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预防措施

2022-07-21 09:22:52陈冬焕
乡村科技 2022年9期

陈冬焕

(梁山县寿张集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梁山 272606)

0 引言

山东省济宁市处于鲁西南地区,总体光照充足,耕地面积广阔,小麦是当地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结合当地环境,以“绿色增产、提质增效”为发展理念,不断提高生产效益。在选种上,结合市场的需求,因地制宜地科学选种;在播种上,示范推广宽幅精播、规范化播种、适期延播、播前播后双镇压等技术,采用了机械镇压、高低畦种植、减垄增地等各项新技术,提高了土地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在管理上,科学施策,分类管理,采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上,实施绿色防控技术,推动了小麦品质和产量的提升。

1 小麦种植管理技术

1.1 土地整理

土壤品质是决定小麦种植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考虑土壤特性时可以重点关注土壤的渗水、蓄水以及保肥、供肥能力,通过人为干预的方式使土壤适合小麦种植。在整地上,采用深耕与旋耕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土壤整体质量。深耕打破了犁底层,加深了耕作层,降低了耕作层的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改善了土地的通透性。在小麦种植前利用大犁对土地进行深耕,一方面对秸秆、有机肥、残茬和杂草进行掩埋,增加土地营养;另一方面消除寄生在土壤或者残茬上的病虫,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一般间隔2~3 a深耕1次,以降低秋种整地成本,翻耕深度应超过30 cm。深耕后立即旋耙两三遍,两者间隔时间越短越好,以最大限度减少跑墒。旋耙深度为15~17 cm,旋耙两三遍可提高玉米秸秆掩埋和与土壤的混合效果。特别是对于一些秸秆还田量比较大的土地,可以适当加大犁耕深度;秸秆还田量小的土地可以3 a或3 a以上不进行深耕。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地区可以使用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对土地进行深松,并施肥、镇压,提升土地的含氧量,恢复土地自身的活力和营养,节约成本,提高成效。

1.2 品种的选择和处理

品种特性是小麦增产增效、抗逆提质的内因,要因地制宜,结合市场需求科学选用品种,挖掘品种抗逆增产潜力,尤其是合理确定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和强筋小麦品种及二者的种植面积。在济宁市,针对不同地块建议选择的品种见表1。其中,缺少微量元素的地块,要注意补施相应微肥。

表1 不同地块种子的选择

1.3 播种

播种坚持适墒播种、适期播种、适量播种的原则,播种后要及时查苗补种,保证全苗。

其一,小麦适宜播种的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应为70%~75%。这也是不同地区根据当地气候特征选择不同时期对土地进行耕翻的原因。如果土壤含水量充足,墒情适宜,可以在秋收过后立即对土地进行耕翻,并整地播种,确保一播全苗。而对于一些旱地,需要在秋收后适时对土地耕翻,用耕耙将种子压实,以保墒。墒情不足的地块要“浅播压水”,先干整地、干作畦、干播种,播深控制在2~3 cm,播后2~3 d浇“蒙头水”。

其二,温度是小麦播种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小麦从播种至越冬开始0 ℃以上积温以550~600 ℃为宜。每年气候都可能会发生细微变化,在播种季节可以适当调整播种时间。如不能在比较适宜的时期进行播种,就要注意适当调整播量。在济宁市地区,旱地麦田若国庆节前后墒情适宜,可以提前趁墒播种,但要适当降低播种量;稻茬麦田收稻后浅旋耕播种地块,要在墒情适宜时尽早旋耕播种;稻茬麦田带稻撒播地块撒播时间为“10月5日开始,10月10日形成大溜,10月15日结束”。

其三,采用小麦宽幅精播技术。小麦适宜的播种深度为3~5 cm。为了保证小麦播种时下种均匀、行距一致、深浅一致,不存在漏播、重播的情况,播种机的速度最好保持在5 km/h,这是培育冬前壮苗的有效方法。还要注重播种小麦的品种,不同品种小麦所要求的播种条件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中多穗型品种适宜每667 m播种13万~16万株,而大穗型品种适宜每667 m播种15万~18万株,稻茬麦田每667 m适宜基本苗35万~40万。最后要及早察看出苗情况。对缺苗断垄地块选择相同品种尽早补种,开沟均匀撒种,对于墒情差的地块要及时浇“跟种水”。

另外,还可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采用小麦高低畦种植技术和小麦大畦种植的减垄增地技术。所谓高低畦种植技术是将传统的畦埂整平压实,然后播种小麦,将畦埂变成高畦,形成两个高低畦面,实现整块土地无畦埂种植小麦,从而增加土地和光能的利用率,尤其对旱地麦田效果显著。而小麦大畦种植的减垄增地技术是将小畦变大畦,增加畦面宽度,减少畦垄(埂),扩大了有效种植面积,提高小麦产量。大畦种植可以使用两种种植规格:第一,畦宽2.4 m,其中畦面宽2.0~2.1 m,垄(埂)宽0.3~0.4 m;畦内播种八九行小麦,行距0.22~0.28 m;下茬在畦内种4行玉米,行距0.6 m。第二,畦宽3.0 m,其中畦面宽2.6~2.7 m,垄(埂)宽0.3~0.4 m;畦内播种10~12行小麦,行距0.22~0.28 m;下茬在畦内种5行玉米,行距0.6 m。该技术适宜应用在有水浇条件的小麦、玉米周年轮作地区,尤其是沿黄灌区、土壤盐分含量较高地区。

1.4 田间管理

1.4.1 施肥管理。坚持绿色施肥的原则,充分利用秸秆、植物根茎、叶子等绿色肥料,在还田基础上广辟肥源,以此来提升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和理化性状,保证小麦的种植质量。秸秆还田需要把秸秆“切碎、撒匀、埋深、压实”,秸秆粉碎长度控制在5 cm左右,然后撒匀于地面,并撒施有机物腐熟剂3 kg,以加速玉米秸秆腐熟。笔者经过长期的试验,探索出了一些小麦施肥经验,如对于一般高产田来说施有机肥2 500~3 000 kg,而对于中低产田每667 m施有机肥量为3 000~4 000 kg。不同地区应根据当地的土壤特质,因地制宜选择和确定施肥比例,优化氮磷钾配比。根据生产经验,不同地力水平的氮、磷、钾推荐用量见表2。

表2 不同地力水平的氮、磷、钾推荐用量

1.4.2 浇水管理。济宁市以喷灌和滴管为主,特别要加强土壤墒情监测,掌握土壤水分供应和作物缺水状况,科学制定灌溉制度,分类进行管理。对于整地质量差的地块要喷淋出苗水。部分地块因整地过早,致使苗后土壤表墒失墒快,或田间干硬土块较多,种子处于干土层,可能出现“芽干”情况,要适时浇好出苗水。可采用喷灌或管带喷淋方式进行浇水,切忌大水漫灌。土壤墒情变差地块,要及时灌溉越冬水,保证麦苗安全越冬。

1.4.3 适期化学除草。对于延迟播种时间较长,“一根针”或“土里捂”的晚播地块,建议在早春返青期或起身期化学除草,避免因化控减弱麦苗的长势;对于延播期较短的小麦,冬前可达3叶龄的地块,若田间杂草出土较多,则建议冬前进行化学除草。除草要选择最佳时期,以防草籽散在土地中,影响来年小麦的产量与品质。一般来说,冬前除草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宜在大风降温前5 d,平均气温不低于8℃的时间段进行除草,一般是在11月中旬。小麦地中的杂草为荠菜、播娘蒿等常见阔叶类杂草的地块,一般每667 m地使用可40~50 g双氟·滴辛酯悬乳剂(459 g/L)进行喷洒,或每667 m地喷洒50~60 mL的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针对其他常见杂草,如早熟禾、硬草等禾本科杂草,可以在除草时选择6.9%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进行喷洒(每667 m用量50~60 mL);对以节节麦、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3%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每667 m20~40 mL)进行防治。在使用除草剂时,按照规范用量,遵照操作规范,做到不漏喷和重喷。另外,禁止使用氯磺隆等残药期过长的药剂,以免对后茬作物产生药害。要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选用低毒高效农药,结合新型植保机械精准施药,以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1.4.4 抓好冬前麦田镇压。科学采用冬前镇压技术可以防冻保苗,帮助小麦顺利度过冬天,也能提升春季麦苗的抗逆能力,但要坚持“压干不压湿、压轻不压重、压软不压硬”的原则。晚播小麦要轻压、不要重压,以免造成机械损伤;对土壤封冻的地块不宜镇压,防止压断麦苗造成早春死苗。

1.4.5 促弱苗转壮。对于一些播种偏深的麦田,要及时进行退土清棵,减薄小麦苗上的覆土层,使分蘖节保持在地面以下1.0~1.5 cm,促使早分蘖,在冬前就由弱苗转壮,提升春季植株的抗逆能力;对于底肥不足、叶片发黄、长势偏弱以及地力较差的缺肥麦田,要结合降雨或淋灌每667 m追尿素10 kg,以促弱苗增强长势。

1.4.6 关注天气变化,预防晚春冻害。小麦起身拔节阶段的晚春冻害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预防晚春冻害的最有效措施是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小麦起身拔节阶段若有最低气温在0 ℃以下的强寒流发生,要在其来临前抢时浇水,缓和近地面空气温度的急剧下降,有效预防由倒春寒强寒流引发的晚春冻害。小麦起身阶段的晚春冻害会导致主茎或大蘖受冻死亡,不会整株受冻死亡。一旦发生晚春冻害,要及早采取减灾技术措施。一是追肥浇水,结合浇水每667 m麦田补施尿素10~12 kg,促使受冻麦苗尽快恢复生长,保未受冻分蘖成穗,弥补主茎或大蘖的损失,减轻穗数下降幅度;二是叶面喷施植物细胞膜稳态剂、复硝酚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中、小分蘖的迅速生长和潜伏芽的快发,力争多成穗。

2 小麦病虫害防治

济宁市种植小麦为冬小麦。冬小麦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种类繁多,常常出现白粉病、锈病、蚜虫及红蜘蛛等病虫害,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为此,要结合当地情况做好病虫害的预测工作,对比分析病虫害防护的关键时间点,观察小麦的生长情况,采用绿色防治结合化学防治的方法,尽量将病虫害的威胁扼杀在萌芽阶段。

2.1 农业防治

在上茬作物收割后,要及时清除田间和周围的杂草,破坏田间病虫害的生存环境。在播种期,深耕土壤25 cm以上,精耕细作,既能杀灭15%~30%的越冬害虫,也能充分腐熟秸秆,减少土壤中土传病菌,每2~3 a深翻一次;可以适期晚播,以10月14—18日播种为宜,播深3~4 cm。也可将秸秆打捆带出田外,有效减少土壤中的病菌积累。针对小麦全蚀病、纹枯病发生严重的田块,可以与非寄主作物棉花、蔬菜、甘薯等进行轮作。

2.2 物理防治

可以通过制作一些简单的工具和借助一些物理技术手段进行小麦病虫害的防控。一是可以安装纱窗、设置杀虫灯和粘虫板等方式,利用害虫的喜光特性来捕捉一些飞行类害虫。二是可以模拟害虫的信息素,诱捕成年害虫,减少病虫的繁殖数量。三是播种前对土地深耕翻土,把虫卵和病菌翻到表面,利用冬季的低温冻死虫卵和病菌,也可以采用高温热源对土壤表层的虫卵进行消杀。另外,可以按照当季的气候等自然条件,采取延期播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3 生物防治

通过改善麦田的生态环境,如在小麦田附近种植苜蓿或春玉米等作物,为蚜虫的天敌(瓢虫、食蚜蝇等)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充分利用害虫的天敌控制优势进行生物防治,同时要注意天敌的引进不能影响小麦的生长。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生物制剂来防治害虫,如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蛴螬等鳞翅目害虫。

2.4 化学防治

第一,土壤处理。在地下害虫密度大的地块,可每667 m用0.08%噻虫嗪颗粒剂40~50 kg或3%辛硫磷颗粒剂3~4 kg拌细沙土20~30 kg或48%毒死蜱乳油0.5~1.0 kg兑水稀释后拌细沙土50 kg,结合底肥撒施,然后耕耙入土,可有效预防小麦种传和土传病害及苗期白粉病、叶锈病、麦蜘蛛、灰飞虱的发生。第二,种子包衣处理。选择质量好、有效成分含量足的种衣剂进行包衣非常关键。每100 kg种子可用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200~600 mL或8%苯醚甲环唑·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1 800~3 000 mL进行包衣,既能够防治小麦茎基腐病和根腐病等土传病害,还能防治地下害虫、蚜虫等病虫害,能够有效减少小麦生长期的用药次数。另外,在小麦生长期适时进行化学农药的喷洒,例如,小麦早春期的茎基腐病可用18.7%丙环唑·嘧菌酯悬浮剂防治,每667 m用药50~60 mL,兼治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重发地块可间隔15 d左右再喷洒一次。

3 结语

小麦的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应坚持因地因苗分类管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并组建植保专业服务队,加大统防统治工作力度,从而促进小麦的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