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网络化趋势下教学改革方向

2022-07-22 01:48毛洁
河北画报 2022年20期
关键词:网络化奖学金汉语

毛洁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已经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截至2020年7月,我国已与全球162个国家和地区合作设立了540所孔子学院、1154个孔子课堂。目前,国际中文教育的形式开始走向多元化。首先,在来华留学生教学方面,各类奖学金为不能来华的学生者提供线上授课的选择;其次,汉语国际教育的海外推广也逐渐转为网络化教学,教学人员可以国内为海外的学生进行线上授课,当地孔子学院及其他教学机构也优先选择线上模式。总而言之,新时代教学模式的网络化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在这样的趋势下,如何进行教学教材改革成为了目前亟需考虑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的网络化

(一)在来华留学生中文教育方面

以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和“汉语桥”转变为例,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是我国主要针对外国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的奖学金。最早,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的设置为一学期、一学年、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这几个学生类别,这些类别都只能来华学习。自2020年开始,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进行自我革新,为不能来华的学生者,提供了线上授课的选择。首先,它在原有的来华学习(即“线下学习”)奖学金的基础上,推出了线上奖学金项目;同时,它与国内各大高校大力合作推出各类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线上项目,解决了大批留学生不能来华学习的困境。

另外,“汉语桥”项目也向网络教学转变。“汉语桥”于2002年创立,旨在通过全球范围内的中文比赛来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推动中国与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它针对中文学习者还有一些来华的学习项目,如“汉语桥”外国学生夏令营,“汉语桥”基金项目等。但在新常态下,无论是海外比赛的展开,还是来华学习参观的项目都必须进行改革。因此,如今的“汉语桥”已经从传统的相对单一的中文比赛项目逐渐转化为更为多元的中文教学品牌。目前,它主要针对无中文基础的对中国语言文化感兴趣的外国友人设立汉语培训项目,为他们提供中文和文化类短期线上课程,教学时长一般为一周到两周。与教学时长主要为中长期的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相辅相成,两者几乎涵盖了所有外国学生的学生类型和学习需求。

(二)海外汉语教学方面

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和“汉语桥”的转型无一不代表着中文教学的网络化的大趋势。另外,海外汉语教学也不可避免地与国内的中文教学一样逐渐开启了网络化教学。以埃及中文教学为例,埃及的中文教学已经进入到“本土化”的成熟阶段,它的教学机构构成也比较齐全,应最具有代表性。截止到2019 年12 月,埃及已经有22 所高校开设了中文系;20余所汉语教学机构,其中主要包含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文化中心、友好合作示范校和一些初级学生教学点等。随着中阿合作、中非合作日益密切,“汉语热”不断升温,开罗大学、苏伊士运河大学、谢赫村大学、明亚大学、卢克索大学等纷纷设立中文专业。在2020年后,几乎所有的机构都选择了线上教学,甚至连文化活动也转为线上。只有部分高校的中文系因为埃及教育部的要求,实行“3+2”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即1周5天,实行3天线下课程和2天线上课程,如卢克索大学、亚历山大大学等。

综上所述,无论是来华还是海外的中文教学,其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网络化。一方面,这样的模式更为便捷,让不能来华的学生者在线上就能学到知识文化。大大削减了学习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网络化教学也提供了之前学习没有过的体验,例如,某些授课软件如“雨课堂”可以进行课程回放,让缺课的同学也能补上原汁原味的一课;有些提前录制好的课程上传到课堂平台后,学生随时可以点击观看,而老师在后台就能看到学生的观看进度。另一方面,教学模式的网络给教学和教材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二、教学模式的网络化带来的挑战

(一)教材的多媒体化改革需求

1.传统教材适应性问题

自2005年开始,我国开始了汉语国际推广进程,随着这一进程的推进,编写对外汉语教材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目前,已有的对外汉语教材已十分丰富,至2010年,对外汉语教材有6000多种,是二十一世纪前的10余倍。而各孔子学院自主开发的本土教材就有500种。其中,针对HSK辅导类教材就是超过120种;关于“听、说、读、写”配套的教材更是种类繁多,还有一些结合着“职业”的教材,如商贸汉语、旅游汉语等[1]。这些对外汉语教材,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传统的纸媒教材也有着很大的缺陷。首先,它缺乏时效性、针对性,这些教材由于媒介的限制,内容往往很难及时更新,一本教材的增补更新需要好几年甚至十几年。这种“过时”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尤其是某些情景主要是为了学习者联系语法所设计,但“过时”的情景与学习者目前的实际生活差距甚大,从而缺乏有效性。其次,由于纸媒出版费用不低,在出版时通常选择一些通用语种如英语,这就导致非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或英语普及率不高的国家缺乏本土化对外汉语教材的矛盾突出。[2]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汉语教学人员和学习者,一些汉语教学管理单位通过增加出版物或者鼓励孔子学院出版本土对外汉语教材,可以稍微缓解这种困境,但远远达不到想要的效果。笔者认为在目前新时代下,教材的改革会比以往更为彻底。数字化教材时代已经来临。

2.数字化教材改革

曲长文等在《信号检测与估计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2019)一文中提出“立体化教材”的概念,即以纸质教材为基础,吸收互联网、数字化、多媒体化等优势,对接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将电子教材、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库、在线题库等配套教学素材以及视频、动画、慕课、微课等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以多种产品形态实现不同教学资源间的内外衔接和纵横配套,互相配合。二十一世纪,随着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爆发,网络技术日新月异,课堂的模式也发生着变革,如网络上的慕课、微课等。多种教学资源的结合使我们的课堂类型更为丰富,同时也更有趣味性,有效性。之前,大部分高校或者教学人员对于这种改革或是欣然全盘接受,或是只是部分接受。科技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新形势对于教学改革的要求是强硬的、不容商量的,同时也是刻不容缓的。所谓“立体化教材”,还是以传统的纸媒教材为基础,其他类型的数字化教材只是作为辅助。但就目前形式来看,数字化对外汉语教材将成为教学主力,纸媒教材很可能逐渐退出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其实美国早在二十一世纪初就开始推行数字化教材,当时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简称“FCC”)和教育部与苹果、英特尔、微软等公司举行会议,商定具体措施,计划在全美K-12公立学校普及数字化课本。中国在近十几年来也开始尝试数字化书籍出版,201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就成立了数字出版公司。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北京语言大学首先建立了数字教材体验平台。[3]

目前,教学模式的网络化逐渐形成,教材的改革也才刚刚开始。纸质的教材部分还在使用中,大都是以电子PDF的形式被使用。在视频教学的时代,数字化教材的优势是传统教材无法企及的。无论是海外教学还是国内中文教学,数字化的教材逐渐被学生接受进而备受青睐。对学生来说,可碎片化处理的数字教材更便于学习,他们只需要针对性地选择一本书的某个部分进行辅助学习,有效节省时间成本和费用。另外,数字化教材还能带来更多的趣味性互动学习体验,当然这也同时要求整个教学设计更为灵活化。

3.数字化教材困境

面对着教学模式的变化,无论是教学单位还是教师不可避免地考虑实现教材的完全数字化。数字化教材的大规模生产者首先是处于一线教学的老师,因目前可用的数字化教材的短缺,他们教学中必须自己制作一批可用教材,但这些教材往往只是自用并没有受到推广,同时质量的参差不齐也难以推广;第二生产者是以教学平台为依托,生产研发数字化教材的公司机构,如教学平台“雨课堂”和“中文联盟”的“live class”等,平台上可提供全周期的教学课件其中包括预习资料、各章节课件、课后试题,也可直接观看各类中文课程的直播或录播课。这些数字化教材或教学资源质量较高,教学设计科学合理,但由于数字化教材的广泛传播性,使它陷入了难以普及的困境。因为数字化教材的可免费广泛传播性与公司研发的营利性目的相矛盾,一套电子化教材的研发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只要一人购买,就可传播给其他想要获得资源的学习者。考虑到这点,这些教材的价格往往十分昂贵。同时也很难让更多的机构加入到教材研发的行列。因此,就目前来看,数字化教材很难像传统教材那样形成大范围的传播。

(二)教学设计改革

1.教学模式的灵活化

相对于传统课堂,网络化教学则更为灵活。通常可分为两个大类,一是实时直播;二是课前录播。目前,大部分长期汉语国际教育课程采用直播、录播或者“直播+录播”的方式。笔者认为两者相结合可更好地利用直播课程的“多互动性”和录播课程的“可重复性”的特征,极大提升课堂学习效果。首先,利用录播的“可重复性”,可制作较为简短的视频片段,主要用于语言点讲解、重点生词的讲解等,作为微课类的数字化教材。再者,利用直播的“多互动性”可以用于课文、练习的讲解,以及一些疑难问题的解答。

2.教学硬软件相结合

传统教学课堂,硬件可能就包括黑板、电脑、投影仪等;而软件,普通电脑的自带软件就足矣。但由于教学方式的改变,从备课到上课,整个过程使用的硬软件大大超过了原来的教学模式。而利用好各种硬软件,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好保障。

由于教学场景的变化,在备课时教师需在电脑前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的各类教材的制作和处理。而教材的完全数字化的需求以及可使用教材非数字化的矛盾,教师需要花费数倍的精力去准备课程。在这个过程中,使用的硬件涉及电脑、耳麦、摄像头、手写板等;软件则更为复杂,时常使用到授课平台、录屏软件、音频视频图片处理软件还有各类网页和小程序。因为视频授课相对于传统面授课,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大大受到限制。因此,我们需要利用各类的教学资源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案例、课件、微课程、游戏化学习小程序等来丰富课程内容,提升课堂趣味性和教学效果,弥补互动性不足的缺陷。同时,这些由多类数字化资源构成,以增强互动性趣味性为导向的教学设计,呈现出教材多图像化、模块多活动化的特征。

3.教学设计多活动化

教学设计的任务是通过设计、组织和实施特定的学习项目,促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内容。根据恩格斯托姆为代表的“活动理论的赫尔辛基学派”的理论(Helsinki School of Activity Theory),学习既不是一个内在获得的过程,也不是一个与外界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转化过程。而活动的设计可以强化这一过程,也被称作“拓展性学习”,即个体和同体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情况下,借助于中介工具对客体进行加工和改造,从而实现创造转化的过程。[4]在数字化教学的场景下,教学设计中的活动也呈现数字化特征。

三、结语

目前形势来看,汉语国际教育群体必须做出改变。无论是教学机构还是教师学生,各个方面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寻找适应时代之路。在教学过程中,数字化教材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但如果无法解决它所面临的困境,数字化教材的生产很难形成规模,从而难以实现完全替代纸媒教材的数字化时代转向。就教学设计而言,由于使用教材的数字化,教学工具方法的多媒体化,教学设计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又因视频化教学模式限制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从而教学设计的多活动化成为必然趋势。

猜你喜欢
网络化奖学金汉语
学汉语
借助军民协同创新发展,构建网络化模拟军事训练体系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学成必有为 不忘桑梓情——写在“谈智隽奖学金”第二十七次颁奖大会后
地铁网络化运营乘客信息需求阐述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巩辰卓申请罗德奖学金时的个人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