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念慈,傅洪芳,梁惠林,王理德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中医院,广东 江门 529100)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是导致老年人疼痛和残疾的常见病,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为6%[1]。DLSS的常见症状为神经源性跛行、臀部或腿部疼痛/感觉异常、日常活动功能受限(如行走能力下降)[2]。目前临床治疗DLSS主要采用手术,轻症患者也可采取保守治疗[3]。研究表明,约1/3的DLSS患者手术疗效不佳,可能与病程、疼痛程度、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术前抗惊厥药物的使用有关[4]。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2020年发布的建议中提出,运动疗法、水疗、针灸、心理社会干预、经皮神经刺激是保守治疗的主要方式,但其循证等级不足[5]。DLSS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中医治疗该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6]。本研究探究雷火灸治疗DLSS的疗效,以期为中医针灸治疗DLSS寻找新的证据。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江门市新会区中医院收治的DLSS患者68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男18例,女15例;平均年龄(56.97±6.77)岁;平均病程(7.03±2.46)个月;1例有腰部外伤史。观察组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57.64±6.58)岁;平均病程(7.39±2.63)个月;2例有腰部外伤史。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腰部外伤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要求。
1.2 纳入标准 符合DLSS的诊断标准[7];年龄18~80周岁;近1个月未接受DLSS相关治疗;患者及其直系亲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病变及艾滋病、肿瘤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治疗部位皮肤有破损者;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治疗部位有皮肤破损者;已知对两种以上药物过敏者;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1.4 脱落与剔除标准 失访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须停止试验者;出现其他疾病需要治疗者;不遵医嘱、依从性差者。
2.1 对照组 采用红外线治疗。选用仙鹤牌红外线灯(渝食药监械生产许20160048号),功率设定为500 W,先打开治疗仪预热10 min,再将其悬置于患者腰部上方,距离以患者感觉温热为宜,治疗时随时调整高度以防烫伤,治疗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 d。
2.2 观察组 采用雷火灸治疗。选取肾俞、环跳、阳陵泉、委中、悬钟、腰夹脊穴等穴位,将雷火灸(渝食药监械生产许20150065号)分为4~5 cm,点燃,然后放入梅花灸具(重庆市渝中区赵氏雷火灸传统医药研究所),将火头对准穴位,距离以患者感到温热为宜,灸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 d。
3.1 观察指标 ①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0”分为无疼痛,“10”分为极度疼痛[8]。②严重程度:采用瑞士腰椎管狭窄症量表(SSS)评定,选取量表中的前12项,分值为0~55分,分数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9]。③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VAS、S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S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S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严重程度比较(分,±s)
表1 两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严重程度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 瑞士腰椎管狭窄症量表评分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5 7.64±0.42 1.79±0.24△▲ 23.64±3.42 7.79±2.24△▲对照组 33 7.57±0.63 4.52±0.63△ 23.57±3.63 9.52±2.63△
(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过程中轻度灼伤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4/35);对照组治疗过程中轻度灼伤4例,头晕2例,口干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3%(9/33),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现代医学认为,DLSS的发病因素主要有先天因素、外伤因素、骨骼形变因素、肌肉及韧带炎症水肿压迫因素[10],各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椎管狭窄。临床治疗该病多采用手术减轻椎管压力,虽能改善临床症状,但未对病因进行治疗。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DLSS属于“痹证”范畴,中医认为,年老体衰、肝肾亏损的同时,风寒湿邪侵入人体,易导致经络痹阻。本研究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其病机特点为多虚、多瘀,加之长期腰部过劳或风寒湿邪入侵导致腰部疼痛,属虚实夹杂之证,因此,治疗应兼顾祛邪与补虚。雷火灸选取穴位中,肾俞、悬钟补益肝肾,“腰为肾之府”故选用肾俞,《针灸甲乙经》载悬钟位于“足三阳之络,在外踝上三寸陷者中,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有疏肝益肾之功,二穴共用,以扶正之法治肝肾亏损之内因。研究显示,肾俞配伍悬钟及其他配穴可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侧腓总神经、胫神经的传导速度[11]。委中为膀胱的下合穴,环跳为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腰背部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所过,取委中、环跳可除足太阳经之邪。研究表明,针刺委中和大肠俞可有效改善下腰痛患者全脑功能网络的小世界拓扑特性[12]。杨上善注解《太素·缪刺论》:“脊有廿一椎,以两手夹脊当椎,按痛处即是足太阳之络,其腧两旁各刺三痏也。”夹脊穴是联系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的穴位,可活血通络,加强扶正祛邪之效。研究显示,电针夹脊穴可有效改善急性盘源性腰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及局部炎症[13]。综上,扶正、祛邪、通络三法齐用,则疼痛得除,生活能力恢复。
目前非手术疗法治疗DLSS以缓解局部炎症为主。研究显示,雷火灸可有效改善局部炎症[14]。雷火灸可提升患者患侧腓总神经、胫神经的传导速度及改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前列腺素E2(PGE2)因子水平[15]。因此,推测雷火灸治疗DLSS的机制有可能通过改善局部炎症表达,提升神经传导速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VAS、S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纳入样本量较小,缺乏与手术的对照,没有进行长期随访等。后续将开展雷火灸治疗DLSS的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并在临床研究、机制研究方面寻找更多的证据,以验证该法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