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浅析明清家具中的病态审美特征

2022-07-22 01:48袁明皓王军
河北画报 2022年20期
关键词:病态家具

袁明皓 王军

(河北科技大学)

一、明清时期的病态审美趋势

社会历史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灰色的,艺术趋势也就是审美特征与趋势也是一样,有正面的表现也有反面的承载,更有兼具正反的雅癖与外延。在社会文化繁荣的明清之际,掌握着更多艺术话语权的文人不仅创造了这样或那样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同时也把生活的方方面面染上了那个时代独有的色彩。明清家具前承宋制,但最大的不同在于文人参与设计与制作使用。一般认为,明式家具简练挺拔、舒展质朴;清式家具沉稳浑厚、冗余繁琐。其中以瘿子木的使用为代表,家具展现出病态的甚至畸形的审美现象。

这里的病态是一种很微妙的客观审美现象,以偏爱某一种艺术形式的残缺或者病态的个体特征著称,一般常见于士人和贵族阶层,普遍生活富足,对事物和器物有讲究与研究。如这一时期的李渔酷爱冰裂与喜小脚、龚自珍犹喜病梅、华嵒凄婉惆怅的仕女画风;往前如李商隐的残荷听雨等等。这种与正面饱满的、积极阳性的审美趋向相对的负阴性的甚至怪异病态的审美是一种社会审美趋势,是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物,不会因时代不同而出现或消弭,只会随着社会发展的各种外力因素而显现或消沉。

李泽厚先生曾对明清时期的艺术风格做过概说,他认为承担了更多经济符号的家具与手工艺品在资本主义和商品市场下的变化愈加趋近低俗意趣的市民阶级为风向趋势。①马未都曾对文人活跃的明清两代的家具审美趋向做过解释,即明式家具是介于含蓄与矫情审美之间的区间,位于一不为大众所接受,二不为商品经济提供价值的中间地位。②对于审美的解释,王世襄先生也曾以“十六品”归结了明式家具的审美核心,也不外形式上由内而外的严谨精巧与内涵上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蕴。又以“八病”分别展示了几个案例用以突出形态上的失调和工艺上的偏差。③

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审美取向也不同,王宏建先生曾将艺术归结为受社会经济、政治、宗教、道德和哲学影响的,离物质社会生活更加遥远的社会意识存在,对于审美意趣而言,以上所述均为外在因素,这种病态的畸形的意趣定是因其影响,但内在因素却也占了绝大半。其中内在的审美心理诉求,不外乎包括对不完美生命的惋惜与近乎怪异的关爱,对正面情绪充斥饱满的负面抗衡与对未知事物的猎奇与好奇。

至于这种审美怎样形成的,个人的坎坷经历也是造就这种性格好恶的直接原因;李渔科场失利又正值乱世;李商隐饱尝后唐的外患内忧,生不逢时;曹雪芹自幼历尽人间繁华,却落得凄惨下场。但是这种负阴的喜好完全来自悲惨经历吗?显然不是,曹雪芹的正邪两赋论把人归结为运正气出生聪俊灵秀者,如孔孟董朱等,邪气而生残忍暴戾者,如王莽孟德等,正邪而生乖僻极慧者,如赵佶唐寅,阮籍嵇康等;对此,主观的人有其正邪之说,客观的物未尝不可试论一二,即形式优美,结构装饰合理而大方者,谓之秉正气也;造型粗陋,线条装饰冗余而难堪者,谓之秉邪气也;式样怪厉,造势乖僻而兀有奇巧者,谓之正邪两气也。由此可见,对于病态观赏玩味的心理是符合这个时期的哲学思潮的。

二、病态趋势的外延

上文已说到,畸形审美属于一种社会审美趋势,是受到社会外在因素影响的审美取向,但形成这一审美取向的因素中,个人的内在因素是占据多半的,这也是这一审美取向没有成为主流审美的原因之一,受主观影响较深。对于个人的主观审美的形成,社会历史的映射终归属于一小部分,存在一定的局限,总不能说病态审美总是那一类人,都是有一样的人生轨迹;而是应该以先天的本我与后天形成的自我去理解,也即曹雪芹所说的秉天地正气或邪气抑或正邪两气所生之人。

(一)家具方面

1.瘿木的使用

瘿木,也称影木。据《格古要论·异木论》记载“瘿木出辽东、山西,树之瘿有桦树瘿,花细可爱,少有大者;柏树瘿,花大而粗,盖树之生瘤者也。因北有瘿子木,多是杨柳木,有纹而坚硬,好做马鞍鞒子。”④可见,瘿木不是某种树木,而是泛指所有长有结巴的树木,结巴也称为“瘿结”,生在树腰或树根处,它是树木病态增生的结果。瘿结有大小两种形态,小的瘿结多出现在树身而大的多生在树根,这属于一种天然的病态美。

在明代,家具制作主要集中在苏州,而苏作家具擅长用瘿木做装饰材料,常见到的装饰材料是楠木瘿这种树瘿的木纹呈山水、人物、花木、鸟兽状。清代的广式家具也是当时家具制作中较多用到瘿木材料的一种流派,只是它多采用进口花梨木瘿做镶嵌材料。花梨木产于东南亚纹理斑纹大多呈葡萄状,称之为“葡萄瘿”。

从明清家具广泛使用瘿子木这一点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这种材料的接受程度还是很高的,当然也有可能因为物以稀为贵,而至哄抢一气,不过这种材料因其独特的形态特征而成的异样审美特点是明确的,这种审美特点即使在今天依然会有很多人为之青睐。

2.线条形态的纤巧表达

王世襄先生曾在明式家具的第五病中指出晚明或清前期的一架黄花梨五足香及其弄巧成拙的纤巧病,其原因竟是腿足处收过了头,导致整体比例失调;抛开个案的特殊性,放眼明清时期各式各样的弯腿香几、弯腿几案,腿足纤细而至视觉感受失调的案例也并非难见。这种线形视觉比例的失调并非是形体结构的失位,换言之,并不是因为结构的不合理穿插而导致的功能缺失或体态毁垮;也是这一时期的审美特点取舍而至。

这种阴性的、柔弱的审美特征是符合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的。在封建礼制与权力制度发展到顶点的明清之际,对于个人思想的压抑也到达了极点,男性对于女性的物化也尤为明显;仕女图中的人物清瘦柔弱、两眼含泪;李渔也在《闲情偶寄》中教人们怎样去欣赏小脚;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倒像个女孩,林黛玉倒像个病人,当然书中的人物也或多或少患有“热毒”、“痴病”云云。

李泽厚先生曾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中认为明清这一时期可以称为“感伤文学”时期,这种文学上的感伤蕴含着更多思想上的柔弱与细美;严克勤先生也曾把昆曲的声腔美比作线条的艺术,认为声音不能“粗”“尖”“滑”“糙”,而要“细”“秀”“媚”“润”,在此之上,他更认为明清两代的家具作为线条的艺术是展现文人精神世界的载体之一。也正是这种纤细娇巧,乖僻阴柔的线形更符合造型上的精神外显,更符合文人与权贵的审美心理,于今天再看,固然是一副病态不自然的表现。

(二)其他艺术门类方面

在绘画方面,明清两代的画派众多、画法新变。政治变革使得宫廷艺术益落窠臼,在野艺术家各领一时风骚。对于仕女画,则是阴性美十足,如唐寅《秋风纨扇图》创造的细腰纤瘦、眼眉细小、下巴尖尖的艺术形象,十分富于时代特色,尤见华嵒、费丹旭等。在造物方面,明清之际的鼻烟壶、紫砂、掐丝珐琅、牙雕竹雕等等都可见这一时期文人游乐于此,对审美与造物有自己的要求与讲究。在戏曲方面,雅部作为戏曲的本源影响十分深远,极受文人士人阶层追捧,更能体现传统审美的“线的艺术”,例如昆腔中的尖团音便是将声润入韵中以达到缠绵婉转、柔漫悠远的行腔特点;虽在乾隆时期被受众更广更加雅俗共赏的花部占了上风,但其兴盛之势也是这一时期文人参与所致,尤见孔尚任《桃花扇》、汤显祖《还魂记》等。在小说中则是以曹雪芹《红楼梦》为代表的一种反映现实,感伤言世的小说,虽是后起之秀,但总体看来更是符合这一时期的时代特色。

三、明清时期审美趋势的历史追溯

(一)历史背景

1.经济背景

明清是我国封建主义社会恢复并得到发展的时期。几次对土地的政策改革与敕令宣诏使得生产得以稳步提升,对工商业和贸易业的逐步放宽也使得经济得以迅速积累。

一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有所提高,工匠获得更多的自由,从业人数增加,商品大量增多,货币广泛流通。二是清朝的对外贸易比以前也有所发展。中国出口的货物有茶叶、陶瓷器等,进口的商品多为玻璃、五金、奢侈品等工业制品。在嘉庆以前中国在国际贸易上始终保持着出超的地位。此外,工具的更新发展与使用,也使得新式花纹与硬木工件式样得以实现。

从经济的角度能看出,明清时期的经济情况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即便在朝代更迭时期或是几逢天灾,都未能对总体上升的经济增长态势造成较大影响,经济上的富足也为催生多元的艺术形式或审美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

2.政治背景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趋势总体上是逐渐加强中央集权,并由于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放松对工商业与手工业者的管制要求。直至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质不允许更多的权力下放,但这里有一外力压迫的条件出现,即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面对这样的外力压迫在艺术上的体现也即我们看到的清式家具繁缛雕饰与大失章法。而对于审美倾向来说,压迫下的心理状态也终将是不正常甚至是歪斜的。

3.文化背景

明清时期的文化氛围达到近乎顶端的阈值,由于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在此形成了良好的市民文化风气,诸派书画家,手工艺者,戏曲艺术家从继承和开拓两个侧面推动中国艺术的不断演化。这一时期的各民族间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的趋势也不断发展;随着外贸的发展与对外交流的深入,国外的思想思潮也逐渐冲击着国内的传统文化氛围,对于权贵与士人阶级来说,逐渐被追求繁艳细巧的审美意识占据上风,经济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原则也逐渐为纯观赏又孤立讲求技艺的倾向所代替,在繁丽精巧的背后则是精神面貌的衰靡与呆板僵硬。

自明以来,程朱理学被推为社会主流,统治者以各种手段与措施加大对社会文化与舆论的控制与掌握,⑤明清正值杂剧与花部盛行的时代,一些世俗小说与戏剧以其欣赏门槛低,内容荒淫靡丽的性质获得了广大市井民众的喜爱。对于文人士大夫来讲,浪漫思潮才是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不同于市民阶层的内容低含量,受众面高的性质,从唐寅的秋风纨扇或归有光的抒情散文;再如《牡丹亭》“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满井游记》“晶晶然如镜之初开...”等等,都可看出这是种乐观面对生活但需要带着欣赏的情趣去发现去体味美,这样的审美才属于有内涵的有品位的,即“有意味的形式”。

(二)病态审美的内涵剖析

前文也提到,曹雪芹将秉正邪两气而生的人称为“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这种人因后天的环境不同,未来许会成为或情痴情种,或逸人高士,或奇优名倡。不难发现,这些角色是不与社会主流相同的,是难以融合进当时的社会的,或引用太宰治的说法即社会中的“失格者”,本已怀有与俗世不同的聪俊灵秀,然而受各种环境的阻碍而烂废与莽野,后世忆起,怎一个怪字了得。固其为寻找心灵的慰藉,为自己的凄凉的内心寻找共鸣,便有了这种复杂小众略带病态的家具审美外延,这并非工艺与审美的滞后与拥趸,反而是做工的多元与欣赏的别致。

在心理层面,这属于一种认同心理,即对残缺生命的悲哀认同,也就是具有日本物哀色彩的审美心理。在露丝看来,这种物哀是来自于各种压力的束缚与礼制的摧残,⑥使得人们在心理层面变得被动与有节制。日本如此盛行物哀,社会道德与传统礼制无疑是影响最深的,但人类毕竟是生物,生存环境的恶劣与贫瘠也是催生出这种文化礼制背后的推动力之一,负责任与节制似乎成为日本文化礼制的核心,这也不难明白,为了服从这一核心,个人的心理被压抑被抑制而导致的畸形物哀,病态毁灭会成为日本审美文化的内核,如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等等。明清时期的这种审美心理,不能说是完全的物哀,只能是在一个层面上的外显,类比日本更是相去甚远。同样我们可以看到,明清时期的封建礼制的摧残再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压迫,也使得人们的审美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四、结语

这样比较下来,不难理解,这种娇巧的,怪异的乃至病态畸形的审美特点早已在文人或是说明清时期的主流中被慢慢选择了出来,并逐渐发展成势,只是表现在各种艺术形态中各有其表而已。之于绘画中,有八大的白眼世间和徐文长的癫痴酣墨;之于戏曲中,有汤显祖的惊梦回魂和孔尚任的悲情桃扇;之于小说中,有曹雪芹的石木情痴和笑笑生的爱欲情欢;之于离生活更近的家具上则会表现出,明的简练挺拔、舒展质朴和清的沉稳浑厚、压重繁琐,只是其中的乖厉奇娇恰好通过我们不容易理解的瘿子木和纤细的收腿表现出来罢了,都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的外在展现。

注释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第191页至214 页

②马未都.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M].中华书局,2008.,第169 页

③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精)[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8.,第358 页至368 页

猜你喜欢
病态家具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乐活人生
家具设计·互动
哲 理漫 画
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66例病态性肥胖性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心理的病态
文学道德的病态表现与选择改变
家具
买房子,送家具
概念家具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