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公共文化服务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百姓,是摆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20年8月1日起施行。日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开展相关调研。调研了解到,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等是基层关注和探索的重点。
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
4月底,南岸区天文街道举办了第十届“爱在公租房”社区邻里节庆祝活动,“艺术展”和“才艺秀”营造出的氛围与活动所倡导的睦邻友善、热爱生活主题很契合。
南岸区通过“小切口、大视野”,因地制宜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办法,而嵌入特色文化就是其中一项,也形成了一批品牌。比如该区天文街道水云路社区嵌入“睦邻文化”主题,打造“睦邻文化大讲堂”等。
如何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南岸区嵌入特色文化,嵌入公共空间,嵌入服务供给,嵌入多元主体,嵌入文化治理,构建起各种要素、各类主体、各个体系融合互促和共建共享共治的文化生态。
近年来,重庆市和各区县(自治县)政府强化了规划保障,加大了资金投入,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对此,从事文化发展事业的市人大代表黎方银感到欣慰,他说:“不管是公共文化设施的提升,还是活动内容的丰富,都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
在重庆市群众艺术馆,一位志愿者表示,去年以来,艺术馆升级改造了剧院舞台和座位区,改造了一楼线下体验空间,很多市民反映体验感更好了,特别是免费开放的文艺培训很受群众欢迎。
作为一名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者,重庆市图书馆馆长任竞认为,《办法》实施以来,我市以免费開放文化场馆为契机,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取得了很好成效。“以重庆图书馆为例,2021年接待到馆读者210多万人次。”
据市文化旅游委负责人介绍,2020年8月1日《办法》施行以来,重庆提档升级了传统公共文化设施,创新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同时,全市“三馆一中心”全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年服务群众达7200万人次以上。全市公共文化场馆全部错时、延时开放,图书馆每周开放不少于64小时,文化馆每周开放不少于56小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每周开放不少于42小时,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每周开放不少于30小时。
公共文化服务需要“精准供给”
基层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末梢,在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还存在软件不足的问题。
“虽说我区镇村两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站)覆盖率已达100%,但与之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配备不足。”开州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在谈到这一现状时表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常常“一岗多用”“主业变副业”。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也落后、陈旧,吸引力、新鲜感不足。
调研中,一些区县同志也表示,基层文化服务设施设备闲置问题比较普遍,乡镇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利用率逐年降低,个别电子阅览室长期闲置。此外,公共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群体之间配置仍不均衡。从城乡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均衡的情况有所改善,但未根本解决。从群体看,针对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仍显不足。
以丰都为例,该县偏远地区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大多建于2004年至2006年,时间较久,并且仅设置了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室等,随着城镇化发展,设施设备已不能满足群众需求,部分设施亟需升级改造。
如何让不同群体的公共文化需求都获得满足,是一道需要着力破解的难题,而精准供给就是破解这道难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度亟待提升。”在调研时,有人大代表提出,公共文化服务智慧管理不足,服务精准度以及分级、分层、分众、分区域开展特色文化活动还不够,建议加强数字化建设,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分类,打造线上服务品牌,探索新路径,深入推进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
绘就公共文化服务“延长线”
动动鼠标就可以预约文化培训,点击屏幕就可让借阅图书快递到家……随着各项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极大提升了服务效能。
江川是大足区双路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他所在的文化服务中心正在创新载体,利用文化云平台、多媒体设备等,开设“社区讲堂”“电子书场”。“这些文化服务深受群众欢迎,参与率也较高。”江川说。
在我市各区县、乡镇,数字化打通了文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例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通过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推出网上阅读、线上阅读打卡挑战、免费畅读经典图书、收听有声书籍等服务。这些数字文化服务让群众的业余生活更健康更丰富,也使文化服务变得触手可及。
在享受数字化文化服务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应看到其发展的不均衡性。
开州区厚坝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由于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和小孩,他们文化水平有限,无法很好享受线上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信息资源。目前,厚坝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正在思考,如何让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变得更简单、易操作,并以“订单式”“点单式”等方式优化服务结构,帮助更多群众参与线上文化活动。
而在群众艺术馆馆长罗智敏看来,《办法》的实施促进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更加完善,数字文化资源更加丰富。以群众艺术馆为例,2021年线上活动累计浏览量达2487.3万/人次。虽然全市文化数字馆在全国来看发展较好,但仍未实现总量与适用性双轮驱动,换言之,具有行业特色的数字资源集群还没有形成。比如在受老百姓欢迎的慕课中,内容精粹、单元格小、表现丰富、交互性强的课程仍然不多。
市文化旅游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探索新路径,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丰富“公共文化+”业态,加快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中心)数字化转型升级,全面推进云直播、云展览、云讲座、云阅读、云培训、云推广等线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