如1999年美国肯塔基州沃伦县公共图书馆与保龄格林市巴诺书店、西肯塔基大学图书馆共同举办的“南肯塔基书节”;2011年晋江图书馆与福建灵感书屋承办的“你选书,我买单”活动;2011年佛山市图书馆与东方书城合作打造的“知识超市”;2012年日本武雄市图书馆将经营权交与茑屋书店;2014年内蒙古图书馆与内蒙古新华书店、内蒙古博物院书店、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等书店合作提供的“彩云服务”;2015年全国首家融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新华书店于一体的铜陵市图书馆新馆;2016年杭州图书馆与西西弗书店和大涵书店合作的“悦读计划”等。

本文将主要的馆店融合模式总结为以下四种。

第一种是“业务合作”模式。该模式下读者可在图书馆合作的实体书店挑选所需图书,书店工作人员对所选图书进行简单编目后便可借出,由图书馆为这些书买单。该模式是技术意义上的馆店融合。部分图书馆将此活动结合相关主题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如扬州市图书馆与新华书店合作,通常是集中半天时间开展此活动,还有一些图书馆将此活动作为日常活动,如内蒙古图书馆“彩云服务”。“业务合作”模式的优势是馆店双方可以就地联合,无需额外投入新建设施就可以运行;但不足在于读者自由度和馆藏科学性之间存在矛盾,读者自由选书的限制条件多,会影响读者参与度。

第二种是“馆中店”模式。该模式突破技术与业务上的融合,展开图书馆和书店双方物理空间上的互相融合。所谓“馆中店”模式,即由图书馆提供场地,书店进驻图书馆为图书提供新书借阅、书籍购买和其他服务的运营模式。典型的案例如佛山市的“知识超市”、晋江市图书馆的“采书乐坊”以及南京市图书馆的“惠风书堂”等。在该模式下,图书馆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空间,实现买、借、阅和参加其他活动的一站式便捷服务,无需读者往返书店和图书馆之间。且由于书店和图书馆共处一楼,更易于进行深度的文化融合。但是,该模式要求图书馆有富余的空间供服务使用,且需要对图书馆原有空间进行新的投入和改造,受空间限制较强。

第三种是“店中馆”模式。同样是图书馆和书店的物理空间互驻,“店中馆”模式则是由书店提供场地,图书馆进驻书店为读者提供书籍借阅、阅读空间等服务。典型的案例如合肥市三孝口书店、北京市王府井书店、成都市图书馆+书店阅读空间的打造等。该模式最大的优势是以较低的成本打造了大量的城市阅读空间,增加图书馆分馆数量,使分馆广泛分布于商业网点和居住区,更贴近民众生活。但书店规模不一,阅读空间有限,虽然有技术平台对新书借阅进行统一管理,但由于图书馆与书店服务空间距离较远,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不易传达到书店,社会效益难以保证。

第四种是“全馆委托”模式。该模式将图书馆整体服务全托委托予书店方进行经营,在最大限度上保障了围书馆工作流程的连贯性,使得外部专业运营团队能够更好地把握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顺畅执行。典型案例有日本武雄市图书馆、六安市图书馆、徐州市云龙区图书馆等。这种模式有利于借助政府或社会资金的支持形成较大的影响力,打造成为具有文化特征的地标性建筑,但是对委托方的经营能力等要求较高,且具有较高的可持续发展风险。

表1为我国馆店融合模式下的部分典型服务项目内容。

表1 我国馆店融合模式下的部分典型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与服务一览表

2.2.2 馆店融合发展成果丰硕

多样的馆店融合发展模式也带来了丰富的发展经验,现阶段已经取得较为丰硕的发展成果,为后期完善创新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借鉴指导。

首先,推动了全民阅读。传统城市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中,图书馆数量有限,覆盖范围有限,而各地展开各种馆店融合模式,客观上将阅读推广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拓展了城市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居民接触阅读的机会大大增加。该情况在各案例均有一定体现,如“彩云服务”实施之后,内蒙古图书馆的持证率、到馆率均有一定提高,新购图书的流通率更是达到100%,实现了服务与需求的高度对接,避免了图书资源的浪费。

其次,实现了馆店双赢。馆店合作有助于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深入民众生活,为市民提供休闲、学习、阅读、社交、文化娱乐的场所,很好地扮演了社会教育的角色,对整个城市的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功能。对于书店而言,馆店合作增加了书店的经营机会,有助于提高品牌力,刺激图书销售。如铜陵市图书馆与当地新华书店的合作中,新馆开馆后仅一周,书店累计销售码洋13.6万元,营业额远远超过了地处铜陵市中心的新华书店老店。

最后,打造了城市地标。近年来,我国多个地区计划利用图书馆发展旅游业,通过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方式吸引游客,发展地方经济。各地通过馆店合作,形成创新型城市景点,打造城市名片,具有地方代表特色,成为城市特色旅游文化之一。

2.3 壁垒难以打破

图书馆与书店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壁垒。传统图书馆已经形成了采购具有周期性、编目具有延迟性、复本又具有限制性的固化管理模式,而书店一贯以来遵循着快速流通、提高效益的运营模式。二者合作的过程中,模式壁垒的打破具有一定难度。

2.3.1 图书馆传统管理模式固化

传统图书馆的运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稳定的逻辑与管理规范,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之中,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与新技术、读者新需求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发展面临工作人员能力参差不齐、人才引进困难的瓶颈。传统图书馆的发展囿于思想落后、管理模式固化、内部管理混乱等问题,亟须进行与时俱进的转型。

图书馆传统管理模式中,员工需要对大量的信息元素进行处理,明确图书馆的需求清单和管理要素内容,目前管理与运营的人力成本过高且工作繁重、机构体系臃肿且管理低效。传统图书馆与用户属于单向关系,用户利用图书馆被动接受服务,而图书馆侧重于提供服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约束馆员的行为,以保证服务质量以及文献整理质量,其阶段管理理念单一且固化、服务方式陈旧不具新意。宏观结构上,传统图书馆的馆藏间具有明晰的物理界限;馆藏质量上,传统图书馆评价标准来自馆内所存文献评价考核标准局限。

2.3.2 书店原有运营模式市场化

书店是销售与展示书籍的场所,作为书店主要商品的图书出版物是精神产品,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发展,图书主要依靠书店这条流通渠道来进行发行推广。从书的本质出发,图书兼具了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书店的功能也就更加广泛化了,其承担着出版社等出版产业链各环节价值实现的盈利责任,同时在传播思想、普及文化、联系读者、促进出版等方面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图书销售依赖于书店发达的物流网络,这是图书能够实现快速的流通至全国各地的重要基础。

因此,为了满足读者的图书采买需求,提高图书流动效率,实现书店的经济效益目标,书店一贯以来秉持“快速流通、频繁采购”的供给方式。这与传统图书馆的运营模式是截然相反的。国家目前对于“一点(店)多能”的发展模式尤为鼓励且重视,传统图书馆与书店的巧妙融合正是发挥“一店多能”的绝佳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图书资源整合,发挥其最大效益。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与电子数据库相对比,短板尤为突出,如果继续保持原有的陈旧的经营管理模式,必然在竞争之中逐渐“沉寂”,因而必须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引入更加具有活力的企业书店的运营管理模式,通过融合打造出新的模式实现自我的发展与提升。

2.4 模式协调困难

图书馆的公益性决定了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空间无法实现书店的市场化盈利,书店的商业性决定了书店在图书售卖中的重要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效的倾斜。同时,主体合作过程中的团队配合以及权责划分问题都成为影响二者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

2.4.1 双效难以统一

图书馆与书店效益偏重不同也反映出在各自的经营特征之中:图书馆的图书管理与借阅模式中,流通性低、运营管理的成本高,着重关注社会效益的实现。书店采取的是商业化的运营模式,图书流通性强、更新周期快,关注经济效益。在图书馆与书店合作的过程中,存在着图书馆经营重点发生偏移的情况,不少图书馆将经营重点放在餐饮等业务,而不是图书服务。合作的过程中,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容易忽视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传播载体的责任,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因此二者需在公共文化服务上达成共识,搭建更加高效的流通渠道,同时发挥空间合作的优势,在融合过程之中突出体现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契合,方能有效地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者的统一。

2.4.2 权责划分不明

合作主体的权责划分是影响合作效果的基础,具体而言,图书馆与书店的团队合作机制与权责划分是馆店融合发展的根基。在许多公共图书馆与民营团体合作的案例中,存在着书店和图书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划分不明晰而产生的问题。如合肥市图书馆与“保罗的口袋”合作的过程中,初期出现过合肥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与“保罗的口袋”的工作人员“各自为政”,只顾处理自己的业务,缺少合作协调,导致难以发挥各自优势的问题。图书馆需要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图书馆与书店的权责,明确主体职责,并制定相关制度进行监督。

3 馆店融合创新发展模式

“馆店融合”创新发展模式经过了阶段性的实践与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面临着新的政策发展支持背景和全社会对高质量文化服务需求的强烈呼声,这一创新发展模式需要进一步从服务、供给、运营、文化四个方面进行升级,实现更深层次、高质量、全方位的发展。

3.1 新服务:服务内容要“全”

“馆店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将超越图书馆和实体书店单体的服务内容,充分实现图书馆与书店的优势互补,力图达到服务内容“1+1>2”的融合效应,为受众提供更加全面的阅读服务内容,打造独特优势。整体而言其服务内容可概括如图1所示。

图1 馆店融合服务内容概览图

3.1.1 资源的广泛性

提供知识资源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职能。传统图书馆图书资源更新迭代相对缓慢,陈旧书籍来不及更新换代,新出版图书无法及时上架,这给读者带来了非常大的不便。尤其是近十年来各个学科的飞速发展,跨学科、多学科融合的趋势越发明显,科研书籍与研究材料更新速度更是日新月异,更需要引进更加广泛且全面的知识资料。

“馆店融合”创新发展模式从资源采购上做出重大改变,传统图书馆借鉴实体书店的图书资源采购模式,由少数人采购变为多数人采购,由集中采购变为零采等方式加快图书上架周期。一方面能够大程度降低人力成本,提升图书馆运营效率,同时能够满足读者对于新图书的广泛需求。

3.1.2 内容的多元性

知识服务不应只是被动地上架与展示,还应当主动地生产、输出、传播信息。“馆店融合”创新发展模式下,城市公共空间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与开发,提高了单体空间的利用效率,为多元化的服务提供了充分的物理空间。

在融合发展的阅读与学习空间之中,场景化阅读更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各类场景活动的开展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例如馆内科设置举办活动、讲座、分享的功能区域,丰富可阅读内容种类。由纸面阅读变为多维阅读,重新定义传统的阅读方式。服务内容的多元化设置有利于拓展受众的阅读范围,延伸读者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图书馆服务市民、服务城市地区发展、服务国家社会政策的社会功能,营造更加良好的城市文化环境。

3.2 新供给:供给方式要“多”

传统图书馆只提供面向读者的单一供给方式,且渠道多为线下,读者参与的范围有限,服务时间也较为局限。针对这些问题,“馆店融合”创新发展模式提供了更加多样的供给方式,在渠道多样性、参与开放性以及服务时间灵活性等方面发挥优势。

3.2.1 渠道的多样性

“馆店融合”创新发展模式中,传统图书馆在传统的线下服务渠道之外,注重打造和建设数字化的阅读方式,不仅实现借阅服务的数字化,为读者借阅图书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增加读者阅读时间。同时通过VR投影等互动性数字技术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拓展阅读空间,实现随时阅读、随心阅读的阅读体验。

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推进中,公共图书馆应当顺应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阅读渠道的多样体现了社会科技进步发展的重要意义,适应了时代变化发展的需求,同时为图书馆的读者提供了多样的阅读体验,增加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强关系链接。

3.2.2 参与的开放性

相比之前图书馆和书店借、读、阅各自分离的模式而言,“馆店融合”创新发展模式改善了传统的闭塞僵化关系,把借书、读书和买书融为一体,为读者提供全面开放的阅读服务体系。以新华书店“彩云服务”项目为例,“读者选书—图书馆买单”服务模式允许公共图书馆的读者在营业时间内到指定新华书店选购图书,当场即可借走图书。这种读者与公共图书馆多元参与的合作型模式,实现了需求与供给的无缝对接。一方面,极大的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增加了读者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到图书馆的运营流程之中;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提高了新书的流通效率,实现了服务效能的提升,新华书店也借由这种公共图书馆买单的方式,开拓了新书销路,真正实现了多元共赢。

3.2.3 服务时间的灵活性

传统的图书馆和书店都有着严格的开馆和闭馆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读者阅读的时间范围和阅读延续性。对于阅读本身而言,阅读被打断是不利于优质阅读体验形成的,同时也会使读者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大打折扣。基于此,“馆店融合”创新发展模式提供更加灵活的服务时间,24小时自习室的设置与开放,为读者提供了更加灵活与个性化的知识服务空间。

3.3 新运营:团队合作要“专”

创新发展模式的运营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和团队作为支持,专业化的运营模式和团队管理模式是“馆店融合”模式真正能够实现落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需要从专业职能和专业管理上发力,打造一支专业过硬的创新人才队伍。

3.3.1 采配方式的及时性

当前图书馆用户需求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提升服务效率、整合图书馆人力资源、构建优质团队、优化群体结构、发挥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在此要求下,需要根据招聘岗位性质,选取高质量、高素质人才,采取“优胜劣汰”模式,不断更新人才库,建立与图书馆运行相匹配的人员管理机制。与此同时,采用扁平化、一体化的人员管理方式,通过科学的考核指标提高工作团队的整体工作效率和配合度,共同为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同心努力和奋斗。馆店融合未来的采购方式主要采用传统的集中采购与创新性“你选书,我买单”的模式相结合。首先,根据用户需求和本馆图书馆藏资源,系统性、完整性的采购新出版的图书及经典图书,以获取各个学科及不同种类的图书文献资料,完善图书馆馆藏资源。

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馆店融合图书馆采购流程图

3.3.2 团队管理的专业性

在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中,由于馆藏资源的有限性,图书馆面对读者所提供的是单向服务模式,这种单向性的传统服务模式导致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交流受到限制。“馆店融合”创新发展模式下,图书馆将针对这一现象特推出个性化的服务,将服务中心从群体转化为个体用户,为读者量身打造“个人书单”“你选书、我买单”等私人定制服务。模式将采用的“馆店一体化”运行模式,在图书馆内嵌入书店,将原来单一维度(图书管理人员)确定书单转变为读者、运行人员和图书馆理人员多方人员确定书单。这种三维书单确定的形式更贴合读者的实际需求,从图书选品上真正做到“以读者为中心,为读者服务”。

除此之外,图书馆还温馨为特殊群体提供便捷生活服务,如馆外图书借阅服务、高效答疑解惑等。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够与受众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从而营造良好的全民阅读氛围。

3.4 新面貌:文化氛围要“好”

图书馆肩负着传播优秀文化、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使命和担当。图书馆作为特定区域空间内的文化地标,其创新举措不仅能够打造更加舒适的文化氛围,还能够加强对于读者的人文关怀,传达“以人为本”的高质量服务理念。如此,“软硬兼施”提高图书馆这一地标的文化品位,能够更好地发挥图书馆文化育人的功能,助力全民阅读社会的建设。

3.4.1 加强“硬件”建设,夯实文化基础

“馆店融合”创新发展模式下,图书馆已经不再局限于“阅读”这一传统功能,更融合发展了“文化”这一内核,将沉浸式文化空间打造是拓展文化服务内容的关键。传统的桌椅、书架、图书空间构造将被扩展渲染成为更具有文化代表性的装潢,例如武汉市青山区图书馆在馆内建设了青山区“绿水青山红钢城”的区域主题文化专区,通过特色的装修风格,打造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硬件装潢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区域受众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同时增加了外来受众的阅读兴趣,体现区域文化传播效果。

3.4.2 加快“软件”建设,注入文化内涵

有了坚实的硬件配置,“软件”配置方面,馆店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将进一步开发数字化、便捷化阅读功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阅读资源。新型图书馆坚持文化服务以“以读者为中心,一切为了读者”的宗旨和态度,配置并培养服务态度和蔼可亲、举止端庄、讲究礼仪,重视读者需求的员工,从而创造一个和睦、友好的人际环境,进而获得读者的尊敬和信任。图书馆良好氛围的营造不仅有利于建设与周边受众的良好互动关系,同时有利于加强与政府的邻里关系。居民、图书馆以及政府三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强关系链,共同为弘扬社会优质文化添砖加瓦。此外,举办各类活动为其注入文化内涵。活动的多元性与丰富性为青山区的读者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同时在诸多活动的策划开展之中更需要有合乎规定的、上下联通的流程,以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与可持续开展。

对此,特制订出以下活动策划流程如图3所示,为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制度流程的保障。

图3 馆店融合图书馆活动流程图

4 馆店融合创新发展方向

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呼声下,“馆店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实践经验印证了这一模式是当下传统图书馆与实体书店发展破局的有效手段,这一模式在不同城市之中的推广与落地也十分具有个性化特色,但从本质上来讲,发展方向都是朝着更高层次、更全面、更服务的趋势转型。公共图书馆通过创设城市网红地标、引入创新科技、引进新型人才等多重措施进行深入发展,整体发展方向也呈现出较好的态势。

4.1 发挥经济辐射作用,创造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是城市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为最大程度的发挥文化带动作用,发挥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功能,让更多的民众享受到阅读服务,地区图书馆的选址须经由政府部门批复,一般落地在人流量大的闹市之中的黄金地段。

馆店合作视角下的空间再造,不仅是物理实体空间的再造,最终目的是要打造具有情感寄托功能的第三文化空间,带来持续的文化品牌效应。公共图书馆在城市空间上,占据着最优的经济辐射点,周围分布着商圈购物城、交通站点、居民区等,经济上享有绝对的区位优势,能够依环绕周围空间形成一张以文化为核心的辐射商业网络。在具体运营过程之中,新型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的传播影响力,打造网红图书馆城市打卡点成为城市文化地标,一方面最大化空间区位资源优势,带动商圈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依托商业网络的相互辐射性,形成稳定的读者群体的同时,吸引流动用户群体,逐步转化为固定用户群体,激发用户群体的阅读兴趣,助力建设全民阅读的书香社会。

4.2 引入新兴科技元素,创新开发产品服务类型

传统图书馆通过引入先进数字技术,打造多场景嵌入的发展模式,唤醒读者全新的阅读热情,打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设计过程之中图书馆引入了VR视觉、有声电子绘本阅读、等智能新技术,以便民的服务理念为指导,馆内为读者提供了大量智能化阅读设备,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阅读。

在文化活动服务品质上,传统图书馆需进一步改变传统的纸质文化传播形式,将文化发展多维化,通过策划“情景式阅读”体验形式,将阅读和活动以及场景相融合,使读者置身其中,电子化期刊报纸借阅机、党建文化机、电子数字借阅机、数字媒体互动体验区、沉浸式体验区、亲子智能伴读小屋、图书瀑布流平台等的开发,创新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服务类型,是科技创新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全新模式。

4.3 发挥新型人才优势,创新绩效考核评估机制

新的经营模式需要相应的创新人才的管理与考核机制。图书馆与书店的融合模式下,原有团队和实体书店运营团队的融合及分工,明确具体哪一部分外包给企业,哪一部分保留给编制内员工进行营运,合理平衡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员工与团队的分工,以及人员的考核方式、管理制度等,对于发挥人才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图书馆采用“管办分离”运行机制,即采用政府行政职能与公共事业运作功能分开,合理确定政府部门人员以及运行服务人员的职责范围,强化政府监管,使图书馆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责任,推动多元化发展。具体而言,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办公室、采编、辅导、活动培训、自动化及物业后勤等工作的监管;第三方运行服务人员主要负责图书馆运行部工作,包括开闭馆运行、读者服务、图书采配、活动策划及执行以及其他突发事件等。在“管办分离”运行具体过程中,建立规范化的运行制度及运行流程,以提高工作效率及服务质量。

4.4 开创文化产业案例,打造馆店融合创新模式

文化产业已经被提升至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传统图书馆与实体书店在发展过程之中面临着来自数字图书馆、电子数据库、网络出版物等的挤压,在市场竞争之中处于弱势地位,传统的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进行转型突破,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书店、图书馆等行业兴起的公共阅读空间正在形成合流, 演化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种基本形式。一例成功的实践创新案例将为当地甚至全国图书馆文化产业领域注入新的活力。以内蒙古地区“图书馆+书店”为核心的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为例,自治区图书馆与实体书店的合作模式现已带动11个盟市开展阅读创新模式落地。这一创新模式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实践新探索,综合发挥图书馆与书店两者的优势,开创新的发展模式,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打开一个新的通道,将自身的发展经验凝聚成具有典型性与影响力的产业发展案例,指导地区图书馆与实体书店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发掘优势,实现新的发展。

注 释

[1]朱华赠.面向精准阅读的公共图书馆“馆店合作”模式研究:以南京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40(12):24-26

[2]李慎明.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EB/OL].[2022-05-03].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309/c40531-29858058.html

[3]张美娟,赵文杰,胡雪敏.面向“十四五”我国新闻出版转型升级制度体系研究[J].出版科学,2021,29(5):41-51

[4]宋岩.文化和旅游部就《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答记者问[EB/OL].[2022-04-28].http://www.gov.cn/zhengce/2021-03/23/content_5595155.htm

[5]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2022-05-0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1/02/content_5648192.htm

[6]中国政府网.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达81.6%[EB/OL].[2022-04-25].http://www.gov.cn/xinwen/2022-04/25/content_5686980.htm

[7]李科生,潘文浩.全民阅读背景下少数民族儿童汉语阅读研究[J].出版科学,2021,29(2):56-65

[8]文琴.国内外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研究综述[J/OL].图书馆建设.[2022-04-1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3.1331.G2.20220216.1240.002.html

[9]张珏菱,田原.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空间变革与发展[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2):157-159

[10]陈志良.公共阅读空间品质提升路径[J].图书馆界,2021(6):53-58

[11]卢婧.馆店融合下我国公共阅读空间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21:6

[12]冉云芳,陈绍华,徐灵波.共生理论视域下“校中企”合作模式的动力机制与耦合效应分析[J].教育与职业,2022(6):29-35

[13]程质彬.安徽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生模式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20,22(6):53-63

[14]孙应魁,塞尔江·哈力克,王烨.基于共生理论的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策略探究:以新疆特克斯县琼库什台村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7,32(6):84-91

[15]李志勇,徐红宇.基于共生理论的北部湾城市群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经营与管理,2021(4):172-176

[16]徐常宁,刘锦山.城市图书馆发展模式研究:以铜陵市图书馆为例[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73-74

[17]司新丽.北京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特点、价值与发展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1):64-70

[18]王云石,王祎.新华书店与公共图书馆的创新合作模式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6(8):44-48

[19]程训敏,谢雨.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探析:以合肥市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2):95-99

[20]查璐.“馆店合作”视域下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基于南京图书馆“陶风采”项目的思考[J].图书情报导刊,2020,5(9):1-7

[21]李新萍.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路径探讨[J].文化月刊,2022(6):98-100

[22]王子舟.我国公共阅读空间的兴起与发展[J].图书情报知识,2017(2):4-12

猜你喜欢
书店图书图书馆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八期)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最美书店
在书店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