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竹韵
美育工作存在于所有科目的教学中,而美术、音乐等学科承担着主要的美育工作。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目的是普及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不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的美育工作将使得艺术教育寸步难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在各艺术学科的学习中,学生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探究、体验、领会艺术的魅力……在艺术的世界中求真、崇善、尚美。新课标中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是贯彻了“以美育人”的总方针。小学美术教材虽然呈现了系统的综合素养培养体系,但也呈现出多层面的缺乏:其一,教材中的图文范例资源沿用至今,不能充实课堂教学资源,也不能凸显时事热点;其二,面对全市学生,教材强调通用性,而缺乏校园文化特色;其三,受限于课时,主题活动缺乏持续开展性。
(一)内容生涩,学生难以理解
在进行美学教育时,容易将其与生活实践割裂开来,单纯进行专业理论讲解,甚至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是机械地讲解课本中的知识,而缺乏情感的共鸣。小学生年纪较小,理解能力较弱,过于专业性强、理论化的讲解不仅不能使其理解并掌握知识,反而会使其感觉到枯燥乏味,甚至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产生抵触情绪。小学美术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除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
(二)重知识技能,轻情感
传统小学美术的课程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学生缺少运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策略,缺少具有人文情怀的创造力,缺少审美价值观与人文素养的积淀,因此难以应变社会发展的育人需求,在视听传媒迅猛发展的今日,戏剧舞美可开拓学生的美育发展,给予小学生一个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在美育视域下我们不断求索教学之法,渐渐意识到“戏剧舞美”教学可激发学生发现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一)戏剧舞美对于美育渗透的作用
舞美在美育中的作用包含以下几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注重学生对艺术认识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创作与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利用多种媒介表达创作思想的能力。笔者从小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基于小学生发展特点,借鉴高校舞美课程,结合戏剧习式融入课堂促进小学美术教育的尝试性研究,意在通过培养小学生感知美、习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继而形成综合素养,实现基础教育的美育最大化。围绕美育的促进功能设计舞美课程,形成增強小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造范例资源,形成美术基础教学为基、戏剧舞美为创的特色教学策略,形成主题式自主探讨的成长模式,形成适宜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单元教学主题,形成主题式表现性评价。
(二)戏剧舞美的理论应用价值
和谐社会发展愈发重视对完整人格的培养,而美育视域下的戏剧舞美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功能。德国启蒙时代的哲学家约翰·尼柯拉·提顿斯最早提出人的心理发展分为知、情、意三方面,小学戏剧舞美的设计将完成审美情感的培养。根据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以来,为践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学习方法、教学资源开发、教科书编写等多方面都在进行改革。戏剧舞美巧遇契机,在北大核心期刊《戏剧艺术》中有相关理论的阐述,强调舞美可行设计、工艺之方法,可应生活情景之能力,可传民族文化美,可生民族情,戏剧舞美理论恰逢多方面的改革工作,利于美术课程的视觉形象化、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学发展,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同时以知识技能为基础,陶冶学生情操,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素养与综合实践能力。
(一)创新课程教学
依据学生认知心理发展需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并围绕美育发展目标,将较长的剧本改为精简的小故事吸引学生;挖掘故事中的服装与道具、灯光与舞台元素;初步尝试绘制意向草图,初步制作场景等。在初步了解比例的基础上做任意发挥,不用实际的演出效果来限制学生,以便学生体验做“服装设计师”“舞台设计师”,重视过程中提升创新意识、想象力以及开阔的眼光。此外在舞美教学体系中加入舞台文化美,在寓教于乐中学生敞开心扉,感知真善美,从而以美衍生,将去伪存真的经典舞台故事渗透学生心灵,从学生的审美意识形成之初开始培养学生由心而生的行为表达力,通过设计思维、想象能力,展现动人的画面,继而使学生初步学会鉴赏美、创造美。
(二)丰富内容体系
初步设计可应用于拓展课程、学科教学、校级以上的各类活动,如话十年、五常剧、戏剧创想周、校园环境设计等活动的活动方案与课程教学设计。小学舞美课程围绕舞台道具、舞台服装、舞台化装这三类主题性课程进行研究,把握课程美育重点,收集课程中具有促进学生美育发展的成果资源。具体的课程实施通过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感受色彩》与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泥塑陈列室》作为范例进行研究(见图1)。
利用各种舞台美术教学方法,例如定镜的习式,把特定时刻下人物所在场景中身体的动态以及使用的各类道具服装定镜下来供学生参考练习,学生不仅可与表演的同学互动,而且视觉观察也更加直观,教学氛围变得轻松愉快,同时有效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惧怕答错的心理障碍,在观察活动中学生通过对表演者定镜动作进行观察,了解到肩、肘、腰、膝等关键的运动变化。因此戏剧定镜观察,能帮助学生理解动态的产生,为后续扭出动态优美和夸张的支架人降低难度并提高准确度。这为泥塑教学开启了新的观察方法,此方法适合初学者使用。再如,片段演示的习式,此法可让学生能够仔细观察一个动态的情景,看清分析事物的动态细节,了解到画面中人物的动态关系;直观感受到角色之间的动态变化;更有效地深入分析,理解姿态造型的组合。因此这类习式有助于学生根据某一个课题,分组设计戏剧情境,以表达对某一件事或某一种处境的感受和理解。而教师只需在活动中重点归纳情境中人物使用的道具服饰出现的合理性以及舞台布置与光影的色彩情感体验共识等。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力将得到良好的发展,反复推敲直至师生达成共同的探究目标与综合素养的提升。
此外在绘画表现的课堂中舞台美术教学习式也格外吸引学生关注与思考,如思路追踪的习式,即将学生沉浸于环境的布置、情绪的调动以及氛围的营造中,引发学生同理心,受同理心的作用继而展示自我合情合理的审美表达。因为在基础课程中少有针对以烘托剧情而进行舞台色彩设计的主题,这类稀有的教学活动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二年级《感受色彩》单元,我们尝试给予学生故事背景,让学生结合故事情景了解丰满的角色个性,学生与角色感同身受,并表述出符合角色此刻心情与氛围的舞台场景色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反思色彩冷暖的搭配是否适用于人物当时当地的情节,不仅强化了学习的感受,而且更好地理解了色彩在场景中的运用,从舞台场景的设计合理与否去考验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同理心的发展程度是否有效而值得推广(见图2)。
(三)创新活动实践
各类形式的校园美育活动是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发展的试练,我们以最轻松的活动形式,给予学生最多的鼓励性反馈。
小学舞美课程围绕校级活动开展美育主题的校园文化布置,在师生集体参与活动中切身感受美化校园与提升自我实践能力的乐趣,借助校园窨井盖美化、童趣墙、话十年、戏剧创想周等活动收集学生特色作品,网络调查学生活动心得,进行美育成果评估。
(一)丰富学生体验促进美育成效
在戏剧舞美教学理论基础的保障下,戏剧舞美应用率有了全面的提高,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在过去的4年内占比分析结果如下:学科教学60%(包含各级别的教学展示),社团教学活动20%,各类各级艺术实践活动10%,同时在各类活动的融合、碰撞中不断完善戏剧舞美的教学策略。
(二)学科课程成效
借助校级各类活动与已形成的舞美资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即利用资源指导舞台场景设计、舞台光影设计、舞台服装设计以及道具设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已完成的优秀课例有《我们的社团》《色彩的冷暖》《用色彩画心情》等戏剧舞美课;组织戏剧舞美社团进行主题创作并荣获市、区级各类比赛活动奖项70人次,学生在艺术比赛中发现个性化的自我,在展示中感受自我表现力的提升,在课堂中感受成长的快乐。
(三)以科研促美育教学成果
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可行的舞美课程、舞台美术读本,并且由学科教师尝试在不同的班级中使用,形成丰富的实践资源,收集具有教育戏剧价值的案例,最终对各项研究内容进行归纳、统计、总结并汇总整理成课题报告。目前收获成果论文有《借助戏剧习式培养小学高年级美术观察思维的实践研究》《舞臺美术读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实践研究》,课题有《美育视域下戏剧舞美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践研究》《结合戏剧习式培养小学高年级美术观察思维的实践研究》《基于“晓黑板”APP提升学生观察人物动态能力的实践研究》。丰富多样的课题与论文从教学的多种角度入手诠释学校教育戏剧的美育特色,即围绕学校美育特色从学科角度入手的实践策略。
美育地位的攀升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新课标中聚焦核心素养,重视青少年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艺术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视程度得到提高。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美育高视角,掌舵舞台美术之筏破浪而行,力图通过本课题的设计,围绕教育的辅助功能,在孩子思维发展的过程中以舞美作为载体和教育的方法,对本课题进行实践性的研究,简化大学舞美课程,融入并进化小学美术(活动体验)课程,发挥小学阶段杰出的美育引领作用,创新课程教学手段。积极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最终成为美在内心、外显于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