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能力影响创新绩效的路径
——基于能力层次论的分析

2022-07-23 05:45周妮娜李培祥
企业经济 2022年7期
关键词:吸收能力模型资源

□周妮娜 张 林 李培祥

一、引言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重要原因。创新作为新发展理念之首,已成为转换增长动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制造业企业如何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绩效,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对此,学者们展开了广泛探讨,动态能力理论以演化视角克服核心刚性缺陷,通过资源整合和重构进行创新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重视。

动态能力理论关注企业如何通过整合、构建和重新配置内外部资源、能力生成新能力,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已有研究主要有要素论、流程论和层次论三个视角对动态能力进行的剖析。要素论观点认为动态能力是多要素聚合的结构,从早期提出的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到联盟能力与组织变革能力。流程论学者将动态能力视为嵌套在诸如新产品开发、资源配置演化中的一组程序。层次论研究则将能力划分为“零阶”能力与高阶能力,并将企业能力具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保证企业基本运营或职能的能力,又称为常规能力或基础能力,如吸收能力;第二、三类是动态能力,为企业提供全新的战略决策、扩充现有资源配置,创建、增加、改变和提升企业基础能力的较高层级的组织能力,如联盟组合能力。一方面,动态能力通过影响企业基础资源作用于企业绩效;另一方面,动态能力改变企业外部环境特征进而影响企业绩效。

国内学者从企业层面探讨了企业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相关研究,刘宇等(2019)探讨了知识共享在联盟组合与企业创新绩效相关性中的正向调节作用;艾志红(2017)实证研究了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创新网络的网络结构、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庞博等(2019)在其联盟组合管理能力通过吸收能力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模型中,验证了吸收能力的部分中介作用,但都未能很好反映企业不同层次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基于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从能力层次论视角剖析企业动态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探究高阶联盟组合能力、基础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以197 家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和现代制造企业样本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厘清两个问题:(1)高阶联盟组合能力能否显著影响企业创新绩效?(2)基础吸收能力在联盟组合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中是否具有中介传导效应?通过分析,在理论上探究动态能力对企业资源基础的影响机制,以及动态能力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组织氛围的塑造机制。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

吸收能力是指组织对外部知识和资源的识别获取、消化吸收并转换应用以产生经济效益的能力。学者们(2002)普遍认为吸收能力包含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的四个维度,即获取、消化、转换与应用。获取是企业识别和获得有价值的外部知识资源;消化是指企业分析处理并理解外部信息的惯例和流程;转换是指企业对现有知识与获取、消化的新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应用是指企业运用整合后的新知识资源提升现有能力或创造新能力。

已有研究证实了吸收能力能够促进企业创新绩效。企业从组织边界外部获取使用新知识,不仅能丰富现有的知识积累,提高对潜在机会和威胁进行预判的能力,克服内生性资源有限的束缚,还能为组织提供新思想、新理念从而促进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以对外部知识的获取和吸收消化为特征的潜在吸收能力,可以让企业重视组织边界外的异质性知识,改变对特定知识的路径依赖,重组现有的知识积累并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以对外部知识的转换应用为主的现实吸收能力,在将组织边界内外的知识积累进行融汇贯通的过程中,能激发新思想、新理念,推动组织的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提高组织效率,从而实现创新。据此,如下提出假设:

H:吸收能力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二)联盟组合能力、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

联盟组合最早的概念内涵来自Doz 和Hamel(1998),指焦点企业所参与的一系列双边联盟的集合。联盟组合能力是企业洞察联盟机会、激发联盟协同效应产生价值的能力。联盟组合构型是联盟组合能力的重要特征,具体表现为联盟组合中各企业以不同方式呈现的关系属性与结构属性。不同的组合构型决定企业在联盟组合中的不同位置,以及从外部获取资源的质量与数量,并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与绩效。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学者们从关系嵌入性视角与结构嵌入性视角对联盟组合构型的特征进行描述。

关系嵌入性视角的学者们主要关注联盟组合中各联盟成员间的关系强度和关系质量。有学者使用焦点企业与联盟成员的合作期限、交流频率等测量关系强度,或者根据联盟类型进行区分,或者基于焦点企业与联盟成员组建的联盟项目团队的角度进行强联系和桥接联系的测量。现有文献对关系质量理论内涵的解析认为,关系质量包含多个方面特质或多个维度,如信任、承诺、协作和满意度。基于结构嵌入性视角的研究,从整体拓扑结构描述联盟组合的特征,通常包括联盟规模、多样性和网络密度。联盟规模,指焦点企业在其联盟组合中的度数中心度,即其拥有的直接联系数量,也是最外显的结构属性;资源的异质性与合作伙伴的地区与产业的多样性可以反映联络组合的多样性,是关键结构属性之一;联盟组合的网络密度用联盟组合成员间联盟数量与理论上的最大联盟数量之比来测量。本文尝试同时从关系维度和结构维度对联盟组合能力的整体特征进行实证研究,选取学者关注较少的联盟组合的关系质量、最外显的结构属性联盟规模和关键结构属性联盟多样性,作为联盟组合能力的三个维度变量,探究它们与绩效变量间的作用路径与影响机理。

1.关系质量、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

关系质量描述企业对于自身与联盟组合成员之间合作关系的总体感知,有学者(2016)认为应该包括信任、承诺、协作和满意度四个维度,也有学者(2016)指出,信任其实是关系质量的前因变量,应被排除在关系质量的维度中。本文采用后者观点,并将承诺界定为对维持联盟关系的意愿与投入程度,协作界定为与联盟伙伴间的良好沟通与互动,满意度界定为对联盟组合关系的总体评价。

联盟组合的高关系质量,意味着企业与联盟成员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协作,并保持较高的满意度和承诺度。高质量联盟组合关系,使企业能获取有价值的外部资源,以及高附加值的资源如关键技术与信息等;联盟成员之间较高水平的协作互动,有利于企业对外部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促进外部知识与现有知识的有效整合;较高的满意度和承诺度有利于联盟成员间的情感约束,抑制“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促进企业对整合后的新知识进行应用,以提升现有能力或创造新能力。因此,联盟组合能力的关系质量能正向影响企业获取、消化、转换和应用外部知识与资源——吸收能力。

较高关系质量有利于提高联盟组合成员间的资源共享意愿,可以帮助这些企业获得互补资源和较高附加值的资源如关键技术与信息等,改变企业对特定知识的路径依赖,通过企业潜在的吸收能力重组现有的知识积累,从而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较高关系质量有利于促进联盟组合成员间通过有效的交流与协作,对所获资源进行吸收与再创造,以企业现实的吸收能力激发新思想新理念,推动组织的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提高组织效率,从而实现创新。同时,较高关系质量能够抑制成员间的潜在冲突,提升合作效率,也利于吸收能力的发挥促进企业创新。据此,提出假设:

H:联盟关系质量正向影响吸收能力;

H:吸收能力在联盟关系质量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发挥中介效应。

2.联盟规模、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

联盟规模一般通过联盟数量反映,是最外显的结构属性。联盟组合规模的积极效应得到了组织学习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的肯定,焦点企业构建一定规模的联盟,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与知识,并通过一定的规模和范围经济效应提高外部知识的消化转换效率,促进知识的融合与应用。因而,联盟组合规模能正向影响吸收能力。

在组织学习理论观点中,焦点企业构建新的联盟扩大联盟规模,在促进知识的融合与应用的同时,也有利于积累联盟经验并从中获得更显著的收益。资源基础理论指出,较大规模的联盟组合可以使焦点企业获得更多的资源,并通过一定的规模效应提高资源获取的效率。也就是说,联盟规模的扩大能促进知识的融合与应用,积极影响企业吸收能力,并进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据此,提出假设:

H:联盟规模正向影响吸收能力;

H:吸收能力在联盟规模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发挥中介效应。

3.联盟多样性、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

多样性是联盟组合的关键结构属性之一,关于联盟组合多样性的讨论集中在多样性领域、多样性类型与理论工具,多样性领域包括了联盟组合成员职能多样性(如资源、销售、研发等)、治理方式多样性、行业多样性等六个方面。

联盟组合的多样性,在资源基础理论的学者们看来,能保障异质性资源和知识的整合,使焦点企业获取难以复制的资源优势;知识-学习观点认为,多样性有利于非冗余知识的消化传播,促进焦点企业巩固和拓展新知识储备转换。因而,多样性能促进企业获取、消化、转换和应用外部知识资源——吸收能力。同时,多样性因提供异质性资源和范例参考,在影响吸收能力的同时,也因为能提高决策质量而促进焦点企业创新和企业绩效。联盟多样性通过外部知识获取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路径,也得到实证数据的支持。据此,提出假设:

H:联盟组合多样性正向影响吸收能力;

H:吸收能力在联盟组合多样性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发挥中介效应。

综上所述,本文理论假设模型如图:

图 理论模型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收集与样本

本研究以西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和现代制造企业为主要的调研对象。选择企业样本的主要原因是:(1)高新技术行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行业,包括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类型企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整体创新动力强;现代制造业在互联网、信息化等现代科技支撑下,也开始聚集技术和知识等资源。池仁勇(2007)的研究表明:技术研发密集型行业、新兴行业的企业更倾向于构建与供应商、科研机构、客户和中介服务等机构之间的联盟,并且也有较好的联盟产出效率,有利于本研究联盟组合能力和创新绩效数据的可获得性;(2)现有文献鲜有关注西部地区企业动态能力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本文对这一地区企业样本的分析,有利于丰富地区间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影响路径的理论研究;(3)抽取的样本企业都拥有多个联盟组合,且样本企业之间不存在联盟关系,保证样本的独立客观性。问卷发放采用简单随机抽样中的不重复抽样方式,于2020 年1-3 月期间以电子渠道形式发放,问卷发放区域包括四川、重庆、广西、贵州4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 多个城市的100 多家企业。总共发出250 份问卷,回收242 份,其中有效问卷197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8.8%。

(二)变量测量

1.联盟组合关系质量

共9 个题项,参考龙勇和游博(2016)的研究,对每一类型的联盟采用3 个题项测量焦点企业分别与供应商、客户、相关企业的关系质量,包括彼此交流产品和市场信息的频率、维护投入程度、对合作关系的满意程度。

2.联盟组合规模

借鉴刘宇等(2019)的测量方法,通过焦点企业与技术合作、营销合作、资源合作联盟伙伴的往来数量共4 个题项进行测量。

3.联盟组合多样性

4.创新绩效

根据Bell(2005)的研究,通过5 个题项进行测量,举例条目如“公司时常在行业内率先推出新产品/新服务”,采用利克特7 点打分法,由被试者根据所在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的不同程度从1 到7 打分,1代表“比同行差太多”,4 代表“同样水平”,7 代表“比同行好太多”。

5.吸收能力

采用钱锡红等(2010)的量表,从知识获取、知识消化、知识转换和知识应用4 个维度进行测量,举例条目如“公司会定期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获得信息与知识”,采用利克特7 点打分法,由被试者根据所在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的不同程度从1 到7 打分,1 代表“比同行差太多”,4 代表“同样水平”,7 代表“比同行好太多”。

6.控制变量

选取了企业年龄和企业规模。目前研究认为企业年龄与企业规模对企业的创新行为有影响,因而需要予以控制。

四、研究结果

(一)测量模型评估

根据Anderson 与Gerbing 的建议,一个完整的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评估包含测量模型的评估和结构模型的评估。只有测量模型通过拟合度检验,方能进行完整的SEM 模型分析。验证式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等同于结构方程模型中测量模型的估计。测量模型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估计的参数包括因素负荷量、信度、会聚效度及区分效度。

如表1 所示,标准化因素负荷量介于0.654-0.838 之间,显示每个题项均具有题目信度;合成信度(系数)介于0.850-0.913 之间,显示表中变量/维度具有良好内部一致性;平均方差抽取量均高于0.5,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

表1 测量模型分析

吸收能力变量属二阶维度构面的变量,放在结构方程模型中,需要对其进行二阶验证式因素分析的效度分析,然后计算目标系数来证明二阶模型是否能代表一阶模型所有维度,即二阶模型的代表性。由表2 可知,吸收能力所有构面的信、效度均符合Fornell 和Larcker 建议的水平。表3 中吸收能力的目标系数为0.969,证明二阶维度存在的合理性,即相关模型方差的96.9%可以被二阶模型所解释。

表2 二阶变量吸收能力信效度分析

表3 吸收能力目标系数计算

本研究采用Fornell 和Larcker 标准对区分效度进行检验。根据建议,每个变量的AVE 平方根值大于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即表明研究模型具有区分效度。如表4 所示,对角线上的变量AVE 平方根值大于对角线外的变量间相关系数,因此,本研究变量间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其中,两个控制变量企业年龄、企业规模都显示出与其他研究变量的低度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小于0.3。

表4 测量模型的区分效度

(二)结构模型评估和假设检验

结构模型评估以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包含模型拟合度和研究假设显著性检验。本研究拟合度指标参考Jackson 等(2009)的方法,以最广泛使用的9 种拟合度指标进行报告。同时,进行SEM 分析,在数据非多元常态情形下,使用Satorra-Bentler scaled chi-square 检定的分析结果会比较不偏,即Satorra 与Bentler 会修正卡方差异统计量,也因此修正了模型拟合度(详见表5)。

表5 Satorra-Bentler scaled chi-square 修正后模型拟合度

表6 列出了研究假设显著性检验的回归系数结果。吸收能力显著正向影响创新绩效=0.854,<0.001),H得到支持。关系质量显著正向影响吸收能力(=0.840,<0.001),H得到支持;联盟规模显著正向影响吸收能力(=0.248,=0.006),H得到支持。多样性对吸收能力的影响路径不显著(=0.174,ns),H没有得到支持。

表6 回归系数

总体上,研究结果支持本模型的研究问题,关系质量、联盟规模、多样性和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解释力是75.5%,关系质量、联盟规模和多样性对吸收能力的解释力是38.2%。

(三)中介效果检验

中介变量检验间接效果的方式包含因果步骤中介效应检验、间接效果系数乘积检验和间接效果自助法检验。以往研究指出,自助法检验间接效果比因果步骤法和系数乘积法在统计上更具有准确性,本研究采用间接效果自助法(bootstrapping)检验吸收能力的中介效果。

由表7 的分析数据可知,在关系质量→吸收能力→创新绩效(REQ→ABC→PER)的间接效果中,置信区间未包含0([0.415—1.060]),表示间接效果成立;同时关系质量→创新绩效(REQ→PER)的直接效果置信区间不包含0([0.024—0.571]),表示直接效果成立,存在关系质量对创新绩效的直接作用,即吸收能力在联盟组合关系质量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H得到部分支持。在联盟规模→吸收能力→创新绩效(SIZ→ABC→PER)的间接效果中,置信区间并未包含0([0.023—0.450]),表示间接效果成立;同时联盟规模→创新绩效(SIZ→PER)的直接效果置信区间包含0([-0.153—0.243]),表示直接效果不成立,因此中介效果为完全中介,即吸收能力在联盟规模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发挥完全中介效应,H得到完全支持。在多样性→吸收能力→创新绩效(DIV→ABC→PER)的间接效果中,置信区间包含0([-1.721—2.501]),表示间接效果不成立,H没有得到支持。

表7 中介模型间接效果检验

五、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一)研究结论

1.联盟组合关系质量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并部分通过吸收能力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高关系质量意味着联盟成员之间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和信息共享,愿意投入并维系长期联盟关系,因而能正向影响企业绩效。联盟组合的强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联盟治理机制的角色。联盟组合规模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并完全通过吸收能力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这一结论符合组织学习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关于联盟组合规模积极效应的肯定,并且只有企业自身的组织情境才能决定这种规模是否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

2.吸收能力在联盟组合能力的关系质量、联盟规模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分别起到部分和完全的中介作用。这一结论支持前述焦豪等(2021)的研究观点,即动态能力在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创新活动中的桥梁转化作用,但是吸收能力作为企业的基础动态能力又不能完全传导高阶的联盟组合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这一结论与庞博等(2019)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3.本研究从以下两方面充实了现有理论文献:第一,在同一理论框架中,既关注企业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又探索不同层级动态能力之间的作用关系,明确动态能力对企业资源基础和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第二,通过实证分析,探究动态能力如何统合内外部环境资源对企业创新绩效施加影响,建立基于企业层次的“环境—能力—绩效”分析逻辑的理论模型。

(二)管理启示

1.苦练内功,夯实基础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企业要苦练内功,对现有知识积累不断进行拓展更新升级,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夯实基础能力。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获取消化整合和利用外部知识及资源,增强基础能力,将资源要素转化为企业创新活动和创新绩效,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2.培育高阶能力,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培育

新发展阶段,面对复杂环境,企业要向外借力,培育高阶能力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和要素。通过与联盟成员之间横向、纵向的有效沟通和信息共享,建设更具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创新组织模式,形成产学研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各自在运行机制、组织结构、技术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叠加,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

3.强化创新主体地位,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企业离市场最近、对需求反应最灵敏、创新的愿望最强烈,要强化自身的创新主体地位,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创新联合体能够为企业进行跨界合作、为创新生产模式提供新知识,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既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有效组织形式,也是解决科研和经济“两张皮”问题的重要举措。面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企业尤其是创新领军企业,要善于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实现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与创新突破。

4.发挥政府积极引导作用,促进创新联合体健康发展

创新联合体的建立与发展需要遵循市场规则,也需要一定的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完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发挥好政府在创新管理方面的组织优势和积极引导作用,促进创新联合体的健康发展,将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支持和共同建设。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模型资源
自制空间站模型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模型小览(二)
圆周运动与解题模型
创新视角下企业吸收能力、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两法则和三模型
吸收能力研究进展评述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