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伟民,赵津艺
吉林建筑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长春 130118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比例持续增长,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1].老年人身体心理需求与其他人群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现阶段城市广场中公共配套服务设施虽然已经具有相当的数量和规模,但却忽略了老年人日常活动的行为特点及规律.在规范化和统一化管理模式下,未能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特点和需要,因此,城市广场老年人健康宜居环境建设至关重要.有必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访谈的形式,对老年人行为特征进行分析,提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设计原则为:服务半径合理性、活动类型多元性、活动时间健康性、空间环境安全性、活动频率参与性及气候调节性.总结设计理念与设计实践研究结果,为城市广场健康宜居环境的设计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为了了解老年人的出行特征、偏好的城市广场,设置了名为“长春市文化广场老年人日常出行问卷调查”,本次发放的问卷数量为200份,回收数量为183份,问卷有效率为91.5 %,此次问卷调查有效,具体内容见表1.从出行时段分布看,调查问卷中第6题“您选择出行至文化广场的时间段(多选题)”的回收数据可知,老年人的休闲出行分别集中在9∶00~10∶00;13∶00~14∶00;17∶00~18∶00.中午之前出行较多,活动类型主要为散步闲聊,晚上出行的目的主要是跳广场舞,此外基本没有其他类型的外出活动,这和老年人群体年龄特征和活动类型相吻合.因此,应将公共配套设施类型与活动空间相结合,对城市广场进行系统化、网络化、加密化布局.打造绿色、生态、活力、宜人、安全便捷的活动区,提高城市广场的环境质量[2].
表1 文化广场老年人出行特征问卷调查Table 1 Questionnaire survey report on trave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in cultural plaza
根据调查问卷中第8题“您在一周内选择到文化广场的次数(单选题)”的回收数据可知,文化广场内的老年人平均每日休闲健身出行的总次数为0.5次,休闲出行频率较低,会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品位等主观想法[3].而主观因素受可达性和小气候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应调节城市广场的空间气候环境,鼓励综合设置各类交通设施,同时与公交车站点保持一定的距离,构建一个具有空间气候调节性和活动距离可达性的共享共赢的广场活动环境.
根据调查问卷中第9题“您能承受的到文化广场单程最远步行出行距离”的回收数据可知,60岁以上老年人到达长春市文化广场的平均距离约为1 400 m.因距离较近,老年人选择步行出行方式占比最大,但也有距离城市广场较远的老年人会乘坐公共交通或私家车出游休闲娱乐.但考虑到多数老年人的选择,在设计时应考虑居住区与广场的步行时间和距离不易过大,同时应注意广场周边公共配套设施的距离,对适老化盲区公共配套设施应及时补足.
将调查问卷中第10题“通常在文化广场中您所选择的活动类型及空间”的回收数据整理后,根据活动类型分为以下空间:
(1) 团体活动空间. 团体活动包括动态活动和静态活动及气氛较为活跃的活动.他们需要较大的空间尺度,空间属性主要体现为开放、生动、热闹,可以增加老年人的交流机会,场地应平整防滑.
(2) 小群体空间. 一部分老人由于心理或者习惯等因素,更喜欢和3个~5个人以交谈方式进行活动,这种小型社交活动可以使老年人重新融入社会,对老年人改善心理情绪有显著的效果[4].因此,在城市广场的健康宜居环境营造中,需要为这部分老年人提供一个空间尺度较小的活动空间.小群体空间需要注意日照、风向、交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3) 休息空间. 以老年人停坐休息为主,进行相对清净的活动(如晒太阳、休息交流、观赏景致、收听广播等).这类空间的设计要点:至少有一面满足挡风的要求,例如休息区后面可以用植被作为挡风墙(如图1所示),但其要超过一个成年人的高度.同时,根据老年人的行为习惯,可选择在风景较好或人流活动较密集的空间,使老年人感受到在参与社会活动,更具趣味性.
图1 文化广场坐息空间Fig.1 Sitting space of Culture Square
(4) 步行空间. 大部分老年人习惯早上出门步行锻炼;中午或晚上出门步行当作休闲漫步(如图2所示).作为步行空间的踏步,在城市广场环境中的使用率也相对较高;步行空间应避免过度高差变化,一般不应设置台阶;地形变化时最好有一个平坦的坡道,坡度不应超过8 %,坡长不宜过长,这也适用于使用轮椅的老年人;注意道路防滑,在广场上为老年人提供适量的坐息空间,待活动结束后暂坐休息,亦可观景聊天.
图2 文化广场步行空间Fig.2 Pedestrian space of culture square(https://www.baidu.com/)
遵循安全便利原则,但不只是保障老年人安全出行的道路系统的无障碍改造,而是要强调尽可能多地满足老年人特殊的身体需求,包括对休憩设施、标识系统的适老化设计.
构建一个服务半径合理,充满活力的城市广场,需要根据调查问卷中的出行距离、出行方式分析城市广场的服务范围,基于服务半径进行规划布局.全面了解老年人行为特征,实现广场及周边公共配套设施设计与老年人出行特征的契合.
根据长春市文化广场老年人日常出行问卷调查可知,提高活动的多元性是营造老年人健康宜居环境的重要原则.良好的广场公共设施和环境能使人们身心愉悦,同时为沟通提供了空间,并鼓励不同年龄段和文化背景下的老年群体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有助于老年人情绪稳定,增强老年人情感上的安全感。
(1) 提高城市广场健康水平. 为老年人营造健康宜居的城市广场环境,是提高老年人和城市广场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根据老年人出行时间,设计多元化动态化的城市广场,促进老年人文体休闲活动的开展,增加老年人出行时间和出行次数,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并满足其精神生活需求.
(2) 营造绿色广场环境. 散步道要以健身休闲、观赏景致等功能为主,可供老年人快步健身或休闲漫步,同时还能观赏美景与亲戚朋友交流[5].根据老年人行为特征,要避免设计漫长笔直的徒步道路,并设有老年人锻炼和休闲娱乐的空间,在一定距离下设置休闲座椅便于老年人停留休憩,公共服务设施的开放时间应符合老年人出行规律,实现健康绿色的城市广场.
(1) 推进广场设施高效利用. 配套设施应体现适老功能,根据老年人的出行行为和生理特征替换相关陈旧的养老设施,并结合广场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配套适老化设施.全年龄段可共享的功能空间,通过分时间段管理赋予更多功能.
(2) 提高广场活动参与度. 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尽量提高老年人在广场范围内活动的参与度,增强老年人与植被及健身器材的互动,以此提高活动效率,通过参与社会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提出了在城市广场中营造健康宜居的老年人环境的理念,从出行距离和活动空间类型两方面归纳出适合老年人的城市广场环境设计的影响因素,总结城市广场老年人健康宜居环境的营造原则,以期为城市广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提高城市广场环境适老化服务质量,体现人文社会价值.但由于数据提取方式及地区限制,本文存在调研样本容量偏小、调查数据未考虑我国南方城市及其他季节等问题.未来在城市广场适老的方向上,应深化老年人出行行为的制约因素及能动因素方面的研究,深入挖掘老年人个体行为特征,进一步提升城市广场老年人健康宜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