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雪萍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9)
随着网络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在发展中逐渐成熟。进入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成长与心理变化,学习成绩与生活习惯,热点关注与观点评论等均能够以数据形式记录,作为思政教育内容选择与形式创新的参考。高校教师、辅导员及其他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大数据准确研判变化趋势,实现对学生网格化教育和精细化管理。由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研究》,在简要介绍思政教育理论基础上,从课堂、校园和社会三个方面详细讲述思政实践教学模式,组织执行和保障机制,分析“互联网+”视域下思政课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延伸出大数据时代思政教育模式转变及实践路径,最后理论联系实际,探索用手机进行思政教育的可行性。该书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探索路径具体,紧跟时代发展和技术革新,真实反映了当下高校思政教育开展现状并展望了模式创新之路。
大数据为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脉络,针对薄弱环节和隐匿变化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与整改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首先,以学生思想变化和精神诉求为出发点,展现思政教育之源。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平台构建,能够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情感变化和舆论认知。互联网在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价值观带来影响。大学教育方式与生活习惯与高考前存在差异,学生难免出现疑难和困惑,通过网络寻求帮助与宽慰在所难免。由于大学生价值观尚未成熟,防范意识薄弱,极易受到不良思潮侵蚀。学习成绩、课堂表现、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能够反映大学生真实的思想波动。思政教育工作者和专职教师,借助大数据平台了解每位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况,经过数据比对分析,研判学生思想变化类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介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准确把握主流意识,有效指导学习生活及情感诉求保持正确方式进行,规避潜在行动风险,履行“立德树人”职责。该书第一章,介绍思政教育本质,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公共基础课,检验教育成效不能只注重分数,要全面考量对学生思想动态、校园风气氛围和教学秩序运转方面的积极影响。
其次,以教育内容升级与模式创新为落脚点,构筑思政教育之本。网络平台丰富的教育资源体现创新性和内容时代性,增强思政理论与学习生活实践有效结合,发挥了重要作用。互联网辅助教学内容点击率、关键词搜索率以及适用学生能力层级等信息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收集处理,能够有效帮助高校师生快速、准确的选择合适教育内容,减少劣质和错误资源带来的误导。对于思政教育形式的探索,高校一直在尝试,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优势,搜集具有相同专业特色和同类主干学科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汲取其中有益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提炼出适合自身的教育形式。充分利用精准数据比较功能,将同专业、同学期的思政课堂教育及实践开展情况进行汇总比较,研究数据中体现的成效差异,回归至教育内容选择与构思、教学方式的选择与执行中,利用精准对比,总结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思政教育形式与内容。在校园思政教育实践环节,通过大数据平台了解参与人数和效果反馈,汲取有助于丰富本校思政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先进经验,在学习中不断开拓思维。然而在社会思政教育实践中,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关注的点更多,从实践基地选择,内容设计到开展方式,效果反馈,教育成效差异体现在学生精神面貌和实践总结中。多样的自媒体平台能够实时记录校外思政教育实践的全过程,统一的教育信息共享系统准确体现学生参与度与反馈率。在对比中找差距,在学习中找途径,大数据平台为实现思政教育在内容和形式、效果和反馈上横向与纵向比较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助力高校思政教育成效的全面提升。该书第十章,阐述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路径,指出新媒体工具的广泛应用,在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提升师生参与积极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是受众人群的点击与反馈,也会为其他思政教育工作者选择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因此,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与成效提升,不仅需要宏观的政策扶持与理念强化,更重要在于全面精准的数据分析,找出思政教育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缺陷和短板,借鉴先进教育经验与实践理念,探索适合自身的思政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