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和原 李景平 叶 明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深入演进,使得当前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正朝着复杂多变的方向不断发展。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具备战略眼光,树立全球视野,既要有风险忧患意识,又要有历史机遇意识,努力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航向”[2]。十九大报告鲜明提出“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等问题,并指出当前文化领域所面临的重大任务就是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3]。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4]110-111。政治认同问题是“确保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国家与社会发展稳定的重大课题”[5]。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指的是大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及其价值观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6]。作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其政治认同不仅关乎着青年一代对主流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及个人的全面发展,更关乎着我国整体政治发展的稳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成败。然而,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我国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文化结构逐渐呈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交融、西方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冲突、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并存的局面。特别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伴随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趋于白热化,西方加紧了针对我国的舆论战,尤其是针对青年一代的煽动(例如香港“修例风波”事件)。与此同时,数字时代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日趋发达也对正处于政治意识、政治认知和政治心理尚未成熟阶段,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有限的大学生群体无时无刻不产生着强烈的冲击,使其政治认同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极易导致政治认同偏差等问题的出现,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7]可见,如何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从而发挥好高校作为人才培育和文化建设,特别是意识形态培养和建设的主阵地作用,探索出有效提升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践路径,这也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采用分层抽样法对S省8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其中985高校2所、211院校2所、二本类院校3所、独立院校(民办)1所,涵盖理工、文史、师范、医学、财经、政法、体育及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充分考虑了学历和专业的差异。同时,调查对象主要分为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不同年级)两大类。调查对象分布均衡,涉及专业、家庭等因素覆盖面较广,基本上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际状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559份,有效回收率97.7%。其中,男生808人占51.8%,女生751人占48.2%;汉族1455人占93.3%,少数民族104人占6.7%;大一学生337人占21.6%,大二学生288人占18.5%,大三学生452人占29.0%,大四及其他学生167人占10.7%,研究生315人占20.2%;工科类学生838人占53.8%,理科类学生354人占22.7%,文科类学生291人占18.7%,医学及其他专业类学生76人占4.9%;从是否是学生干部上看,学生干部676人占43.4%,普通学生883人占56.6%;从政治面貌来看,团员1070人占68.6%,党员406人占26.0%,群众83人占5.3%;从宗教信仰上看,佛教的52人占3.3%,基督教的11人占0.7%,伊斯兰教的26人占1.7%,其他教派的10人占0.6%,无宗教信仰的1460人占93.6%;从家庭所在地划分,城镇的743人占47.7%,农村的816人占52.3%;从父亲政治面貌来看,中共党员377人占24.2%,民主党派22人占1.4%,无党派、群众1160人占74.4%;从父亲宗教信仰上看,佛教的36人占2.3%,基督教的8人占0.5%,伊斯兰教的24人占1.5%,其他教派的20人占1.3%,无宗教信仰的1471人占94.4%;从父亲单位性质上看,党政机关的113人占7.2%,事业单位的291人占18.7%,企业的242人占15.5%,个体户的229人占14.7%,农民的491人占31.5%,自由职业者的193人占12.4%;从母亲政治面貌来看,中共党员153人占9.8%,民主党派22人占1.4%,无党派、群众1384人占88.8%;从母亲宗教信仰上看,佛教的55人占3.5%,基督教的27人占1.7%,伊斯兰教的25人占1.6%,其他教派的27人占1.7%,无宗教信仰的1425人占91.4%;从母亲单位性质上看,党政机关的67人占4.3%,事业单位的286人占18.3%,企业的193人占12.4%,个体户的186人占11.9%,农民的527人占33.8%,自由职业者的300人占19.2%;从家庭经济条件来看,月家庭收入3000元以下的443人占28.4%,3000-5000元的530人占34.0%,5001-8000元的309人占19.8%,8001-10000元的144人占9.2%,10000元以上的133人占8.5%。
采用自编“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认同问卷”,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问卷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民族、所在年级、所学专业等共计15个人口学变量题项;第二部分是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认同问卷主要内容,借鉴心理学“知情意行”四维理论和政治学相关理论,将政治认同分为“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行为”4个维度,共61个题项。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表明研究对象的政治认同越高。问卷整体及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9、0.72、0.74、0.78和0.86,4维度结构较为合理,可作为测量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有效工具[8]。
如图1所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整体政治认同的平均得分为4.24,表明大学生整体政治认同情况良好,4个维度的政治认同平均得分由高到低呈现“大学生政治意志>大学生政治认知>大学生政治行为>大学生政治情感”的次序,不仅说明我国大学生在对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对国家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各个层面均表现出了高度的认同,也充分证明了目前党对青年一代的教育方针是正确的,且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需要注意的是,当代大学生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行为”3个维度下的二级分维度“对政策的认知、对制度和政策的情感、对民族的情感以及维护政策的行为”四个方面平均得分相对较低,提示大学生在对政策的认知、制度和政策的情感、民族的情感和维护政策行为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政策的认知不足、政治情感淡漠及主动维护政策的行为不够。尤其是政治情感层面,其整体平均得分及2个二级分维度平均得分都不高,凸显了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中政治情感方面的薄弱,值得我们关注和进一步分析。
图1 大学生政治认同均值柱状图
具体来看:
1.政治认知方面,整体平均分为4.31,表明大学生政治认知整体情况良好。但在“对政策的认知方面”均分仅为3.86,与其他两方面得分差距不小,表明大学生在对政策的认知方面存在问题,需要加强相关的教育和培养。例如,大学生在回答题项A20“我国的房价及土地政策是合理的”这一问题时,有16.9%的大学生选择“完全不同意”,21.7%的学生选择“比较不同意”,也就是说累计有38.6%的大学生持不同意看法,且有28.1%的大学生持中立态度而选择“一般”,这反映出现实生活压力对当前大学生坚持理性认知的影响。
2.政治情感方面,大学生政治情感平均分为3.99,表明大学生政治情感情况整体不高。其中,“对党和国家的情感”平均分为4.64,说明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情感较深,但在“对制度和政策的情感”和“对民族的情感”两个方面大学生平均分分别为3.46和3.40,显示大学生对制度和政策的情感以及对民族的情感两个方面存在问题,需引起重视,也凸显出多元文化的交融和交锋对大学生政治情感方面产生的影响。例如,在回答B12“我国依法治国还有差距,依然是人治社会”这一问题时,有16.5%的大学生选择“完全同意”,33.1%的大学生选择“比较同意”,换言之,累计有49.6%的大学生持同意看法,且有24.6%的大学生持中立态度而选择“一般”,这说明大学生对“依法治国”问题的认同程度比较低,也反映出有关部门在依法治国相关层面的宣传、沟通和教育不足的问题。
3.政治意志方面,大学生政治意志平均分为4.45,表明大学生政治意志整体情况良好。二级分维度“对制度和政策的坚信意志、对党和国家的忠诚意志”平均分分别为4.53和4.41,均体现了大学生政治意志的坚定。这也说明我党多年来坚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方向上的正确性,培养出了对国家和政党、对制度和政策都有坚定信念和意志的新一代大学生。
4.政治行为方面,大学生政治行为平均分为4.23,表明大学生政治行为整体情况良好。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在“维护政策的行为”分维度的平均分为3.96,较其他2个二级分维度差距不小,反映出大学生维护政策行为不够的问题。例如,在回答D17“当对某项政策不满时,会在网上发起议题”这一问题时,有25.7%的大学生选择“完全同意”,19.0%的学生选择“比较同意”,也就是说累计有43.7%的大学生持同意看法,且有34.1%的大学生持中立态度而选择“一般”,体现了网络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个体意识的不断增强,更多依赖网络平台解决问题而对制度、社会组织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需要加强相关方面的宣传和引导。
总体来说,广大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国家和制度充满信心,对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战略高度认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拥护,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希望。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总体上看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政策的认知不足或有偏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等都影响着人们的政治意识、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我国政治、文化等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我国社会的开放程度空前提高,全球化、多元文化、网络文化等因素使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更加频繁,作为社会一员的大学生亦是如此,其政治认同不是在一个封闭和割裂的环境下形成的,也不是仅仅由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决定的,而是受整个社会环境和整个社会政治认同体系的客观影响。尤其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促使其政治意识、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观的改变,使得原有政治认同体系难以适应新的变化,加之高校政治认同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的落后、某些政策宣传不到位、全球化开放环境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等因素,导致了大学生在对政策的认知方面出现认知不足或认知偏差的问题。
二是对制度、政策以及民族的情感不深。调研结果显示: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和核心问题,大学生在理性上能做到支持和拥护,但在情感上却表现出了认同度较低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社会阶层分化和阶级固化问题加剧,而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反映在了意识形态上。具体表现为:人们的民主诉求增强,权利意识、政治参与感以及个性的主张等方面更加凸显,对社会政策和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受西方发达国家和平演变等策略的影响,在其宣传的所谓“更民主的制度”等意识形态渗透过程中,政治意识、政治认知和政治心理尚未成熟的广大青年学生极易受到“蛊惑”。另外,大学生现实社会的生活压力、未来的不确定性、就业压力等因素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并撕裂了大学生在政治情感上的认同。而就民族情感方面来说,自身关注度不足或意识不够、民族事件的发生、境外敌对势力的恶意煽动等因素都是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
三是主动维护政策的行为不多。当代大学生的个性意识不断增强,加之独生子女政策,家庭经济条件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优渥等因素的影响,使其更多地关注自身的问题。而在全球化、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更依赖使用网络接触信息和解决问题,更愿意关注网络中的热点事件而非现实中的政策、制度等,甚至出现许多人对政策和制度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在此情况下,大学生往往成为受到网络上恶意引导或造谣等直接影响的对象,从而丧失对社会、人际等现实问题的关注和理性思考。因此,当现实社会出现问题时,许多人想当然地相信和依靠网络舆情的判断和引导,习惯性地利用网络手段解决问题,主动维护政策行为的缺失也就不足为奇。
为检验大学生政治认同各维度在人口社会学变量上的差异,对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行为”进行了方差检验,结果如下:
1.独立样本T检验。对“性别、民族、学生干部、家庭所在地”4个因素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具体结果如表1、表2所示:
表1 性别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表
表2 学生干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表
结果显示,在政治认知、政治行为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是学生干部的学生得分明显高于非学生干部的学生。
2.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对“所在年级、所学专业、政治面貌、宗教信仰”等剩余11个人口社会学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具体结果如表3-9所示:
表3 所在年级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表
结果显示,在政治情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学生和研究生得分略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
表4 政治面貌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表
结果显示,不同政治面貌学生在政治认知、政治意志、政治行为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方差不齐性)。在政治情感方面不同政治面貌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共青团员和普通学生得分略高于中共党员学生。
表5 父亲政治面貌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表
结果显示,在政治认知方面父亲政治面貌不同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父亲为中共党员的学生得分最高,且父亲为中共党员和无党派、群众的学生得分远高于父亲为民主党派的学生。
表6 父亲宗教信仰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表
结果显示,在政治意志方面父亲宗教信仰不同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父亲为其他教派的学生得分远低于父亲为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无宗教的学生。
表7 父亲单位性质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表
结果显示,在政治行为方面,父亲单位性质不同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父亲为自由职业者的学生得分远低于父亲单位性质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个体户和农民的学生。
表8 母亲宗教信仰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表
结果显示,在政治认知方面,母亲宗教信仰不同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母亲为其他教派的学生得分远低于母亲为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无宗教的学生。
表9 母亲单位性质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表
结果显示,在政治认知、政治意志方面,母亲单位性质不同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母亲为自由职业者的学生得分略低于母亲单位性质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个体户和农民的学生。
综上所述,通过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人口社会学变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情况后可知,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群体性差异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差异整体上对政治认同的影响不显著。仅在性别、所在年级和是否学生干部三个层面存在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性别因素方面,男女大学生仅在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方面存在差异,但结合平均分比较,男性在这两方面的平均分仅略高于女性,实际差异并不大,说明无论是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其政治认同程度相差不大,这与传统“女性普遍较男性关注政治较少”的观点相左,也反映出了近些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同理,所在年级因素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大一和研究生学生的平均分略高。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干部(与否)因素在政治认知、政治行为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是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在这两方面的得分都明显高于非学生干部的大学生。除了反映出高校对非学生干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足外,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对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可取之处,应推及到普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总的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改革不断推进,政府对农村投入不断加大,加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模式的逐渐完善,有效改善了不均的经济资源分布情况,缩小城乡之间差异,进一步模糊了大学生自身的城乡“烙印”,使得自身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
二是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显著。上文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因素,包括父亲政治面貌、宗教信仰、单位性质,母亲宗教信仰、单位性质等人口社会学变量的差异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较为显著。换句话说,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养和影响是显著且广泛的。不同家庭因素所带来的不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深刻的。家庭教育,通俗来讲,就是指家长尤其是父母在家庭生活过程中,对其子女所实施的教育及产生的影响。由于家长的文化程度、单位性质、个性特征以及日常所处环境的不同,导致不同家庭的教育特点、目的、效果等各不相同。“政治认同本身是政治社会化的产物,而家庭就是政治社会化的首要场所”[9]。在长期的家庭环境影响和家庭生活过程中,家长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自身所拥有的政治理想、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等或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了自己的子女,进而对其政治社会化及政治认同发挥导向作用。这为提升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了新的方向。
近年来,全球经济陷入下行危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肆虐和蔓延更使各国经济雪上加霜,西方发达国家为转移国内矛盾,维护自身利益逆势而行,强行将世界推向逆全球化。伴随而来的是单边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的抬头,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愈演愈烈。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前世界大势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分析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判断。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各种外来社会思潮不断冲击和影响着我国传统意识形态领域,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渗透不断增强。同时,社会转型时期国内新的矛盾的出现,也在很大程度上给现有意识形态带来了挑战,这些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另一方面,新时期高校除了始终坚持思政教育大方向不动摇外,还应借助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国内大循环等契机,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秀成果,创新思政教育理念,依照当前世界形势和大学生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确保意识形态教育与时俱进”[10],办好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教育,深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新时期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新时期,根据大学生自身特点、发展需要和教育的具体实际,创新教育理念,培养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应对复杂多变世界形势的思维广度以及适应未来发展的认知水平和专业能力,同时发挥家庭教育的育人作用,形成思政教育合力,进而建立起全社会、全学校、全方位的立德树人模式,这也成为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方式之一。
1.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首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现实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高校思政教育要“基于当下,放眼未来”,将各种长远的、能够持续发展的因素结合在一起,使大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其次,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自发发展”和“自觉发展”的关系。“自发发展”是指“在不受外力影响的情况下的成长发展”。这种发展过程由于缺乏明确的认识,没有规划,没有目的,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一旦遇到挫折就轻易产生放弃的心理,从而影响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而“自觉发展”是“一种以自我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在这种发展形态中,大学生自身往往具有更好的自主意识,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清晰的规划,遇到困难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完美解决。只有将这两者相结合,克服发展的盲目性,增强发展的自觉性,掌握和遵循人才成长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推动其健康成长,有效抵御外界的负面影响。最后,应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1]这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要将大学生作为价值关系的主体,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体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不仅教育大学生如何正确协调处理好与自己物质利益相关的各种问题,还要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倡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满足精神需求,提升政治认同。
2.遵循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逐渐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是推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部署。在此引领下,高校思政教育也应遵循全面发展的理念。一方面,深入践行素质教育。要始终坚持贯彻执行素质教育的正确教育理念,加大力度开展各种相关的素质教育活动,形成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提高其综合创新能力,以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积极推进通识教育。所谓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基于社会多元化发展背景下,更加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价值的教育。高校思政教育要贯彻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特别是要关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发展趋势和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协助大学生辨别价值是非,明确人生价值的真谛,最终为其自身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进而切实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尤其是政治情感方面的认同。
3.发挥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2]“四个第一”不仅凸显了家庭教育在个体一生发展中的重要影响,而且强调了家庭教育为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起到的奠基性作用。结合上文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充分融入家庭教育理念内容,发挥家庭的育人功能在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中的优势,成为了大学生政治认同培养的重要途径。首先,引导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一是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心理需求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帮助其建立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新观念。二是转变家庭教育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宣传等方式引导学生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家庭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促进其形成对主观思潮和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及评价。三是营造自由、平等、公正、和谐的现代家庭文明环境,以更好培养大学生的主观认知和判断能力,进而使其在家庭交往和社会互动中形成积极的政治认同观念。其次,建设良好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13]355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独生子女政策等相关政策的实施,我国家庭人口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加优厚的家庭经济条件加上子女在家庭中受关注度及家庭地位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家风和家教方式,新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也随之不断出现。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家庭的社会功能都无法被取代。尤其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全过程中,更应大力宣扬建设良好家风建设的重要性,提倡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发挥好家庭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更好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7]可见,想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就必须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做到“三个结合”。
1.思政教育与多彩校园活动的有机结合。高校思政教育的根在校园,想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将思政教育同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环环相扣、紧密结合,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活动。一是建设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结合优秀历史传统和现代校园精神,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塑造、高尚品质的树立紧密联系起来,建设高雅的校园文化。二是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设计一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形式多样的社团组织活动等,在深化活动内涵的同时,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其中,推动各项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三是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思政教育有认知性的教育成分,通过理论教育、召开会议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较为集中的传导思想道德知识是必要的,但考虑到思政教育理论来源于实践活动,是由实践活动提炼而来,因此,要想使大学生真正理解并内化这些知识,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活动。故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大学生感性认识,引导其进行理性的理论分析,最终实现感性、理性的有机统一,真正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2.思政教育与网络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网络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兴盛,大大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更新的、更现代化的教育方法。然而由于网络的两面性,尤其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意识形态对抗升级,西方发达国家加紧通过网络渗透、舆论战等方式传播西方“普世价值”,对我国大学生价值观造成了强烈冲击。因此,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一定要使用好这把“双刃剑”,加大信息网络的监管,将新的信息技术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中,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提升其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其时刻保有一颗清醒的政治头脑,建好高校德育教育网站,推陈出新,从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出发,及时化解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形成网络思政教育的“监管+引导”模式,发展大学生“更了解”到“更理解”再到“更认同”的政治认同提升路径。
3.思政教育与柔性管理的有机结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以思政教育为主,管理为辅,将思政教育同监督、服务等各类方式相结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的整体合力。“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法。通过借鉴柔性管理理念,探索出一套适应时代要求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和管理新模式,是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有效路径。首先,柔性管理有着突出的亲和力。通过借鉴柔性管理理念,高校思政教育可采用情感投入、激励尊重等方法,潜移默化地在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中逐步形成持久影响,从而将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演变为大学生自觉自为的行为意识。其次,柔性管理有着突出的灵活性。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特殊阶段,心、言、行存在不协调性,通过这种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柔性管理,可以从主体出发,采用换位思维、引导思维等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使其认识到不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与自我教育以及管理与自我管理,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总之,通过将柔性管理理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及管理中,可以有效促进思政教育的实施,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本质,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政治认同事关党长期执政的青年基础是否稳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而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教育则关系到我国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因此,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调查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厘清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具有积极而重大的意义。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养成与维系,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入政治认同教育内容。具体来说,就是要一方面塑造符合当代大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思政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建立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方法和模式,最终形成能够被大学生所接受、认可并自觉内化为对党和国家支持、热爱和追随的政治认同培养体系,使当代青年大学生能够立足百年变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