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 马帮铃声千年回响

2022-07-28 12:46闵杉刘畅何新文李雨霖贾翔张有林
云南画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马帮茶马丽江

文/闵杉 刘畅 图/何新文 李雨霖 贾翔 张有林

每年春节一过,大批的马帮即行出发,伴着马铃铛悦耳的叮当声和马蹄铁沉闷的钝响,以及赶马人的吆喝和悠长的赶马调,“马帮塞途,商旅充斥”,由云南各地前往远方……

这股潮流所及之地,形成了交流的道路,将商品的产出地与消费地或长途或短途联系在一起,不仅直接促成两端商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亦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马帮不仅几乎贯穿云南全境及其住在不同海拔高度上的20 多个民族,将云南与相邻的川、黔、桂、藏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像西南的许多山脉江河一样辐射出去,直接通往东南亚、间接通往南亚诸国,成为中国通往外界的重要国际通道之一,与著名的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一道,构成中国四大国际通道。

丽江永胜县梓里铁索桥

澜沧江峡谷马帮 李旭/摄

中国大西南区域山高水急的自然条件使水上航行成为纯粹的噩梦,而山道的险峻崎岖,又基本无法行驶车辆,只适合马帮的徒步运输,这形成了云南交通运输的与众不同之处:这完全是一条用人和马的脚力踩踏出、用有血有肉的生命之躯铺就成的。马帮悠远的铃声,马蹄的声响几乎就是云南各条道路的标识。

三江并流地区的村村寨寨,由于山路遥远崎岖,凡是有能力的人家,都要养上一两匹骡马,农忙时帮着驮运粪肥到分散得很远的山地里,秋收再把庄稼驮回家里;到了农闲的时节,村寨里的青壮年又邀约在一块,将各自的骡马凑成马帮,选举一个有经验有能力的人作为“锅头”,活跃在条条山路上。他们遇山翻山、逢水过水,将各种货物运到汽车到不了的地方,满足偏远山民的生活需求,同时将山里的物产运送到外面,或到有集市的地方进行交易。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云南马帮都是一个亮点。马帮之所以那么惹人注目,也许跟它们所具有的人文景观的神秘性、传奇性以及与现代文明的巨大反差有关。

茶马古道驼铃远 高速高铁抵云天

所谓茶马古道,并非指某一条大道,而是历史上云南的茶叶主产区与青藏高原各地进行商业贸易的几条主要商道。它以藏、滇、川交界处的“三角地带”为中心,跨越横断山脉的诸多道路。在交织密布的道路网中,有两条主要商道:滇藏线和川藏线。而在茶马古道上将茶叶、马匹、皮毛、藏药往来运输的,就是脚夫和大大小小的马帮。滇藏线茶马古道出现在唐代,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一带,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进入西藏昌都,通达西藏各地的一条干道。

雨季的澜沧江汹涌奔腾,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佛山乡的溜筒江村就坐落在江边河谷地带,由此北上翻过梅里雪山,就到达西藏自治区地界。这里也是旧时茶马古道的险关要隘和军事重地,有“溜筒锁钥”之称。从唐朝开始,过往的人们便在江面悬挂索道溜索过江,称之为“溜筒”,溜筒江村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这里一共修建了4 座桥,分别是溜筒江大桥、溜索桥、普渡桥和普渡新桥,它们分别修建于不同的历史时期,见证了当地各族人民的生活。

溜筒江村的第一座桥——溜索桥,是用毛竹编制而成的。为方便行人商旅,1948 年云南丽江和中甸等地商人筹资修建起溜筒江村的第二座桥,名为普渡桥,这座铁索桥的修通,不仅改善了茶马古道的通行条件,而且成为和平解放西藏时,解放军进入西藏的重要通道。溜筒江村的第三座桥,普渡新桥竣工于1970 年,是云南公路施工单位的民生工程,但无法满足汽车通行。2016 年,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大力实施下,全长311 米双向两车道的溜筒江大桥建成通车。

溜筒江村4 座桥的变迁,是茶马古道沿线城市村庄交通飞速发展的缩影。从丽江到香格里拉的“彩云之路”——丽香铁路(在建)也预计今年年底通车。它将通过昆楚大铁路与昆明、成都相连,自大丽铁路丽江站引出,向北经虎跳峡、小中甸镇至香格里拉,全长139 公里,是我国“进藏路线”里第二条进藏铁路滇藏铁路中云南段的路段。

走在“月光之城”的茶马古道上,脚下是斑驳的石砌路面和若隐若现的马蹄印,两侧是成群的牛羊,高架已建好,不久之后,高铁将从这里驶入,带来新的气息与景象。

唐新华/摄

丽江大研古镇:一座活着的茶马重镇

我是先知道丽江,知道“丽江古城”,再知道“茶马古道”的。

没办法,在各类媒体宣传的一众旅游目的地中,丽江的名气格外大。铺天盖地有关丽江宣传的照片中,铺满青石板的街道、纳西族风格院落旁潺潺的流水、斜逸出巷道的花枝、身着纳西族“披星戴月”服饰的姑娘等,这些画面共同构成了我对云南最初的想象,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提到丽江,我想到的都是“丽江古城”——大研古镇标志性的大水车和四方街上光滑的青石板。

但如果要了解丽江,茶马古道又是其历史上难以避开,且浓墨重彩的一段辉煌。悠悠绵延的茶马古道上曾兴起无数城镇,地处滇、川、藏交通要冲的丽江大研古镇是当时的茶马古道重镇。作为重要的贸易集散中心,大到镇上的各行各业、小到街头的一块石板路,都与马帮息息相关。大研古镇当时出现了许多服务性的“行商”,例如打造铜器的铜匠、制作皮具的皮匠等,这些都与滇藏物资贸易的唯一交通工具“马”密不可分;地面铺设的是便于马蹄行走的石板,与路相辅相成的桥顶部是没有台阶的,临街的墙采用的都是圆弧而非直角,这些都便于马帮行走;古镇中的大片民居建筑中,纳西、白、藏、汉等民族建筑风格都可找到,这是马帮往来时带来的文化融合的体现。作为茶马古道上迄今保存最为完好并古貌依旧的文化名城,至今我们仍能在大研古镇里感受当年马帮留存的痕迹。

唐新华/摄

唐新华/摄

相比于这条道路上的其他古镇,作为高原水乡的大研古镇格外秀丽:北边的玉泉河流至城头,被分作中、西、东三条岔河穿城而过。每条小河又分成若干支流,穿街绕巷,整座城仿佛建于溪流水系之上。整齐繁华的铺面围成的方形街便是古城的中心——四方街,四条主街外,每条街道又分出许多街巷,伴着户户门前潺潺的溪流,四通八达地延伸而去。玉河水系上,建于各朝、形制多样的300 多座桥梁跨于清溪之上,人们又以各类花草盆栽加以点缀,溪流两岸的小店里,有人抱着吉他清唱一首民谣。小桥、流水、垂柳、花草、歌声,共同组成了古朴而恬静的画面。

唐新华/摄

但大研古镇同时也是热闹的,就像它被誉为“活着的茶马重镇”一样,这座古镇的繁华似乎从未停息过。随着人们的关注,丽江古城里的商户日渐增多,又各自因地域而形成特色。福建人卖上了茶叶,四川人开起了客栈,丽江隔壁的大理人开起了银器店,东北水饺店更是隔不了多远便能看到一家。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人和背包客齐聚在这座古镇里,拿出自己家乡最拿手的货物和手艺兜售,这似乎又还原了当年这里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盛景。

大研古镇下过雨的街头,当有游客匆匆路过街边无接触售卖的咖啡亭子,做咖啡的机器人识别到有人经过,挥动双手请他们品尝一杯自己的咖啡。

站在古镇抬头仰望,玉龙雪山高高矗立着,沉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披肩和银器的生意火爆后,人们又惦记起了“天雨流芳”(纳西音意为“读书去吧”),热爱丽江的文化工作者、艺术家、非遗传承人聚集到了一起,两天一夜实景剧本杀店、三联韬奋书店、音乐文化广场等一批新兴文化业态又逐渐兴起,来古镇的游客又有了新盼头。路上,几个背着大包的年轻人和我们擦肩而过,讨论着开店的新创意。在这座昔日茶马重镇上,梦想又有了新的萌芽。

丽江束河古镇:“逃”到束河这座驿站去

“想逃跑到束河去。”这样的帖子并不在少数,爱着丽江又觉得大研古镇过于喧闹的人们,会“逃”向丽江的其他古镇,离大研古镇8 公里左右的束河古镇就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之一。

束河在纳西语的称呼中是“绍坞”,大意为处于高峰下面的村寨。出大研古镇后一路向北8公里左右,穿越一片原野,便能看见山脚下一片密集的村落,这就是束河古镇了。

“好像穿越了时光一样”,推荐我们来束河的人是这样形容的。同样的四方街四通八达向外延伸,同样的低墙瓦房古树悠悠,长弄窄巷小桥流水,只是束河古城的四方街长宽不过30 多米,大小只有大研古镇四方街的四分之一,更多的店铺和人家藏在周边的小巷中。相比大研古镇,这里更安静、更有生活气息,还有不少本地人居住于此,像是数十年前大研古镇的缩小版。

虽然人们习惯性地用丽江古城代指大研古镇,但束河古镇也是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这里的四方街也是丽江坝子最古老的集市,至今仍然发挥着其商业功能。

唐新荣/摄

茶马王故居纪念馆 李旭/摄

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并非都是从头走到尾,贩卖和要购买的东西也不尽相同,因此茶马古道上大多数马帮选择停靠的城镇,大多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特产。束河曾经是丽江皮毛交易的集散地,这座历史较大研更悠久的古镇以其皮革加工、竹编等手工业闻名于世。据传明朝时木氏土司大力发展丽江经济文化,广招能工巧匠,又将部分人员安置在茶马古道重镇束河,其中就有皮匠,从此束河便成了滇、川、藏三角区著名的皮革加工中心,人称“束河皮匠村”。

茶马古道从滇南经过丽江到达拉萨,束河就是这条古驿道上重要的驿站,出了束河再北上就是高原,气温、气压都会明显变化,因此众多马帮选择在束河停靠,一方面交易茶叶、毛皮、盐和日用器皿等商品,另一方面装备好自己的马队,做好进入高原地区的准备。古镇的“束河皮匠历史展览馆”中展示了当地皮制工艺的工序,并将束河发展成为皮匠村的源起,以实物呈现,展品经百年时光依然带有光泽,针脚精细,令人惊叹。

由于马帮商队的理念渗透,使纳西先民从农耕文化向商业文化过渡,束河也成了对外开放和马帮活动形成的古镇典范。古镇里,中国第一家专题研究并展出古道历史文化的“茶马古道博物馆”中,也详细地展示了茶马古道的发展演变及纳西族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发展的历史。

除此之外,位于四方街旁的青龙桥是马帮赶马进镇必经之路,也是束河古镇的热门打卡点,经过百年的岁月,桥面石块已被踏得光滑。远处,玉龙雪山在古镇的斜背后巍然守护,黑色的山脉在雪山旁若隐若现,安静古朴的束河正如那些小巷里店主在门口牌子上写的一样,是个“宜发呆”的地方。

也许贪恋丽江坝子温暖的气候,也许是迷恋这里云淡风轻的城市气质,这座能把马帮和匠人的不羁之心留住的古城,时至今日仍然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旅行者和追梦青年们“逃”往此处。

出束河古镇往北走,眼前是一片绵延辽阔的原野,千年前,纳西族先民曾在这片旷野上创建了他们早期的文明,玉龙雪山下,山涧溪水边,那条茶马古道曲曲弯弯,从遥远的岁月走到今天。

近年来,为顺应当前文化和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和需求、擦亮丽江旅游名片,2021 年6 月云南省委省政府丽江现场办公会对丽江提出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发展目标。一年来,丽江全市上下对标世界一流、国内领先,全产业链重塑丽江旅游,全力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

“过去,丽江古城是茶马古道商业交易的中心,来往的是商人;现在,丽江古城作为旅游景区,来往的是游客。”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用户变了,对丽江古城商业形态的需求也跟着改变。

据介绍,未来丽江古城核心区内的客栈业态也可能纳入限制类管理。不再新增审批,倒逼存量转型升级。在控制过度商业化的同时,文化传承人、手工艺人开馆授艺等弘扬、展示特色传统文化的店铺则被列入鼓励类,不仅审批一路绿灯,还可以申请公房房租减免、项目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丽江古城努力用文化的浓度稀释商业的密度,希望把千篇一律的古城街道变成千姿百态的文化业态。

玉龙雪山 黄小弟/摄

“有不少游客是冲着古城专属剧本来的。”沄汐剧本杀体验馆工作人员介绍,作为角色扮演类游戏,不同玩家扮演剧本中的不同角色,沉浸式的体验受到年轻人追捧。“玩家必须了解古城历史,也需要破解部分东巴文字。”

不管是打造油纸伞网红街,还是扶持剧本杀游戏体验馆,不缺游客的丽江古城将不小的精力放在了不断改善旅游体验上。如今,东巴谷康养小镇、温泉小镇、华坪阳光康养示范基地等康养旅游发展迅速;泸沽湖、老君山黎明景区、拉市海、程海湖等一批世界级精品旅游产品正在加速创建;“文化院落”“城市书房”“沉浸式旅游+剧本游戏”等全新娱乐项目层出不穷;茶马古道徒步游、干海子天文观景研学游、汽车旅游营地等旅游新形式,进一步丰富游客的高端定制化体验;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促进服务和管理“智慧化升级”……丽江已开启遗产保护、文化繁荣、旅游升级、科技赋能的新篇章。

迪庆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人间最殊胜的地方

“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詹姆士·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中,极尽所有美好的词汇描述了这样一个神秘地方,“一个深藏在东方崇山峻岭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那就是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中甸的两座古城“独克宗”与“尼旺宗”正好呼应“日光城”与“月光城”的名字。如今奶子河边山顶的“日光城”尼旺宗已凋零在岁月中,徒留一座白塔,“月光城”独克宗却浴火重生,在雪山与日月的呵护下,默默续说着中国乃至世界独一无二的传说。

独克宗古城是云南、西藏、四川三地交界的马帮重镇,至今保存着世界上最大最完好的藏族民居群。在古城的兴建中,工匠们发现当地出产的一种白色黏土可用作房屋外墙的涂料,于是古城民居外墙皆涂成白色,月夜,银色的月光与白色的古城交融,仿佛一颗有着神奇光芒羞涩的夜明珠,在雪域高原闪烁,所以当地人又把古城称作“月光城”。

独克宗既是雪域藏乡和滇域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也是滇藏川“大三角”的纽带。雍正、乾隆之时,境内矿业兴旺,四方商贾云集。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占领缅甸,切断滇缅交通,大批援华物资只能越过喜马拉雅山从拉萨经滇西北运抵昆明,县城又成为滇、藏、印贸易的中转站。1936 年,贺龙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香格里拉,在独克宗古城藏公堂两厢房设指挥部,在此召开了重要会议。现在,在红军长征过迪庆纪念馆中还可以看到当年贺龙为当地民兵颁发的锦旗。

千百年来,这里既有过兵戎相争的硝烟,又有过“茶马互市”的喧哗。尽管有“月光城”这样温柔的别称,它却与大研、束河的温柔细腻不同,处处显示出藏族特有的粗犷和坚韧,古城的青石板路蜿蜒狭长,布满岁月痕迹,路两侧多是高大的藏式民居,经幡、门帘无不散发着浓郁的藏式文化与风情,让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的我不禁感到一丝新奇。遥想当年马帮在马锅头的带领下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是否也有同我这般对从未接触过的文化惊叹呢?

大龟山是古城的中心,也是全城的最高点,山虽不高,却能轻易地将占地1.6 平方公里的独克宗收在眼里,旁边月光广场上是巨大的金色转经筒,经轮上浮雕的松赞林寺在阳光下发出熠熠的光。这座巨大的转经筒高21 米,重60 吨,需要几个成年人一起用力方能转动。

当年马帮从丽江赶马到拉萨需要110 多天,仅在云南就要翻越碧罗、白马和梅里三座雪山,如今我们从丽江赶路过来,沿途欣赏着一路风光,仅需4~5 个小时便可到达。今人难以体会古人一路的艰险,古人更无法想象到如今的便捷,时光的钟沉重地敲响,关于那条古驿道的传说从此活在了人们的传说、书籍或博物馆的展柜中。

两千年的工艺密码 香格里拉尼西黑陶

尼西汤堆一带的制陶传统可上溯到公元前850 年左右。随历史发展,工艺日趋成熟、完善,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制作流程,沿用至今。

尼西黑陶至今还沿用史前工艺,手工塑胚,尚未发展到转盘拉胚。这就决定了它的器形比较小,胎壁较厚,造型至今原始朴拙厚重。中原从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制陶就已发展到了窑烧,从质地松脆的低温陶进化成了坚硬质密的高温陶。而尼西黑陶至今仍采用露天堆烧的方式,将陶艺史前最原始的技法如活标本一般保存至今。

汤堆身处偏僻之地,制陶所需的泥土只在此处才有,加之低温烧制的成品黑陶在重量和强度上的不利因素,限制了其向外扩展和流通的规模。这些年来,外来的金属、塑料等轻便廉价材质的日用品逐渐取代了当地人对土陶制品的需求。土陶的基本功能已转化为装饰和旅游纪念品。

黑陶手艺一般在家族内部教授,到陶艺大师孙诺七林这里,为了土陶技艺的发展和延续,他决定将祖传手艺向外传授。现在村里多家做陶的民众,都是孙诺七林的徒弟。但是孙诺七林知道,收徒的数量也不宜太多,因为学做陶艺是项艰苦枯燥的工作,既要内心宁静,不怕吃苦又要有艺术天分,这样的徒弟是不容易找到的。

随着到香格里拉的游客越来越多,尼西汤堆黑陶终于走向了外界,被众多游客收藏。在商业化与现代文明的影响之下,尼西土陶的传承方式、产品样式、销售渠道都发生了一些适应性的变化,但是并没有失去它本真的旨趣,也许这就是它经千年不灭的原因。

尼西黑陶传承人洛桑恩主

迪庆德钦: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阿墩子古城

从香格里拉到德钦,我们一边在云雾中努力地寻找雪山遥遥露出的一角,一边惊叹着道路的惊险和自然的壮丽。远远地,我看见一大片民居被环抱在雪山之下,群山之间,正感叹这里的风景一定格外秀美,却听见导航提示,德钦县城快到了。

古称阿墩子,今称德钦,清光绪三年,时任阿墩子地方官的夏胡卸任时,立下“德钦”碑,碑上为镇取名“升平镇”,取歌舞升平之意。1935 年,阿墩子以“德钦林”(林:藏语,意为寺院)之音,正式改称为德钦。

横断山脉深处,滇藏茶马古道中心,梅里雪山以其海拔6740 米的主峰卡瓦格博在群山之间脱颖而出,峰下最长的一道冰川“明永”如护心镜般护于勇士胸前,这是云南第一高峰。

德钦自唐朝以来就是梅里雪山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的交流中心,它既是茶马古道滇藏线上的重要枢纽,又是千百年来藏民朝拜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的唯一起始和终点站。

迪庆州德钦县梅里雪山 邓喜平/摄

梅里飞来寺星空 杜兮/摄

随着藏汉文化、经济的密切交流,来自不同地域的宗教在茶马古道上相交汇,又与传播地区的原始宗教相交汇,德钦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多元文化古城,既保留着对草木山水的原始崇拜,又融合了回族、纳西族、白族、汉族的多种文化艺术。目前,德钦县境内仍保留着藏、汉、纳、白族结合的民居建筑。

澎湃着想象力的城镇是孕育神话和传奇的最适当的地方,在德钦,各类神话传说数不胜数。参观飞来寺的时候,我发现其门口碑文上的介绍,与我事先查到攻略上关于寺名由来的介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而关于飞来寺为何正对卡瓦格博峰,则又有一段卡瓦格博与其妻子的传说作为解释。

听闻由于地处三江并流腹地,地质条件比较脆弱、复杂,德钦县城可能将搬往维西县叶枝镇,我们又前往叶枝镇,去看这座城镇现在的样子,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城镇,叶枝镇的兴衰亦与茶马古道息息相关,一座深藏在维西县澜沧江峡谷中的偏僻城镇,因德钦可能搬来的消息,又突然被众多好奇的目光关注了起来。

丽江、束河、独克宗、德钦借助昔日在古道上的重要位置留下来的富集文化遗产,形成了云南境内茶马古道文化遗留的四大古城。而在云南境内的茶马古道沿线,如叶枝、诺邓、丙中洛这样各有特色的古镇、古村落还有很多,每一个的历史都可以编织起一本以小见大的史书。

重青山望不断,山间铃响马帮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悠悠古道上成群结队的马帮已不可见,但一座座古城镇中,通过口口相传的故事,总有人还惦念着,归人嗒嗒的马蹄声。

李雨霖

土漆物语 德钦奔子栏木碗

人们的视野常常会被藏族的奔放与豪情占据,而会忽视藏族柔情温暖的诗意,直到这样一首古老的藏族诗歌的出现,叫《情人般的木碗》。诗只有两句:“丢也丢不下,带也带不走;情人是木碗该多好,可以揣在怀里头。”如此的情怀动人到让人诧异和心惊。拨动心弦的事物,都有相通的共性,于是跟随藏族开始钟爱木碗的人越来越多了。

藏族民众酷爱饮茶,也酷爱饮茶的茶具——木碗,几乎在所有藏族民众家中都能看见木碗的存在。木碗具有质地结实,不易破裂,具有光滑、美观、适用、不烫嘴、不变味,而且携带方便等特点。木碗分男女,男式木碗碗口大而外开,碗身低矮,女式木碗则反之。木碗普遍包银,分全包、半包和边包三种,全包和半包银碗,碗座雕刻佛教图案摩尼宝饰,碗身刻双龙戏珠或藏八瑞等图案,碗芯包银后正中底部嵌黄金梅花宝珠,比较讲究的配圆塔型银制碗盖,雕刻工艺均十分精湛。

德钦奔子栏地处茶马古道要冲,这里的木碗生产历史悠久,驰名整个藏区,古有木碗故乡的美称,其中又以奔子栏益西藏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所产的木碗最具代表性。益西,从小就在奔子栏受木碗制作的环境熏陶,加之在外经商过程中,意识到传统手工艺应得到发扬光大,回乡后于2004 年在奔子栏下社创办了德钦县奔子栏残疾人手工艺木制品厂。2010 年益西将工厂更名为如今的德钦县益西藏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并修建厂址、更新设备、引进技术的同时还开始了免费招收学徒。整个益西公司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更注重的是为藏族手工艺的传承培养接班人,益西本人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些快要失传的手艺传承下去,使藏族文化能在飞速发展的当代,绽放更加灿烂的光芒。如今,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条件的便利,出门揣木碗正逐渐远离藏族人的生活。“但作为一种藏族民间文化,它会长久留存。”鲁茸益西说。

雪域“吉祥之果”产出乡村振兴“致富油”

今年初,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一批价值1 万余元的青刺果油经香格里拉海关检验合格后,顺利出口至海外,标志着迪庆青刺果油首次进入国际市场。青刺果别名青刺尖、打油果等,是云南迪庆等高寒冷凉山区特有的木本油料经济植物。作为传统的食用油来源,被迪庆藏族、纳西族群众视为“吉祥树”和“百花之王”。近年来,青刺果油由于良好的保健功效在国内市场广受欢迎,推动了青刺果种植发展成为当地农业特色产业之一。

“知名度打开以后,外商对我们的果油产品也产生了兴趣,但由于之前一直致力于发展国内市场,没有出口经验,让我们有些犯愁。”碧罗雪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军说,“海关从企业资质备案、管理要求、办理出口手续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对我们进行指导帮助,为我们解决了难题。”

为积极促进外贸保稳提质,让迪庆青刺果油更好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食产品扩大出口,香格里拉海关在了解企业出口需求后,提供产地申报精细化服务,“一对一”指导企业办理出口备案手续并顺利获得出口备案资质,推动企业在青刺果油的生产、加工、储存等环节建立了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协助企业全面了解进口国相关要求,促进产品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茅梅

澜沧江边的药材之乡

夏日的澜沧江沿岸清风阵阵,位于河岸的维西县康普乡康普村的维西伟宏农特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中药材加工厂内传来阵阵欢笑声,工人们有清洗桔梗的、有分类当归的、有捡拾核桃仁的,还有不停前来销售当归、木香的群众,整个厂区内一派繁忙……

作为维西县的省级中药材龙头企业,伟宏农特以“股份合作、土地流转、订单经营、解决就业和产业扶持”等四种模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带动全县种植户致富增收。

去年,当归、木香等药材价格走高,比伟宏农特公司与农户签订的合同价高出了许多。如果按合同价收购,公司将多收益200 多万元,但公司负责人李卫红决定,一律按市场价收购药材,让200 多万元的收益体现在农户的账户上。同时,为了激励他们明年继续种植好药材,还对优秀种植户实行农资补助奖励,而且还积极引导基地农户以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入股企业经营,改变农民作为单纯原料供给者的状况,通过预付收购资金、赊销生产资料、提供科技服务等形式,给农户以扶持,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部分返还给农户。

龙头企业的蓬勃发展撑直了种植户的腰杆,他们再也不用为销路而发愁,运输成本也大大降低。据了解,2021 年,全县各乡镇种植户在伟宏农特公司实现销售收入已达3000 多万元,产品有了销路,农户有了收入,中药材产业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目前,维西县正在大力加强中药材乡镇集散市场建设,通过对现有的乡镇集贸市场进行改造、扩容、功能提升,根据中药材生产的区域性、品种布局、专业要求等,扶持专业合作社建立生产基地、仓运设备设施,助推中药材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促进“一村一品”及中药材规模化发展,提高维西县中药材产业化程度。

维西县十分重视中药材的品牌建设工作。在创建期内,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对认证品牌产品实施奖励补助政策。通过品牌培育建设、认定保护、宣传推广,分产业、集群开展维西中药材展示推介和营销推广工作,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将维西的特色中药材及时、安全地输往上海、北京等市场。

猜你喜欢
马帮茶马丽江
“丽江之恋”诗二首
爱情有多美,请问丽江水
波澜壮阔的自然奇观:云南三江并流
茶马古道
高仕兴:云南普洱市马帮传统民族文化继承者
明代茶马互市研究
给乌丽娜的一封信
给乌丽娜的一封信
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