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彬彬
自我设限是一个人对可能到来的失败预先设置障碍的一种行为。
从心理学上看,自我设限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表现类型:行为式自我设限、声称式自我设限、抬举他人。
行为式自我设限指的是用实际行动阻碍目标进程,比如故意拖延、主动放弃尝试机会等。声称式自我设限指的是并没有减少努力,而是公开表示自己处于不利境地,比如某位参加比赛的同学常常找人诉苦,说自己能力不足,表现太差,比赛结果堪忧,但他并没有缩短练习的时长,还在认真准备比赛。抬举他人指的是通过帮助或想象,使竞争对手具有额外优势,认为对手更有天分且更努力。
听起来,自我设限是一种很“傻”的行为,好像比赛还没开始,已经把自己吓倒了,其实,自我设限是一种自我保护策略。人们容易担心因为表现不佳而破坏自身的形象,所以自己设置、想象成功路上的障碍,这样可以让自己更理直气壮地应对失败的结果:我失败是因为他人,是因为环境的不可抗力。自我设限可以避免因失败损害自我价值,从而保护我们的价值感。
从科学家的跳蚤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自我设限的意义。跳蚤是昆虫界的“跳跃冠军”,可以跳到身长百倍的高度。科学家把跳蚤放在一个玻璃瓶中,玻璃瓶的高度是跳蚤可以轻易跳出的高度,然后科学家在玻璃瓶口盖上一块玻璃板。跳蚤没有发现障碍物,但是一跳就会撞到玻璃板,经过反复尝试都如此。于是跳蚤只能跳比较低的高度,以免自己被撞痛。
接着,科学家不断降低玻璃瓶的高度,最终跳蚤干脆不跳了,因为不跳就不会痛,这时即使科学家撤掉玻璃板,“跳跃冠军”也不会再蹦跶一下了。
人类也是如此,由于害怕遇到糟糕的结果,干脆“躺平”。为了维护高智力、高能力的形象,保护自身价值感,给自己加了块无形的“玻璃板”,在对失利的担忧中,不再继续挖掘自己的潜能。
自我设限能够带来缓解焦虑情绪的短期利益,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自我欺骗的策略,存在很多弊端,如拖延、缺乏控制感、影响自身技能的提高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设限,或者身边的人在设限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唤醒自我觉察的意识,发现自我设限的类型和具体表现,认识到自己正在享受自我设限的哪些好处,遭受着自我设限的哪些坏处。
如果你是一位行为式自我设限者,比如觉得作业太多,干脆不做;觉得工作任务太多而沉迷刷手机,拖到最后一刻再草草了事;觉得比赛对手强大,干脆不报名参赛……这说明自我设限已经严重影响到你的生活与情绪。在这种境况下,你要试着从积极的视角看自己,相信人具有发展潜能,发掘和运用自己的资源,达成看似不可能的目标。
在完成目标任务的过程中,为自己设置阻碍的人,其实心里也会感到不舒服,他们往往不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是自我力量较弱的表现。德国心理学家皮尔斯曾提出过一种观点:“一个人只要愿意去做选择,而且愿意为选择负责,这个人的心理就健康了。”
他设计了“我负责”的心理治疗方法,让来访者讲述自己的行为、感受时,后面都加上“我为我的……负责”,比如“我为我的计划负责”“我为我的无聊负责”“我为我浪费时间的行为负责”……这种看似机械的方法很管用,它促使人们不断反思,逐渐对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行为等负起责任,开始设计方法为自己的选择实施行动。
看着自己制订的计划,你想好要为什么样的行动负责了吗?是拖延、放弃,还是突破自我限制,打起精神追赶目标呢?
(摘自2022年第3期《科学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