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淡水养殖现状及发展策略

2022-07-23 03:23冯子慧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2年2期
关键词:淡水渔业水产

董 娟,冯子慧,陆 军

(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上海 200433)

上海市淡水养殖面积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97.5%[1],淡水养殖不仅丰富了城乡居民食物组成,提供了优质动物蛋白,繁荣了上海农副产品市场,也为降低天然水域渔业资源利用强度、促进渔业产业兴旺和渔民生活富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在净化水质、减排二氧化碳、缓解水域富营养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需求的不断增长,郊区池塘复垦的情况日益严重,大量水产养殖池塘被填,淡水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萎缩,影响了上海市淡水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和有效供给。本文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对2011—2020年上海市淡水养殖现状与变化趋势进行了总结,对上海市淡水养殖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和对策。

1 上海市淡水养殖现状

2020年,上海市淡水养殖面积10 256 hm2,养殖产量为82 368 t,养殖产值为22.35×108元,淡水养殖产量占上海市水产品总产量的33.74%,淡水养殖产值占上海市渔业总产值的46.78%[1]。

1.1 淡水养殖类型与养殖产量

上海市淡水养殖按水域可以分为:池塘养殖、湖泊养殖、河沟养殖和稻田养殖。上海市淡水养殖以池塘养殖为主(图1),2020年,养殖面积为9 240 hm2,占淡水养殖总面积的89.19%;其次为河沟,养殖面积为 716 hm2,占比为6.91%;再次为湖泊,养殖面积为 300 hm2,占比2.90%[1];此外,还有一定面积的稻田养殖,养殖面积为104 hm2,占比仅为1.00%①稻田养殖面积数据来自于上海市水产统计资料汇编(2020年)。。

图1 2020年不同淡水养殖水域面积分布Fig.1 Area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freshwater aquaculture waters in 2020

图2 2020年不同淡水养殖水域产量分布Fig.2 Yield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freshwater aquaculture waters in 2020

1.2 养殖品种与产量

上海市淡水养殖品种主要分为鱼类、甲壳类以及以龟、鳖等为代表的其他类,鱼类包括四大家鱼、鲤、鲫、鳊 鲂、罗 非 鱼 (Oreochromis mossambic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鮰鱼、鲌类等,甲壳类包括南美白对虾(凡纳滨对虾, Litopenaeus vannamei)、 罗 氏 沼 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青虾(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等。从产量上看(图 3),鱼类占69.59%,甲壳类占 29.91%,其他类占0.49%。由此可知,上海市淡水养殖以鱼类为主,甲壳类为辅,其他特种养殖占比极少。

图3 2020年淡水养殖品种分布特征及产量情况Fig.3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distribution of freshwater breeds in 2020

2 2011—2020年上海市淡水养殖发展情况

2.1 淡水养殖面积逐年减少

2011年以来,上海市淡水养殖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1-10](图 4),2017和 2018年养殖面积下降速度略快。2011年,全市淡水养殖面积为23 886 hm2,到2020年仅为10 256 hm2,比2011年减少了57.06%,淡水养殖面积压缩趋势显著。

图4 2011—2020年淡水养殖面积变化趋势Fig.4 Trend of freshwater aquaculture area during 2011—2020

对比2020年和2011年各类水产养殖方式的面积变化(表1)可以发现,池塘和河沟养殖面积的减少是上海市淡水养殖面积减少的主因,10年间,两种养殖方式养殖面积分别减少了11 793 hm2(56.07%)和 1 626 hm2(69.43%)。与此同时,湖泊养殖面积增加了 17 hm2,增长率为6.01%;稻田养殖从无到有,到2020年,已增加至104 hm2,但仍然只占养殖总面积的极少部分。

2.2 淡水养殖产品总量降低显著

2011—2016年,上海市淡水养殖面积逐年降低,但产量基本稳定,虽略有下降,但始终保持在15×104t以上;2017—2018年,随着池塘养殖面积的大幅下降(表1),淡水养殖产量急剧下降,2018年首次跌至10×104t以下,2020年,上海市淡水养殖产量与2011年相比,下降了48.54%(图 5)[1-10],10年间跌幅近半。

图5 2011—2020年水产养殖产量变化趋势Fig.5 Trend of aquaculture production during 2011— 2020

表1 2011—2020年不同养殖方式面积变化情况Tab.1 Area changes of different aquaculture modes during 2011—2020 (hm2)

对比2020年和2011年各类水产养殖方式的产量变化(表2)发现,池塘养殖和河沟养殖产量分别减少76 276 t和1 913 t,下降比率分别为48.83%和58.57%;湖泊养殖产量随着养殖面积的扩大,增加了579 t,增长率为206.79%;稻田养殖面积虽然有所增加,但对产量的贡献不大,2020年产量仅为212 t,仅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0.25%。

表2 2011—2020年不同养殖方式产量变化情况Tab.2 Changes of yield of different aquqculture methods during 2011—2020 (t)

2.3 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升

从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量上看(图6),2011—2016年,上海市淡水养殖单位面积产量一直在稳步增长,2011年单位面积产量为6.70 t·hm-2,2016年达到 8.15 t· hm-2,提升 了21.6%。2017年到2019年单位面积产量呈下降态势,2017年单位面积产量为7.86 t·hm-2,2019年下降至7.07 t·hm-2,2020年又回升至8.03 t·hm-2,2020年单位面积产量比2011年增加 1.33 t·hm-2。

图6 2011—2020年单位面积产量Fig.6 Yield per unit area during 2011—2020

从养殖方式上看,2020年,池塘养殖单位面积产量为8.65 t·hm-2,河沟和湖泊养殖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 2.86 t·hm-2和 2.04 t·hm-2,稻田养殖单位面积产量为1.89 t·hm-2。

2.4 养殖模式不断创新,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2006年,上海市通过市财政投资、区财政投资和建设单位自筹的方式,开展了标准化水产养殖场建设,截至2015年,已建标准化水产养殖场322家,面积达11 466.67 hm2(该项目现已纳入都市现代农业项目)。目前,上海市创建国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85家,养殖面积2 519.86 hm2。2020年,330个水产养殖场共1 978.52 hm2养殖面积完成了尾水治理[11];486家水产养殖场,共7 163.21 hm2养殖面积按照《上海市水产养殖绿色生产操作规程》进行绿色生产,水面覆盖率超60%[11]。开展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鱼菜共生模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渔光互补”循环水养殖模式等多种养殖模式的探索。

2.5 新名特优品种研发有所进展

2011—2020年,上海市水产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新特名优品种的研发与养殖,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完成刀鲚(Coilia nasus)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12];上海市浦东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攻克美洲鲥鱼(Alosa sapidissima)陆基亲本培育等技术难关[13];“三虾一蟹”(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青虾与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黄浦江大闸蟹、崇明清水蟹等地方品牌得到推广。

3 上海市淡水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3.1 养殖面积萎缩,养殖空间减少,阻碍了行业发展

受到养殖水域的生态平衡要求逐步提升、城市建设发展和土地资源整合速度加快、鱼塘改造和池塘复垦等因素的影响,上海市淡水养殖生产空间逐年萎缩。2011—2020年,养殖面积从23 886 hm2下降为10 256 hm2,养殖水产品产量也随之下降,阻碍了水产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和水产品有效供给。水产养殖面积的大规模减少,养殖规模下降,也影响了水产加工、储运、销售和水产苗种繁育、渔用饲料及渔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3.2 养殖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差

目前,上海市淡水养殖对象仍以大宗淡水鱼养殖为主,池塘养殖对水资源和生物资源消耗越来越大,品种退化,缺乏市场竞争力,无法满足市场对水产品种多样化的要求和民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制约了行业的持续发展。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饲料系数低等特点的养殖新品种的研发和引进由于受地域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一直进展不大,而近年开发的上海市现有名特优品种,如刀鲚、美洲鲥等,技术体系尚未完善,苗种生产不够稳定,影响了产品养殖生产的覆盖率和进一步发展。

3.3 生产作业方式陈旧,人力资源成本压力加剧

上海市淡水养殖以零星分散的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小农经济体制为主,集约化程度较低,加大了健康生态养殖标准生产和统一管理的难度,水产养殖标准化、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亟待加强。

水产养殖业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数从业人员学历普遍较低,据2020年上海市渔民培训数据统计,一线水产养殖从业人员以50~60岁人员居多,占51.08%,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人员为主,占63.72%,养殖渔民缺乏交流提高的有效平台,在养殖生产中主要凭借自身的实践经验开展生产活动,对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及新技术、新理念的接受能力较为欠缺,从而导致淡水养殖整体效益不高,抗风险能力低下。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产养殖劳动力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4 上海市淡水养殖业发展对策

4.1 转变观念,科学规划土地资源,开拓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利用养殖空间

为了降低土地资源短缺和养殖空间压缩给上海市淡水养殖业带来的影响,应该充分利用上海市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的区位优势,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结合上海市自身的资源特点和条件,优化水产资源的配置,达到资源社会效用的最大化,增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持能力,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重视水域的治理和开发利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保障养殖生产空间的合理利用。

改变传统个体单干、经验主义教条、无视政策法规蛮干的小农经济模式,重点培育优势行业和龙头企业,扶大扶强,结合基地建设,在优势行业重点培养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14]。扩大推进标准化水产养殖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加快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公司+基地+农户”运营模式,有效促进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革新。

严格贯彻执行上海市水产养殖“准出”制度[15],健全水产养殖业的“档案”管理,强化推行无公害的集约化养殖。合理规划休闲渔业的战略地位,协调与旅游业的关系,实现休闲渔业与旅游业的和谐共赢。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开发渔业创新经济潜力和延伸渔业经济发展空间,助力水产加工、储运、销售和水产苗种繁育、渔用饲料、渔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使之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走上海都市型渔业的发展道路。

4.2 加大科技投入和新特产品开发力度,加强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产模式

通过政府扶持,项目带动,对生产上急需的、亟待研究突破的关键技术组织科技攻关。重点突破苗种繁育技术、低耗高产养殖模式和病害防治技术、新蛋白源开发利用和高效环保配合饲料优化配方及优良品种选育、引进及增养殖等技术。

针对大宗淡水鱼养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品种退化,养殖模式落后等问题,要加快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采用低碳、减排、生态高效养殖模式,提高单位面积的效益,提升水产品品质,打造上海优质品牌,使淡水养殖得到可持续发展,满足大众的消费;加快推进“三虾一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提高现有良种覆盖率,彰显良种优势。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充分发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等各级地方水产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生产,开发引进选育养殖新品种和市场需求旺盛的中档品种,因地制宜地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尽早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把水产养殖的新技术、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适应生产发展需要。

创新养殖模式,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养殖常规低效品种到名特优新品种的转变;发展休闲渔业、观光渔业及创意渔业等不同现代都市农业形态,实施都市现代渔业多元化发展战略,壮大传统渔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和养殖实际效益,增强渔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本领。

4.3 坚持绿色环保理念,加强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实现渔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土地和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水产养殖空间的不断压缩,劳动力、物资成本的攀升,对养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提高养殖渔民规范意识、标准意识和环保意识,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新装备的知识培训,提高渔业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和素质。在淡水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指导,合理新设施装备的运用,借助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手段,科学规划养殖水域承载量、品种结构、放养密度、养殖周期和产量、立体空间的利用等。借助物联网控制技术,实现养殖场养殖环境、水质数据信息的远程自动化监控管理,降低人力成本,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养殖效益,逐渐完成上海市淡水养殖从传统渔业向节约土地资源的现代养殖设施工程化方向转变,稳定上海市淡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淡水渔业水产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当代水产 腾氏水产商务网
3月水产养殖品种市场预测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一图看懂贵州生态渔业发展
探究如何提高淡水养鱼的经济效益
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当冷盐水遇见温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