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同源 花开两岸

2022-07-22 07:30
曲艺 2022年7期
关键词:曲艺团拜师曲艺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文脉相通。华夏儿女之间根深蒂固的文化根系,造就了中华文化、民族艺术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营造出的精神家园。

1982年,中国广播说唱团侯宝林老师带领的中国曲艺代表团在香港演出,台湾吴兆南先生在那里拜师侯宝林。1985年,我和唐杰忠先生参加新加坡相声大赛,并与吴祖光先生共同担任新加坡相声大赛评委,与台湾的王振全、叶怡均两位相声演员开始接触。我想以此来叙述一下我对两岸相声发展历史脉络的一点了解,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两岸演出的交流活动日益增多,为相声艺术的两岸沟通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随着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对相声艺术的研讨也逐渐深入,如何在保持各自个性的基础上,推动两岸相声艺术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已经成为在相声艺术发展上两岸共同的时代课题。

相声是我国传统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它既是“笑的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马季先生将之定义为“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说、学、逗、唱、抖‘包袱’而使人发笑的一种曲艺形式”。据相关资料介绍,1949年后,相声艺术才正式在台湾生根开花。

台湾相声艺术肇始自陈逸安、吴兆南和魏龙豪先生,他们凭借着对相声的喜爱与执着,以年轻时在西单启明茶社听得的相声为蓝本,从台湾社会现实出发,对诸多传统名段重新加以演绎,起初主要在台湾的劳军演出中表演,随后在晚会上正式登台表演。据魏龙豪先生在台北新舞台《吴兆南、魏龙豪上台一鞠躬》演出自序中所述,这一时期,传统相声及其他曲艺品种在台湾颇受欢迎,吴兆南、魏龙豪、周志泉、王静波等相声名家,联合章翠凤女士的京韵大鼓、高欣伯先生的戏法、孙玉鑫先生的评书,组成“鼓、溜、彩”的杂耍儿形式在莹桥河畔的纳凉晚会上演出,后又在马继良先生创建的乐园书场,以及西门町的蓬园书场、红楼书场等地演出。另有陈逸安与小龄童(杨宝华)搭档登场,侯瑞亭、王祥林、赵如明3位组合,偶尔“下海”客串,也备受观众追捧。

20世纪60年代,陈逸安、魏龙豪及吴兆南先生借助新兴的广播媒体推广相声艺术,开始在电台播出相声节目,播出之后深受听众欢迎,魏、吴两人的相声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广播节目,街头巷尾到处可听到“魏龙豪、吴兆南,上台一鞠躬,现在轮到我们哥儿俩,伺候您一段相声”的声音,甚至还流传有“武侠看金庸,相声听魏吴”的说法。彼时台湾社会中电视还未普及,广播相声是大众最熟悉的文化娱乐活动,不论士农工商、男女老幼,提起魏龙豪与吴兆南,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1968年,魏龙豪、吴兆南先生在台湾出版第一张相声唱片,后又录制相声集磁带《相声集锦》《相声选粹》《相声捕轶(谐音:補遗)》等,汇集了250多段相声精华,包括《歪批三国》《唐汉争》等,这些段子在现在听来都不算太完整,但当时他们的表演使得这些经典段子在台湾社会迅速传播开来,成为台湾相声爱好者的启蒙资料。魏、吴两位先生的努力,使台湾民众领略了传统相声艺术的魅力,为传统相声在台湾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加之相声表演所得收入微薄,许多相声从业者纷纷改行,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台湾相声艺术日渐式微,仅靠陈逸安、魏龙豪及吴兆南先生的相声录音,勉强维系着相声艺术在台湾的传承。应该说魏、吴两位是以毕生的精力促进两岸的相声交流。1982年,中国广播说唱团的相声艺术家第一次赴港演出,这是“文化大革命”以后震动香港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就在这次颇有影响的赴港演出活动中,吴兆南先生从美国赶赴香港拜师侯宝林,这次拜师会是由马季先生主持,我负责拍照,唐杰忠、郭全宝、郝爱民、李文华老师出席了这次极其朴素的拜师会。这是中国相声史上值得记载的大事儿,从此在台湾有了中国相声大家族的传人,两岸相声传承的纽带终于从这一刻起连接起来了。

在这以后,1985年從美国归来的赖声川先生,为纪念在台湾经济迅速发展大潮中逝去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以正被人们逐渐淡忘的相声为素材,创作了《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这部作品在台北演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以至于“观众几乎是三句一笑、五句一爆,该笑的,观众都如期地笑了,不该笑的,观众也出乎意料之外地笑了”,演出实况录音带和CD的销量超过100万张,成为当年的白金唱片。这部作品的本意是哀悼相声艺术乃至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洪流中渐次消亡的现实,却意外唤醒了民众心中对相声的记忆,改变了相声在台湾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为相声艺术在新时期的发展注入了活力。1986年,我看了《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的录像,知道了李国修、李立群这些演员。我在新加坡看了《暗恋桃花源》这部舞台剧,了解了赖声川的工作坊,他们所表现的戏剧与在台湾目前舞台上和各种场合上表演的相声之间的区别。我认为,这时候戏剧的发展刺激了传统相声艺术的那份自尊,也体会到了传统艺术丢失的历史责任的沉重,当然也有对相声艺术魅力的重新认识。

此后,众多相声从业者根据自己对相声的理解,重新开始探究相声发展的可能性,涌现出众多各具特色的相声表演团体,过去曾经建立的团体也重新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如金超群创办的“游于艺”茶艺馆、魏龙豪创立的“龙说唱艺术实验群”、王振全创办的汉霖说唱艺术团、台北曲艺团、相声瓦舍等。侯冠群、刘增锴、朱德刚、樊光耀、冯翊刚、宋少卿、叶怡均、林文彬等台湾新生代相声演员,既在保持相声表演传统,重新诠释相声名段上作出了积极努力,也在变革创新,大胆尝试在相声表演中融入大量戏剧元素,使新时期的台湾相声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两岸相声同根同源,但由于历史原因,在1987年两岸开展文化交流之前,台湾民众对相声的认知主要来自于魏龙豪、吴兆南、陈逸安等人的相声作品,尽管魏先生在台湾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了许多相声资料,但一般相声爱好者还是很难接触和了解大陆的相声发展状况。

两岸正式的文化交流活动,我想最早应该是1993年,应中华文化联谊会的邀请,台湾中华友好说唱艺术访问团到大陆访问演出,这是第一个到大陆访问的台湾曲艺团体,演出了相声、双簧、太平歌词、竹板快书、京韵大鼓等精彩节目,让大陆观众领略台湾说唱艺术的风格,还与中国广播说唱团、北京曲艺团、天津曲艺团、上海说唱团等大陆同行举行座谈,互相切磋,共同探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道。当然比这更早的接触,虽然是一些非官方的,但是意义非凡者当数台湾的王振全和叶怡均。他们在1985年第一次与大陆的相声演员在新加坡接触后,马上来到大陆与内地的相声演员和曲艺名家进行了广泛的接触。记得当时王振全请张志宽先生表演一下打竹板,一套下来,王先生已经泪流满面了。自此,两岸曲艺界交流的大门打开了。1992年,国际相声艺术节在上海举办,他们的身影出现在这个舞台上。

1993年,中国广播艺术说唱团应邀到台湾演出,这是大陆的传统曲艺在台湾的舞台上首次与台湾观众见面,其中包含相声、山东快书、单弦、河南坠子、含灯大鼓等曲种,演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让更多台湾观众欣赏到久违的乡音乡曲,中国广播艺术说唱团将原定在台北的3场演出,改为在台北、台中、台南共演出5场,两岸相声的交流由此正式拉开帷幕。说唱团到达台湾后,在台北召开了两岸第一次相声座谈会,现在我依然记得主持人魏龙豪先生在记者招待会上开场白的那句话,他说:“我等这天等得太久了,等得头发都白了。”我们这个团体的许多曲艺家也还记得在张学良先生的胞弟张学森先生家里说相声、演京韵大鼓、说山东快书的场景,当时张学良先生也提起了他当初在天津听相声的场景,他问我:“那时民国二十年有你吗?”我们全场的演员都哈哈地笑了起来。

两岸相声交流活动日渐频繁,自1997年起,天津市老艺术家艺术团、天津市曲协、北京市曲艺团及天津市曲艺团先后应邀到台湾交流演出,台北曲艺团、相声瓦舍等也多次在内地举办专场演出,很多内地观众或在现场,或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了解台湾风味的相声,获得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自此,臺湾的相声艺术家频频来大陆演出交流。2000年,被吴兆南等前辈视为台湾说唱艺术最重要堡垒的台北曲艺团,由团长郭志杰率领朱德刚、刘增锴、樊光耀、谢小玲、刘越逖、陈庆升、林文彬、李红等10余位演员,在天津参加第11届津门曲荟,并演出了“台湾专场”;2005年,他们又来到天津,和津门相声演员演出了“薪火相传”相声大会,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2006年,台湾青年相声演员朱德刚、林文彬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舞台,表演相声《新说绕口令》,获得圆满成功,亿万观众直观地了解了相声在台湾发展的状况。还有已经逝去的著名艺人林敏然在2002年春节晚会上演出《千禧夜,我们说相声》片段,也与我们相声演出不无关系。

海峡两岸相声艺术家的交流也促进了台湾相声的繁荣。马季、陈涌泉、赵炎、李金斗、马志明、张志宽等艺术家和我本人都曾在台湾演出、讲学,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推广效应。马季先生在接受台湾记者采访时说:“台湾观众对我们的喜爱、对相声的热爱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有不少观众专程从台湾各地赶来,许多没有票的观众一直徘徊在剧院门口不愿走。剧场里热烈的气氛更是让人难忘,我们都感到,台湾真是培植相声演员的好地方。”

随着相声艺术互相交流,不少台湾相声演员还拜师大陆的相声艺术家,如吴兆南拜师侯宝林,李国修拜师马季,陈庆升拜师陈涌泉,朱德刚拜师魏文亮,冯翊纲、宋少卿拜师常宝华,林文彬拜师孙书筠,叶怡均拜师田连元等。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本为一家。相声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在两岸文化艺术交流中,应起到沟通交流桥梁的作用,增进了解,让两岸同胞一起感受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进一步增强两岸同胞同根同祖、同心同德的认同感,推动两岸文化在水乳交融中共同发展。具体来说,台湾相声艺术向大陆相声艺术学习,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叫“寻根”;大陆相声艺术向台湾相声艺术借鉴,也可以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叫“求新”。

先说“寻根”,台湾相声受大陆传统相声影响颇深,骨子里有一种对相声传统的膜拜,其创作风格整体偏雅,以多元思考、多角度切入为特点,幽默、嘲讽、怀旧和寻根,是很多台湾相声作品乐于表现的主题。相比大陆,台湾的相声没有从小“作科学艺”的训练体制,因此在基本功方面比较吃亏。内地相声以马三立、侯宝林等老一辈相声名家的风格为参照,很重视语言技巧和北方语言魅力,这是台湾相声所欠缺的。今后,可进一步加强两岸相声界的交流,相互切磋技艺的同时,推动两岸相声艺术的发展。

再说“求新”,台湾相声传承过程与大陆有所不同,且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在创新、创意上颇有成就。有些相声演员将戏剧、电视、电影的手法引入相声表演中,台上风格与大陆演员有着相当大的区别,而形式上的翻新也为相声赢得了很多新生代的观众,这些探索相声在新形势下发展路径的尝试对于大陆相声艺术的发展也有启迪和借鉴的意义。另外,台湾相声很重视表现各种主题,创作紧跟时代、紧贴社会生活,在追求“包袱”的同时,不忘恪守文化底线,让人们把浮躁的心态静下来,给人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这对我们当下的相声创作确实具有现实意义。

近10年来,两岸相声的交流,已经在孩子们身上下功夫了。

台湾的叶怡均担任台北曲艺团团长以后,她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任务,多次来北京学习,让曲艺的后生们感受民族艺术对天地与魅力。北京的应宁自2011年至今先后赴台23次,2016年以后以教学为主。2016年至2019年3年间,每年至少有两个月的时间在台湾各县市的大中小学校义务教学,推广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11年间累计听课人数超过8万人次。2020年以后因疫情不能赴台,改成线上教学。台湾学生与北京学生同堂学艺,形成很好的交流学习气氛。

这些交流都呈现出成果,经过培养的台湾学生先后参加中国曲艺家协会举办的两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4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等活动;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办的6届北京少儿曲艺大赛;北京市台办主办的京台基础教育校长峰会联谊晚会;北京市东城区台办主办的4届“北京—高雄”特色周演出;《台湾娃娃说唱集》录制工作已经完成,正待出版。

简单赘述,我们自己所经历的这段历史,粗粗一数,也40年了。

看先辈,斯人已去。数今人,焰火飞升。

(责任编辑/邓科)

猜你喜欢
曲艺团拜师曲艺
马三立为什么“饭醉”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刘兰芳:我为人民说书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柳公权拜师
粤曲的历史及我区粤曲(私伙局)的发展
怀念曲艺团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欧阳修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