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与文化自信导向下的古城活力复兴
——以宿州市古城区域城市设计为例

2022-07-26 13:58邵德超
建材与装饰 2022年22期
关键词:双修宿州城市更新

邵德超,邓 艳

(1.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073;2.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天津 300392)

0 引言

2017 年3 月6 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以下简称“城市双修”)的工作,并提出了“城市双修”的基本原则:政府主导,协同推进;统筹规划,系统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保护优先,科学推进。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城市更新,“城市双修”成为城市规划工作者们的工作重点。

2021 年,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年会上,国家统计局提出,从区域看,中国东部区域城镇化率已达到70.76%。城市的发展重心也发生了改变,由以前的飞速发展建设,转变为存量规划、城市更新为主的新常态[1]。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城市建设中也要重视提高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传统魅力,要把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城市文化传承与发展[2]。

目前,在国内的古城更新实践中,存在着大拆大建,破坏城市格局和肌理;拆旧建新,拆掉老建筑、新建假古董等乱象,以致城市文脉割裂,同时,在各地新建的古城街区中,建设品质参差不齐,风貌品质不高,业态雷同,缺乏特色,进而形成城市形象不佳、活力不足等诸多城市问题。

我国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一方面,文化软实力将成为城市角力的主赛场;另一方面,城市发展从“大规划”转向“小织补”,存量的再激活将成为城市复兴的核心议题。

1 “城市双修、文化自信”的思路及方法

1.1 推进城市双修,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在高速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对城市生态空间造成破坏,从城市规划方面考虑,主要是对居民生活环境,城市风貌,城市自洁能力等产生消极影响,间接的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城市活力。这就要求在城市更新进程中,要进一步优化城市绿地、水系等开放空间体系,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为市民活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载体[3]。

城市开放空间必须吸引人的参与才能真正的体现城市活力。一个优秀的公共交往空间往往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们的日常交流,例如广场,公园,商业中心,艺术中心,老街区中还会有钟鼓楼,寺庙,城门旧址等。这些场所之所以会成为人们的交流的载体,不仅仅因为它们的地标性,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习俗和仪式,更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易通达性。

一个好的场所空间不仅可以提升人居环境,还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精神代表,尤其与生态系统相辅相成时,该地区将成为活力再生的空间载体,同时增加场所的吸引力和经济价值。

1.2 传承地域文化,提升城市特色魅力

地域文化是当地一定区域内经过历史发展而积淀下来的各种文化总和,包括城市空间肌理、建筑风貌、民俗风情、手工技艺等等,在城市更新中高度重视城市的文脉传承,秉承敬畏历史和敬畏文化的原则,延续原有的城市肌理和街区风貌,走持续的有机更新之路,留住城市文化基因,展示城市文化自信[4]。

2 实践与探索:宿州市古城区域城市设计

2.1 设计背景及新的挑战

宿州是隋唐大运河安徽段唯一的千年州城,将抓住中部地区崛起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双重机遇,实现“运河古城、云都宿州”的华丽蜕变。古城片区位于宿州中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其核心价值所在,也为古城复兴,打造安徽“运河新名片、文旅新地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设计方案如图1 所示。宿州古城的复兴面临以下3 大挑战。

图1 设计方案

(1)古城位居城市中心,如何通过精准定位,重新融入城市发展格局,再现古城活力。

(2)不似古城更似老城,破旧景象难觅昔日辉煌,漫步城中如何体验千年历史文脉。

(3)古城中的大量老旧社区,如何选择更新路径与模式,让居民回归有尊严、有温度的社区生活。

2.2 更新对策与空间修复

方案以“一条运河文化带、两条古城体验线路”串联多个“价值点”,承载千年时空记忆,形成“两环一带一心”整体结构。在方案推演中,以全域融城的高度、历史营城的厚度、人文润城的温度多维思考,提出三大核心策略。

2.2.1 跳出古城看古城,从今日大宿州定义古城担当

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开,产业功能向外围新区聚集,宿州老城区逐渐向综合服务和居住生活职能转变。古城位于老城区中心,大约一平方公里的有限空间,却聚集了运河遗址、历史人文、老城生活等资源,决定了古城必须坚持文化引领的核心战略,提品质、塑特色,才能取得持续发展动力。

基于此,研究认为宿州古城必将成为传承历史文化经典意象,追求历史与现代形态和谐,坚持生活与文旅融合发展,关注市民情感记忆的“运河畔城市客厅、古城里乐活家园”。

古城实现有机更新,必须进行功能的升级置换。首先需要减负,疏解非核心功能。目前,古城内设有众多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包含医院、学校、行政机关、交通场站等,吸引大量人口,降低环境品质,加重古城负担。方案通过在老城区域内的统筹平衡,将上述功能疏解搬迁至古城外围,为古城释放宝贵的空间资源[5]。

此外,古城要不断进化融入时代,利用腾挪出的空间,打造“文化新经济样本”,推动“文旅商”深度融合,助力宿州产业转型升级。文化新经济是以文化元素为核心,通过产业跨界融合形成的新业态。有别于传统文化的静态形式,文化新经济衍生出体验式特色商贸、科技创意、艺术设计、文化旅游等新业态。通过打造古城专属IP,使古城从“静态”走向“流量”,从“活起来”到“火起来”,为古城更新注入内生力量。

2.2.2 寻踪千年文脉,以昔日宿州府勾勒古城框架

一带忆城:大运河遗址穿城而过,方案延承“汴水穿城”的空间意象,按照《大运河保护规划》的要求,逐步疏解运河遗址范围内的功能,原真性的保护利用宋代码头遗址和埇桥遗址,打造运河文化景观带。

两环示城:古城现有历史遗存较少,仅存古城墙、地藏禅寺、文庙、福音堂,方案主张以点睛之笔来重塑经典,避免过度复古。结合专业视角的价值评估和市民群体的记忆感知,最终确定复建城隍庙、木牌坊、城门等核心记忆点;同时以运河遗址、文庙等历史资源为触媒,利用其周边用地,规划宋代码头运河古街、“再现埇桥”文化休闲聚落、扶疏文创坊,新旧场景交织共生,提升古城韵味;而后梳理古城特色街巷,提出“三街七巷”计划,重点恢复大河南街、文化街、木牌坊街传统意向,串联主要历史街区和文化场所,形成一条古今辉映的文化体验环;古城外围依托护城河公园,连接城墙、城门、游园等魅力点,打造蓝绿交织的护城慢游环[6]。

一心亮城:在临近埇桥遗址的小隅口中心,承接昔日古桥人群熙攘、集市繁荣的功能内核,以拱桥形象为灵感,建设造型飘逸舒展的“埇桥新岸中心”,为市民提供空间体验丰富的休闲交流、文化消费场所,统领周边文化街区,共筑古城核心。最后,综合考虑用地情况,嵌入旅游集散中心、运河院落酒店、小隅口酒吧街、市民文体休闲中心等服务功能,完善古城文旅体系。古城框架如图2 所示。

图2 古城框架

2.2.3 以人民为中心,多路径社区更新引领明日美好生活

古城更新,除了物质空间的塑造,“以人为本”同样值得关注。我们希望在展示古城风范的同时,更要保障在地居民权益;改善环境品质的同时,更要延续市井活力[7]。基于此,我们对古城社区整体摸查,结合居民意愿和现状建设情况,提出两条社区更新路径。

(1)与居民共谋共建,实施渐进式、微更新。

针对品质较好的社区,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倾听居民核心诉求,进行“小规模、针灸式”的微更新。拆除违建,增加绿化,补充服务设施。方案将紧邻古城核心区的防疫站棚户区整体保留,打造“宿州味道”的传统慢生活体验区,并有机嵌入特色民俗、精品民宿等功能,实现原真生活与文旅商贸的互动,强化地域特色。典型社区微更新如图3 所示。

图3 典型社区微更新

(2)更新物质空间,延续人文记忆。

针对建筑环境品质低劣、防火防涝问题突出、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棚户区,物质空间的重建势在必行。方案鼓励原地还迁,让在城市其他区域逐渐消失的熟人社会特征,在多层高密度的新社区得以延续。同时,保留街头巷尾——这一老社区最重要的交往空间,并通过景观元素限定,还原其空间尺度,留存社区记忆,避免因城市更新而出现记忆断层。

3 结语

漕运码头文化造就了宿州这座千年州城,市井鲜活、兼容并包的城市性格。方案希望通过古城复兴计划,使新旧共生的时空记忆得以呈现,在这里包容着,洋溢唐宋风情的运河古街,见证岁月斑驳的明城墙,承载市民记忆的城隍庙,引领古城新生的埇桥新岸。

宿州市古城区域城市设计属于城市更新设计项目,在落实城市双修工作的基础上,注重本土文化的价值挖掘,关注本土居民的生活模式,使古城设计更具创新及品质的同时,又具备自己的特色,避免各种“城市病”的产生。

在城市更新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双修、文化自信”必然成为城市设计项目编制的主要趋势。宿州市古城区域城市设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旨在为其他城市老城区更新提供一些思路,期望为同类型的城市设计抛砖引玉,更好的展现城市地方特色,激发城市活力。

猜你喜欢
双修宿州城市更新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研究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我觉得我很勇敢
浅析“城市双修”视角下的滨水公园设计——以界首沙颍河公园为例
城市更新,时空“生长”
两个基于CdⅡ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在金属离子和有机分子发光传感中的应用
宿州诗群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