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轲, 王晓旭, 王俊恒, 崔献忠, 刘如垚, 汤永涛, 周传江, 聂国兴*
(1.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 河南省水产动物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新乡 453007;2.许昌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河南许昌 461000)
鄢陵县位于华北平原腹地河南省的中东部,经纬度范围大致为东经114°02′~114°19′, 北纬33°46′~34°14′。东面与周口市扶沟县接壤,西面与临颍县、长葛市相邻,南接周口市西华县,北毗开封市尉氏县。南北长约57.5公里,东西宽约20.87公里,总面积871.6平方公里。 鄢陵县西北部地势略高于东南部,形成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地势, 属于黄河泛滥和双洎河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其海拔高度为50米~65米。 鄢陵县属亚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较为分明。 该气候特点是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炎热且降雨量大,秋季晴朗清爽,冬季干燥阴冷,易发生旱、涝、风、雹等气象灾害,历年年平均气温在14.3℃~14.6℃之间。 鄢陵县河流主要有河流清流河、二道河、大浪沟、双洎河、康沟河等大小20余条,多为季节性河流,均属淮河流域主要支流沙颍河水系。
2020年9月18日至22日,河南省鱼类资源调查队在许昌市鄢陵县进行了为期5天的鱼类资源调查工作。 根据鄢陵县境内水系的分布特点,共设置了19个样点,覆盖县域内所有干流和主要支流。 其中样点1和样点2为当地售卖野生野杂鱼的农贸市场和早市,调查期间进行了多次样品采集。 样点4、12、14为季节性河流,调查时基本干涸,不具备采捕要求。 样点16在进行河道清理,水流较小,仅捕获到鲫鱼,经实地走访调查得知当地群众在河中捕捉过乌鳢、 鲇、黄鳝、泥鳅、草鱼等鱼类。 因此本次调查有16个样点得到渔获物。 具体样点信息见表1。
表1 鄢陵县鱼类调查采样点信息表
续表
通过多种方法开展鱼类资源调查工作, 以期全面掌握鄢陵县鱼类资源现状。首先,根据采样点河流宽度、深度等水文特点,选取了地笼、粘网、刺网等多网具结合的方法进行实地采捕。其次,对于不具备采捕条件的样点, 通过走访附近的群众了解采样点水文情况及近期鱼类资源状况。另外,每天对售卖野杂鱼的农贸市场和早市进行鱼类种类统计和样品采集。最后,调查过程中也会通过走访采样点附近的钓鱼爱好者和渔民,并统计鉴定渔获物中的鱼类种类。
使用清水清洗鱼体表面、 口腔以及鳃腔的污物,选择完整无破损的个体,保存于10%甲醛溶液中。对于较大个体,需要进行腹腔注射甲醛溶液以保证标本固定效果。 最后在标本瓶上注明采捕地点、日期、体色、渔具渔法等。 选取代表性活体单独放于拍照缸中进行了多特征数码照片采集。 鱼类的鉴定主要参考《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各卷册、《河南鱼类志》《中国淡水鱼类检索》等国内权威出版物和相关资料进行确认[1,2,3]。
本次在鄢陵县的鱼类资源调查共采捕鱼类39种,隶属于5目12科32属。 其中鲤形目鱼类种类具绝对优势,共计27种,占总种数69.23%;鲈形目鱼类有6种,分别是乌鳢、小黄鳍幼鱼、中华刺鳅、子陵吻虾虎鱼、克氏吻虾虎鱼、圆尾斗鱼,占总种数的15.38%;鲇形目鱼类有鲇、黄颡鱼、光泽黄颡鱼共3种,占总数的7.69%;鳉形目鱼类有2种, 分别是青鳉和食蚊鱼, 占总数的5.12%;合鳃目鱼类仅黄鳝1种,占总种数2.56%。 鄢陵县鱼类物种名录及在各样点的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鄢陵县鱼类物种名录
根据营养结构、 栖息环境和繁殖共位群等生态生理指标对鄢陵县鱼类的生态类型和区系进行划分[5](见表3)。 从鱼类栖息环境来看,底栖鱼类共14种,占比为35.90%,中上层鱼类18种,占比为46.15%,中下层鱼类7种,占比为17.95%。从营养结构来看,肉食性鱼类17种,占比为43.59%;杂食性鱼类共18种,占比为46.15%;植食性鱼类仅有鲢、长春鳊、草鱼、似鱎4种,占比最少,为10.26%。 可以看出,鄢陵县中上层鱼类居多,食性多为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
表3 鱼类生态习性和区系划分
根据淡水鱼类区系的划分特征[4],本次调查鱼类可以划分为四个区系复合体。 晚第三季早期区系复合体有13种(占比为33.33%),中国平原区系复合体有12种(占比为30.77%),南方平原区系复合体有12种(占比为30.77%),北方平原区系复合体仅1种(占比为2.56%)。由种类组成及种类区系划分结果来看,鄢陵县鱼类资源以中国平原区系复合体、 晚第三纪早期区系复合体和南方平原区系复合体三种为主,与相似自然环境下的其他县区鱼类区系组成相似。
调查结果显示,鄢陵县鱼类资源丰富,本次调查采集到鱼类39种,隶属于5目12科32属。 其中鲤形目物种最为丰富,共计27种,其次是鲈形目有6种,鲇形目有3种,鳉形目有2种,合鳃目有1种。 在科级水平,鲤形目中鲤科鱼类占总种数半数以上,具绝对优势,有25种。
鄢陵县水域属于淮河水系,有清流河、二道河、大浪沟、双洎河、康沟河等大小河流20余条,形成了复杂的水系网络。 本次调查中,鄢陵县境内资源量较大的鱼类有鲫、餐鱼条、麦穗鱼,其采捕量在每个样点平均达一半以上。 在具备采捕条件的16个样点中,超半数的样点均能采集到鲤和乌鳢, 这两种鱼分布较为广泛,为优势物种。 调查期间经访问了解到,县域内有鳜鱼和鳡鱼的分布,但已多年(至少15年)未曾有捕获的记录,此次调查中也未捕获到。 鳜鱼和鳡鱼对栖息环境水质要求较高, 多年未见可能与人类活动存在密切关系,如水污染、拦河建坝、河道硬化、过度捕捞等。 调查发现鄢陵县内水闸较为普遍,蓄水后会导致下游河道水流减少甚至干涸, 对鱼类的生存也是非常不利的。
河流是城市的血管,有着防洪防涝、优化城市水资源配置、改善人居环境的功能,同时也为鱼类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合的栖息场所[6]。淮河流域在河南境内河网复杂且水域面积较广, 且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极易面临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会直接危害到水域环境[7],使当地鱼类资源急剧下降。河流中的闸坝使河流连通性下降,呈碎片化状态,农灌用水量较大,河流生态流量被大幅削减,降低了水环境容量,对水生态环境造成巨大不利影响[8]。
我们建议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在保证农业发展的同时, 也应注意保护水生生物资源的完整性,并制定出合理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同时鼓励人民大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深入人心,为鄢陵县的生态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