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新民
“黄州镇七一路16 号”这个门牌,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30 多年了。这个坐落在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七一路边中心菜场旁,面积约2000 平方米,形似北方四合院的普通院落就是原16 号院——现在黄州区供销合作社机关所在地。它虽狭小、简陋,却承载了几代供销合作社人的记忆。
这里曾经是全县(市)供销合作社系统服务“三农”的指挥中枢,一幢二层的木质小楼,管理着19 个基层社、8 大专业公司和遍布全县的300多个经营服务网点;拥有一支5000余人,具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骨干的庞大队伍;被誉为密切党群关系的“金桥”,发展城乡经济的纽带。一座小院落,内含大乾坤。每年成千上万吨的化肥、农药进出,上亿元的生活资料供应都由这里组织实施;每年活跃在乡村的近百支支农服务小分队由这里组织出发;近千场(次)的商品展销会由这里指挥展开。这些举措充分展示了供销合作社的实力。这也是各级党和政府给予充分肯定、多次表彰,人民群众积极支持、高度赞扬的根本所在。一座狭小的院落,一幢简易的木楼,见证了县供销合作社成立70多年来辉煌灿烂的历史,也目睹了改革开放以来的艰苦探索历程,记录了一代又一代供销合作社人不忘初心、矢志坚守的奉献精神。
这里曾经是人才成长的摇篮,企业精英的储备库。70多年来,供销合作社以其良好的政治生态、优越的工作环境,严谨务实、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政治素质好、思想作风硬、专业技术强、团队精神优的干部队伍。改革开放以来,从这里走出的干部职工有100余人,遍布县、市、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还有一部分同志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充分发挥个人才华,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成为企业精英、行业翘楚。
这里曾经是一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上世纪80年代前,县社机关的20多人都在这个小院里工作、生活,一栋简易的四层“筒子楼”宿舍,干部职工都住在一起。家家相连,户户相通,彼此关系十分融洽。有什么困难,左邻右舍都会主动相助。平常有什么大事小情或头痛发烧,县社的领导和同事们就会上门嘘寒问暖,送医送药。对病重的老同志,领导都亲自安排送医院,派机关中层干部日夜值守,直至去世后追悼会的各项事宜,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从未出过任何差错,让逝者走得有尊严。这种优良的传统,延续至今。
一部天然的“空调”(连接战备洞和大会议室的鼓风机)是上世纪80年代最深刻的记忆。每到夏夜,机关大会议室就成了人们消暑纳凉的好去处。一到晚上,有人目不转睛盯着《霍元甲》,有人“陶醉”出了鼼声,有人下象棋、打扑克,还有几位经常出差的同志聚在一起海侃,讲述着天南地北的趣闻轶事,电视机里面的歌声、悔棋者的争吵声、赢牌者的欢笑声与孩子们的嬉戏打闹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温馨幸福的画面。上世纪80年代以前,院内设有医务室、理发室、食堂,这些普通的生活设施,都曾给机关干部及家属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如今,这里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我再次踏进这个令我魂牵梦绕的院落,觉得恍如隔世,思绪万千。在这院子里工作、学习和生活的18年,对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虽然这里的门牌已经是“黄州区胜利街30号”,但“七一路16号”是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