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冠青
“本人INFP多年,最近变成了 ISFP!”“我是INTJ,你看起来像是ENFP!”……最近,MBTI人格测试在社交网络被热议。参与者只要在线回答数道测试题,就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四字神秘字母。16种人格类型背后,各有一整套关于性格的全面分析结果。
从曾经风靡一时的性格色彩测试到如今的MBTI测试,再追溯到星座、血型和塔罗牌,这些测试让人沉迷的底层逻辑往往殊途同归。比如,利用笼统的、一般性描述实现巴纳姆效应,引导测试者进行“主观验证”,便是不少心理测试的设置技巧。“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看看这些人格描述,自己是不是很容易“对号入座”?其实,这是多年前心理学家福勒创造的“万能测验模板”。1948年,他用同样的“个人分析”当作不同学生的测验结果,最终学生给测试契合度竟打出了平均4.26分(满分5分)的高分。
这是因为,在巴纳姆效应影响下,人们会倾向于主动搜寻与相关描述有关的证据,以至于不知不覺产生一种“测试好准”的错觉。再加上很多心理测试都会采用正面、迎合性的话术,测试者不易产生被冒犯的负面感受,做完后往往会自我感觉良好,也就会更容易接受和传播测试结果。
此外,一些性格测试具有的强话题性,也能成为天然的“社交货币”。不管是朋友聚会还是陌生人社交,聊聊星座、谈谈性格类型,都能很好地一秒“破冰”,延伸至生活、工作等更多话题。
就测试心理而言,从最早的“尔卜尔筮”,到星座、塔罗牌,再到如今的MBTI测试,认识自我、消除不确定性的好奇和冲动往往是重要动因。生活中,人们需要面对人生重大选择带来的未知,也难免会遇到自我困顿、迷茫的低谷期。这时候,不管是性格测试暗示自己未来充满前景,还是星座占卜向自己“剧透”生活走向,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对抗焦虑、抚平压力、走出迷茫。原因很简单,当自己正为前途感到苦闷、惆怅时,一句明确的“未来会很好”无疑能提供不小的情绪价值。
对此,社会更应关注的是各类测试大火背后,那些不容忽视的心理需求。梳理人们向这些测试求助时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会发现,很多都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当更加普惠、友好的心理咨询服务发展起来,当人们不再对心理咨询心存芥蒂,而是能大方坦然地接受时,就能在专业力量的帮助下及时疏解心结,缓解焦虑,继而更好地认识自我,重获乐观生活的勇气。
人生就像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旅行,我们永远都无法通过一两个测试去认清自己,明确方向,知晓未来。比起向模糊的、不靠谱的心理测试求助,学会科学地解决心理问题,在专业知识指导下保持积极心态,才能让我们更加从容地面对迷人的、不确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