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吉花
(青岛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思想政治教育是发展全面教育的根本保障,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及立德树人的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要求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传统课堂更侧重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课程思政要求将这两个目标与价值塑造相融合,实现“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教学育人目标,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方位培养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举措影响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课程思政战略对高校教学的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需要贯穿于课程学习和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
“普通遗传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园艺、茶学、植保、农学等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研究任务主要为阐明生物的遗传变异现象及其内在规律,使学生获得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知识与解决育种及农业生产实践中有关遗传学问题的基本能力。可以看出,遗传学既包含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的理论基础,又有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可以培养学生们学以致用的素养和能力。同时,该课程是一门经典的专业基础课程,也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蕴含大量的思政德育元素,是践行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有效融合的载体。
“普通遗传学”的教学目标除了常规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培养之外,要加入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课程的德育目标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梦;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把个人的理想和目标融入中国特色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目标之中,勇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人;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工匠精神;培养学生敬畏与尊重生命,具有生命伦理意识,提升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伦理价值观和道德价值取向。
在“绪论”的讲授中应该加入更多的中国元素,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化自信。早在533—544年间,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关于多种农作物、果树、竹木的种植和嫁接技术,区分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从事品种改良方面的活动,这比西方国家早了几百年。我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以家蚕为例,详细介绍了关于亲本选择、杂交育种和优良品种选育的全过程,其记载的“物种发展变异理论”比德国卡弗·沃尔弗的“种源说”早一百多年。《天工开物》是我国十七世纪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百科全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综合性著作。“绪论”中应该强调现阶段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比如在讲到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在1999年获准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由中国承担的人类基因组中心完成了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上的一个约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任务。由于该区域约占人类整个基因组的1%,因此简称“1%项目”。中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参加了这项研究计划。
课程思政也应该与时事新闻结合起来,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在基因突变的章节中介绍到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等诱变技术,其中在太空中进行空间诱变也是一项重要的人工诱变技术。众所周知,我们的神州十三号三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已经在太空开始执行任务,“太空出差三人组”的航天任务之一就是要进行太空育种工作。多种植物种子包括粮食、蔬菜瓜果及药草等已被携带飞往中国空间站,太空中高强度的辐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的环境可以有效地使植物材料的染色体发生基因突变,返回地面后进行选育,培育航天品种。中国作为为数不多的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太空育种也走在了世界前列。所以,通过将基因突变中诱变育种的知识点和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执行的任务结合起来,能够使同学们了解我国太空育种的现状,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遗传学的教材中涉及很多关于国外遗传学家的科学故事。孟德尔是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他提出遗传因子假说,并提出了分离和独立分配两个基本规律。后来,摩尔根以果蝇为试验材料进行遗传学研究,提出了遗传学第三大规律即连锁遗传规律。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入我国从事遗传领域研究的科学家故事和取得的卓越成就,这样既能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又能培养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在我国,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有谁呢?谈家桢师从摩尔根及其助手杜布赞斯基获得博士学位,他谢绝导师摩尔根的挽留,回国任职于浙江大学,并将“基因”一词首次带入中文。抗日战争的爆发没有阻挡谈家桢开展瓢虫色斑变异的研究,于1944年发现了色斑变异的镶嵌现象,提出镶嵌显性。两年后,论文《异色瓢虫色斑遗传中的嵌镶显性》在美国《遗传学》杂志发表,指出双亲的性状可以在后代同一个体不同部位同时表现出来,形成镶嵌模式。该研究引起了强烈的国际反响,丰富和发展了经典遗传学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被誉为“中国遗传学泰斗”。新中国成立后,谈家桢在复旦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并为遗传学领域培养出多名优秀人才。谈家桢将信仰、爱国和科学融为一体,在硝烟弥漫的艰苦条件下,依旧对科学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追求。因此,我们当代中华儿女肩负着把这种潜心钻研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遗传学中贯穿和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和观点。比如遗传和变异的辩证关系,遗传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相似性,是维持物种稳定性的根本原因,相似性是相对的,因此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强调的是差异性,变异使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是物种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关键,与遗传相比,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遗传与变异相辅相成,使得生命既能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又能够推陈出新、层出不穷,造就了形形色色的生物界。没有遗传物种难以保持稳定性,没有变异就没有新物种的形成和物种的进化。因此,遗传与变异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因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此外,相对性状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也要辩证看待。一般情况下,基因型相同,其性状表现也相同。但是,在不同的遗传背景和生理环境下,同一基因型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性状,等位基因间所呈现的显隐性关系也可能发生改变。比如,对于绵羊有角/无角性状的遗传,基因型HH表现的性状是无论母羊、公羊都有角,hh则代表都无角。对于其后代F1中Hh基因型所决定的表现型并不是有角。这时,如果F1杂合体(Hh)处于雄性的生理环境下,H表现为显性,表现出有角;反之,如果Hh处于雌性的生理条件下,H表现为隐性,h表现为显性,其表型为无角。
虽然,相对于西方来说,中国当代生命伦理学的起步较晚,但是中国科学家一直在积极学习生命伦理学,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在严格遵守伦理学的规范和原则进行自然科学研究。然而,个别逾越了人类伦理底线的恶劣科学事件依然难以避免。2018 年底,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轰动了全球各界,引起了广泛热议。目前,基因编辑技术只有在体细胞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是合法的,而鉴于技术的不成熟和相应的伦理学问题,对于生殖细胞基因编辑的临床试验和应用是全面禁止的。虽然遗传学的技术在发展进步,但是都不可以践踏社会伦理的底线。
此外,克隆羊“多莉”是利用绵羊乳腺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再将胚胎移入到第三只羊的子宫内发育而成,此项技术标志着哺乳动物克隆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是遗传工程技术的重大突破。近期,青岛农业大学克隆猫的诞生和猫体细胞克隆技术的建立,在保护濒危物种,药物开发等生物医药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虽然人类作为哺乳动物,“克隆人”在技术层面是没有障碍的,但克隆人违背了生物进化的自然规律,扰乱了正常的社会伦理和秩序,是对人权和人的尊严的挑战,因此克隆人是被立法禁止的。
虽然课程思政的理念已提出多年,但从理论提出到具体实施并取得较好的成效还需要一个过程。在普通遗传学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意识到思政元素的融入要做到润物细无声,这样同学们才能更容易接受熏陶,并且能够引起更深程度的思考,产生共鸣使知识能够得到升华,起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应有的效果。思政元素的融入不应该被动地成为授课过程中的任务,切忌生搬硬套,直接罗列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为确保思政元素引入课程的教学效果,即做到自然过渡、水到渠成和顺理成章,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为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模式的单调、生硬,改善教学方法及技能,教师应当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教师应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学习,开拓视野,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此基础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此外,作为自然科学的授课教师同时也要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的修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设想一下,如果教师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教育知识和炉火纯青的实践技能,怎么能在课堂上灵活应变,说服学生和驾驭课堂呢?因此,教师们只有不断提升综合素养,争做“四有”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探索和创新,提高教学能力,培养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议高校根据学科方向、结合老师的特长和研究方向组建高素质的课程思政普通遗传学教师团队。团队教师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要合理,提高中年骨干教师和正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引导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加入到队伍中来,进行重点培养,青年教师才是未来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中流砥柱。另外,应该加强培养课程思政的专任教师和领军人才。学校应该创建教师发展平台,加强资源配置,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条件。
高校要组织教师多参加课程思政相关的教学活动,比如课程思政岗前培训、师德师风和教学技能专项培训以及听课、评课等观摩活动。鼓励教师信息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共享,实行集体教研制度,讨论普通遗传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突破点和创新点。针对如何在备课过程中瞄准学生的兴趣点,授课过程中找到切入点,并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要点进行系统讨论研习,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立德树人。
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要求,高校教务处应当组织有经验的课程思政老师深入课堂,通过随堂听课,讨论交流,督导督察,及时跟踪课堂教学,深入了解教情、学情。完善和细化普通遗传学课程思政评审指标和评价体系,认真考查教学目标、教学案例及教学设计等方面的设置是否具有科学性、体现时代性和价值的引领性。
建立多维度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考核评价体系,在卓越教学奖等表彰奖励中突出授课过程中思想政治部分的重要性。课程思政的教学奖励要为中青年教师的职称晋升提供必要的支撑。同时,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作为课程思政最直接的对象,能够以第一视角审视课程思政的效果,要注重学生的反馈。高校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时除了课程建设、内容设计等方面,还要充分考虑思政元素融入学生群体中引起的反响,因此,学生评教环节应当加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这样才能确保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
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是教书育人的必然发展趋势,是新时代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新思路,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要求。在开展“普通遗传学”课程思政教育时要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设置和挖掘,与学生的兴趣点相契合,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是从教书到育人的升华,在讲授课程知识的同时提升课堂吸引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树立科学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教师要在举国课程思政广泛开展的大背景下,乘势而上,重视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使课程思政的内容有效无痕地融入遗传学的教学中,确保教学效果,提升教书育人的水平,为立德树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