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传播应倡导“短、实、新”

2022-07-22 02:52:01计啸
军工文化 2022年6期
关键词:现场感新闻报道受众

计啸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关键是“说短话、说实话、说新话、说受众爱听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进一步改进文风,提出三点要求,即求短、求实、求新。

全媒体时代,受众的需求越来越快捷化、精准化、多元化,这些对全媒体传播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媒体只有积极、主动地适应、应对传播方式的转型,才能更好地吸引、留住受众,提高全媒体传播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而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坚持“短、实、新”的工作原则,是推动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转型的有效尝试。

所谓短,就是力求简短精炼、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观点鲜明、重点突出。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就是说凝练的文章,要字字珠玑,写起来难度更大。而“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新闻才是受众喜欢的好新闻。

新闻报道提倡“短”就是要求新闻报道要选准主题,突出重点,传达上级最主要的精神,说出受众最关心的问题,做到有节制地“扩展”,力求观点鲜明、言尽义止、详略得当。短是新闻的规律。因为,媒体需要密集信息,读者需要密集新闻,时代需要密集节奏,长了人不爱见。

在传统媒体方面,要力求用简洁的文字传达最大的信息量。一是要抓住主线,砍掉枝蔓;二是用事实说话,不说废话;三是一针见血,有的放矢;四是白描手法,忌用文艺;五是倒金字塔,写紧要事。

在新媒體方面,力求突出“短”与“快”的特点。一是新闻标题立足“短”,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二是新闻语言,力求明快、干净利索;三是新闻版面,力求简洁、一目了然。新闻短视频原则上不超过3分钟,微记录及叙事类短视频时长控制在5分钟之内。

当然,“短”不是省略,切忌新八股。一味求短,某种程度上是落入新的“八股”——读者、观众和听众明明想读、想看、想听,报道却提供得很少甚至根本就缺席。所以说,求“短”,是“尊重新闻规律”。报长报短、怎么报,应视内容而定,而非一刀切。

所谓实,就是实实在在、直奔主题、实话实说。要多用事例、数据来佐证观点,增强文稿的说服力和逻辑性。居高临下说官话、打官腔,虽逻辑严谨,却言之无物,读者白费功夫,压根吸收不到啥“营养”;有的夸大其词地叙说“成就经验”,有的刻意拔高塑造“先进典型”,不但不能使受众入耳、入眼、入脑和入心,而且会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贴近性、感染力,要做到:一是内容要实。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有喜报喜,有忧报忧;不违背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避免讲大道理、戴高帽子。二是语言平实。用质朴的语言,深入浅出,解疑释惑,触及灵魂。三是品质要实。要有思想、有观点、有分析、有结论。四是情感要实。要用事实说话,有现场感;用典型说话,能说服人;用真情说话,能打动人。

在传统媒体方面,要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倡导“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落实“走转改”。会议报道,要紧紧围绕会议主题,挖掘受众关注的更有价值的信息。深度报道,要增加现场感和可读性,多角度多方位地选取能够展现新闻主题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增强新闻的份量和效果。

在新媒体方面,要主题突出,条理清晰,用事实说话,用图片说话,用视频说话。现场采访、人物采访等新闻产品要突出主要人物和新闻事件的进程。图片清晰、大气、有力。短视频要用好画面语言、配音、音效,尽可能以“短”取胜,以“短”动人。

所谓新,就是要有特色、有新意,不拘泥范式。有时候形式一变往往令人耳目一新。求新既体现在谋篇布局上,也体现在遣词造句上。郑板桥有句名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新”是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向。文风新了,才能感染人。

“新”是新闻的特色,包含五层意思:一是标题新。标题要鲜亮、明快。二是用语新。用语要生动、到位。三是导语新。导语要耳目一新、魅力无穷。四是内容新。要抓“活鱼”,抓最新、最重要的,即带倾向性的、刚冒头的、受众共同关心的问题。重发现,要吃透上头的、了解下头的、抓住中间的。五是角度新。从新角度观察事物,用新颖的形式报道,可以正面接触,直入主题;可以侧面切入,引入主题;可以逆向探源,导出主题;可以由近及远,深入主题;可以设问引出,破解主题。

在传统媒体方面,新闻稿件力求做到求新求异,灵活选用新闻体裁,多采写现场感强的新闻特写、现场素描、口述新闻等。形式上让新闻更新颖,在新闻采写中可以同时拍摄照片、制作短视频,增强更多的现场感和新颖感。

在新媒体方面,在标题制作上,多用时尚语言、网络语言。在技术呈现上,综合运用海报、短视频、VR等新媒体手段,灵活利用投票、评论、话题等互动形式,提高受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感。短视频要用好音乐、特效等手段,提高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关键是“说短话、说实话、说新话、说受众爱听的话”。善于从受众语言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用更鲜活的事例展示时代风采,力避“长空假”,践行“短实新”,让受众愿意看、看得懂,愿意听、听得进,全媒体传播在新时代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中航文化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猜你喜欢
现场感新闻报道受众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0
强化新闻记者的现场感 提升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新闻传播(2018年14期)2018-11-13 01:12:52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电视新闻现场感初探
科技传播(2015年3期)2015-08-15 00:52:53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新闻传播(2015年13期)2015-07-18 1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