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吟子 魏家锋
清晨的郑家河,微风徐徐,云雾缭绕。吃过早饭,张炎元和同事背上“装备”,挎上望远镜,手握“拐杖”,径直往森林深入走去,开始了一天的巡林任务。
张炎元是神农架林区新华林场郑家河护林站站长、党支部书记。22年如一日,他坚守大山,以站为家、以林为业,用脚步丈量着郑家河护林站4万多亩森林资源。
修补森林里的“天窗”
1993年,初到神农架时,张炎元还是松柏木材加工厂的一名工人。彼时,刚从老家鄂州来到神农架的他还很不适应。
相对闭塞的交通、单调的生活,一切都与城市相差甚远,唯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这里的生态资源。
清晨在鸟鸣中醒来,傍晚在云雾中睡去,森林中有清清的河水,撒欢的猕猴,成群的野猪……都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2000年,神农架开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张炎元也从木材加工工人转变为守护森林的护林员。
“以前林子里伐过很多木头,远远望去,山林间就像多了不少的‘天窗’和‘漏洞’。”张炎元说,“转变为林业人后,我们就要转变理念,保护好这片森林。”
于是,张炎元自费买了把小铁锹。在巡山的过程中,他将林子里长得密密麻麻的小树苗,一点点地移植到这些“天窗”和“漏洞”里补上。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森林里的“天窗”和“漏洞”变得越来越少。20多年过去,当初的小树苗也已长成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
“这些树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看着它们慢慢长大,我感到很欣慰,这些年我们的付出也是值得的。”张炎元说。
辖区里的“活地图”
在森林中巡山步行,张炎元每天至少要走上20公里。天灰蒙蒙就出发,日落西山才往护林站赶,赶不回就在外宿营。
一年行走7000多公里,穿坏5双鞋子。22年来,张炎元熟悉了这里的一草一木,森林里的那道沟、那条渠、那棵树,他都知根知底,成了辖区里的“活地图”。
“‘活地图’不是一天养成的。我也曾经迷过路。”张炎元回忆道。
那是2002年的一天,当时护林站下辖海拔2000多米处的迷魂倘,有一个地方还探得不清楚。
“必须把每一处都弄清楚”,张炎元坚持下到实地考察。不巧的是,刚到地方,天就下起了雨,起了霧。手上没有可以定位的工具,眼见路况不佳,张炎元犯起了难。但他迅速冷静下来,参照老经验,爬到树上望起了山势。
随着视野逐渐开阔,他终于摸清了位置,找到了方向。“那次心里着实有点慌,多年过去依然印象深刻。”张炎元说。
作为一名老党员和党支部书记,张炎元还经常利用巡山休息时间,和护林员们谈体会,交流心得。
“巡山有时会很辛苦,但张站长给我们带来精神‘食粮’,让我们坚定信念守护这里的绿水青山。”护林员徐刚说。
随着夏季的来临,新一轮防火攻坚战悄然打响。在看不到的山间,护林员们每天在密林里穿行,用勤劳和汗水,守护着这一方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