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背后的生态警钟

2022-07-22 00:20张田勘
百科知识 2022年13期
关键词:警讯持久性外滩

张田勘

前不久,一张“外滩长草了”的图片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照片中,上海外滩广场空无一人,笔直的铺路石板缝隙里野草丛生。但是,有记者去实地考察后又发了一组照片,外滩依然灯光绚丽,平整的路石流光溢彩,没有污渍,更无小草。面对这些照片,有人认为此前的外滩长草是“谣言”。后来,经再次实地考察和辨别,人们发现这是两个不同的外滩,长草的是北外滩,未长草的是虹口外滩。

真相揭晓了,问题也更多了。在新冠疫情期间,为何去关注外滩是否长草,而不去关心大事和紧迫问题,比如,如何改善人们的物资供应或就医难等更具体的民生问题?

其实,外滩长草与民生息息相关,因为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疫情期间,类似的现象不只是在中国出现,在世界很多地方同样显现。2020年上半年,意大利威尼斯的游客数量剧减之后,威尼斯运河水质变洁净,清澈见底,看得见鱼儿游弋;印度北方的旁遮普省居民在家中就能看到200千米之外的喜马拉雅山。这些现象迫使人们思考,人与自然应当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外滩长草和威尼斯运河清澈见底等现象,稍稍划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界线。一方面,在自己的家园和城市,人们需要整洁、明亮、宽敞、平坦的環境,让生活空间更宜人,上海外滩整洁的铺路石打造的人行道就是这样一个环境。另一方面,由于疫情,外滩无人留连驻足,小草获得了新的生存空间。

人建造了家园,不愿意让其荒芜、破败,变得满目疮痍。但是,在人的家园之外,是否能让自然物,如植被、动物、微生物,也获得一个自由生存的空间呢?其实,这就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基本界线。现在,生态系统屡现危机,地球上三分之二的海洋和四分之三的陆地已遭到人为破坏。到2050年,大约100万个物种可能灭绝,全球物种灭绝的速度可能比过去1000万年快100倍。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可能由于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而面临生态系统完全崩溃的情况,这也必将影响人的生存。

人与自然相处需要边界和规则。根据生物地理学的理论,如果人类将所占据的地球一半的地表面积还给大自然,各种生态系统可以基本保持完整,绝大多数的生命能得以生存;若有一半或更大的地表面积处于自然状态,地球上的生命就能进入安全区。在半个地球之内,依据现存的生态系统计算,有八成以上的物种可安稳存活。让人类将半个地球还给大自然,似乎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人与自然的关系盘根错节、相互渗透,一些研究者已经发现,大自然正在通过生态警讯的方式对人类的越界行为做出警示。

在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草长莺飞的春天缺少鸟儿的欢歌报春就是一个重大生态警讯,促使人类反思,禁止和减少杀虫剂、除草剂的使用。今天,生态警讯也屡屡不绝。

例如, 紫外线吸收剂(UVA)和工业抗氧化剂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类污染物。加拿大魁北克大学里穆斯基分校的一个研究团队调查了加拿大圣劳伦斯河中的湖鲟和北梭子鱼各种组织中污染物的分布情况。紫外线吸收剂和工业抗氧化剂已经出现在这些鱼的体内。此外,与在河流上游收集的地表水相比,下游地表水中的UVA、2,6-二叔丁基-1,4-苯醌(BHTQ)和二苯胺水平更高。这表明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方式对河流中这些新兴污染物的产生有直接影响,它们也可能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活。

气候变暖也是一种生态警讯。气温升高会使许多动物、植物进入新的环境,它们作为宿主也会携带寄生虫和病原体,由此会促进此前毫无交集的物种间的病毒交换,并且可能导致人兽共患病的溢出,野生动物可能将病原体传播到人类群体中。

最近,一项关于病毒的新研究敲响了生态警钟。美国乔治城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一个哺乳动物病毒共享模型预测,发现到2070年,3870种哺乳动物的地理范围在不同的气候变化场景下可能发生变化;在对其中3139种动物间跨物种病毒传播的机会进行预测时,研究人员发现,哺乳动物物种间的新相遇有可能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发生,但将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东南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在全球气温升高2℃的场景下,预计到2070年,因气候变化驱动的哺乳动物分布重组至少会导致1.5万次跨物种病毒共享事件。这些病毒共享事件主要由蝙蝠驱动,而蝙蝠可能携带容易传播给人类的病毒。

今天,常见的生态警讯主要体现在人类活动所生产和排放的新兴污染物,以及主要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暖上。

新兴污染物可归结为四大类,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和微塑料,它们排放到环境中必然对人、其他生物和生态造成危害。

全球变暖造成的水体污染也在持续。既往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导致的空气和海洋温度升高正在迅速融化北极冰层,因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能大量释放于水中,并导致沿海动物体内有机污染物的积累进一步增加。最近,挪威水质研究所某研究团队的新研究表明,冰川融化的加速,不太可能显著增加动物体内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浓度。

挪威的研究团队对斯瓦尔巴群岛伊斯峡湾的浮游动物以及底栖动物进行了观察研究,并测定了这些动物体内几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浓度。结果表明,尽管冰川融水的增加并未显著增加沿海动物体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含量,但是随融水进入海洋的陆地沉积物是造成α-六氯环己烷等新兴污染物在动物体内升高的重要因素。

目前,这些生态事件敲响的警钟还称不上振聋发聩,但也在持续警示人类需要限制自己的行为,维护和善待自然,采取更积极的行动。

中国生态环境部提出了治理新兴污染物的总体思路—“筛、评、控”和“禁、减、治”。通过对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环境风险进行筛查和评估,找出需要重点管控的新污染物,然后对其实行全过程管控,包括对生产的源头禁限、过程减排和末端治理。这就是收到生态警讯后的积极行动。与此同时,疫情期间上海外滩的野草和威尼斯运河的清澈见底也在提醒人们,出让一些地球空间给其他生物,人类才会拥有更宜居的家园。

猜你喜欢
警讯持久性外滩
少年警讯
湖北省持久性有机物(POPs)产排特性分析
新荣记上海BFC外滩店
具有授粉互惠关系的非自治周期植物传粉系统的持久性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上海外滩夜色
摆渡的人
一类离散Schoner竞争模型的持久性
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一例
高警讯药物在心内科临床使用中的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