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召军,杨宇航,白 宇,曲媛媛
(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在国家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今天,大学生的素质不仅体现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还体现在创新能力的强弱上[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的要求,并对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做出了重要战略部署。显然,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2]。
当前我国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仍以5 年本科教育+住培、规培或研究生教育为主,已经不能满足临床特别是“高精尖”专业对医学创新人才的要求。医学院校创新教育不仅能让医学生掌握临床专业知识,还能发挥其思维束缚少、新想法和新点子多的优势,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创新教育不仅可以保障大学生就业,还可以满足临床“高精尖”专业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
临床“高精尖”专业是指临床二级学科内的引领该亚专业发展及新技术应用的尖端学科,如心脏内科电生理专业(以下简称心内电生理专业)。因“高精尖”专业人才培养周期长,专业知识深奥艰涩,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缓慢,人才梯队不合理,创新训练不足,创新人才紧缺。以心内电生理专业为例,传统培养模式为经过5 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后才有倾向性地选择临床专业重点学习。近年来心血管技术日新月异,心内电生理专业知识更加深奥难懂,需要有兴趣支撑的心血管临床医师甘于寂寞、常年学习才能熟练掌握,而一旦学有所成,就会觉得心内电生理专业其乐无穷,形成正向激励,持续深入钻研。但因为初期学习艰苦,有畏难心理或半途而废者较多,导致心内电生理专业人才紧缺。如何尽快培养更多的成熟的心内电生理专业医师,成为医学人才培养中的难题。我们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工作的实践和思考,提出本科阶段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问题式学习(Web Problem-based Learning,WPBL)的临床“高精尖”专业创新人才早期选拔、早期培养的新模式,即“双早”培养模式,旨在为临床“高精尖”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1.1.1 国际研究 WPBL 教学模式是由美国Barrow 和Gossman等提出的一种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教学方式。以问题为导向是该模式的主要特点,鼓励学生应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和思考,创新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并从探讨、怀疑和总结中激发新思维、新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3]。
1.1.2 国内研究 谈玉平将WPBL 教学模式应用于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4],提出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主要矛盾不是医学人才数量的缺乏,而是培养质量参差不齐。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培养优秀医学人才,是满足我国社会需求、增强医学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障。然而,临床教学内容更新缓慢、操作训练不足、考核评价体系落后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培养。
广西医科大学的WPBL 教学模式则比较适合现阶段因疫情人员聚集管控的情况[5]。该校建立了基于网络的教学辅助平台,专人专管,实时更新,每个模块对应特定的知识点和考核点,学生实时预习、实时上传,随堂录音,便于学习效果的考核。这样就实现了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在课前、中、后的双向无障碍交流,体现了WPBL 教学模式的优越性。特别是全国各地疫情多点出现的情况下,该模式既保证了教学的灵活性,也保证了师生的安全。
在紧张的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临床“高精尖”专业知识的长期学习正需要WPBL 教学模式。特别是疫情反复出现,面对面交流的线下教学受限,而临床课程的学习又要求有真实的操作训练和实操经验的积累。WPBL 教学模式具有信息资源丰富、方法直观易懂、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以网络为载体等优点,故应用于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符合临床“高精尖”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6]。
医学院校临床“高精尖”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尚在探索阶段,由于专业师资不足,课程和教学内容设计较为单调,多讲解一些宽泛的临床专业知识和创新教育理论,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创新创业的概念、方法等,少有创新实践和操作指导,且针对性不强,缺乏对学生在医学领域或运用所学医学知识进行创新方面的指导[7]。另外,由于基础医学课程学习任务重,宽泛的学习中学生并不能充分了解自己想深入学习的“高精尖”专业知识,也不清楚自己是否适合该专业。这导致很多“高精尖”专业人才是在进入临床后才开始真正接触最新的专业知识,培养周期短,需要掌握的知识多,人才培养困难。
比如,学习心内电生理专业需要掌握心电学、心内电生理学、心脏解剖学、无创电生理学等相关知识,而且本专业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需要学生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通过网络或会议进行学习,掌握最新治疗方案的推荐级别。这种专业对于创新能力强的学生更适合,对于性格相对保守的学生来说学习可能比较吃力。因此,本科阶段可以WPBL 教学模式为依托,以各种创新创业项目为平台,早期选拔、早期培养临床“高精尖”专业人才,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艰涩的知识,有充足的时间试错和培养兴趣,真正实现以临床为中心培养人才。
临床“高精尖”专业知识更新快、对学生创新能力要求高,所以实行早期选拔、早期培养的“双早”模式非常必要。我们希望通过心内电生理专业“双早”模式的探索,逐渐形成成熟的教学和人才选拔模式,先在其他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的专业如肿瘤专业等试点,然后逐渐推广到所有专业。
基于WPBL 的临床“高精尖”专业创新人才“双早”培养模式,主要是在本科阶段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让学生了解各“高精尖”专业的现状,选拔对某专业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培养,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和不断接触“高精尖”专业知识,把培养周期拉长。这不但能使本科生尽早确认自己是否适合该专业,而且可以把艰深的临床专业知识分成小的知识点和块,让学生通过不间断、长时间的学习,反复琢磨和掌握,融会贯通,避免学生因短时间突击学习而造成的知识掌握不牢、畏难情绪严重情况。通过在心内电生理专业的试点应用和阶段考核,证实了基于WPBL 的临床“高精尖”专业创新人才“双早”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和高效性,今后可将该模式应用于所有临床“高精尖”专业紧缺创新人才培养中,为临床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第一步,通过沟通确定本科生喜欢什么专业、适合什么专业,然后双向选择。进入“双早”模式组的本科生通过网络确定每周的学习和实践内容,每次内容宜精宜专,力求充分掌握、积少成多。引导学生对该专业进行深度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第二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辅助学习,建立网络平台专用教室,专业知识实时更新。每周推送的专业知识讲授时间约为30 分钟,便于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每周固定时间组织答疑,集体讨论本专业的前沿进展;保证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在课前、中、后双向无障碍交流。
第三步,本科教学结束后了解学生的专业选择和对专业技术的掌握情况,与未接受“双早”培养的本科生进行对比。
第四步,利用本课题组设计的专用调查量表和专业知识考核量表进行问卷调查、专业知识考核和评价、创新评价,获得数据。
第五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最终结果和相关结论。证实基于WPBL 的临床“高精尖”专业创新人才“双早”培养模式效果较好。
进入传统教学组的本科生,按教学进度常规进行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两组具体实施路径见图1。
图1 临床“高精尖”专业创新人才“双早”培养模式和传统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我校各附属医院很早就开展了WPBL 教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2008 年开始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临床课程整合,2010 年开始陆续开设临床技能训练课、临床病例讨论课及试题分析课,具有教学改革创新所需的基本教师资源。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有很好的前期工作基础与铺垫,新的教学理念也很容易被教师接受。
我们前期调研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临床“高精尖”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确定现阶段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与临床需求不完全一致。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临床需求以及“高精尖”临床亚专业越分越细的现实,要求医学创新人才在早期培养中就确定要学习哪个专业及该专业的哪个临床亚方向。通过沟通明确学生喜欢什么专业、适合什么专业,然后双向选择。“双早”模式组进行为期15 个月的基于WPBL 的临床“高精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培养过程中实时沟通,随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培养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和专业知识考核,评价“双早”模式的实际效果,并与传统教学组进行对照分析。
“双早”模式组本科生1 名,研究生4 名(八年制);传统教学组本科生1 名,硕士研究生4 名(三年制)。培养结束后,“双早”模式组获得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铜奖并拥有国家发明专利一项,传统教学组也获得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铜奖;两组都能初步掌握心内电生理基本知识和介入技能;两组基本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创新能力评价“双早”模式组优于传统教学组;两组培养时间比较,从本科阶段算起“双早”模式组用时4 年,传统教学组用时6 年。
同时,我们发现“双早”模式组的临床医学生能更早地明确专业学习方向和兴趣点,创新能力更强,如拥有国家发明专利一项,且在临床实践中较少受专业知识的束缚,思维发散,能结合多专业提出更具创新性的观点和方法,专业知识掌握更扎实,更容易实现学习和临床工作的顺利对接。培养结束后的问卷调查和专业知识考核两组未见明显差异,说明亚专业“高精尖”知识学习可以在本科阶段广泛学习基础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同时同步开展,起到缩短培养时间、培养专科创新人才的作用。
基于WPBL 的临床“高精尖”专业创新人才“双早”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临床短缺人才的培养,也适应我国现阶段疫情管控期间的教学。充分发挥WPBL 教学模式的优势,尽早让学生了解临床“高精尖”专业,双向选择、择优培养,既减少人群聚集又不降低教学质量,既缩短创新人才的培养周期又有利于人才的早发现、早培养。“双早”培养模式下,新鲜血液融入学科发展,学生思维活跃,不断追踪新技术、新知识,推动“高精尖”专业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基于WPBL 的临床“高精尖”专业创新人才“双早”培养模式更具优势,为临床紧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当然,“高精尖”专业医学人才选拔应建立在医学通识教育基础之上,医学知识的全面学习与亚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之间的平衡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