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颐
据报道,全国多个城市的停工烂尾项目的业主发起“集体停贷”,宣告不会再对其按揭贷款进行供款,直至楼盘复工,此举引发市场对银行按揭贷款风险的担忧,短期对板块带来压力。
涉及按揭贷款规模较小,整体风险可控。目前已有17家上市银行(6家国有大行、9家股份制银行、2家城商行)公告披露了涉及媒体报道的“停贷事件”楼盘、可能存在“保交楼 ”风险楼盘的按揭贷款摸排情况,涉及按揭贷款余额规模较小,占全部按揭贷款的比例大多低于0.1%,整体风险可控。
业主核心诉求在于复工和交楼,预计监管将引导稳步化解。從部分业主停贷说明来看,其停贷的核心诉求更多是“项目复工和交楼”。银保监会也表示将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参与风险处置,加强与住建部门、央行工作协同,支持地方政府积极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 依法依规做好相关金融服务,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预计在监管等多方推动下,相关风险将得到稳步化解。
近期停贷事件发酵,市场关心是否可能形成大面积跟风停贷,导致银行不良承压,甚至形成金融风险传染。浙商证券认为,形成大范围传染的概率较低,可以从按揭停贷背后的核心驱动因素进行分析:
一是维权驱动:部分房企资金紧张,叠加部分项目封闭式资金监管不到位,导致项目停工、延期交付,部分客户通过停贷来维权。未来监管推动保交房力度有望加大,问题项目复工后,按揭客户还款意愿会自然回升。
二是跟风驱动:部分客户因房价下跌、开发商承诺未兑现等原因,跟风停贷。我们判断跟风恶意违约行为大面积扩散的概率极小。从可行性的角度来看,如果开发商没有违约但客户主动停贷,则按揭客户在法理和情理上都不占优,法院大概率不会支持此种诉求。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按揭客户会面临征信受损的风险,如果因停贷导致项目无法交付,损失会更大。
我们可以分析按揭客户不同情况下可能面临的损失,主要是基于房地产商已经违约的前提。因为如果房地产开发商没有违约,按揭客户要求停贷或退房的要求大概率不受支持。
第一,客户起诉解除合同的情形:如地产项目无法如约交付,客户需起诉要求解除购房合同和按揭合同,根据《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理论上应由开发商归还居民首付款,归还银行按揭贷款。但考虑违约项目房企经营能力较 弱,按揭客户仍大概率面临首付款、已偿还按揭的损失。
第二,未解除合同且未经协商擅自停贷的情形:按揭客户征信受影响,且可能面临诉讼, 影响较大。
第三,经诉讼或与银行协商的停贷情形:若购房人能证明银行在期房建设资金监管方面等存在过错,法院出于公平、倾斜保护消费者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考量,可能会以银行存在过错为由支持购房人要求停贷的诉求。如招行案例,法院认定金融机构存在过错, 故认定客户交房前无需履行偿还本金及利息的义务,已经偿还的本金及利息不退回,交房后客户仍应履行偿还本金及利息的义务。
经判决或协商后,预计按揭客户停贷可以不上征信,延期还本付息的客户估计仍按照正常类贷款处理;在此情况下,银行只是损失部分本息的时间价值。但在开发商未违约的情况下,客户要求停贷得到受理和批准的概率很小。
市场更关心的是停贷断供对银行影响多大?若停贷小区不断增多,是否会引爆隐藏的大量不良风险。根据浙商证券的测算,目前停贷风险涉及的风险敞口较小,影响有限。
测算截至2021年年末,全行业问题项目的按揭贷款4780亿元,占2021年年末按揭的1.2%,占总贷款的比重为0.2%。考虑相当部分问题项目只是延期交付,而非完全烂尾,我们估摸停工涉及的按揭敞口约在2500亿元左右,占按揭的0.7%,占总贷款的0.1%。
假设24城累计存量问题项目总建面占近2年成交面积的5.0%、问题项目按揭占比和24城问题项目建面占比一致、每年按揭到期10%、按揭中一手房贷占比65%。如停工涉及按揭敞口20%转入不良,仅影响按揭不良率13BP,影响银行整体不良率3BP。如考虑不良贷款最终损失比例50%,则影响按揭信用成本7BP,影响银行整体贷款信用成本1BP。
实际上,不同银行的风险情况有所不同,真正受影响的按揭是在非核心城市非核心地段且开发商资金链断裂,被市场接受程度低的项目。如果从行业角度看,观察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和按揭风险情况,很大程度应该考察银行房地产项目布局质量(决定销售顺利与否)和开发商资金链情况(如果开发商爆雷,要看项目资金封闭管理严格与否)。在此情况下,优质股份制银行和优质区域城市农商行风险可能被高估。
首先来看优质股份制银行。根据公开数据,平安银行96%的房地产开发贷布局在一、二线城市城区及大湾区、长三角区域;兴业银行89%的房地产开发贷布局在北上广深、省会城市、万亿GDP以上城市及房地产稳定城市,其余项目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发达城市的主城区;招商银行估计80%左右在一二线城市。因此,优质股份制银行的房地产风险并非市场想象的如此严重。除此以外,考察2020-2021年新增按揭贷款/2021年贷款余额,平安银行是全国性银行里面最低的,仅为2.6%;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分别为4.7%、4.8%,比例低于国有银行5.3%-7.3%的水平。
再来看优质区域城商行、农商行。优质区位地产需求较好,去化能力强,比如说一线城市、长三角及成都地区;优质城商行、农商行房地产对公和按揭贷款比重低,受地产风险影响很小,比如城商行中的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农商行中的常熟银行、苏农银行。
停贷事件目前对银行基本面影响有限,但性质较为严重,类似于永煤债事件。两次事件相似点在于,事件静态影响有限,但波及面大。永煤事件冲击国企信用环境;停贷风波也引发对房地产的进一步担忧。两次事件的差异点在于,永煤事件属于逃废债事件;停贷事件主要是部分购房者遭遇楼盘停工之后的一种“维权”方式,如楼盘继续复工、保交楼,购房者恢复信心后,还款意愿、行为有望恢复正常。
从目前发展演变趋势来看,未来停贷风险有望得到化解。首先是监管将积极应对。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7月14日作出回应,表示将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参与风险处置,加强与住建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协同,支持地方政府积极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其次是地方政府加大保交房力度,部分项目有望逐步复工。如河南郑州名门翠园项目有望于8月份复工。最后是金融机构积极配合,从商业性来看,如果可以通过适当投入挽回按揭潜在损失,银行也存在积极性去保交房。
资料来源:上市公司公告,中银证券
资料来源:wind,中银证券
关于市场流传的纪要的观点,浙商證券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逻辑谬误,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纪要误读克而瑞数据口径。流传纪要误将克而瑞统计数据理解为2021年销售楼盘中10%为问题项目,因此担心违约率极高。但其实克而瑞数据实际指的是24城累计问题项目建面占2021年成交面积的10%,如果考虑多年累计值,实际违约率会显著下降,更加不能将10%与多年的销售金额相乘去测算存量问题项目金额。
第二,纪要将按揭与开发贷绑定。纪要认为,涉险房企合作越多,按揭风险越大,从中推算出招行、兴业、平安风险最大。实操上,开发贷与按揭实际并不一定绑定。2021年末全行业按揭/开发贷比例约为3.2倍,国有行约为6倍。因此,对于单个项目银行不一定会选择开发贷与按揭同时运作的方式。而即使采取这样的方式,由于按揭是开发贷的偿还来源,因此也会呈现一种此消彼长的特征。
第三,纪要将项目风险与房企风险绑定。实际上,按揭风险特征与房企总部不一致。银行无论是开发贷还是按揭,都是针对项目而存在的。即便房企出险,如项目销售顺利、资金封闭管理到位,对应楼盘的按揭仍可正常还款,开发贷也可得到偿付。如违约房企奥园,2022年上半年实现1.3万套房交付。
此外,市场还忽略了问题项目是否一定会导致停贷。克而瑞统计的问题项目包括停工项目和延期交付项目。对于明确交付时间表、仍在动工的项目,按揭客户提出停贷的意愿 不高,因为绝大多数按揭客户追求的是房产交付,而且停贷的机会成本太高。甚至在已经有小区提出停贷诉求的情况下,部分按揭客户为了保护信用记录,也不一定停贷。参照兴业银行公告,截至7月14日,涉及“停贷事件”楼盘相关按揭贷款16亿元,但停止还款的按揭金额仅为3.84亿元,占比为24%。
中银证券认为,稳地产政策或强化,按揭及竣工影响有限,已经发生停工导致按揭受到影响程度非常有限。已发布公告的银行中,6家公告停贷影响金额合计31亿元,这6家2021年年底按揭贷款合计16.63万亿元,占比0.019%。总量和占比都很小,影响非常有限。按揭和竣工“极限”情况下风险亦可控,且前期房地产政策已持续趋松。
第一,针对市场担心,我们以未竣工项目均受到影响为极限情况,粗略测算下可能影响。参考克而瑞研究院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年末,24个重点监测城市尚未交付的项目总建面约2468万平方米,占2021年商品住宅成交总面积比重达到10%,假设10%可能受到影响,零售和对公合计可能影响占总贷款约0.89%。
第二,目前整个行业拨备覆盖率为200.7%,不良率为1.69%,即便是极限情况下,相对影响亦可控。上述测算仅是极限情况下,参考日本情况,相关融资远不会全部损失,实际损失会远低于这个测算。并且国内本次房企主要是流动性问题,非资不抵债,且本次市场主要在中部地区部分城市,而非规模占比更高的核心一二线城市。
第三,这种情况或不可能发生,前期房地产融资增速放缓但并未全面停贷,按揭投放积极,且当前稳地产政策方向早已转向,针对资金链和资产流转症结问题,已推出并购贷款和四大AMC。
在按揭方面,极限情况可能影响贷款占比0.31%。首先,考虑近年未竣工影响按揭,应该用新增按揭而非存量按揭。参考一季度信贷投向报告,个人购房贷款38.84万亿元,占比人民币贷款的19.3%,按年底余额相减,2021年和2020年新增8.25万亿元,这里面包含新房和二手等有已经提前还款等的影响,占按揭贷款的21.2%,相当于全部人民币贷款的4.1%(以一季度为基数)。为剔除二手和还款影响,我们参考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其他资金中2020年和2021年的个人按揭贷款合计6.24万亿元,这两年新增相当于个人住房贷款的16.1%,相当于全部人民币贷款的3.1%(以一季度为基数),约相当人民币贷款 的0.31%。
对公房地产融资,极限情况可能影响贷款占比0.58%。竣工问题的另一部分是房地产开发贷款以及部分非标等,当房屋销售按揭放款后,会分阶段偿还开发贷款等,所以通过个人按揭+开发贷款来测算可能极限的影响。按央行公布的房地产贷款扣除个人购房和保障住房一季度9.74万亿元,占人民币贷款的4.8%,同样假设10%的贷款可能受到影响,那么受影响部分为0.97万亿元,占人民币贷款的0.48%;如果假设表外部分为表内的20%,则合计受影响部分当于贷款的0.58%。
目前,稳地产政策或强化,风险暴露、悲观情绪往往是更好的买点。本次竣工问题核心在资金链修复,信心的修复,房地产居民端融资宽松或扩大到居民和企业端,预计前期并购贷款、四大AMC资产盘活等举措或进一步扩大,进一步的稳地产政策举措可期,房地产企业流动性压力或缓解。
2021年以来,房地产风险持续暴露,房地产的尾部风险显现,市场和银行股对房地产的悲观情绪逐步释放。本次事件促发了2022年以来对于稳地产政策力度不足的担忧情绪的释放,估值定价方面风险已经充分或过度暴露。从投资的角度来看,等待情绪缓解,风险暴露、悲观情绪往往是更好的买点。此外,随着稳增长政策力度的加大,经济修复持续强化,未来仍有一定的拓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