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果过敏研究进展

2022-07-29 02:40:58肖志文陈红兵
食品科学 2022年13期
关键词:腰果过敏原坚果

肖志文,陈红兵,武 涌

(1.南昌大学 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47;2.南昌大学食品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7;3.南昌大学中德联合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47;4.南昌大学 高等研究院微纳米科学与技术省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47)

食物过敏是指特殊人群摄入某种特定的食物后在体内产生的一种食物不良反应,也是人体摄入过敏原后发生的一种超敏反应。世界卫生组织和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AO/WHO)将含麸质谷物、甲壳类、鸡蛋、鱼、牛奶、花生、大豆、特定树坚果(杏仁、腰果、榛子、山核桃、开心果和核桃)归类为8大食物过敏原。近年来,FAO/WHO将树坚果归类为保健食品,导致腰果的消费量逐年增加,腰果过敏发病率也随之上升。Bock等研究发现坚果是导致严重过敏及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并有致死案例的报道,且腰果还会通过交叉反应对过敏人群构成健康风险。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美国等发达国家坚果过敏的发病率为1.4%,而坚果类食物中腰果过敏的发患病率高达15%~30%。此外,腰果过敏会导致严重的临床症状,因此应对腰果过敏给予足够的关注和认识。本文着重就腰果过敏的交叉反应、加工对腰果致敏性的影响、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腰果过敏的社会认识及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腰果是一种漆树科、腰果属的常绿乔木,原产于巴西东北部,广泛分布在靠近赤道的热带地区,而我国腰果主要种植区分布于云南和海南等地,其他地区如台湾、广东也均有引种。腰果营养成分丰富,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丰富的植物甾醇和纤维素,对中风、糖尿病等疾病的缓解具有良好功效。腰果也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如-胡萝卜素、叶黄素、玉米黄质、-生育酚、-生育酚、硫胺素、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等。腰果具有能量高、营养价值丰富及风味独特等优点,常作为零食被消费,也用于黄油、香蒜酱、面包以及糖果和巧克力等产品的加工。此外,腰果在全球可食型坚果中的消费量排第三,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泰国等地。

1 腰果过敏流行病学

腰果过敏是一种较常发生的坚果过敏,仅次于核桃,且全球腰果过敏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法国一项调查显示,141 名受试患者腰果过敏的发生率为10.3%,腰果过敏病例报道数量从2003年的3%增加到2007年的9%。Fleischer等报道了核桃和腰果过敏症具有高发病率,在美国101 例先前被诊断为坚果过敏人群中,腰果过敏症的发生率为30%。Clark等以摄入花生和腰果后发生严重过敏反应且皮肤点刺呈阳性的儿童为对象进行研究,发现腰果过敏比例是花生的两倍。值得注意的是,腰果过敏在成年女性中更为普遍。Robotham等研究发现26 例平均年龄为32 岁的腰果过敏患者中有17 人是女性,Li Hong的研究中30 例平均年龄为38 岁的腰果过敏患者有22 人是女性,Hasegawa等的研究中4 名平均年龄为29 岁的腰果过敏患者中有3 人是女性。

腰果过敏在我国也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发病率,且较为严重。陈丽婷等研究发现导致海南三亚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食入性过敏原依次是牛奶、腰果和蛋清。李琪等对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2 413 例过敏性鼻炎患儿进行过敏原筛查分析,发现其中461 人对腰果过敏,占比为19.10%。吴培东等对4 951 名患者进行食入性过敏原致病对比分析,发现成人组中首位过敏原为腰果,2 684 名成人中有10.32%的人对腰果过敏;儿童组中腰果为第二过敏原,2 267 人中有20.96%对腰果过敏。高金芳等的研究中253 名食物过敏患者中腰果过敏的占比为18.9%。由此可见腰果过敏在我国还是普遍存在的,但关于腰果过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需对此进行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

2 腰果过敏原

食物过敏原可以根据其致敏方式分为I类或II类,其中I类食物过敏原通常被认为对热变性、酸性环境和胃肠道蛋白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由于这些特点,I类食物过敏原更有可能通过胃肠道引起中度至重度过敏反应。腰果中主要的腰果过敏原为Ana o 1、Ana o 2和Ana o 3,其相关信息见表1,蛋白质三维结构如图1所示,这3种过敏原都被归类为种子贮藏蛋白,且都属于I类食物过敏原。

表1 腰果过敏原的相关信息Table 1 Information about cashew nut allergens

图1 腰果过敏原Ana o 1、Ana o 2和Ana o 3的三维结构图Fig. 1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of cashew allergens Ana o 1, Ana o 2 and Ana o 3

Ana o 1是分子质量为60 kDa左右的豌豆球蛋白型三聚体蛋白,有Ana o 1.0101(538个氨基酸)和Ana o 1.0102(536个氨基酸)两个已知的亚型,其区别在于是否存在两个N端氨基酸残基,且Ana o 1单体表现出与-伴大豆球蛋白非常相似的cupin折叠。天然Ana o 2分子质量约为55 kDa,由21 kDa的碱性小亚基和33 kDa的酸性大亚基通过二硫键组成,前期蛋白通常形成三聚体,在成熟后形成六聚体。Reitsma等通过非还原变性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串联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andem mass spectrometry,MALDIMS/MS)鉴定出Ana o 2的53、30 kDa和21 kDa条带分别是蛋白质单体、大亚基和小亚基。而作为醇溶蛋白Ana o 3是分子质量约为16.3 kDa的2S白蛋白,其由5个-螺旋组成,包含2个由半胱氨酸二硫键连接的亚基。Reitsma等通过变性还原电泳鉴定发现Ana o 3在6、8 kDa和10 kDa处有3个不同的条带,并发现10 kDa和8 kDa肽段分别为8.2~8.4 kDa和8.1~8.2 kDa的大亚基,6 kDa肽段为3.7~4.5 kDa的小亚基,但Robotham等认为这3个肽段都是与Ana o 3具有相似N端序列的大亚基的同型构象。

3 交叉反应

过敏原表位是过敏原结构表面存在的可促使机体产生抗体或与免疫细胞结构中抗原受体发生结合的免疫活性区,其组成、数目、性质和空间构型决定了过敏原的特异性。国内外关于腰果过敏原表位的研究较少,Archila等鉴定出了Ana o 1的3个T细胞表位和Ana o 2的6个T细胞表位;Robotham等鉴定了Ana o 2第一个构象表位,该表位位于大亚基上,但在结构上依赖于与小亚基的结合;闫娟娟等通过斑点印记筛选出Ana o 3的5个关键表位,分别为AFAVLLLVANASIYR、VLLLVANASIYRAIV、LVANASIYRAIVEVE、YVKQEVQRGGRYNQR、QMVRQLQQQEQIKGE;Robotham等鉴定出了Ana o 3的3个线性表位,分别为SGREQSCQRQFE、KQEVQRGGRYNQ、SLRECCQELQEV。

不同过敏原之间存在的共同表位或相似表位易导致过敏交叉反应。研究表明腰果和开心果、核桃存在较高的交叉反应,也可与榛子、粉红胡椒、柠檬籽等发生免疫交叉反应。腰果同开心果、芒果和粉红胡椒等属于腰果科,在序列和结构上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易产生交叉反应。Willison和Costa等根据腰果和开心果的序列相似性和患者IgE交叉反应,发现Ana o 1和Pis v3,Ana o 2和Pis v2,Pis v5、Ana o 3和Pis v1是同源性蛋白,具有相同的高度保守一级和三维结构,这也是腰果与开心果之间存在高度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的原因。与开心果提取物相比,Ana o 3甚至在开心果过敏血清IgE诊断过程中表现出更高的特异性。此外,腰果致敏小鼠在腰果免疫治疗后可降低血清特异性IgE对开心果过敏原的识别也证实了腰果和开心果存在交叉反应。Too等研究发现76.2%的腰果过敏患者对粉红胡椒也具有过敏反应,腰果与芒果之间存在潜在的交叉反应。

核桃、榛子和花生等不属于腰果科,但腰果中过敏原Ana o 2与核桃过敏原Jug r 4、榛子过敏原Cor a 9、花生过敏原Ara h 3也具有表位同源性,且都属于11S球蛋白。除了Ana o 2与Jug r 4具有同源性,Ana o 3与核桃过敏原Jug r 1也共享一个序列高度相似的表位。研究发现对腰果和核桃均过敏的小鼠在接受核桃免疫治疗后,小鼠血清中腰果特异性IgE水平显著降低。相反,当核桃被添加至腰果致敏小鼠的饮食中,小鼠的核桃特异性IgE水平升高,并对核桃产生过敏反应。研究发现榛子和腰果蛋白提取物之间观察到强烈的sIgE交叉反应,是由特定的11S球蛋白致敏引起的,该结果在Wallowitz等的研究中也得到证实:Ana o 2和Cor a 9存在强烈的IgE交叉反应。虽然多项研究表明20%~30%的花生过敏个体对一种或多种树坚果过敏,但腰果和花生之间的交叉反应还未得到证实。

4 加工对腰果及其过敏原的影响

研究表明多种加工方式可对腰果过敏原Ana o 1、Ana o 2和Ana o 3产生一定的影响。食品工业中,高温烘焙或油炸一直是腰果的常用加工方式。Venkatachalam等探究了辐照、烘焙等加工方式对腰果过敏原的影响,发现辐照对3种过敏原没有实质性的影响,经过热处理后Ana o 3和Ana o 1的IgE反应性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Ana o 2在200 ℃加热15 min后的二级结构稳定性和致敏性都有所升高,该现象在花生过敏原中也有同样结果,可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进行解释。此外,烘焙等热加工会导致腰果总蛋白溶解度降低,但Ana o 3溶解度会升高。de Leon等评估了180 ℃焙烤对腰果免疫反应性的影响,发现180 ℃焙烤15 min不会影响腰果过敏原的IgE结合能力,Su Mengna等研究发现腰果在经受25 kGy γ-射线辐照、121 ℃高压灭菌30 min后,其与IgE反应的能力显著降低。热加工和辐照对腰果致敏性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Mattison等用体外模拟实验评估胃肠消化对脱脂腰果粉的影响,研究发现Ana o 2和 Ana o 3对胃肠消化具有抗性并保持免疫原性,其中Ana o 3在胃肠消化后仍具有较为完整的过敏原蛋白结构。Reitsma的研究表明,Ana o 3相比于Ana o 1和Ana o 2更能抵抗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水解,并发现热处理腰果并不影响Ana o 3对胃肠消化的抗性。虽然天然的腰果过敏原具有胃肠消化稳定性,但经二硫苏糖醇(-dithiothreitol,DTT)还原后3种腰果过敏原对胃肠消化的抗性显著降低,特别是Ana o 1和Ana o 2。DTT等还原剂可破坏Ana o 3二硫键和螺旋构象,表明二硫键和螺旋构象在维持Ana o 3胃肠消化稳定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在加热条件下,亚硫酸钠可有效破坏Ana o 3的结构,还能有效地破坏Ana o 2中的二硫键,从而降低过敏原与特异性抗体的结合,其主要原因在于腰果过敏原经亚硫酸钠处理后二硫键被破坏,使巯基带负电,会使带负电巯基的线性分子被IgE结合位点所排斥。因此使用具有还原性的食品级试剂加工处理可为降低腰果致敏性提供新思路。

5 腰果过敏临床症状及其临床阈值

5.1 腰果过敏临床症状

腰果过敏的严重性不仅在于发病率逐年提高,还在于其严重的临床表现,如表2所示。腰果过敏往往涉及多个器官或系统,根据国内早期的病例报道,腰果过敏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性休克、体温下降、全身瘙痒、腹部疼痛及呼吸困难等,甚至有因腰果过敏死亡的案例。腰果过敏患者多表现为呼吸和肠胃指标监测的皮肤病,但有30%的过敏反应病例没有发现皮肤反应症状。大量证据表明腰果过敏症状的性质及程度往往与患者的年龄及过敏原的接触量有关。2 岁以下的婴儿最常见的过敏症状是皮肤和胃肠道症状,学龄前儿童中皮肤、胃肠道和呼吸道症状最为突出,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喉咙发紧等严重症状,而成人心血管症状发生率较高。另一项研究发现继发性腰果过敏似乎发生在年龄较大的儿童身上。此外,有研究发现5%的过敏人群在摄入少于1 mg的腰果蛋白时就会产生过敏反应,并且近半的过敏儿童可能在过敏反应时涉及到至少两个器官。在另一项研究案例中,27 名腰果过敏患者中有5 人仅因皮肤或黏膜接触而表现出严重的过敏反应。因此,腰果过敏是一类严重的食物过敏疾病,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认识。

表2 腰果过敏临床症状的相关研究Table 2 Relevant studies on clinical symptoms of cashew nut allergy

5.2 腰果过敏临床阈值

食物过敏原阈值是引发机体对某一食物过敏所需的过敏原量,其包括个体阈值和群体阈值,其中个体阈值处于可见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和无明显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之间,而群体阈值则是指过敏群体中不诱发个体产生任何严重过敏症状的最大过敏原剂量。个体之间食用同一过敏原而引发过敏症状的类型及程度是不同的,因此过敏原阈值有可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因无法对每一过敏患者进行食物激发实验,故群体阈值较难获取。然而个体阈值水平测定所得信息可作为定义群体阈值水平的有效数据,从而为监管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以及过敏患者和食品行业提供指导。此外,统计剂量分布模型(对数正态分布、对数逻辑分布和威布尔分布)已应用于分析各种致敏食物的个体阈剂量,以确定群体阈值的参考剂量。虽然近年来各种诊断方法蓬勃发展,然而腰果过敏阈值剂量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Blom等对31 名腰果过敏少年进行口服食物激发实验,发现导致50%过敏人群产生严重过敏反应的蛋白质剂量(50% effective dose,ED)为25.4 mg,并根据过敏症状的严重程度,将导致5%过敏人群产生严重过敏反应的蛋白质剂量(5% effective dose,ED)降至为0.32 mg。而在另一项针对腰果过敏儿童的临床研究中,1 mg腰果蛋白被认为是引发严重过敏反应的最小诱发剂量。Crevel等建议将0.1 mg蛋白质作为所有坚果的参考剂量,然而根据目前腰果过敏ED的相关研究,已经初步将2.0 mg腰果蛋白作为腰果过敏参考阈水平。

6 腰果过敏的诊断

目前,食物过敏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特异性IgE体内体外检测及食物排除和激发实验进行诊断。腰果过敏的诊断特别困难,主要原因是交叉致敏导致在利用过敏原提取物进行皮肤点刺实验(skin-prick test,SPT)和特异性IgE检测(specific IgE test,sIgE)的结果假阳性比例特别高,且原发性过敏和继发性过敏也难以区分。

腰果过敏的临床诊断方式通常是病史问诊结合SPT和sIgE实验。SPT的基本原理是当过敏原进入皮肤后,与肥大细胞表面特异性IgE受体结合并交联,致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进而产生可以量化的风团及潮红应答。SPT可对不同过敏原同时进行检测,因为单一过敏原导致的过敏反应仅局限在该过敏原点刺直接区域。此外,研究发现在腰果口服刺激时,SPT和sIgE联合应用可提高对过敏反应的诊断能力。如在Corderoy等的研究中,腰果口服激发实验中阳性或阴性患者的腰果sIgE水平没有差异,但阳性患者的SPT风团反应要明显强于阴性患者。为了提高SPT的准确性,可以将过敏原诱导风团的面积与组胺诱导风团的面积(作为阳性对照)进行比较,以纠正皮肤对组胺的敏感性,该比值被定义为组胺当量点刺指数。由于SPT具有一定的风险,诊断时应先进行sIgE的检测再使用SPT。尽管SPT和sIgE实验联合应用表现出很高的灵敏性,但不能考虑将体内和体外诊断测试的阴性结果排除在过敏之外,因为用于SPT或sIgE的商业提取物不含导致某些过敏反应的油质蛋白提取物。另一个常用诊断方式是过敏诊断“金标准”: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实验(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food challenges,DBPCFC)。DBPCFC是指过敏患者接受递增剂量的食物过敏原和安慰剂,且食物过敏原和安慰剂分开给药,由于过敏原和安慰剂形似,医生和患者都无法明确区分,因而称为“双盲”。DBPCFC能确定暴露于过敏食物与临床症状的因果关系,其结果可以明确诊断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及相关症状,但根据国际准则,如果有明确的腰果过敏史,则不应使用DBPCFC,并且其只能在医疗情况及临床设施较好时才能进行,因其耗时、昂贵且具有危险性,促使人们开发其他高效、安全的诊断过敏的方法。

嗜碱性粒细胞活化实验(basophil activation test,BAT)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坚果过敏诊断方法,其原理是机体摄入过敏原后,过敏原会与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受体结合并通过交联激活细胞,进而导致细胞膜表面IgE高亲和力受体(FceRI)聚集,蛋白酶激活,细胞发生脱颗粒,从而引起过敏反应。最近有研究表明BAT与SPT结合可用于诊断坚果过敏,初步结果显示BAT与SPT和交叉过敏临床经验的结合能够区分核桃、胡桃、腰果和开心果交叉致敏模式,而BAT、SPT和sIgE的组合可提高识别过敏和耐受患者的能力。研究表明sIgE和BAT联用可以减少大多数芝麻过敏患者对口服食物挑战的需求。但该方法尚未在临床研究中大量使用,因为它需要适当的设备和训练有素的人员。组分解析诊断(component resolved diagnosis,CRD)是一种分子诊断技术,其特点是使用高纯度的过敏原来检测过敏组分sIgE水平,以避免样品中非致敏组分的干扰,能极大地提高检测精度。CRD已用于腰果过敏的诊断,并发现其对Ana o 3具有优良的诊断能力。此外,CRD能够准确诊断出患者的过敏原种类、过敏程度及过敏原交叉情况,从而为后续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如Savvatianos等利用ImmunoCAP发现IgE与腰果过敏原的结合可被开心果强烈抑制,且相较于传统腰果提取物,重组Ana o 3可作为腰果过敏和开心果过敏的一种高效诊断标记物。目前,有2种形式CRD商业产品供临床使用,一种包括ImmunoCAP(Thermofisher Scientific/Phadia)和Immulite(Siemens Healthcare Diagnostics),另外一种为ImmunoCAP ISAC(Thermofisher Scientific/Phadia),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后者可同时检测100多种过敏原特异性IgE。但CRD受地区差异过敏患者的过敏特征和天然、重组过敏原的差异性的影响,这是未来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此外,其他诊断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如基于MeDALL过敏原芯片的平台可同时检测多种与特异性IgE临床相关的致敏原,Purington等建立了一种离散时间事件模型以优化DBPCFC,这些皆可为过敏疾病精准分类和性化的靶向治疗开辟新的道路。

7 腰果过敏的预防治疗

鉴于腰果过敏的流行及严重性,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关注于腰果过敏治疗上。目前,针对腰果过敏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严格规避腰果过敏原及腰果共敏的食物过敏原、临床紧急治疗、耐受治疗等,此外肠道菌群也是一种食物过敏预防及治疗的潜在方法。

严格规避腰果过敏原及其交叉的食物过敏原是最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大部分腰果过敏患者对其他多种腰果科植物或坚果类植物IgE敏感,尤其是开心果,这可能是因为腰果和开心果中都存在具有高度保守结构的过敏同源蛋白。故腰果过敏的患者应避免食用有同源关系的坚果,若意外食用坚果后应及时治疗。对规避腰果过敏原及其交叉的食物过敏原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全面的管理计划,包括回避建议、针对患者的紧急药物治疗、紧急治疗计划和紧急药物管理方面的培训,同时食品企业应在产品包装上明确列出所含食物过敏原,以方便患者规避过敏原。然而,严格规避腰果过敏原在预防食物过敏的同时,也给患者的饮食和社交活动增加了额外的限制,进而降低其生活质量。

随着腰果在食品中的使用逐年增长,严格规避过敏原在腰果过敏中难以实现,且意外接触腰果或交叉反应性食物的情况时有发生,此时必须采取临床紧急治疗措施。抗组胺药是食物过敏最常用的处方药物之一,其次是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剂和全身性药物。临床环节考虑到腰果过敏反应的严重性和快速性,常使用肌内肾上腺素治疗,其是过敏性休克急诊治疗中的一线干预措施,而有效的二线干预措施包括患者正确体位、高流量氧气、静脉输液、吸入短效支气管扩张剂和雾化肾上腺素。过敏反应的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可能会带来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是一种由肥大细胞等多种类型细胞释放的磷脂衍生介质,有助于过敏反应的放大和延长,从而加重过敏反应症状。Arias等研究发现在花生致敏小鼠治疗实验中,相较于其他治疗药物(组胺受体拮抗剂、脂氧化酶抑制剂),PAF拮抗剂的治疗显著缩短了过敏反应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此外,PAF受体拮抗剂和组胺受体拮抗剂联合使用可以更好地治疗食物过敏,甚至能更显著地减轻过敏反应程度和缩短持续时间。

耐受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逐渐增加过敏原的暴露量,使机体对抗原产生暂时性低反应,最终形成耐受或持续无应答。其中口服免疫治疗(oral immunotherapy,OIT)是治疗过敏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OIT能诱导大多数接受耐受治疗的患者显著脱敏。在一项动物实验中,口服含腰果蛋白的聚酸酐纳米颗粒可增强和调节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Elizur等通过人群实验发现60%的腰果过敏患者经口服免疫治疗后过敏症状有缓解趋势甚至完全脱敏。研究表明早期引入腰果可能会降低人群中腰果过敏的发生率,但使用剂量和副作用仍需注意。最近研究表明,在坚果口服免疫治疗时,可使用类似腰果/开心果、核桃/山核桃和山核桃/核桃/榛子/澳洲坚果的坚果簇,其是具有较高过敏相关性的坚果集合。坚果簇的应用方式为某坚果过敏的患者可用相应坚果簇中的单一坚果或坚果集合进行口服免疫治疗,但坚果的比例需按实际需求进行确定以达到较好的脱敏效果。舌下免疫疗法(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和皮肤免疫疗法(epicutaneous immunotherapy,EPIT)也是治疗过敏的有效途径,其中SLIT通过将液体形式的食物过敏原停留舌下几分钟,以此将未消化的过敏原引入口腔内壁细胞来促进食物耐受,而EPIT通过含有过敏原的贴片将过敏原传递到皮肤后激活皮肤朗格汉斯细胞,随后系统下调效应细胞反应。如研究表明皮外免疫治疗可保护腰果致敏小鼠免于过敏反应。

肠道菌群的改变可以影响食物过敏的发生。研究表明当机体肠道微生物失调,Th1/Th2平衡受到破坏,并向Th2型反应偏移,从而导致食物过敏。生命早期肠道微生物的改变与食物过敏密切相关。在一项加拿大婴儿纵向队列研究中,Cait等收集105 名儿童3个月和1 岁时的粪便,并在他们1 岁和3 岁时进行SPT,发现通过早期产丁酸细菌(粪便杆菌和韦永氏球菌属)丰度的下降可以预测后期过敏性疾病的发生。Azad等对166 名婴儿进行研究发现,婴儿3个月大时微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伴随拟杆菌的减少和肠杆菌的增加)与婴儿一岁时食物过敏的可能性增加有关。这些研究均表明肠道微生物的改变早于食物过敏的发生,早期肠道微生物的差异会长期影响食物过敏的易感性。由此衍生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早期干预肠道菌群的建立是否可以帮助预防和治疗食物过敏。而饮食成分的变化可以改变肠道内细菌群的组成,使肠道从一种疾病状态转变为一种更平衡的状态。有研究表明,出生第一年内食物多样性的增加能降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并且在出生后第一年多食用酸奶、蔬菜、水果和家庭自制食物时,过敏性疾病的风险大大降低,而婴儿在早期补充含有益生菌的配方奶粉也能有效缓解食物过敏。可见,改变生命早期的肠道菌群为预防和治疗腰果过敏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除上述方法外,其他的治疗策略也在不断发展。研究表明DNA疫苗也正研用于治疗过敏,其中Shen Wei等研发的腰果过敏DNA疫苗能够有效治疗小鼠的过敏反应。研究发现油酸处理或多酚复合或黑曲霉蛋白酶处理可以减弱腰果过敏原的致敏性。另一项研究表明乳酸菌发酵得到的腰果酸奶中Ana o 1和Ana o 2含量明显减少。单克隆抗体在食物过敏的靶向治疗方面也具有巨大潜力,作为首例用于过敏治疗的单抗-奥马珠单抗,已辅用于腰果过敏口服免疫治疗,同时其他单抗也在不断研发中,如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rhuMAb-E25具有治疗过敏的能力。这些多元化的方法都为腰果过敏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8 结 语

过敏原表位是食物过敏研究的基础和关键,表位的定位是探索食物过敏机制和加工过程中开发新的低致敏性或无致敏性食品的第一步。腰果过敏原的表位研究较少,已鉴定出的表位也较少,因此腰果过敏原的表位预测及定位是在腰果过敏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可通过生物学信息软件预测并结合肽扫描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等手段进行定位。在过敏原表位基础上研究与其他食物的交叉过敏反应,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的信息。此外,已有大量文献报道加工方式对腰果及其过敏原致敏性的影响,但大多数研究成果仅研究了IgE结合水平,未对加工导致过敏原结构变化的角度进行剖析及研究。食品加工方式可改变过敏原的二三级结构,导致构象型表位、IgE结合表位和T细胞反应发生变化,最终影响过敏原的致敏性,因此可从加工对过敏原结构变化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为有效降低腰果致敏性的加工方法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另外,腰果过敏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社会健康问题,我们需要给予腰果过敏高度重视,并有必要向公众广泛宣传腰果过敏的严重性。然而,腰果过敏反应的风险降低无法精确量化,这需要未来的临床试验来评估腰果摄入的频率、剂量和时机,以预防腰果过敏;此外,如何将腰果与其他过敏性固体食物安全有效地引入婴儿饮食中,这可能是缓解食物过敏流行的关键。过敏原风险评估的建立是目前食品工业、政策制定者和监管机构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作为过敏原风险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快速、可靠和高灵敏度检测加工食品中的微量过敏原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腰果过敏急需深入研究,包括过敏原含量、诊断工具、治疗方法和预防过敏的饮食建议。

猜你喜欢
腰果过敏原坚果
摇一摇坚果罐
坚果也分高低脂,肝炎患者要分清
肝博士(2021年1期)2021-03-29 02:32:20
查出过敏原 预防过敏反应
量大质劣·柬埔寨磅通腰果价格波动明显
爱吃坚果的小松鼠
启蒙(3-7岁)(2018年10期)2018-10-13 02:19:26
澳大利亚发布强制性过敏原标识问答
食品与机械(2017年5期)2017-07-05 13:24:47
尼日利亚:加大腰果生产投入
越南腰果价格达到10年以来最高值
面点制品中食源性过敏原调查
关于过敏性皮肤病的过敏原检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