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回忆

2022-07-23 15:00张书宁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22年5期
关键词:望月番薯阳台

张书宁

回忆是美好的,我们通过回忆去追寻曾经的过往;回忆是辛酸的,物是人非令我们不能自已;回忆是永恒的,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曾经的记忆会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愉悦与精彩。

逝去的回忆不能再度重现,却融入了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我们难以忘怀。人是“过去之我”和“当下之我”的结合,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与“现在”相互交织。过去的“我”为现在的“我”提供了判断事物的经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现在的“我”对事物的看法。可以说,回忆是复杂的,它夹杂着快乐,也暗含着过往的辛酸,令人久久回味。

王秀贞的《望月》是一篇以“回忆”为主题的散文。全文虽然篇幅不长,但文字精练,在对平淡生活的陈述中,传递着作者对于过往的感慨。文章将“月亮”这一恒久不变的“物象”作为主线贯穿全文,进而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生活场景的追忆、对亲人朋友的怀念,给人以启示。

在中国,自古以来“月亮”便是文人墨客寄托追忆、感时伤怀的自然景象。在文人的笔下,月亮不单单是一个天体,更是包含着人类复杂情感的“意象”。一些诗句也借助“月亮”,来诉说诗人内心的哀怨离愁。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表达着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感叹;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传递出作者对团圆的期盼;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表现出时光易逝、世事无常的感悟。

总体来看,《望月》一文借“月亮”这一意象,讲述作者对过去岁月的回忆,而这种回忆不同于传统诗歌中的“借月抒情”,王秀贞更多的是通过陈述平淡无奇的生活场景,达到“借月感怀”的目的。在文中,这种“借月感怀”共有三处:

第一处(第一段)通过刻画“有着些微的黄,有些微的浑浊,看不清里面团团的影”的圆月,与当下的时光进行对照,进而为下文写生活回忆做出铺垫。

第二处(第二段)则借“月亮”勾勒出作者儿时的生活点滴。在作者看来,夏天的月亮是惬意的,“拎一张凉席,铺在傍晚时用井水冲过已风干的阳台,躺在阳台上望月”是一种别样的生活韵味。冬天的月亮是温暖的,“不知是如今我们麻木了亮光,还是周围的建筑阴影太多,总觉得那时候的月亮格外亮,银光洒遍大地,给黑夜添了几分暖。踩着‘嘎吱、嘎吱’的糖蔗皮,软绵绵的,仿佛天不再寒,地不再冻”。在作者的孩提时代,月亮是对亲人的追忆,是对家庭生活的情感寄托。亲情深深融进儿时的月亮,月亮也因此成为作者孩提时代的见证。

第三处(第三段)则借“月亮”回想作者求学的岁月。这时期的月亮也成为作者对于昔日朋友的回忆象征,“醉人的春夜,月上柳梢,夜凉如水,和好友携手同行,聊少女情怀,聊梦想,聊所读过的为数不多的经典名篇”。月亮不再是幼年时代的模糊感觉,在象牙塔的生活环境中,月亮也因此多了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诗情与画意。文章末尾,作者发出“月色应该很好,可是一转身,那些曾在这尘世结缘的人如今都在哪儿呢”的感叹,不仅照应了本文主题,也饱含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感怀。

本文对于月亮的描绘多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所谓“拟人”,就是将事物“人格化”,即对非生命体赋予人的情感与动作。《望月》一文将“月亮”进行了拟人化的处理,如作者在“那轮月就这样透过窗帘闯了进来,晕染的,黄黄的,招引着我”一句中将月亮赋予了人格化的动作,从而增添了语句的生动之美;在“看着月亮时而穿过云层,时而露出小脸,我们就说月亮姑姑去打油了”一句中,月亮被作者称之为“姑姑”,被赋予了人物称谓,进而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在“总觉得那时候的月亮格外亮,银光洒遍大地,给黑夜添了几分暖”一句中,作者用一个“洒”字,便赋予了月亮人格化的动作,从而形象地勾勒出月光的温柔之感。因此,在作者的笔下,传统文学中“月亮”的象征意义被重塑,取而代之的是借助“月亮”抒发平和淡然的心态。或许,这也是《望月》这篇文章的新奇之处。

《望月》一文虽然看似通篇在描绘月亮,但细细品读,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实际上是通过“月亮”这一意象,传递令人难以忘怀的生活细节。通过描述过往的平淡生活,进而与当下的生活进行对照,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引发读者对于“过去”与“现在”的思考。月亮这一自然景物,因为作者运用了“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的手法,而被赋予了别样的韵味和情感。在看似平实、随意的文笔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作者对过往的回忆,同时也是对“尘世结缘”的感慨与伤怀。

望 月

王秀贞

四点多一觉醒来,梦境若隐若现……忽然,那轮月就这样透过窗帘闯了进来,晕染的,黄黄的,招引着我。天还没亮,万籁俱寂,整个世界一片宁静,此时,这份静谧属于我。风,带着寒,手,有点儿僵,晨光微曦,灰蒙的天,圆的月,此际,嗔怪小区旁工地上的灯光,破坏了这纯粹的对视。此刻,它不皎洁,有着些微的黄,有些微的浑浊,看不清里面团团的影。

儿提时月圆之夜大人告诉我口口相颂的传说,月里住着奔月的嫦娥,月里有一棵桂花树,树下有小白兔在捣药,还有那执着的吴刚不知疲倦地在砍树。于是,我天天盼望月圆,尤其盼望中秋夜,盼望瓜果月饼,想着捣药的白兔和砍树的吴刚,也想着嫦娥什么时候能从广寒宫里出来露露脸。夏天的晚上,拎一張凉席,铺在傍晚时用井水冲过已风干的阳台,躺在阳台上望月。那时候没有高楼,夜空一览无余。夜,比现在凉,看着月亮时而穿过云层,时而露出小脸,我们就说月亮姑姑去打油了。夜,渐深;露,渐浓,母亲唤我们到屋里睡觉,我们总是赖着。好脾气的母亲拗不过我们,只得拿了几条被单出来,最后通常是一张张凉席铺满整个阳台(还有两个堂叔家的,那时我们三家的阳台是连着的、通的),一直到东方渐晓……童年的冬夜,格外严寒。腊月的时候,满地的糖蔗皮,有时我会跟着奶奶到新房子里,月亮和星星就成了指引我们的明灯。不知是如今我们麻木了亮光,还是周围的建筑阴影太多,总觉得那时候的月亮格外亮,银光洒遍大地,给黑夜添了几分暖。踩着“嘎吱、嘎吱”的糖蔗皮,软绵绵的,仿佛天不再寒,地不再冻。沿途,常常会看到别人家晒的番薯片、番薯丝。冬天,我们常常吃番薯饭,晒干了的番薯丝装在麻袋或编织袋里,可以存放好久。第二年春天,时不时还可以摸出来,放在米里一起煮。

师范求学的时候,看点儿书,写点儿文章。周末留校的时候,晚上也会到学校草坪散散步。醉人的春夜,月上柳梢,夜凉如水,和好友携手同行,聊少女情怀,聊梦想,聊所读过的为数不多的经典名篇。邂逅几位学长,后来围坐成一圈儿,在学校草坪上瞎聊,聊啥呢?无非是一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小情绪,指点江山的大情怀,那晚,聊的具体内容已随时光消了,散了,只记得学长说的那句颇能引发诗情画意的搭讪:“今晚月色很好!”月色应该很好,可是一转身,那些曾在这尘世结缘的人如今都在哪儿呢?(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2020年第9期,有删改)

1.文章为何以《望月》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一段除了提及月亮,作者还在文中添加了“小区旁工地上的灯光”,请问是否合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概括文章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月亮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借景抒情的文学意象。因此文章以《望月》为题,意在通过月亮这一意象展示作者对于过去岁月的回忆,为全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2.合理。因为“小区旁工地上的灯光”与“月光”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方便作者借助月亮抒写回忆。

3.作者通过描写回忆,意在告诉我们要珍惜当下美好的时光,用积极的心态面向未来,才能不留遗憾。

(以上各题,大意相近即可)

猜你喜欢
望月番薯阳台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猫阳台(一)
猫阳台(四)
猫阳台(二)
不只是甜蜜的番薯
番薯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清供、望月
《阳台上》
望月怀远
眠床底下的番薯(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