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图像与音乐
——敦煌莫高窟壁画雷公击鼓图的源流、表现与民间文化内蕴

2022-07-26 12:23刘文荣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雷公莫高窟壁画

刘文荣

敦煌莫高窟出现有较多并且重要的雷公击鼓样式,莫高窟壁画中的雷公击鼓图是古代雷公击鼓艺术形象的突出代表,其直观、丰富的形象史料对当时宗教信仰、绘画造型思想以及乐器形制的研究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关于莫高窟壁画雷公击鼓图,在前人学者以往的研究中或多或少有所涉及,但对出现内容的考察统计、雷公之于其所击鼓的形制、结构、源流表现等并没有作过多的阐释。本文对莫高窟壁画中雷公击鼓图进行了详细的梳理考证,以下从六个方面对莫高窟壁画所见雷公击鼓的分布表现、源流、雷公与鼓的关联、连鼓的形象需要与表达以及在壁画中的样式表现和反映出的民间文化内蕴等胪述论考,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莫高窟壁画雷公击鼓的 图像分布与表现

敦煌莫高窟保存有古代丰富的音乐图像内容,莫高窟是中国石窟中现存壁画面积最多、壁画内容反映年代最广的石窟,亦是雷公击鼓图集中出现最多的石窟。据笔者统计,出现于莫高窟的雷公击鼓图有:第249 窟窟顶西披南侧(见图1)、第285 窟窟顶西披(见图2)、第329 窟主室西壁龛顶北侧(见图3)、第154 窟西壁龛内北侧(见图4)、第112 窟东壁北侧(见图5)、第61 窟南壁与西壁(见图6)、第196窟主室南壁西侧(见图7)、第14 窟主室北壁西侧(见图8)、第45 窟主室南壁东侧中部(见图9)、第55 窟主室南壁、第72 窟主室南壁、第98 窟主室南壁(见图10)、第323 窟主室北壁(见图11)、第12 窟主室南壁西侧(见图12)、第85窟主室窟顶南披。

图1 莫高窟第249 窟中的雷公击鼓②敦煌文物研究所编著:《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图版104。

图2 第285 窟中的雷公击鼓③敦煌文物研究所编著:《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一),图版114。

图4 第154 窟西壁龛内北侧上部⑤敦煌研究院主编:《敦煌石窟艺术·第一五四窟附第二三一窟(中唐)》,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44页。

图5 第112 窟东壁⑥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敦煌壁画全集7·敦煌中唐》,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

图6 第61 窟西壁北侧中部⑦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敦煌研究院:《中国美术全集·敦煌壁画下》,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图版169。

图7 第196 窟南壁西侧⑧敦煌研究院主编:《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八五窟附一九六窟(晚唐)》,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页。

图8 第14 窟北壁西侧⑨敦煌研究院主编:《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一四窟(晚唐)》,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178页。

图9 第45 窟南壁东侧⑩敦煌研究院主编:《敦煌石窟全集·法华经画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图10 第98 窟南壁西侧⑪敦煌文物研究所编著:《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五),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图版5。

图11 第323 窟北壁上部西侧⑫敦煌研究院主编:《敦煌石窟全集·佛教东传故事画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图12 第12 窟主室南壁西侧⑬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敦煌壁画全集8·敦煌晚唐》,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65页。

兹将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出现的雷公击鼓图统计如下:

表1 莫高窟壁画雷公击鼓图分布统计表

图3 第329 窟西壁龛顶雷公④敦煌研究院主编:《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三二一窟、第三二九窟、第三三五窟(初唐)》,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80页。

二、莫高窟壁画雷公击鼓形象的 文本依据

莫高窟壁画出现众多雷公击鼓的事象缘由,则是雷公击鼓的形象绘制象征其所处图像语境中的以施雷雨。通过考察雷公击鼓图的形象表现与图像绘制背景,即可得三点认识。其一,雷公人物绘制在依赖其击鼓形象塑造上表达的一贯性;其二,雷公击鼓图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文本依据;其三,雷公亦有雷神、雷师等名称。在对雷公击鼓称谓来源的考察中,古代多以“雷公击鼓”为名。如晋人陈寿撰《三国志》有载:“当造此剑之时,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邪之溪涸而出铜,雨师扫洒,雷公击鼓。”《灵棋经》载:“天龙暴怒,雷公击鼓,兴云致雨,流潦下土。”另如《云笈七签》载:“天神皆助真也,雷公击鼓也”,本文即从此说。

深入考察早期雷公的称谓,早在汉代即多以“雷公”为名。汉郑玄《驳五经异义》有载:“今人亦谓雷曰雷公。”民间多习惯以雷公击鼓描摹雷雨的自然现象,并且在民间流传中的雷公形象与敦煌壁画中图像的绘制呈现有一定的印证。如东晋北朝图像描摹的雷公形象头上有角,四肢健壮,其身非驴非马。晋干宝《搜神记》描述了杨道和在雷雨时与“雷公”打斗的情节,故事虽然荒诞,但可见其时雷公于民众中的形象印迹。如其文载:“晋扶风杨道和,夏于田中值雨,至桑树下。霹雳下击之,道和以锄格折其股,遂落地,不得去。唇如丹,目如镜,毛角长三寸余,状似六畜,头似猕猴。”敦煌莫高窟西魏窟中即如此类(见图1、图2)。莫高窟西魏窟第249 窟、第285 窟是敦煌壁画中出现最早的雷公击鼓图,其雷公反映的形象“目如镜,毛角长三寸余,状如六畜”,一如东晋干宝所描绘的雷公形象。

西魏后,雷公形象在莫高窟中有着较为稳定的摹写。莫高窟第14 窟主室北壁中的雷公击鼓,雷公露出上半身,下半身隐于云中,头见有角,两身拍击雷鼓。除第14 窟外,莫高窟第45 窟、第98 窟、第323 窟中仍见雷公目明如镜,其首有角的形象。

初唐时,莫高窟壁画中出现了一种身如力士、背有两翅、形似猕猴的雷公形象,如莫高窟第329 窟中的雷公。《集说诠真》载:“今俗所塑之雷神,状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颏长而锐,足如鹰鹊,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执槌,作欲击状。自顶至旁,环悬连鼓五个”。此种“状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两翅”“脸赤如猴”与《集说诠真》所载传统雷公“文本”的形象描写极为相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载“环悬连鼓五个”的雷公击鼓,亦是“五雷轰顶”一语的来历。亦可观雷与鼓的形象意蕴关联,此容后文详述。

唐时,民间描摹雷公形象又有似猪者,正如《酉阳杂俎》载:“贞元年中,宣州忽大雷雨,一物坠地,猪首,手足各两指,执一赤蛇啮之。俄顷,云暗而失。时皆图而传之。”

莫高窟第61 窟所绘雷公击鼓即是如此,雷公头部状如猪首,拍打连鼓(见图12)。可见,其时民间形象与文本在壁画图像呈现中记录的印证。

莫高窟第112 窟中的雷公如人状(见图5),此种雷公击鼓的形象绘制亦有着长久的民间文化背景,正如《酉阳杂俎》云:“(夜半)因潜于窗棂中观之,见数人运斤造雷车,如图画者。”可见,雷公与图画的相似,即民间早已有雷公图及流传的形象。

在石窟壁画中所依文本与图像的关联有涉佛经中所载“雷”的语境,在洞窟壁画中的所绘则是有关“雷”的榜题,此亦是石窟壁画中有绘画意旨的涉“雷”榜题下雷公击鼓的出现以及数量之多的重要缘由。如莫高窟第61 窟西壁南侧上部出现的雷公击鼓,有榜题“雷雹云中现”(见图13)。

图13 第61 窟西壁南侧上部雷公击鼓与榜题㉒敦煌文物研究所编著:《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五),图版59。

再如出现在莫高窟第98 窟南壁的“云雷故掣电除雹注大雨”(见图14),在榜题上方关联性的绘制有雷公击鼓,图下见两位行人遮雨匆行。图见雷公所击鼓为10 枚,余则隐入云中。

图14 第98 窟雷公击鼓与榜题㉓敦煌文物研究所编著:《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五),图版5。

三、雷公击鼓“雷”与鼓的关联 以及“鼓”的意象构建

雷的自然现象,在人类早期伴随对雷的认识中即有表明,如甲骨文中有“壬戌雷,不雨”,再如《易·系辞上》有“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的记载。对自然界的雷声,民间不解,常认为是雷公击打雷鼓时所为。故民间对雷鼓有多种的想象,而“鼓”与“雷”则有了某种意义上的关联。甚至有些地方在立秋时有谚语云:“雷鼓立秋,五谷天收”,均是雷与鼓的意象关联。故古代直以雷鼓为云,《新唐书·礼乐志》载:“凡天神之类,皆以雷鼓。”为状雷之隆隆声势,雷鼓多以数面鼓的构成而摹其声。《三才图会·器用》卷七有图释雷鼓(见图15)。《三礼图》卷七载“雷鼓”文字的同时亦有披图(见图16)。

图15 《三才图会》 中的雷鼓

图16 《三礼图》 绘“雷鼓”形象

可见,雷鼓则多以多枚鼓的相连象征雷的隆隆之声。宋王黼《宣和博古图》载:“雷鼓、雷鼗,则雷者,取象其声之无以过也。”

状雷公之威者,莫如鼓。鼓,膜鸣乐器,可声震至远。早在《抱朴子》中即云:“雷,天之鼓也。”《云仙杂记》载:“雷曰天鼓,雷神曰雷公。”雷,终以鼓为描其声。《淮南子》中亦有说明钟鼓能有拟雷的声音,如其文云:“雷霆之声可以钟鼓写也,风雨之变可以音律和也。”

雷公形象,以鼓为衬,此在其声如雷的“夔”中亦可侧面为证。“夔”以其皮为鼓,其鼓声“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如《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黄帝内传》载:“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甚至在晋代郭璞的《山海经图赞》中,认为以“夔”之骨再敲击“夔”之鼓可声威震撼,如其文云:“剥夔冒鼓,雷骨作桴。声震五百,响骇九州。”故雷鼓则有如“天鼓”,“天鼓”敲有如雷声播。《史记·天官书》载:“天鼓,有声如雷非雷,音在天而下及于地。”再如唐李白《梁甫吟》云:“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此均为雷与鼓的形象关联。

声如雷者,莫过于鼓,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载:“八方之荒有石鼓,其径千里。撞之,其音即成雷也。”可见,形容声大如雷者,常以鼓之乐器来表现。

在敦煌壁画的表现中,雷公与鼓的绘制即是紧密的结合。甚至如莫高窟第14 窟主室北壁西侧、第45 窟南壁东侧、第98 窟南壁西侧、第323 窟北壁上部西侧中的雷公击鼓,部分雷鼓隐入云中,烘托云中雷声的轰隆之势,此均体现出了雷鼓基于雷公击鼓图像表达上的象征与符号意义。

雷公击鼓形象的流传、雷与鼓的关联甚至在中国雷神文化东流日本后的描绘中仍有表现。如江户时代尾形光琳所绘雷神形象,亦见雷公所依赖对鼓的击奏(见图17)。如图,雷公亦是猪首,一手持锤,一手持锥,并绘连鼓,图见九枚,余则隐入云中。即雷公形象的塑造仍有强调雷公对鼓的击奏,其雷公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仍不缺失雷与鼓的关联,亦即雷公击奏连鼓是雷公图像描绘与形象塑造的重要表征。受中国文化较深影响的《日本灵异记》有载雷公,有明显的中国文化接受与融合的印迹亦可以看出对中国志怪故事的接受。雷与鼓的关联是雷公民间神话传说以及雷公击鼓艺术形象传播过程中的生动造型构思与创新重塑的重要形象源泉。

图17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雷公图(17 世纪)㊶[日]河野元昭:《日本美术绘画全集》(第17卷),东京:株式会社集英社1980年版,图六。

另外,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用于祈雨的铜鼓上亦有雷公的形象,其多为鸟喙,手持斧凿击鼓(见图18 左)。福建漳州一带亦多流行此类雷公击鼓图,雷公一手持斧凿,一手持棰击奏(见图18 右)。

图 18 民间流传的“鸟喙”式雷公击鼓版画㊷王红旗、孙晓琴:《中国古代神异图说》,北京:现代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126页。

四、雷公所击“雷鼓”的形象 表达与对连鼓的选择

以单鼓相连以显雷神击鼓威仪与声响浩大的“连鼓”表示雷霆振威,此是敦煌壁画雷神击鼓最突出的形象特征。考之早期文献记载,汉王充《论衡·雷虚篇》有云:“图画之工,图雷之状,垒垒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意也。”

连鼓,即以表示轰隆雷声如鼓声连作而称谓雷公所击之雷鼓。如南朝萧纲在《霹雳引》有云:“时闻连鼓响”,东汉伏侯《古今注》曰:“天雷如击连鼓”,《太平御览》载:“无云而风,天雷如击连鼓音”,《元史·舆服志》载:“(雷公)右手持斧,左手持凿,运连鼓于火中”等即为此证。

雷公击鼓的形象绘制有着深远的民间图像与文本背景,唐《酉阳杂俎》“造雷车,如图画者”。再如清沈垚《落帆楼文集》卷二十四载“春雷之奋石壁,必如连鼓之轰”。可见,雷公击奏连鼓形象与图画的相似,即民间早已有雷公击奏连鼓图及流传的形象。

敦煌莫高窟雷公击鼓图像表达的雷雨象征与符号意义,在连鼓鼓身与鼓头颜色的区别上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莫高窟第98 窟南壁中央雷公击鼓鼓身与鼓头以赭石与石青两色的交替绘制,以及莫高窟第61 窟西壁北侧中部、第45窟南壁东侧、第329 窟西壁龛顶、第249 窟、第285 窟中的鼓身与鼓头不同颜色的绘制。除鼓身与鼓头交替的不同颜色表征外,并且亦表现在连鼓相邻两鼓之间不同颜色的绘制特征中,如第14 窟北壁西侧雷公击鼓墨蓝两色的交替绘制、第12 窟主室南壁的雷鼓所击连鼓等,以相邻鼓身之间在个体鼓身与鼓头不同颜色的综合交替绘制,均表现出“垒垒连鼓”之意,此即为雷公击鼓构造择以连鼓的意象需求和形象表达。

五、莫高窟壁画雷公击鼓形制考

(一)雷鼓、连鼓与鼓的个体形态

雷公所击雷鼓以“垒垒相连”的连鼓为其意象构建,在莫高窟西魏第249 窟窟顶西披中的雷神击鼓图,细数雷神所击鼓数量为12,所用诸多鼓的个体形态似檐鼓,即绘制者绘制连鼓时亦采用了敦煌西魏时期洞窟常出现的檐鼓鼓形。在该窟中,雷公的绘制长有双角,手脚四肢并用正在用力击鼓,旁边绘制有象征鼓声的水滴纹。依绘图视觉效果看,有似12 个鼓在旋转。雷神击鼓,以剧烈连贯的鼓声象征天空中的雷鸣。

除第249 窟外,在西魏第285 窟中亦有左右对称式的布局绘制(如图19),该雷公与第249 窟雷神绘制风格相似,亦如力士样。手腿四肢展开正在击鼓。在该窟窟顶西披所绘有两处,窟顶西披南侧处鼓面11 个,北侧处鼓面12 个。南侧整个连鼓外围鼓圈面径较北侧小,故少一面鼓的位置,但该时期鼓面数仍以12 面为普遍。

图19 第285 窟窟顶西披左右对称的雷公击鼓㊿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一),图版114。

西魏第285 窟雷鼓与第249 窟不同的是,第249 窟绘制的鼓是立体图,即将鼓身绘出,第285 窟该鼓只绘出了鼓面。由鼓面可见,颜色不一,鼓心为皮,鼓面四周皮之束缚于鼓身。今鼓亦多有此种形制,即用于敲打的鼓心和鼓面四周的颜色区别,专门设色鼓心与鼓面不同的颜色,以示敲击的位置。

莫高窟初唐第329 窟中的雷公击鼓图,该雷公有似西魏第249 窟,但雷公击鼓已不再是12 个,而是9 个,鼓身亦如第249 窟,即如梭状,两头小中间大,是其时鼓的普遍形制特征。

除雷公周身所围雷鼓外,画工为表达雷与云的关系,部分雷鼓鼓面显露于外,亦有部分雷鼓连于云中。如莫高窟第45 窟绘9 个鼓面露于外,雷公正在奋力击鼓,其余则隐入云中。第98 窟亦是,绘10 个鼓面露于外,其余则隐入云中。第323窟绘11个鼓面露于外,其余亦则隐入云中。此种雷公击鼓的绘制,往往绘制清晰的云图以示云雷现象,雷公击鼓在云中半隐半现表现。

除敦煌莫高窟初唐第323 窟外,敦煌藏经洞所出绢画中如今藏大英博物馆的Ch.xxvii.001号(见图20)以及藏吉美博物馆的EQ.1142 号(见图21)有见雷公持斧击奏连鼓。

图20 敦煌绢画Ch.xxvii.001 中的雷公持斧击鼓图

图21 敦煌绢画EQ.1142 中的雷公持斧击鼓图(笔者绘)

(二)击奏方式

关于雷公击奏连鼓的方式,民间所绘多以凿击,莫高窟藏经洞所出绢画中的雷公击鼓多为斧凿击(见图21)。在敦煌石窟壁画造像中既有拍击,又有杖击,尤以拍击为主。雷公击鼓,画面所绘5 枚、6 枚、9 枚等鼓身,最多者如第112 窟有20 枚个体相连的连鼓,次之有如第154 窟有14 枚的连鼓,最少者亦有5 枚。连鼓的个数只是象征所拟“隆隆”之雷声,是多枚鼓体的连环构造描摹出雷公击鼓之声在空中回旋的表现,雷公所击雷鼓为雷声的意象描写,与鼓体数量并无必然的联系。下将莫高窟壁画雷公击奏连鼓的形制与击奏方式统计如下:

表2 莫高窟壁画雷公击奏连鼓的鼓数与击奏方式统计表

由上观之,通过对敦煌石窟雷公击鼓图的考察可以看出,所有的雷鼓均在雷公周身一圈排列,显示出连鼓的形制,即以连鼓的绘制意象蕴涵隆隆之雷声。以形似却又不尽相同的连鼓显示了画工高超的艺术想象与艺术创作力,亦为雷公击鼓的形象史描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

(三)莫高窟壁画雷公击鼓图的样式与粉本依托

然而,雷公击鼓等神灵材料在支撑王充阐述其无神论思想的同时,其从侧面亦即无意描述了雷公击鼓的图形,为今人认识当时雷公击鼓的形象提供了极好的文字史料描述。今不见王充笔下雷公击鼓的原图,但笔者发现汉画像石中有大量的雷公击鼓图留存至今,亦能反映汉当时的雷公击鼓形象。如山东临沂汉画像中的雷神击鼓(见图22),正是“垒垒如连鼓击奏”,“若力士之容”,“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雷神所击之鼓亦是用以鼓之相连的“连鼓”表示,连鼓共有10 枚,雷神左右手各持一槌击鼓,左右脚亦在鼓面击鼓。

图22 山东临沂汉画像中的雷公击鼓

莫高窟雷公击鼓自第249 窟窟顶西披起,第285 窟窟顶西坡雷神击鼓表现亦是,均以“垒垒如连鼓形”。敦煌初唐第329 窟西壁雷神击鼓与敦煌西魏第249 窟窟顶西披、第285 窟窟顶西披中的雷神击鼓亦是一脉相承,这些壁画存在着明显的对中原传统雷公击鼓形象表达有继承摹写的痕迹。另外,敦煌壁画雷公击鼓丰富了中国传统雷公击鼓的形象和样本,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

敦煌与中原文化的频频交流中,带来了中原雷公击鼓的样式粉本,敦煌壁画在将佛经所涉“雷公”变为形象图绘,在画工想象力与创作力的同时,在传统惯有的绘画思维方式和模式的基础上,对粉本、底稿以及其它洞窟中的雷公击鼓有模仿与借鉴。在对既有雷公击鼓形象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壁画中的总体营建构图、表现宗旨与绘画主体的需要,经画工在原有感知记忆基础上的增删、变形、变色、变样、简化、繁化以及打破的再组合等,创作出多样的雷公击鼓图。

通过对汉画像石到敦煌石窟中垒垒连鼓绘制的分析,其共同之处可以看出雷公于民间母体文化以及粉本因素的在世留存与传播。现总结特征如下:

其一,象征性的表达,雷公击鼓的虚幻表现艺术形象。

其二,图像绘制雷公形象时,亦常以连鼓来表现,即主要特征为雷公与连鼓的关联。

其三,雷公击鼓存有差异,主要体现在雷公形象、雷公所击连鼓个体枚数与形制、击奏方式等细节描写方面。

其四,雷鼓均为鼓鼓相扣的连鼓表示,以示垒垒相连,以拟雷声隆隆。

其五,连鼓中容雷公独身一人,若力士状奋力击鼓。

综上所述,雷公击鼓以状雷雨的轰隆之声,并将虚幻变为艺术形象。虽在雷公的形象绘制中有如冢、如猴、如人,以及有角、无角的些许差别,雷公击鼓亦有持杖、持斧、拍击以及鼓枚数量的区别,但在其时“雷公”形象与文本和民间留存图像有着一定的历史印证与符号识别,以及和粉本传模有关。其均拟“若力士之容”的雷公,将所击雷鼓绘为以鼓鼓相扣的连鼓表示,雷公于连鼓中奋力击鼓,表达出其施雷雨振威的艺术构图,亦表现出了雷公击鼓的创新意图。

现将敦煌莫高窟壁画各时代出现的雷公击鼓不同图样特胪列于表3。

表3 莫高窟壁画雷公击鼓图所见形制一览表

六、莫高窟壁画雷公击鼓图的 出现原因与表现内容

图23 第196 窟南壁西侧《普门品》中的雷公击鼓敦煌研究院编著:《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八五窟附一九六窟(晚唐)》,第179页。

在莫高窟第112 窟东壁门北《观音经变》中有绘雷公击鼓图,在东壁门北似立轴式的屏风绘画中,中间布置高大的观音立像,身左侧绘兽难、贼难、火难等,身右侧出现雷电难,该雷公击鼓图亦为如是表现。

再如莫高窟第45 窟主室南壁东侧上部《观音经变》出现的雷公击鼓,其旁亦有榜题曰:“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见图24)。第45 窟雷公击鼓是将《普门品》经卷原文题于壁画榜题中,亦是莫高窟中不多见的雷公击鼓经文与绘画对应者,是雷公击鼓出现原因的有力分析,亦是莫高窟中经画对应的有力印证。第14窟北壁西起第二铺《观音经变》中亦出现雷公击鼓,亦为反映了雷电难。

图24 第45 窟南壁东侧雷公击鼓榜题敦煌文物研究所编著:《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五),图版5。

莫高窟第85 窟窟顶南披绘制有大型的法华经变,其中在该幅东侧中部的《普门品》中未出现有雷公击鼓图,但在该幅东侧下部的《药草喻品》中出现有雷公击鼓,以连鼓而点缀云中,寓意雷公的行雨。图见云层厚重,雨点密集,喻法雨滂沱,惠济众生。

莫高窟第12 窟南壁存三铺经变画,在西起第一铺《法华经变》中出现有雷公击鼓的绘制。在该铺经变的东侧稍下部绘制有雷公击鼓图,雷公下有一农夫手扶犁铧,鞭吆二牛雨中耕作。该雷公击鼓图出现在《法华经变》中的“药草喻品”,讲施慧平等,普降甘露,必应之需。正如《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载:“譬如大云,起于世间,遍覆一切,慧云含润,电光晃曜,雷声远震……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无量……草木丛林,随分受润。”而在该铺《法华经变》主体的绘制下出现有四幅屏风山水画,表现《法华经变·普门品》,其中有野兽难、火宅难等,但未出现反映雷电难的雷公击鼓图。

莫高窟第61 窟除西壁五台山图中出现的两处雷公击鼓外,在南壁东起第二铺经变《法华经变》东侧《药草喻品》中亦出现雷公击鼓,图见九连鼓,类人状雷公正在击鼓。

莫高窟第323 窟雷公击鼓的出现,与佛教史迹故事的绘制表现有关。第323 窟北壁绘有张骞出使西域图、康僧会感应故事等反映佛教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五组史迹画,其中在上部西侧即西起第二组绘制有释家浣衣与晒衣故事,在晒衣石的上部则出现有雷公击鼓的图像。图见雷鼓十一枚,余则隐入云中,雷公双手持棰敲击。该雷公击鼓表现了雨湿袈裟,并惩罚外道踩晒衣石的故事。

综上所考,莫高窟雷公击鼓的出现尤在唐代洞窟大型的经变画中为多,莫高窟壁画雷公击鼓与佛经的表述有着重要的关系,特别是《法华经变》中,多数表现观音的“三十三化身”和救难情节。下依据具体洞窟将莫高窟壁画中雷公击鼓出现的原因内容与文化背景总结如表4。

表4 莫高窟壁画雷公击鼓图在洞窟中的表现内容一览表

结 语

雷公击鼓是敦煌莫高窟中出现的重要题材,雷公击奏连鼓亦是雷电描写的重要形象表征与文化符号。敦煌莫高窟保存有中国石窟中最多的雷公击鼓图,莫高窟壁画雷公击鼓图,既有在粉本画稿与传模移写基础上的再加工与再创造,亦有如在莫高窟第14 窟、第98 窟、第323 窟等雷公击鼓形象描绘中所依托的深厚历史文本,故敦煌壁画在色彩与具体成像上创造了一系列雷公击鼓艺术形象,表现出了画工对雷公击鼓艺术形象描绘极高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雷公所击连鼓,时而九连、时而十三连,时而五连,甚至有因出于壁画绘制内容设计布局的对称,但鼓面枚数未做到严格对称的十二连。莫高窟壁画雷公所击多枚个体鼓以绳连之的连鼓,既是对雷的认识与鼓相联的表现,亦是雷公击鼓状隆隆之声的有力形容,即“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意也”在壁画上的形象绘制。

在莫高窟壁画如《观音经变》“雷电难”等对雷雨描绘的情节与形象需要以及对雷的造像表现时,在雷公击鼓图像对雷的现象与雷形象描绘的象征所指,以及雷的意象刻画对雷公所击连鼓的选择等种种文化图腾与文化符号背景下,敦煌莫高窟中的雷公所击连鼓图保存了重要的音乐史料。状若力士的雷公奋力敲击多鼓相连的雷鼓,雷鼓个体形态有似檐鼓、有似腰鼓、有似答腊鼓,在鼓个体形态的认识上,恰对其当时鼓的流行与普遍存在情况的研究映衬出了重要的历史价值。

莫高窟壁画雷公击鼓图作为传统文化表达的载体,在吸收民间文化的基础上,注入与深化了丰富而多样的民间叙事样式,将“画工图雷之像,垒垒如连鼓形”“天雷如击连鼓”等文本内在的意蕴在石窟壁画雷公击鼓内容表达需求下得到了图像化的典型描写,并赋予了石窟文化丰富而生动的形象语汇,使石窟雷公击鼓形象体现了深厚多元且鲜活的民间文化内蕴。

猜你喜欢
雷公莫高窟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莫高窟晚唐经变画乐器内容比较研究——以第18、12窟与第85窟为例
三观壁画
人间艺术长廊:敦煌莫高窟
“飞蛾”修复壁画忙
莫高窟里看藻井
雷公奇遇记
雷公奇遇记之两面国
雷公奇遇记之审油案
天涯海角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