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民 陈贞吉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正式发布,“丝路精神”名列其中。丝路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伟大精神财富。丝路精神从历史深处走来,跨越时空、连接中外,以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为载体,承载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的梦想,是“中国梦”与“世界梦”对接的桥梁,凝聚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价值。
丝路精神以中华文明开放包容为历史底蕴
丝路精神既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又被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陆上丝绸之路至少可以追溯到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分支“蜀身毒道”。之后,张骞出使西域更是闻名世界,古希腊文献还曾将中国的蜀地称为“赛里斯”即丝绸国。陆上丝绸之路作为最早的丝绸之路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从蜀身毒道到唐竺古道,再通过茶马古道与北方丝绸之路相连接,还有连接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万里茶道”,直到近代以来的滇缅公路、中印公路、滇越公路及多条欧亚大陆桥,乃至当今“一带一路”建设,直至近年开通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海上丝绸之路亦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了“循海岸水行”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直至东南亚的黄金通道,再到汉代我国大陆最南端的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徐闻港、合浦港等古老港口,后来又发展到“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等和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的明朝“郑和下西洋”,直至正在打造的“冰上丝绸之路”,均是亚欧大陆乃至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和文明互鉴的巨大推动力。
无论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均是沿线各国和地区数千年来不断交往的历史见证。古代中国商人通过“蜀身毒道”从西南地区出境,以丝绸、邛竹杖等物品与掸国(今缅甸)或身毒(今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地区进行货物交换,换回金、贝、玉石、琥珀、琉璃制品等。《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长安与罗马的“丝绸之路”,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拓展。中国丝绸和瓷器、印度香料、波斯蕃锦随着商人的驼队和商船转运流通,进而推动造纸术、印刷术的西传和佛教、基督教的东渐。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而言,陆路由“陆上丝绸之路”播扬于西亚、北非、欧洲,再从欧洲传到美洲和大洋洲;海路由“海上丝绸之路”从我国沿海地区出发,经台湾海峡进入东南亚,再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更西到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中华民族是世界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为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词,其意即为今日“世界”之内涵。优秀的民族、伟大的国度、灿烂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吸引着沿线国家与华夏民族进行商业往来和文化交流。即使是四大文明古国,也唯独中华文明之“香火不断的金身”得以长久延续和发展。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教导信徒:“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中国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内圣外王”,以天下为己任。中华文明尊崇“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交流理念,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的是丝路精神的“和平合作”,古丝绸之路则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开启与各国友好交往的窗口,也从地缘上打通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商业通道。丝绸之路是和平之路,“和时兴,战时衰”。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所说的,丝绸之路的开通,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丝绸之路见证了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数千年历史积淀的丝路精神正在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沿线国家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时代潮流,丝路精神是历史的传承,凝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利共赢的殷切期望,蕴藏着“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的内生动力。2014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请“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是首例跨国合作并成功申遗的友好合作项目。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将延绵数千年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积淀下来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上升至人类文明宝贵遗产层面,他指出:“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丝路精神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胸怀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党,也是有着天下情怀和国际担当的政党,以解放全人类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纲领和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建党之时创建的“新民学会”就以拯救中国与改造世界为宗旨。1956年11月,毛泽东指出:“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黨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丝路精神体现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天下情怀。
丝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理论成果,现已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之时就指出:“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习近平主席最早关于“丝路精神”内涵的表述。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正式提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等16字丝路精神。丝路精神传承着数千年来中国与世界交流合作的传统,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精神动力和价值引导,也为解决世界经济重大挑战的共同方案提供了崭新的理念。
丝路精神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共商,就是共商合作大计,具体就是要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出发,本着互相尊重的原则,寻找不同国家的利益共同点,集思广益,从而达成共识;共建,就是共建合作平台,具体就是要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禀赋及劳动力等各个方面的比较优势,齐心协力,实现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共享,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是共享“一带一路”的合作机遇,因为“一带一路”无疑也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带来的一种国际公共产品,共享最终是共享“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旨在将“一带一路”打造成为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
丝路精神坚持的是“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正确义利观。“计利当计天下利”不仅是一种公平公正的义利观,更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发展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带一路”倡议立的是天下之正位,行的是天下之大道,计的是天下之大利,展现的是“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的博大胸怀,最终实现互利共赢的共同发展。中国历来反对赢者通吃的霸权义利观。国际关系中的“非得益即受损”“非合作即对抗”等旧的思维观念越來越不合时宜。“计利当计天下利”作为一种新型义利观,既维护本国利益也兼顾他国利益,能够真正实现弘义融利。
丝路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为当今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已经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习近平主席强调:“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有关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的巨大合作平台。”如今“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规模最大的合作平台。截至2021年9月底,中国已经同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6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作为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的项目,需要新的合作理念和机制规范,也离不开丝路精神的价值引领。
丝路精神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涵。“一带一路”倡议是路,也是道。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各国同处一个世界,共有一个地球家园,正在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彼此互相依存,利益深度融合。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但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面对。南北失衡、资源短缺、人口爆炸、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加之强权政治、贸易保护主义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破解全球性问题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等“四大赤字”需要共同价值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能得以实现。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讲话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这正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的现实体现。
丝路精神体现中国负责任世界大国的担当。树立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形象是中国的国际定位,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世界情怀和国际担当。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不仅出资建立丝路基金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同时中国发起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发展成为103个国家参加的仅次于世界银行的第二大多边开发平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积极推进“健康丝绸之路”,为世界卫生组织及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抗疫援助,同时暂停77个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偿还。截至2021年9月,中国已向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14亿剂新冠疫苗和原液,在15个国家已经或正在建设疫苗原液灌装基地。
丝路精神体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伙伴精神。中国历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是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的发展观和治理观,奉行的是“独行快,众行远”的合作思路。截至2021年9月,中国与180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108个国家和4个地区组织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其中战略伙伴关系达93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确立起“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关系。正如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所言:“习近平主席在高峰论坛期间明确提出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这一重大倡议,呼吁各方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以互联互通为主线,构建紧密伙伴关系。”
丝路精神体现开放、绿色、廉洁三大理念。丝路精神倡导“开放包容”,旨在通过“互学互鉴”实现“互利共赢”,超越传统地缘政治,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致力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一带一路”也是生态文明之路,其建设目的是实现“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三大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身就要求尊崇自然以实现绿色发展,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1年10月8日发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提出“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多边合作机制”。习近平主席还具体指出:“我们要着力深化环保合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廉洁是“一带一路”的底色,也是丝路精神的核心价值,更是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基础。2019年4月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布《廉洁丝绸之路北京倡议》,反腐败合作已被写入与有关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将“一带一路”打造成廉洁之路。
丝路精神为构建“丝路新秩序”提供价值导向和规范引领。中国既是现有国际秩序的创建者,也是国际秩序改革的参与者。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但这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与时俱进、改革完善。这符合世界各国和全人类共同利益。现有国际秩序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有许多欠缺和空白需要新的规则和国际机制加以规范,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现有的国际融资机构均没有关注基础设施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便是对现有融资平台的补充。如今“丝路新秩序”不仅已经建立起中国与相关国家战略对接的双边合作机制,也有着与欧亚经济联盟的战略对接及“17+1”合作机制等。作为“丝路新秩序”的国际机制,已经建立起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丝路基金等融资机构。
丝路精神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发展中经济体的方向发展,进而影响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超越了近代以来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旧思维,开创了国际合作新模式,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在丝路精神的引领下,“一带一路”建设正在弥补世界经济的短板,突破传统“中心—外围”格局,促进沿线国家之间的产业融合和工业化进程,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美好世界,走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辉煌未来。
〔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点项目“新时代中国经济外交战略研究”(18KDAL040)和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项目阶段性成果〕
(王志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贞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