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语源考

2022-07-26 05:25赵峰陈方劲
中国茶叶 2022年7期
关键词:福鼎白化白茶

赵峰,陈方劲

宁德师范学院,福建 宁德 352100

目前,白茶逐渐风靡全国,走进千家万户,但对白茶的命名之源仍存在颇多分歧,本文梳理分析“白茶”命名之源流,探讨“白茶”一词的发端与发展,辨析造成白茶命名之源分歧的主要原因。

1 白茶概述

白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为微发酵茶。与其他茶类相比,白茶制作起来更为自然、简单,采摘下来的鲜叶不经杀青或揉捻,只让其自然萎凋,再经过文火干燥即可。这种制法加工的茶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的品质特点,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同时也保持了清香、鲜爽的品质。白茶大多产于福建福鼎等地,国家标准《白茶》(GB/T 22291—2017)将白茶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四大类[1]。

2 白茶命名各说述评

历史上福鼎等地生产的白茶主要是自产自销,据张天福《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考证,1891年白茶开始外销,主要销往欧美等发达国家,享誉国内外。2010年以后福鼎白茶快速发展起来,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品品香、绿雪芽、六妙、郑源等白茶品牌分别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人们开始关注和探讨白茶,对其名称的来源也就有了多种不同的说法,主要有如下一些见解。

2.1 茶叶成品外观

常见的一种说法认为,福鼎白茶含有白毫,白毫是茶叶身上的一层细微的绒毛,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干燥后呈白色。而白茶的制作工艺最为天然,加工时只要将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不揉不炒,可以将叶背上细嫩的茸毛完整保留下来,从而使茶叶外观布满白毫,如雪覆盖在上面一般,故称“白茶”。

其实,此说是经不起推敲的。许多茶叶都有细小的茸毛,一般称为“茶毛”,这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茶多酚、氨基酸等。人们通常根据茶毛来判断茶叶的嫩度,碧螺春以白毫而闻名,毛尖这类茶叶还有专门的搓毫工艺[2]。因此,本文认为,茶毫在多种情况下能够反映茶叶的品质,如碧螺春、君山银针等高档名茶,其茶汤的滋味受到茸毛的影响,而且对于一些名优茶来说,茶毫的存在也决定了它们优美的外形。可见,白茶因布满白色茶毫而得名的说法是比较牵强的。此外,老白茶没有明显的茶毫,叶片枯褐色,也不符合此项白茶命名之说。

2.2 茶树品种

该说法主要源自宋徽宗的论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盖虽非人力所可致。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他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格不及”[3]。其大意是:白茶不同于其他茶类,它的枝条柔软易铺散开,它的叶子看上去晶莹剔透。白茶生长于山林之间,是自然生长的,而非人工种植。长有白茶树的官府作坊大约只有四五家,每家只有一二株树,生产出来的茶饼也只有二三銙(通胯,上供茶器的名称)而已。这种茶的芽叶不多,特别难以蒸青烘焙,汤火一旦掌握得不够恰到好处,就会变成一般的茶了。白茶必须要精心制作,这是别的品种无法相比的。外焙茶园也做这样的茶,但品质远远比不上[4]。

其实,这里所说的白茶并非当今六大茶类之白茶,而是自然白化(变异)的茶叶。白化型茶树是一种叶色突变型品种,具有春季或全年新梢芽叶呈白色或黄色并具可逆性返绿的特征,氨基酸含量普遍明显高于常规绿叶品种。白化茶树自古存在,《茶经》《大观茶论》均有白化茶树的记载,但白化品种正式形成始于明代白鸡冠。1930年安吉在马铃冈发现几十株野生白茶,“枝头所抽之嫩叶色白如玉”[5],白叶1号(安吉白茶)在春季长出嫩叶的颜色是纯白的,晚春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才变为全绿色[6]。安吉白茶属于绿茶,叶白脉绿,颜色鲜活;茶汤清亮透彻,鲜味十足;香气清香而持久。其特点可以概括为白、活、香、鲜、清。

因此,古书上提到“白茶”,一般指茶树的一个品种或是由该茶树的白化芽叶加工而成的产品。此类白茶主要指以像白叶1 号之类的特种变异茶树的白化芽叶为原料,按绿茶加工工艺制作的特色绿茶。按照品类来分,还是属于绿茶的范畴[7]。此外,产于云南省景谷县的景谷大白茶,种植历史也有150 多年,大白茶可通过加工制成多种茶类,尤其是在清明节之前的更佳,被誉为明前春尖,制成炒青、烘青茶类。景谷大白茶也可以制作成红茶,金毫显露,条索银白肥硕,可见景谷大白是茶树的一个品种[8]。

2.3 泡出的汤色

唐代饮茶方式主要采用煎茶法,制茶的主要形态为饼茶,饮茶时将碾碎的茶末放入锅中煎煮。宋代饮茶方式与唐代不同,大多流行点茶法,通过将茶饼炙烤、碾碎成茶末后,放到茶盏中去调膏,注以热水冲泡而成。主要程序有:碾末,将茶饼碾成细末;调膏,将茶末放在茶盏中,往茶末中倒入少量水,用茶筅混合茶水调成膏状;点汤,向茶膏注入沸水,边注边用茶筅击拂;育汤花,用茶筅不断击拂,继而产生茶汤,茶汤表面产生白色的茶乳。泡沫越细越白,代表茶汤的品质越高[9]。据宋蔡襄《茶录》载:“(茶色)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陡试以青胜黄白。”将茶饼碾压成茶末后,若颜色为黄白,入水后颜色会变得浑浊;若茶末颜色呈青白色,入水后颜色呈鲜明亮丽。并且,由于宋代的茶叶大多以半发酵膏饼为主,饮用前要将膏饼碾碎,注入初沸的开水,水面上出现白沫。宋朝人对茶汤的要求是以白色为上乘,需要点茶者对水量和茶的比例拿捏得十分到位。明代罗廪的《茶解》载:“茶色贵白。白而味觉甘鲜,香气扑鼻,乃为精品。盖茶之精者,淡固白,浓亦白,初泼白,久贮亦白。味足而色白,其香自溢,三者得则俱得也。”在其书中,同样描述了当时制茶方法为炒茶[10]。

可见,古代诗文中出现的带有“白茶”“白”字样的茶名,都不是现在所说的“白茶”。如宋代晁说之的《赠雷僧》“留官莫去且徘徊,官有白茶十二雷。”宋代刘学箕的《醉歌》“白茶照人冰雪同,红茶烧空猩血红。”宋代徐月溪的《山茶花》“白茶亦数品,玉磬尤精明”均是指点茶之茶色。

此外,宋代诗句中亦有不少对茶之汤色的雅称,出自宋诗人释师一的《偈颂七首》诗句“破暑黄梅雨,清神白乳茶。”及宋代张扩的《东窗集送贺子枕吏部福建漕》“丹荔压枝收白晒,乳芽登焙荐青春。”诗中“乳芽”“白乳茶”即宋人对白茶的雅称,但宋人的“白茶”其实是指泡出的茶色。故认为“青白”即为“白茶”实属误解,主要是没有认识到宋人的饮茶方式。

后人误将“白乳茶”当作现在的白茶。同样,在宋代梅尧臣诗《王仲仪寄斗茶》“白乳叶家春,铢两直钱万”中,叶家春指建安壑源叶家所产的早春白乳茶。另外,石乳茶则是大红袍的极品茶,品质极高,产量极少,香气好像初乳般香甜,像石头里分泌的乳汁,是种极高的赞誉。

2.4 对陆羽《茶经》的讹传

追溯历史,“白茶”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陆羽的《茶经》中,文中转引了目前已失传的隋代《永嘉图经》中的句子“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推测,永嘉往东“三百里”是大海,“东”应是“南”之笔误,南“三百里”大约就是福建福鼎的地域,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此说被当代宣传白茶的诸多文章所引用,认为“白茶山即为福鼎太姥山”。

姑且不论《茶经》把“东”误写为“南”或“西”的概率有多大,先分析一下《永嘉图经》的这一段话,古时乐清就有县东、县西的说法,但并不是正东或正西,而是指县城东北方向。隋唐时期距离以驿路定,一驿站约30里(1里=0.5 km),雁荡山正好位于县东约十驿站的路程[11]。据《雁山志》载:“每春清明日采摘芽茶进贡,一旗一枪,而白色者曰明茶。”《永嘉图经》提到的白茶山,应为出产白色明茶的雁荡山。

《永嘉图经》是一部地方县志,以记载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物人情为主,内容与当时隶属福州长溪县管辖的福鼎,以及隶属湖州管辖的安吉无关,故“白茶山”在当时的永嘉县辖区内无疑。六大茶类是根据1979年陈椽先生提出的分类方法,以制法和茶叶品质为基础,根据茶多酚氧化程度,将初制茶叶分类为绿茶、黄茶、黑茶、乌龙茶、白茶、红茶,至今不过40余年。古人所说的白茶是指白化变异的茶树品种,而非指现在晾晒萎凋工艺制作的白茶[12]。

3 造成白茶命名之源分歧的主要原因

3.1 对“白”的语素义的理解

白,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为“白颜色”。在“白”的词义系统中,“白色”不仅是其本义,也是后来诸多“白”引申义的起点和常用义。因此,绝大多数人都会停留在固有的层面,按照思维定势,将“白茶”的“白”理解为“白色”。

3.2 受“白茶”品类名称的影响

白茶的4 个分类分别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白毫银针外观挺直似针,是白茶中的极品,有着茶王的称号;白牡丹是白茶中的上品;贡眉一般认为是产量最高的;寿眉有着退热、祛暑的功效,是绿色健康的饮品。而这些名称中白毫银针、白牡丹就直接含有“白”字,“寿眉”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长寿老人的白色眉毛。

3.3 “白茶”一词不同时代的意义混为一体

词的隐含义随着民族和时代而不同[13],同样是“白茶”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所指义有所不同。如唐宋时期,古籍上提到的“白茶”,实为白化变异的茶树品种。

4 “白茶”语源考

4.1 “白”字的词义

要探究“白茶”一词的命名之源,首先要弄清楚“白”的词义。“白”有“不外加什么东西”的意思,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根据《齐民要术》记载的4 个案例,如《范绿第七十九》记载:“《食经》曰:‘白菹:鹅、鸭、鸡白煮者。”都是介绍做菜的方法,“白煮”都是其中的一个步骤,即不外加任何调料,只用水煮[14]。白煮,即通过将等待被加工的原料放在水中,等待水沸将其烹制熟的一种食品加工方式。就像我们日常所说的“白煮鱼”“白煮蛋”,都是强调不额外添加任何东西,纯天然的一种烹制方式。

《说文通训定声》:“白,假借为帛。”帛,缯也。缯,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帛”是“未着色的素洁的丝织品”,这就是“白”通“帛”所表示的意义。“白”由“未着色的、素洁的丝织品”的语义素,引申出“空白,没有外加什么东西”的意义。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未着色”,这也是“白”的引申义。在宋代,“白”的“不外加什么东西”的意思已普遍存在,如只用阳光晒成干的荔枝叫“白晒”;不加批注的经书叫“白本”等。元明以后,这种“白+动词”的用法扩大开来,成为对动词的一种限制,并表示“不外加什么地”意思,演化为副词[15],如苏轼的诗句“轻圆白晒荔,脆酽红螺酱”和苏辙的诗句“北游京洛堕红尘,箬笼白晒称最珍”。

4.2 闽东方言中“白曝”

闽东方言中将“白晒”读作“白曝”。曝,形声字,从日,暴声,字本作“暴”,小篆字形,从日,从出,从廾,从米,表示把米拿到阳光下照晒。廾,两手捧物,本义为“晒”。闽东方言中将“晒太阳”叫“曝晒”。

闽东方言的“白曝”就是古书上常提到的“白晒”,如单纯晒干的荔枝叫做白晒,就是现在通行的干制法。许多海边的渔村称干鱼为“白晒”,就是取黄鱼、鳝鱼、鲶鱼、偏口鱼等,剖腹去内脏,不加盐晒干。如《山东海洋民俗》就描述,“白晒”泡软蒸熟,肉色橘红,肉质不糜不烂,本味不减。“白晒”也可以烤食,加热后鱼体出油,香味持久。旧时渔家以鱼代粮,“白晒”是人人爱吃的干粮[16]。

还有像“白曝油”是酱油酿造后,进行二次日光曝晒所酿造出的黑豆酱油原汁液。“白曝油”甘甜度、咸度高,只需少许用量。在云林西螺,白曝酱油是指未经处理,未稀释、上色、调味、杀菌如同生油般不可直接蘸食的酱油[17]。白晒虾皮,即鲜毛虾直接曝晒,不以滚煮。据此,地处白茶制作中心的福鼎,其方言中就保留着古代汉语“白晒”一词,只不过福鼎方言将“晒”读作“曝”,因此,很自然地当地人就把“白晒的茶”简称为“白茶”。

综上,认为白茶因成品茶外观满披白毫,如银似雪或因茶树品种而得名皆是误解,或者由于攀龙附会,将现代之白茶嫁接到古籍里的白茶上,以提升其历史感;或者由于先入为主,认为“白”的词义就是“白色”,进而联想到白茶就是“白色的茶”,而恰好白毫银针等白茶品名又很好地印证了此种臆断,这些白茶命名之说都是经不起推敲的。考察汉语“白”的词义发展及“白”在福鼎方言中的义项再联想到白茶的制作工艺,可以确定其命名之源是“白曝的茶”。正如明代《茶谱外集》说:“茶有宜以日晒者,青翠香洁,胜于火炒[18]。”这种制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在所说的白茶制作方法是相同的。

猜你喜欢
福鼎白化白茶
绘本
运用红外相机技术首次记录白化小麂
白化黄喉拟水龟人工培育研究①
绘本
基于Surfer的瞬变电磁法扇形超前探测白化文件的精确快速生成方法
福鼎茗洋村:红是我们的底色
这只猫说得好有道理
永顺園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福鼎-电镀加工厂非法排放超标废水被立案侦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