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心肌损害患儿的临床症状、心肌酶谱及免疫功能特点分析

2022-07-27 08:14章首苑徐士福张春辉颜伟朝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偶联单核细胞血常规

章首苑 徐士福 张春辉 颜伟朝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但临床普遍认为90%以上由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引起[1]。该疾病多发于儿童时期,发病时间无规律,四季均可发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IM 的患病人数日益增多[2]。IM 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等为主要表现,并且可对呼吸、消化、血液、神经等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病情严重的患儿可能会发生多种并发症,甚至死亡[3]。研究表明,IM 患儿发生的并发症中,心肌损害占30.57%,发生率排名第二,仅次于肝损害[4]。一旦机体感染EBV,会导致各种免疫反应紊乱,诱导相应的抗体生成,从而对器官造成损害,进而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5]。IM 的临床体征具有多样性,存在潜伏期,并且病变涉及多个系统,尤其是心脏,因而医师在发病初期尽早明确诊断至关重要。笔者通过观察IM 合并心肌损害患儿的临床症状、心肌酶谱、免疫功能、肝功能等特点,以期降低误诊率,改善患儿的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2020 年1 月至2021 年9 月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收治的154 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心肌损害予以筛查病例,将IM 患儿分为心肌损害组33 例和无心肌损害组121 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件号[2022]研审第(037)号。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6]中IM 的诊断标准;(2)心肌损害组纳入标准:符合《儿科疾病诊断标准》[7]中心肌损害的诊断标准;(3)临床资料完整;(4)研究经过家属同意。排除标准:(1)存在慢性基础性疾病者,如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炎、结核病、支气管哮喘等;(2)存在除EB 病毒之外的其他病原体感染者,如支原体、弓形虫、腺病毒、第6 型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巨细胞病毒等;(3)存在免疫相关疾病或免疫低下者,如甲亢、川崎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艾滋病等;(4)有良恶性肿瘤者: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

1.3 研究方法 对IM 患儿于病程急性期(<7 d)观察其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特征,并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共5 mL,其中4 mL 离心后取血清检测肝功能、心肌酶谱、免疫球蛋白,1 mL 全血检测血常规、C 反应蛋白(CRP)。记录两组基本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住院天数、身高(cm)、体质量(kg)、IM 家族史等。(2)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眼睑浮肿、皮疹、肝肿大、脾肿大、胸闷胸痛、心慌气促、心动过速、心音低钝等发生率。(3)心电图:ST 改变、T 波改变、ST-T 改变、窦性心律不齐等异常情况。(4)心肌酶谱:采用贝克曼AU5800 进行检测:肌酸激酶(CK,酶偶联动力学法)、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选择性免疫抑制酶偶联动力学法)、乳酸脱氢酶(LDH,酶偶联速率法)、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连续监测法)、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酶偶联速率法)。(5)免疫功能:采用罗氏E701 使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免疫球蛋白A(IgA)、IgM、IgG、补体C3、补体C4 及免疫细胞CD3+、CD4+、CD8+、CD4+/CD8+、CD19+、CD16+56+比率。(6)肝功能:采用贝克曼AU5800 进行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酶偶联速率法)、γ-谷氨酰转肽酶(γ-GT,酶偶联速率法)、碱性磷酸酶(ALP,底物酶催化显色速率法)、总胆红素(TBiL,钒酸氧化法)、直接胆红素(DBiL,钒酸氧化法)。(7)血常规:采用迈瑞血常规分析仪进行检测:白细胞计数(WBC,激光流式细胞技术)、CRP(乳胶免疫比浊法)。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 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IM 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住院天数、身高、体质量、IM 家族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IM 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IM 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比较 心肌损害组胸闷胸痛、心动过速发生率高于无心肌损害组(P<0.05),两组其余临床症状及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IM 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比较[例(%)]

2.3 两组IM 患儿心电图比较 心肌损害组心电图异常情况发生率高于无心肌损害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IM 患儿心电图指标比较[例(%)]

2.4 两组IM 患儿心肌酶谱比较 心肌损害组CKMB、LDH 水平均高于无心肌损害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IM 患儿心肌酶谱比较(U/L,)

表4 两组IM 患儿心肌酶谱比较(U/L,)

注:IM 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CK 为肌酸激酶;CK-MB 为肌酸激酶同工酶;LPH 为乳酸脱氢酶;α-HBDH 为α-羟丁酸脱氢酶

2.5 两组IM 患儿免疫功能比较 心肌损害组IgA、IgM 水平及CD3+、CD8+比率均高于无心肌损害组,CD4+/CD8+低于无心肌损害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IM 患儿免疫功能比较()

表5 两组IM 患儿免疫功能比较()

注:IM 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gA 为免疫球蛋白A;IgM 为 免疫球蛋白M;IgG 为免疫球蛋白G

2.6 两组IM 患儿肝功能比较 心肌损害组ALT 水平高于无心肌损害组(P<0.05)。见表6。

表6 两组IM 患儿肝功能指标比较()

表6 两组IM 患儿肝功能指标比较()

注:IM 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ALT 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γ-GT 为γ-谷氨酰转肽酶;ALP 为碱性磷酸酶;TBiL 为总胆红素;DBiL 为直接胆红素

2.7 两组IM 患儿血常规指标比较 两组血WBC、CR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表7 两组IM 患儿血常规指标比较()

表7 两组IM 患儿血常规指标比较()

注:IM 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WBC 为白细胞;CRP 为C 反应蛋白

3 讨论

IM 患儿往往存在机体免疫应答紊乱,EBV 感染后,针对EBV 抗原的相应抗体出现,攻击心肌组织,从而对心肌造成一定的损害,进而引发多种临床表现[8]。心肌损害通常发生于IM 病程的第1~2 周,IM 合并心肌损害患儿除了IM 三联征之外,还存在明显的胸闷胸痛、心动过速等症状,这与梁屹胜等人[9]报道的结论相符。此外,心电图是在心脏兴奋发生时通过仪器表现出电位变化的检查工具,由于IM 伴心肌损害者的心脏结构存在缺陷,可能出现心肌缺血、心肌肥厚等情况,因而心电图会显示明显的异常[10]。本研究中,心电图表现以ST 段改变为主,其次为窦性心律不齐,还存在T 波改变、ST-T 改变。心电图的检查便于操作,快速安全,有利于IM 患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

心肌酶谱能在心肌细胞的代谢中发挥催化作用,一旦心肌损害,则会改变细胞膜通透性,使得大量心肌酶进入血液中,并且达到较高浓度[11-12]。CK、α-HBDH、AST 在体内分布较为广泛,在机体心肌中具有较高的水平,可反映心肌损害的程度。CK-MB作为一种特异性指标,心肌细胞中含量最高,在心肌损伤后3~8 h 血液中开始增多,心肌损伤后9~30 h 达峰[13]。LDH、ALT 是心肌酶谱的关键酶类物质,其大多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发生心肌疾病时,细胞的膜通透性增加,胞浆内的LDH、ALT 释放入血,致使血液中LDH、ALT 浓度增加。本研究中,心肌损害组CKMB、LDH、ALT 水平均高于无心肌损害组。这提示临床可通过观察CK-MB、LDH、ALT 的含量高低来评估IM 患儿是否伴有心肌损害。

本研究中,心肌损害组IgA、IgM 水平及CD3+、CD8+比率均高于无心肌损害组,CD4+/CD8+低于无心肌损害组。IM 患儿感染EBV 后,儿童往往会出现免疫功能异常情况,进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EBV 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IgA、IgM、IgG,调动免疫细胞发生级联反应,使得免疫功能进一步受损[14]。IM 患儿主要由EBV 感染B 淋巴细胞,进而激活大量CD8+细胞,CD8+细胞对靶细胞具有杀伤作用,通过细胞毒作用及其他途径能对心肌细胞造成损伤。CD4+细胞可阻碍EBV 感染的B 细胞增殖、分化,外周血中CD4+细胞被损耗,致使CD4+/CD8+下降,这说明IM 合并心肌损害患儿的免疫功能低下,机体存在过高的免疫应答。

综上所述,IM 合并心肌损害患儿具有胸闷胸痛、心动过速、心电图异常等临床表现,并且CKMB、LDH、ALT、IgA、IgM 水平及CD3+、CD8+比率升高,CD4+/CD8+降低。临床上有必要在早期对IM 患儿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免疫学等检查措施,从而使患儿在发病初期及时地得到心肌损害治疗,进而加速康复时间。

猜你喜欢
偶联单核细胞血常规
单核细胞亚型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CD16+单核细胞变化与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性研究
甘薯解偶联蛋白基因家族鉴定与表达分析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抗体偶联药物IgG-SMCC-DM1的构建及紫外光谱鉴定
血常规解读
定点偶联技术在抗体药物偶联物中的应用
基于定点偶联技术的抗体药物偶联物的临床研究进展与挑战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尿酸水平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