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龙
在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的黄家市老街上,有一处新四军“江南办事处”遗址。江南办事处,曾先后是中共路东特委、中共澄锡虞中心县委、苏中六地委、中共京沪路东中心县委、中共澄锡虞工委的对外简称。从1941年9月成立到1949年4月完成历史使命,中间除了短暂的撤离、转移,办事处机关一直设在老街上一位人稱“毛四爹”的丁姓人家中。
1941年7月至1942年10月,日伪集结1.8万多兵力对苏(州)常(熟)太(仓)地区和锡澄公路以东、铁路以北的锡东锡北地区进行了两期“清乡”行动。1941年8月14日,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指示六师各旅、团,要以分区转移对付日伪的分区“清乡”。无锡地方党和政府根据江南区党委和路东特委的指示,重新调整了反“清乡”斗争的部署:在组织上撤销无锡和锡北县、区党政机构,安排政治面目公开的党政干部撤离;在军事上,无锡反“清乡”支队及各区常备队武装人员限期去新四军六师师部报到,随部队撤往苏北;在经济上,突击征收夏季公粮,一部分坚壁清野,防止日伪掠夺,另一部分转运苏北,以备后用;在政治上,散发《告民众书》,稳定群众情绪。
1941年9月,刚转移到江北的中共路东特委,就在靖江县西乡(当时黄家市归靖江县管辖)设立了江南办事处。办事处由钱敏主持工作,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把从江南撤退出来的干部组织起来学习,伺机再渡江南下。同时,办事处也想方设法联系了一部分避往上海等地的同志。
江南办事处是锡澄虞地区共产党人在残酷的斗争中,避开强敌,隐蔽精干,隔江领导和坚持革命斗争的一段难忘的历史,威名响彻江南大地,使敌人胆战心惊、坐卧不安,使江南人民欢欣鼓舞,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锡澄虞地区革命斗争的前敌指挥部。从最初建立江南办事处的中共路东特委,到后来的中共澄锡虞工委,直至1949年4月解放大军渡江南下,尽管机构名称、职能不断变化,但“江南办事处”这一称谓一直沿袭,并始终发挥着前敌指挥部的作用。中间虽也曾因为隔江联系多有不便,办事处领导曾设想过江,在沙洲建立一个隐蔽的前哨阵地,直接指挥江南斗争,但最终未能找到合适的地点。江南办事处一直以黄家市为主要根据地,领导和指挥锡澄虞地区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作出了关系锡澄虞地区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江南办事处曾多次组织人员渡江南下,直接领导反“清乡”斗争,恢复重建县级党政机构。据曾任“江南办事处”主任的包厚昌回忆,他曾于1942年2月、5月,以及1945年1月、6月先后四次率队渡江南下。尤其是二下江南时,13天打了15仗,至今,锡澄虞地区的人民群众依然传颂着包司令“四下江南”的英雄事迹。1944年4月,江南办事处派马成、奚超然带锡东武工队到无锡,6月又派锡西武工队到无锡,开展铲除汉奸及日军密探活动。11月7日,武工队和地下党领导锡北长安地区14个乡镇数千农民,前往伪无锡县政府要求减免军粮,取得了抗粮斗争的胜利。
在解放战争时期,江南办事处也积极组织力量开展除叛肃特、反“清剿”和“抗丁、抗粮、抗捐税”斗争,以及“五二〇血案”声援活动和组织“五五抢米风潮”运动等,在斗争中逐步提高群众的觉悟,锻炼党的队伍和培养党的干部,进一步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和政治基础。
锡澄虞地区革命斗争的大后方。无论是抗战时期日伪的残酷“清乡”,还是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反动派的重点“清剿”,每当党的力量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失时,党的组织、部队及相关人员总是能够及时撤至苏北,通过江南办事处,得到妥善安置和休整。在当时华中一地委党校的三队里,全是苏南地下党的“北撤”同志。同时,江南办事处还曾与如西县民兵总队在江安区的黄家棣附近合办军工四厂,生产的手榴弹除供给如西县,还支援江南地区。
在1943年至1944年上半年这段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日子里,江南办事处通过地下交通站向江南运送了大捆布告、传单,无锡城乡多次出现《新四军第六师挺进支队司令部布告》 《告清乡伪组织工作人员书》等宣传材料,有的还贴到了城区日本宪兵司令部的大门上,鼓舞群众,震慑日伪。1946年前后,江南办事处还曾在如皋城内开了家“江南饭店”以作掩护,也为党的活动筹措经费。
锡澄虞地区干部人才培训基地。据《中共无锡党史》记载,抗战阶段,江南办事处组织了锡澄虞地区的党政骨干参加党员训练班和武工人员训练班,县区级干部分批到苏北参加整风学习,提高了政治、军事素质。解放战争中、后期,江南办事处更是组织动员了一大批党员、干部、大中学生和青年积极分子来到苏北解放区,有的参干参军,有的进校学习接受培训,有的搞情报联络,为无锡培养了大批干部。1948年5月,为了加强无锡地区的工作,江南办事处还向上级请示,从苏北抽调一定数量的干部充实无锡党组织和武工队的领导,培训了一批随军南下的骨干力量。1949年3月,在中共华中工委的领导下,更是组织了千余人参加承担接管无锡任务的干部大队集中培训,并随解放大军渡江南下,接管无锡。
黄家市是古城如皋最西南处一条老街,位于如(皋)靖(江)泰(兴)三县交界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但老街上人来人往,是三县交界处的贸易集散地,物资流通丰富,水运交通比较发达,向南通过靖江的夏仕港、新港、八圩等,即可渡江到江阴、张家港、无锡、苏州、上海等地。同时,黄家市地区群众条件较好,选择这样的地方作为江南办事处的根据地,有较大的回旋空间,在政治上有理、军事上有利、交通上便利。
黄家市南部即为靖江东部地区,日伪力量相对薄弱。据《靖江革命斗争史》记载,当时西来、斜桥、柏木桥、孤山等乡镇的日伪军,经过打击,都龟缩在据点内,不敢轻易下乡。距离黄家市不远处的中共靖江县委所在地湾腰沟埭,曾被誉为江北的“小延安”;靖东的新港,是苏北通往上海的商埠。我方在新港设置了税所,我方非武装人员白天能自由进出,根据地和上海地下党人员、物资往来,均由新港通过。当时我们称新港为“自由港”。
据《如皋人民革命史》记载,1940年7月,新四军东进抗日抵达如西;8月,即成立中共如皋中心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如皋县政府。1941年初,苏中三分区地委、专署及三分区司令部移驻如西的周庄头村,逐步建成东抵通榆公路线、北至如黄公路线、南至长江边的较为巩固的如西抗日民主根据地。而周庄头村离黄家市的江南办事处仅有几里地之遥。当时的如西境内,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初具规模,特别是民兵自卫运动蓬勃发展。据三分区《江潮报》记述:“如西的人民武装、自卫运动是三分区空前的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模范,走到如西境内,完全改变了‘清剿’前的状态,到处是刀叉棍棒,巡逻放哨,遍地有民兵组织盘查询问,动员得差不多每个村子、每户人家、每个青年壮丁、老人、小孩,都卷入了运动的浪潮。”
黄家市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军事、政治、经济条件,承担了锡澄虞地区党组织发展革命力量和建立战略支撑点的重任,成为领导锡澄虞地区夺取抗日游击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的稳固而坚实的红色根据地。
(本栏编辑 余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