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伟
当前,全球数字货币发展较快,央行人民币试点在有序开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和试点范围逐步扩大,技术路线、发行框架和运行逻辑基本形成,作为划时代的人民币“数字化”革命,必将对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带来深刻变革。本文将从数字人民币发行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模式、资产负债结构、现金管理、货币派生、网点转型等方面进行探讨,建议商业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和资产负债管理,实现软硬件升级,构建数字人民币支付生态场景,提升数字人民币风险管控。
一、研究背景及综述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面对互联网移动支付及金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我国实物现金使用逐步减少。第三方支付平台对交易零售支付市场造成影响,防范全球私人数字货币挑战主权货币发行权形成共识,当前我国央行数字人民币研发和试点成效具备雏形,必然会对原有央行——商业银行为主要框架的银行运行管理机制产生挑战和冲击,如何依据现有数字人民币试点经验提前研判分析,前瞻性谋划应对挑战策略具有较高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数字人民币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数字人民币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支付结算、现金业务以及反洗钱业监测等产生的影响。江洁和廖茂林认为,数字货币的发行会冲击商业银行传统的支付体系和电子货币,收缩资产负债表以及降低其信用创造功能等。饶杨指出数字人民币在流通过程中实时结算、无手续费和可以脱离银行账户的特点,很可能对于现有商户收单承接消费资金的模式形成一定替代。吴一兵等指出,随着货币数字化和数字货币出现将使货币结构发生变化,货币乘数变化较快,基于数字货币可追溯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可测量度有所提升,大数据分析和精准营销的基础更为扎实,有利于更好地计算货币总量、分析货币结构。同时,数字货币使存款(M2-M0)向现金(M0)的转化变得十分便捷,金融恐慌和金融风险一旦发生也会加速传染,加剧对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破坏性;法定数字货币均存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云平台,如何防范数据非法篡改、失窃成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要考虑的风险承担责任。张姝哲研究认为,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将改变商业银行原有运营模式,从而降低商业银行存款数额和贷款发放量,但从长远来看,商业银行通过托管、代理发行数字人民币业务,推广业务服务种类,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和产品。本文在前人对数字人民币前瞻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数字人民币进展研究及预期路线方向,补充细化并完善数字人民币的发行给商业银行带来影响及挑战,进而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布局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国内外央行数字货币发展状况
(一)国外央行数字货币发展状况
国际清算银行(BIS)将全球央行数字货币划分为通用型(零售型)和批发型。其中,通用型CBDC①可分为基于账户型(account-based)和基于通证型(token-based)两类。通用型CBDC面向所有个体和公司发行,可以广泛用于小额零售交易,例如中国的(DC/EP)②项目就是基于双层运营并最终面向客户的零售应用场景设计。2017年,乌拉圭央行正式启动了零售央行数字货币项目,推出了为期 6 个月的乌拉圭比索数字化试点计划,以减少现金的使用,并于2018 年完成测试;批发型CBDC则基于通证、面向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用于银行间大额结算及跨境跨币种支付等方面,例如2016 年加拿大发起了“Jasper”的法定数字货币项目,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大额支付的可能,以提升本国金融系统效率。自2016年新加坡发起Ubin项目以来,正进行第五阶段跨境、跨币种支付的试验,此项目测试了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的银行间央行数字货币支付方案,发现数字货币支付体系可以实现队列处理、清算最终性和流动性节约机制(LSM)等传统实时全额支付系统(RTGS)的主要功能。中国香港金管局与泰国央行于2019年联合启动Lion Rock-Inthanon项目,双方与来自两地的参与银行成功开发了DLT(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即分布式账本技术)技术为基础的概念验证原型,通过促进点对点的资金转拨和外汇交易,減少多层结算程序,实现外汇交易同步交收。
(二)我国央行数字人民币探索实践
我国央行自2014 年启动法定数字货币研究,至2019年底,中国央行已基本完成了法定数字货币(DC/EP)的顶层设计、标准制定、联调测试、功能研发等工作;当前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稳妥推进,2020年以来,数字人民币在深圳、北京、成都等地联合部分商业银行和互联网支付机构开展以消费现金红包的场景测试。未来,数字人民币将依托APP人民币钱包形式的软件和芯片、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设备的“硬钱包”能够独立完成支付并以此支撑其他金融和商业需求的数字化载体。下一步,数字货币研究所会同相关运营机构在支付产品创新设计、场景拓展、市场推广、系统开发、业务处理和运维等服务加强全方位合作。
1.数字人民币架构。 按运行机制区分,CBDC分为间接型(即双层CBDC运行机制)和直接型(即单层CBDC运行机制)两种类型。 我国央行数字人民币运行及测试偏向于选择“零售型+双层运营+技术中立”的模式。我国数字人民币(DC/EP)将以私有云为支撑、统一账本技术为基础,借鉴区块链、数据分级处理、密码学、算法及微服务延伸的双层发行数字货币平台。该平台将包含认证中心、登记中心、数据分析中心及数据安全中心,实现分布式集中管控、数据追溯及隐私保护。(如图1)
2.数字人民币运行。按现有技术路线,央行将搭建“央行-商业银行/其他运营机构”的“双层”间接运营架构实现数字人民币的发行与流通,央行实行中心化管理实现货币政策调控及发行,负责向指定商业银行批发数字人民币并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商业银行等机构负责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数字人民币兑换服务及回笼(如图2)。央行采用中性策略,不预先设定技术路线,采取一种“账户松耦合+数字钱包”体系,即央行数字人民币可以脱离传统银行账户实现价值转移,客户自行下载央行数字钱包APP并完成注册,在首次向数字货币钱包充值或从钱包转出到银行账户使用绑定对应银行账户外,客户交易环节不依赖银行账户,便能实现在线支付和转账。商业银行等运营机构根据客户身份识别(如包含有效证件、银行账户及手机号码、生物识别信息等)差异情况对数字人民币钱包交易次数、限额等进行管理。
3.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探索。当前,国际间结算多数依托SWIFT③和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HIPS)体系实现国际间资金结算,央行数字货币体系本质上属于支付系统而非报文处理系统,两者需要相互结合。2021年1月 16 日,SWIFT与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有限责任公司(CIPS)、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和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成立合资公司,联合建设未来数字货币的跨境支付场景和流动性解决方案。2021年2月,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香港金管局、泰国央行、阿联酋央行联合开展“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ulti-CBDC Bridge)项目,此项目将基于概念验证(PoC)模型进一步研究分布式账本技术,为央行数字货币在多辖区全天候同步交收(PvP)跨境结算、跨境贸易场景下的本外币兑换提供便利性。
(三)数字人民币主要特征
1.抵押准备金。现阶段发行数字人民币将是对现金MO的替代,由指定运营机构(商业银行)存款货币进行等额交换来实现发行,央行在向指定运营机构发放数字人民币同时,需要运营机构100%全额缴纳准备金到指定专用账户,暂不计付利息。市场中增发的数字人民币是同等面值纸币的替代。
2.可控匿名性。相比传统账户通过实名认证且与银行账户绑定的紧耦合形式,数字人民币借鉴UTXO的账户松耦合模式,数字人民币钱包之间用ID匿名化的技术处理,所有钱包之间有关个人信息数据对交易对手方、运营机构和其他商业机构匿名。根据钱包使用额度和交易限额进行分级分类,对支付信息打包做加密处理实现“小额匿名、大额可溯”,满足公众合理隐私保护和可控匿名交易。
3.“双离线”支付。相比传统网上银行、微信、支付宝转账都依赖网络环境才可操作,拥有数字人民币钱包的移动终端设备能够满足全天候无网络信号下的支付交易,特别是在通信基础设施较差的偏远地区、因自然灾害造成网络中断、通讯不好的收费场所等不利于网络支付情况下,数字人民币“双离线”支付功能将大大拓展使用场景和市场推广。
4.数据全流程监测。数字人民币凭借电子化、数字化发行降低纸币发行、流通及使用等环节的成本,实现无钞化交易,提升经济交易的透明度和可追踪性。央行拥有数字人民币发行、兑换及交易全量信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分析交易数据和资金流向,监测大额可疑及非法交易,全流程跟踪和追溯机制有助于反洗钱、恐怖融资和逃税等违法犯罪行为。
5.货币政策职能和场景运用。数字人民币发行将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采取全额/部分准备金抵押发行,在数字人民币发行兑换环节引进价格(计息)浮动机制的差别化政策,甚至实施负利率货币政策工具对持有主体进行结构性调控,通过“靶向”精准调控实现普惠金融目标。
三、数字人民币发行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一)数字人民币发行兑换将模糊存款货币统计口径的界限,加剧货币流通速度
现有制度设计中,数字人民币发行必须匹配全额存款货币准备金,商业银行为获取数字人民币将等量的存款货币资金由央行专用账户冻结,兑换到公眾手中的数字人民币不再属于商业银行的负债,自身流动性资金的减少将影响货币派生及偿债能力。数字人民币发行将增加市场各层次货币层次,纸币、银行存款、理财产品及数字人民币转换界限及成本更低,货币流通效率加快,互联网和移动快捷支付方式的普及将造成商业银行受市场利率变动带来自身存款结构稳定性有所降低,同时也加剧流动性管理的风险。按照西方经济学货币乘数理论,货币创造乘数(货币供给
M=Cu+D,基础货币H=Cu+Rd+Re;其中Cu为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Rd为法定准备金,Re为超额准备金,D为存款总额)。理想状况下,由于数字人民币发行是对流通中现金的替代,导致,在法定准备金率稳定和现金存款比例()趋于零且不变情况下,发行数字人民币用100%超额准备金作抵押,最终导致超额准备金率 带来相比发行前变小。随着即时支付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和基金逐渐被市场接受,公众在满足日常交易的数字人民币后,通过投资各类型及时购买赎回的产品实现较高收益和流动性之间的平衡,加剧传统商业银行存款资金的变动。
(二)数字人民币推广将有效拓展商业银行客户服务边界和市场份额
当前,以支付宝、微信为主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国内支付领域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尽管中国银联携手商业银行推出“云闪付”APP来强化营销推广和优惠政策抢占市场份额,但由于原有支付市场固化、关联体验、加载服务等制约,整体使用率并不高。2021年一季度,全国银行办理移动支付④业务326.17亿笔,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2206.25亿笔⑤,同比分别增长44.94%和54.06%,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在各银行开立的备付金账户变相替代清算中心或银行开展跨行资金结算职能,使原有银行客户大量交易数据游离于商业银行数据分析体系,逐渐削弱商业银行客户服务拓展边界。一旦数字人民币发行依托“双层运营”体系整合商业银行资源实现数字法币投放及回笼,数字人民币推广将对商业银行在支付市场及服务领域提供“弯道超车”机遇。随着数字人民币发行采用技术中立路线,由参与机构同台竞争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借助账户松耦合和“双离线”支付方式,相比第三方支付机构,央行发行的数字人民币以国家信用背书且能无网络实现支付,在数据监测、安全便捷、支付场景、服务受惠及隐私保护等方面将会优于现有第三方支付平台。随着数字人民币基础设施完成铺设,商业银行作为直接承载和关键环节,可基于数字人民币发行平台提供便捷、高效和安全的支付生态系统,基于场景交易的钱包客户数据流被商业银行获取,拓展支付服务场景和构建在线金融种类,实现客户资金和消费流量的“大数据”分析和个性化服务,提升客户在存贷款、金融中介服务及消费的客户黏度。
(三)数字人民币发行流通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网点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数字人民币发行后首先将替代流通中的M0(即流通中的纸币和硬币),随着数字人民币使用范围和市场接受度提高,商业银行现金收支兑付、现金存管调运、残损券回笼、零钞兑换以及现钞清分消毒等人员岗位需求将减少,银行自助存取款机具(ATM机)、柜台现金服务使用率持续降低,商业银行基于市场需求变化将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实现数字化转型,基层网点智能化、自助无人化趋势加快,人力资源将向引导分流、业务营销、产品推荐及代销代售线下服务和线上体验结合。
四、数字人民币对商业银行经营的挑战
(一)数字人民币支付将重构商业银行支付体系
数字人民币支付以分布式支付系统为基础,基于完全开放的系统平台运作,能够实现跨区域、跨市场的全天候服务,而当前商业银行支付业务依赖较为封闭的支付网络及系统运行,受时间、地域范围及操作流程限制较多,若实现跨境结算,需要对方拥有相应的支付基础设施和网络设备,且客户需缴纳手续费或跨境支付费用。若数字人民币实现推广,为配合高频、多场景支付需要,将对现有支付系统、收单系统和支付终端产生替代,商业银行将投入巨额资金实现数据计算和存储对接。
(二)数字人民币发行的计息规则将冲击行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稳定性
按现有公开信息看,发行数字人民币初期将作为替代流通中的现金纸币(MO)在小额高频支付的应用,作为替代流通中纸币的数字人民币因具备无限法偿性和快捷支付功能,势必侵蚀传统商业银行活期存款份额。若未来随着经济金融形势变化考虑对数字人民币加计利息,数字人民币作为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手段,计息的数字人民币可以作为利率的有效下限,一旦央行提高数字人民币利率,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水涨船高”,为确保“利差”空间推高银行资产业务定价水平和第三方机构利率水平,导致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上升。若数字人民币执行“负利率”刺激消费,也对银行流动性压力、资产负债期限管理造成冲击。
(三)数字人民币发行将削弱商业银行精准营销
双层运营架构体制中商业银行作为运营机构只负责相关代理发行流通环节的数据交易保存及记录,作为中心化管理的央行将拥有全量数据,相比基于银行账户体系下个人企业全部数据的商业银行对客户精准“画像”能力降低,导致基于原有客户精准营销、业务拓展、服务延伸、场景开发等“捆绑”服务有所削弱。
(四)数字人民币支付时不需要绑定任何银行账户,未来实体银行卡及账户将逐渐萎缩
现有的银行中心化账户管理及对账体系是根据客户真实的交易指令、交易凭证及实体卡(含生物识别技术)存取款行为等实现双方账户间的数据划转,在支付环节面临交易对手多且程序繁琐,各家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数据传输标准和技术网关接口路径不统一造成金融基础设施重复投资及系统资源占用;用户多头开立银行账户带来实体银行卡介质使用成本较高,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全国个人银行账户127.79亿户,人均⑥拥有银行账户数达9.05户;银行卡在用发卡数量90.30亿张,人均持有银行卡6.4张⑦,其中1/3以上银行卡对应休眠久悬账户占比较高导致系统资源浪费。数字人民币设计将基于商业银行账户基础上的数字钱包运行,松耦合功能设计将摆脱个人客户实体卡片及银行账户的依赖,数字人民币对应的客户Ⅲ、Ⅳ类钱包,无需身份证或银行卡认证,不绑定账户也可实现价值转移,银行账户不再是交易转账的必要条件,金融脱媒进一步加剧。数字人民币平台通过数据信息向云存储空间转移、变更及认证,大大降低实体银行卡发行及账户管理成本。
(五)数字人民币发行将增加商业银行前期投入成本
“央行——商业银行”二元体系模式下,数据加密算法、数据安全传输及云端存储都要求商业银行都要运用最新技术对原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及更换,对网点软硬件升级迭代,配备人才资源对接数字人民币发行流通体系。同时搭建应用场景拓展和提供便捷服务仍需要大量测试、调整及布局,原有建立在银行账户体系下的商业银行服务多数沦为沉没成本,加剧商业银行经营负担。
(六)数字人民币支付对跨境支付系统产生更替
当前国际跨境美元资金清算仍旧高度依赖SWIFT系统,其中人民币结算多数依托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进行,近年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量增长较快,2021年一季度,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处理业务75.60万笔,金额17.4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0.25%和82.60%。日均处理业务1.26万笔,金额2914.79亿元⑧。跨境资金清算基于现有各家金融机构中心化记账、相互对账的银行账户体系,受交易时间、网络状况、交易峰值等因素限制。而对于央行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来说,不分国籍的居民及企业只要拥有数字人民币钱包的使用权限就可以开展跨境资金交易,安全快捷、松耦合功能及“双离线”支付可以实现点对点逐笔实时全额结算、跨系统信息认证,省去代理清算行数据交换及对账流程,对周边国家跨境贸易具有较大便利性,可能会对商业银行原有的跨境支付架构造成冲击。
五、政策建议
(一)推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实现软硬件升级
数字人民币“双层”运行体系中的银行(云)业务库承担数据存储、分发和对接央行发行库、用户数字钱包的功能。商业银行应提高自身的数字化建设能力,提高对数据的获取、监测和运用能力,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增加技术人员配置,实现原有金融IT系统迭代升级新需求。按照当前央行数字人民币技术路线中立原则,加强信息存储和高并发交易探索,参与数字人民币技术设施标准、规范建设,强化网络、服务器及数据中心建设。另外,针对数字人民币平台所衍生出的新型发行、流通、交易、回笼及数据监测体系,商业银行承接好数字人民币的推廣和运用,提前布局智能合约、数据加密算法处理、分布式账本的应用,提高支付服务体验及拓展应用场景。
(二)加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
考虑数字人民币发行初期对流通中的现金进行替代,一旦后续数字人民币作为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提供计息规则条件下,数字人民币发行在不同阶段可能会加速存款结构转化,会对商业银行存贷款结构、流动性及货币乘数产生较大影响,出于审慎考虑,一是数字人民币发行初期设置兑换门槛金额,满足日常资金需求。央行可参照实物现金管理条例对央行数字货币实施“统一化”管理,依据客户身份识别强度设定数字钱包级别,分类设置交易频次、限额和余额控制,满足日常需求的数字人民币需求量以此管控央行数字货币的大额持有对商业银行存款分流的冲击;二是分层预约提取,商业银行引入大额数字人民币提款预约机制,对异常大额资金征收托管费用,防范大额资金频繁进出引发流动性风险。
(三)全渠道打造数字银行,加快数字人民币支付生态场景建设
数字人民币发行将驱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主动适应数字化服务环节,嵌入多元场景,构建互联互通的生态网络。一是推动数字人民币发行下的网点转型,提升物理渠道综合竞争力。综合考虑网点智能化、业务转型和客户需求变化,对网点进行升级改造,减少现金设备投放数量,降低出纳、柜员等现金业务相关人员设置,增加营销引流、线上服务的数字化转型。 二是延伸数字钱包终端应用场景服务开发和场景搭建。开发多形态人民币钱包矩阵,增加数字钱包服务功能和种类,针对结构特性和差异化满足客户对实名钱包与匿名钱包、个人钱包与对公钱包、硬件钱包与软件钱包、母钱包与子钱包的多样化服务需求。三是商业银行通过托管、代理发行数字人民币业务,加快产品创新,丰富业务种类,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电子支付平台,重视支付末端的差异化服務及场景建设,改善消费者支付体验,进一步巩固并拓宽客户服务边界,拓展消费金融领域市场份额,满足客户多元需求,增强客户黏度。如,开发基于数字货币线上的差异化和业务特色的数字信贷、数字负债和数字表外理财等产品,推动借助数字钱包满足特殊群体的普惠金融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特色金融需求。利用数字货币交易带来的新增数据搭建基于客户隐私保护的场景推广和业务精准营销,拓展商业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市场份额。
(四)强化交易支付数据风险防控,做好数字货币风险管理
鉴于 DC/EP 试点推广缺乏可供参考借鉴的技术经验及预防手段,因此商业银行要提高防控风险的意识,对 DC/EP 的推广和应用应釆取谨慎的策略,从局部到整体、从小范围到大范围进行逐步拓展推广。构建多层次、智能化的数字人民币风险管理体系,不断优化后台数据分析、信息传输、风险预警等技术能力。综合利用原有数据和新增数字人民币信息数据建立线上大数据风险预警模型,高效地为业务审批,授权、合约提供更精确、可靠的大数据分析与风控。
同时完善反洗钱监测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对数字人民币大额及可疑交易的监测,共同开发数字人民币反欺诈模型,完善模型风险预警和监测报送,借助全流程数据追踪资金动向,提升对洗钱、偷税漏税的打击力度。
注释:
①CBDC全称为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即为中央银行数字货币。
②DC/EP(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即为“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工具”。
③SWIFT即环球银行间金融电讯协会,是一家国际银行间报文标准制定、传递和转换的非官方协会组织。
④移动支付是指客户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通过银行结算账户发起的业务。
⑤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量包含支付机构发起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量,以及支付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量,但不包含红包类等娱乐性产品的业务量。自2018年4月1日起,人民银行发布的《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正式实施,自2018年第二季度起,实体商户条码支付业务数据由网络支付调整至银行卡收单进行统计。
⑥涉及人均指标时,人口数使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41178万人,如下类同。
⑦数据来源:人民银行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
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数据来源: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范一飞.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的理论依据和架构选择[J].中国金融,2016,(17).
[2]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FinTech)委员会.金融科技研究成果报告(2018).中国金融出版社.P117-P205.
[3]姚前.法定数字货币的经济效应分析:理论与实证[J].国际金融研究,2019,(1):16-27.
[4]宋爽,刘东民.法定数字货币应用场景下的央行和商业银行职能转变[J].银行家,2019(2):87-89.
[5]汤奎,陈仪珏.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和运营: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研究[J].西南金融,2020(11):24-34.
[6]赵丹丹.央行数字货币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企业经济,2021(2):143-149.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临沧市中心支行 ,金融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