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程琤
党报新闻报道工作中有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宣传报道人民大众,在报道中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在新闻报道工作中,做到宣传党的主张有群众的视角,反映人民呼声有全局视野,将宣传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呼声有机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因此,党报新闻报道工作应当按照这一重要指示,用心雕琢,努力创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作品。
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是党报新闻报道工作义不容辞的职责。2020年,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三八街道港利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曾获“市五四青年奖章”“市三八红旗手”“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荣誉的王珊珊同志被授予“第五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这名先进典型身上有哪些故事?她是如何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这是广大受众的兴趣点,也是新闻报道的关注点。
在对这一典型的挖掘中,《拂晓报》记者一方面重视其多年来立足本职岗位多方位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在辖区小学开展“反浪费 倡节约 争做节约好少年”主题教育活动、在社区设立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室、带领未成年人参观博物馆和禁毒学习基地、建立“港利社区公益活动招募群”等,以两个部分的篇幅概括了王珊珊同志多年来的辛勤付出,并用“2015年以来,她累计组织参与各类未成年人活动1100余次,发表在市级各类媒体上的未成年人活动稿件达300余条”这一具体数据来反映这名同志工作的扎实和务实。
另一方面,记者在报道中提炼了两个细节,让这一典型对未成年人的关怀与关爱细致入微。其一,在报道开头,记者是这样起笔的:“‘在孩子心中埋下阳光的种子,精心浇灌,花开只需交给时间。’……王珊珊曾在朋友圈里写过这样一段话,这不仅是对膝下一双子女的寄语,也是她对社区里的孩子们的殷殷期盼,更是对自己所从事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目标和要求。话短情长,深爱无边。”微信朋友圈里发出的一些内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反映了个人的思想、情绪、态度、心声,记者敏锐地从采访对象的微信朋友圈里发现了具有其个人特色的话语,将其作为整篇报道的开头部分,让这一典型借助现代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会使用的手机APP,达成了与读者心灵上的交流。其二,在报道的第三部分,记者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可爱温馨的画面。5岁的小茉莉生活在王珊珊所在辖区一户残疾困难单亲家庭,她的母亲患有小儿麻痹症。王珊珊曾积极联系有关单位帮扶这个家庭,改善其成长环境。后来,王珊珊有一次看到小茉莉喜欢到邻居家看弹琴,喊她回家都恋恋不舍,就组织社区的爱心志愿者给孩子捐赠了一台电子琴。“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小茉莉心中萌发热爱音乐的种子,继而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记者用满含深情的文字赋予王珊珊的善举以真诚的赞许。
心存百姓情怀,笔下润物无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庄严使命。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很多地方都涌现出令人敬佩的人物典型。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就有这样一位“守陵老兵”进入了《拂晓报》记者的视线。在清明节来临之际,2021年4月3日,《拂晓报》记者赶到了这位老兵家中进行采访。
在报道中,记者首先点出了这名“守陵老兵”的不平凡:“他从1969年退伍返乡开始,52年如一日,义务看守着这片埋葬着387名烈士的陵园。52年来,他从壮年到暮年,这片陵园更加松柏青翠。”寥寥数语,用“52年”“387名烈士”这两个信息,让读者的心灵受到了震撼。随后,报道切入了采访现场:“记者走进义务守陵52载的伤残老兵赵贤军的家,赵贤军老人正戴着眼镜翻阅关于党史的书籍。”老人告诉记者,他自学党史的目的,一方面是更深刻地了解党史,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另一方面是用来为到陵园祭扫烈士墓的学生与游客讲解党的光辉历程。
身临其境,方能感人至深。记者随老人一起走出家门,到位于泗县大杨镇杨集村的泗县东赵集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这个陵园就在老人自家屋后不远处。在这一过程中,记者着重以直接引语来表现老人的红色情怀——“这算啥,拄着拐还能走。”“这就是烈士的家,俺们要尽心把这个家收拾得干干净净。”“现在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这个陵园就是个红色教育基地,我希望有更多的共产党员和群众可以到烈士陵园里,缅怀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质朴感人的话语,将这位老人对387名烈士的深情和对党的无限忠诚表露无遗。为了更直观地表现老人的典型形象,这篇报道配发了一张这名“守陵老兵”在家中自学党史的新闻照片。照片中,老人鬓发斑白,戴着眼镜,衣着朴素,坐在桌边,翻看党史书籍,左臂挽着拐杖。报道图文并茂,有着较强的代入感,能使读者深切感受到这名“守陵老兵”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所具有的典型示范意义,起到了较好的宣传引导效果。
对于积极向上、温暖励志的榜样人物,做好宣传报道工作,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这是党报肩负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题中应有之义。2021年,东京残奥会上,宿州姑娘张淼在8月29日的乒乓球女子单打TT4级比赛中获得铜牌,9月3日,她与另两位队友组成的中国队在乒乓球女子团体4-5级比赛中赢得金牌。接踵而来的喜讯,让宿州人民为之振奋,为之自豪。《拂晓报》记者及时跟进,对这位坐在轮椅上的奥运健儿进行了采访报道。
讲故事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对于这样一位为国争光、为家乡添彩的奥运选手,记者从她的人生历程着手,以“命运多舛,坚强方可生存”“峰回路转,偶遇启蒙教练”“执着追梦,前途一片光明”“风雨过后,‘铿锵玫瑰’傲然绽放”四个部分,将其成长过程展现在读者眼前。在第一部分中,记者交代出张淼儿时因患小儿麻痹症成了一名残疾人,“让可爱的小姑娘变为了‘折翼天使’”。到了上学的年纪,张淼也想去学校上学,“终于,在双拐的陪伴下,张淼背起小书包,一步一停地挪向学校大门,开启了求学之路。”虽然上学要往返两个小时,但7岁的小姑娘从没有想过放弃。在第二、第三部分,记者着重描写了张淼14岁偶遇启蒙教练后在乒乓球训练中的艰辛付出——“训练结束后,她经常偷偷‘加班’,练习发球。”“乒乓球运动员练习接球的时候是按盆计算的,普通的洗脸盆,满满一盆球,一天四练,从上午8点到晚上8点,普通队员一天下来打五六盆球,张淼却打了十多盆……”“我现在右手的无名指都变形了,但我非常热爱这项运动。”日常训练的辛苦,打消不了其对这项运动的热爱,人物内心的坚韧执着可见一斑。在第四部分,记者简要地列举了张淼自2010 年至2017年在国内外赛事中摘金夺银的佳绩后,用张淼的语言讲述出在东京残奥会夺得团体金牌的感受:“在和瑞典代表队比赛时,分数一直落后,后来我们三个人一球一球地赶、一分一分地追,最终实现反超。”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
新闻漫画《纳入》 王琪/作(新华社发)
关注人,关怀人;感动人,感染人。在党报新闻报道中,只要用心、用情、用力去做好“人”这篇文章,做好典型报道,就能更好地发挥党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作用,增强党报对广大群众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