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悦 黄娅 张李楠
关键词:课程思政;乡村振兴;体验式模式;景观规划设计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践行新时代国家政策与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重要教学途径和资源[1]。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旨在培养能从事城乡规划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创新型应用人才[2],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后备军。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在于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且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传承农耕文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塑城乡关系[3],这不仅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而且成为该专业学生反哺家乡的重要途径。
贵州省作为我国重要战略省份,积极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并提出建设“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的目标[4]。贵州省各高校培育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等专业人才是贵州省乡村振兴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应将乡村振兴内涵充分融入该专业的教学之中。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中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也是乡村振兴规划中的重要一环[5]。因此,将乡村振兴的目标内涵融入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中能够充分发挥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育人作用,且通过引导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体验过程中了解乡村振兴于贵州于国家的深刻内涵和意义。因此,本研究以景观规划课程为例,以学生为主体,探索体验式课程思政模式,以期促进专业建设,赓续精神血脉,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贵州省的乡村振兴建设培育高素质人才,也为同类型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提供教改范例。
一、课程存在问题
(一) 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方法单一
1、教学模式传统。目前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听课记笔记及课下复习为辅。在该模式中,教师能够很好地组织课堂教学,完整且有效地向学生传达课程的基础知识与相关的方法论,但其弊端在于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未能较好地发挥,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另外,这样的方式降低了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中容易开小差,也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授课压力。
2、教学方法单一。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由理论知识讲解与实操两部分组成。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主要采取传统的老师讲解学生听课的方式,难免枯燥无味,学生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困难。实操阶段主要是将一个区域的景观规划设计任务书交给学生后任学生自由发挥,该环节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项目多为虚拟项目,难以落地实施,如此以来,学生不能完全体验景观规划设计的全过程,进而难以把握在规划环节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二) 实践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实践教学是设计类课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其对于进一步巩固、掌握和灵活运用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结合实际提高广大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但在实践课的教学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差。在景观规划设计课的实践课程中,主要的流程为教师下发任务书,将实践目的、内容和要求讲解之后,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机械地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虽然参与了实践,但实际上仍然是教师为主导的过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较差。
2、实践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由于实践课程的学时有限,大多数学生是在课余时间完成实践内容,在此过程中,老师不能有效监督,加之考核要求不高,部分学生便应付了事,达不到实践要求的效果。另外,在课堂之上或课堂之外,老师于学生都是“一对多”的关系,只能兼顾大多数同学的学习,而学生个人遇到的特殊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使得学习效率不高。
3、实验室及实习基地有待完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课程有手绘、电脑作图、实地考察、模型制作等一系列项目,对于实验室及实习基地有一定的要求,但由于经费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不能较好地利用实验室与实习基地,一些实践项目只能运用虚拟场地进行,导致学生不能直观地体验项目的环境,做出的设计难免不理想。
(三) 没有合适的课程思政模式
很多高校教师已经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思政进行了研究。如王学俭等[7]提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精神、创新意识、逻辑思维等相互融合;刘红光等[8]梳理了农业类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现状,并且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新时代农业类高校该专业的发展规划和课程改革;韦立立等[9]结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特点,从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国家意识与家国情怀教育、人文情怀与规划价值观教育、专业素养与社会公德教育、创新精神与规划师职业道德教育四个方面探讨该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但目前对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思政课程研究中,多为对于该专业的思想定位以及农业类院校该专业的思政建设探讨,而鲜有学者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景观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思政模式,尤其是西部地区理工类院校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思政模式建设。因此,亟需探究适合于西部地区理工类院校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思政模式。
二、体验式课程思政模式构建
(一) 将乡村振兴理念融入课程知识,改进教授方法
将乡村振兴理念融入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中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教育问题。而景观规划设计是加强规划人的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改善乡村面貌、提升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课程中充分融入生态保护与治理的相关知识。此外,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守住农耕文化、传承农耕文明,因此,在理论课程的讲授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与挖掘文化涵义的能力,以便学生在进行乡村景观设计时充分融入乡村文化。
在理论课程的讲授中,教师应注意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充分设置互动环节,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可以多融入相关案例讲解、多提问设问、多建立情景式知识体验等。
(二)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体验式参与的模式进行思政教育
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的目标内涵包括“培育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涉及村庄规划、生态治理、景观修复、建筑设计等各个方面。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将贵州省乡村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在实地调研、与村民交流、乡村振兴规划方案编制过程中深刻理解乡村振兴的战略意義,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 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带新”的方式建立课程思政新模式
为突破景观规划设计实践课程中教师指导的不足,以学生为主体成立5~6人的规划设计团队,且每个团队配备一位指导教师,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有问题及时解决。在团队成立之前,对指导教师进行乡村振兴相关内涵的培训,以期在指导的过程中为学生灌输乡村振兴的思想理念,在专精技术的同时达到育人的效果。
(四) 开展实践评价及分享报告活动
在实践课程结束后,将学生集中,每个团队轮流介绍自己的规划成果及不足,再由各指导老师组成的评委团队对各团队的成果进行评价,最后让每个学生都进行反思并完成实践体会报告,复盘在体验式教学中的所得,使其把整个过程中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结语
高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当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得到深层次贯彻落实的今天,高校教师应当突破单一知识体系传授的视域局限,将思政价值有效融入到专业课的授课中,打破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的“隔阂”。且应当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乡村振兴战略输送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