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患者经颅内段面神经全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2022-07-28 05:23:44高志昂杨涛孙彬
中国医学工程 2022年7期
关键词:面肌面神经痉挛

高志昂,杨涛,孙彬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心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临床常见的面部神经性疾病,该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且以女性患者常见,可引起患者面部表情怪异,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目前,外科手术是临床针对HFS 患者常用的治疗手段,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临床常用术式治疗HFS 的主要术式,既往临床治疗HFS 患者对采用常规MVD 术,虽能有效缓解症状,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患者疗效并不明显[2]。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颅内段面神经全程MVD 逐渐应用于临床,且取得显著效果,但两种术式的选择临床还存在争议[3]。本研究选取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心医院106 例HFS 患者进行分组治疗,旨在分析颅内段面神经全程MVD 的临床优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6 月至2021 年1 月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6 例HFS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3 例。观察组女30 例,男23 例;年龄35~68 岁,平均(52.86±6.49)岁;病程2~6 年,平均(3.94±0.73)年;痉挛位置:左21 例,右32 例;合并症:头痛3 例,高血压7 例,糖尿病4 例。对照组女28 例,男25 例;年龄36~70 岁,平 均(54.26±6.53)岁,病 程2~7 年,平 均(4.12±0.51)年;痉挛位置:左24 例,右29 例;合并症:头痛2 例,高血压8 例,糖尿病6 例。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中HFS的诊断标准[4]。经临床症状结合辅助检查确诊,临床症状: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口眼歪斜、睁眼困难及耳内抽动性杂音;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测、电生理检测(肌电图)、卡马西平治疗试验。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③无手术禁忌证患者;④无既往手术史;⑤患者及家属知晓本研究并签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疾病;②脏器功能障碍患者;③智力不全影响沟通患者;④颅颌面肿瘤确诊患者;⑤麻醉药物禁忌证;⑥面神经疾病史患者。

1.4 方法

所有患者取侧卧位,头部向健侧旋转,使乳突处于头侧最高水平,采用静吸复合麻醉;与耳后乳突处纵行切口(4~6 cm),乳突根部枕乳缝后方桩孔,采用咬骨钳进行扩窗,以骨蜡封闭开放的乳突气房;朝乙状窦及横窦夹角方向以“丄”剪开硬脑膜,悬吊硬脑膜,以脑压板牵拉小脑半球,于显微镜下锐性分离蛛网膜,将小脑延髓池打开,充分释放脑脊液。对照组采用常规MVD 治疗,探查神经根至面神经外周端区域,将粘连的蛛网膜及颅神经分离,游离责任血管,解除血管压迫。确认神经无血管压迫,采用聚四氟乙烯棉垫起神经根出脑干区责任血管中间,增大与神经根距离。观察组采用颅内段面神经全程MVD 治疗,待颅内压降低,暴露后组面、听神经及颅神经,显微镜辅助解剖蛛网膜,使面神经根出脑干区充分暴露,探查颅内段出根点、根离点、池段,确定压迫的责任血管病予以聚四氟乙烯棉片垫起,电凝近端联系段与出根点引流静脉,确保颅内段面神经无血管压迫。确认无出血,清理术区,置入引流管,逐层缝合硬脑膜、皮下组织及皮肤。

1.5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根据《中国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专家共识(2014)》中制定疗效标准[5],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临床症状较术前有所改善,痉挛次数≤2 次/d;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或痉挛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对比两组面肌痉挛程度、神经功能。采用Albert 和Cohen 分级量表评定法评估面肌痉挛程度,0 级:无痉挛,1 级:受到外部刺激轻微痉挛,2 级:面部肌肉颤动,对面部功能无影响,3级:面部肌肉明显颤动,可轻微影响面部功能,4级:痉挛严重,面部功能严重障碍,可对工作及生活造成影响。采用House-Brachmann 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评估神经功能,1~6 级,1 级:面肌运动无异常,2 级:静止状态面部对称,面肌张力无异常,轻微用力即可闭眼,口角用最大力后轻度不对称;3 级:面肌张力轻微异常,联带运动明显,额部运动功能降低,闭眼需要用力,口角用最大力后轻度不对称;4 级:面部变形,面肌明显无张力,额部轻微运动,眼睛无法完全闭合,口角用最大力后轻度不对称;5 级:面部运动可轻微察觉,额部无运动功能,眼睛无法完全闭合,口角轻微运动,静止状态面部不对称;6 级:完全麻痹,面肌无运动功能。

对比术前及术后6 个月生活质量。以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HFS-8)进行评估,共32 分,评分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对比两组并发症情况,包含耳鸣、吞咽困难、脑脊液漏、面肌瘫痪等。

1.6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2.0 软件对录入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以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6.23%(51/53)显著高于对照组83.02%(44/53)(χ2=6.014,P=0.026)。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53,n(%)]

2.2 两组患者Cohen 和Albert 分级、House-Brachmann 等级比较

术前两组Albert 和Cohen 分级、House-Brachmann 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6 个月Cohen 和Albert 分级、House-Brachmann 等级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 个月Cohen 和Albert 分级、House-Brachmann 等级比较(n=53,,级)

表2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 个月Cohen 和Albert 分级、House-Brachmann 等级比较(n=53,,级)

注:两组随访期间均无脱落病例。†与术前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HFS-8 评分比较

两组术前HFS-8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两组HFS-8 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 个月HFS-8 评分比较(n=53,,分)

表3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 个月HFS-8 评分比较(n=53,,分)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1.32%(6/53)]与对照组[5.66%(3/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6,P=0.549)。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53,n(%)]

3 讨论

HFS 发病机较为复杂,多由血管压迫面神经根部,引起神经髓鞘缺失,神经纤维运动异常所致;根据该病发作机制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继发性面肌痉挛通过面积运动可逐渐恢复神经功能,而原发性则需接受治疗恢复[6]。该病早期以眼睑抽搐,此时患者对此并不重视,随着病情加重,进而影响患者面部功能,此类患者应尽早诊断及接受有效治疗[7]。目前临床治疗HFS 的方法较多,但可取得理想的方案较少,探究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对改善HFS 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展,MVD 成为临床针对HFS 治疗的首选方案,其创伤较小,在确保减压效果的前提下可保留血管,避免损伤听觉神经,确保面神经功能完整,在治疗HFS 中发挥重要作用[8]。常规MVD 术通过移动压迫面神经根部的血管,减轻面神经根出脑干区的压力,阻断不良神经信号传导,进而达到治疗目的。但手术操作不当可引起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共济失调、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9]。相关研究显示[10],部分患者是由于血管压迫出根点区及联系段区,还有可能是脑桥动脉间接压迫面神经,从而使面神经根出脑干区收到压迫。而常规MVD 术客观阻断两区血管压迫,但减压不足从而影响疗效。而颅内段面神经全程MVD 术解剖充分,适当行开窗治疗,利于责任血管减压,改善血管压迫神经状态,从而减轻临床症状。本研究将颅内段面神经全程MVD 术与常规MVD 术分别应用于HFS 患者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杨磊等[11]研究相似,采用颅内段面神经全程MVD 术效果更佳,安全性高,可作为HFS 患者理想的治疗方案。本研究还显示,术后6个月观察组 Cohen 和Albert 分级、House-Brachmann 等级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颅内段面神经全程MVD 术能进一步改善神经功能,减轻面肌痉挛程度,其原因可能在于HFS 患者压迫神经根血管并非均匀分布,还可能出现在神经根出脑干区、脑池段,说明面神经根任一位置均可受压,而颅内段面神经全程MVD 术注重全程操作,避免压迫血管遗漏,可提高解除神经压迫效果,利于面神经功能恢复,进而缓解面肌痉挛[12]。本研究还发现颅内段面神经全程MVD 术能改善HFS 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同常规MVD 术相比,颅内段面神经全程MVD 术治疗HFS 患者效果显著,能促进面神经功能改善,减轻面肌痉挛程度,安全性较高,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面肌面神经痉挛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研究进展
阴道痉挛应用手法按摩联合仿生物电刺激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41
综合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3例观察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
耳后锁孔入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术后并发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