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娇 林 槿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2)
近年来,我国文旅融合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深度和广度逐步拓展。文旅融合作为一个热点话题被社会各界重点关注,其中国家层面明确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方向和“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基本原则。文化是旅游发展的要素,旅游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应做到不设边界的“能融尽融”,实事求是的“宜融则融”。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情况来看,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融合发展或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已经被纳入行政管理系统,为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了行政基础。构建健全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推进文旅融合,并打造村民、游客协同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促进乡村文旅事业的快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可以依托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系统化建设的基础和优势,积极寻求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现途径,助推地区文旅事业发展。笔者通过利用溧水区人民政府政务服务网站的公共服务信息、网络搜索对溧水区的相关介绍、媒体报道及在线旅游网站中的溧水旅游攻略等信息,对溧水区公共文化服务实践特征进行分析,梳理其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
随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的增强,溧水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逐步健全。2020—2021年,溧水区政府财政部门在原有支出结构基础上进行调整,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一是全力推进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区建成了112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推进镇街24 h自助图书馆建设,率先在南京市实现镇街24 h自助图书馆全覆盖。三是鼓励和支持乡村大戏台建设,支持剧团话剧演出、送戏下乡,保证全区80余座乡村大戏台每年能为人们带来精彩的演出,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截至目前,溧水区已建成覆盖城乡的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其中区级图书馆、儿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各1座,文化站8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12个,24 h自助图书馆12座,形成了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
为打造文化名城新溧水,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助推溧水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溧水区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内容。一是组织开展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开展“秦淮古韵 醉美溧水”民俗文化节、“幸福溧水”广场文化演出等大型主题巡演,以及舞龙、马灯、采茶舞、划旱船等溧水区优秀的民俗活动,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二是围绕“文体名城”建设,开展“阅读分享”“书香溧水”“情暖新春”等品牌文化活动,举办秦淮源头灯会、夜跑生活节、马拉松等文体节庆赛事。溧水区每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超过千场,公共文化产品内容被丰富。
随着公共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溧水区从政策、资金、人才培育等方面大力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产业保障不断增强。一是溧水区政府财政部门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培育优质文化产业,鼓励文化企业参加展会、交流活动,加快溧水公共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步伐,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二是举办公共文化干部培训班,吸纳区内优秀文艺人才,开展文艺讲座和辅导培训,深入各个镇街文化场馆,提供“菜单式”服务,提升乡镇文体站服务效能。
目前,我国公共文化资源存在相对闲置、内部利用、人群覆盖面小和适用性不强等问题,通过和旅游融合发展,可以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创新公共服务模式。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以体验异地文化、感受异地风土人情为主的文化旅游越来越受欢迎。面对形式多样的文化消费趋势,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人们丰富的文化需求。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产品需要更加符号化、故事化、场景化的生动表达,这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区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使得公共文化服务得到创新发展。
社会服务能力是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公共文化服务具有鲜明的公共产品性质,其立足于公共文化的视角,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具有公益共享的特征,而利益驱动、市场驱动的特征不明显。旅游行业以旅游企业为主体,以服务社会和游客为目的,市场竞争激烈,商业化程度较高,具有市场驱动的商业性特征。因此,公共文化资源需要依托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实现其经济价值。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融合,势必由原来的为当地居民提供单一的服务转向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双重服务,使文化资源和服务体系能惠及更多民众,社会服务能力在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升。
公共服务领域的文旅融合相对于产业领域的文旅融合发展较慢,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融合发展,为居民和游客服务,是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效率,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文旅公共服务,深化文旅融合,助力文旅产业发展。
溧水区作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当前其文化场馆等服务设施建设增多,每个镇区都设置了综合文化站和较大面积的文化广场,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但是,政府主导下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主要是为了促进当地文化教育、民俗活动的开展,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具有标准性、基础性的特点,不具备直接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功能。但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游客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上述问题导致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难以满足游客的使用需求。
溧水区的公共文化活动主要围绕民俗风情、节日节庆、文艺体育等群众文艺演出或广场活动以线下形式展开,线上形式的文化活动开展不足。一些民俗节目巡演活动、群众文化活动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戏曲形式等,以数字资源的形式存放于档案馆、文化场馆,并没有被有效开发利用。
此外,互动式文化活动开展不足主要表现在游客和村民互动性活动开展较少。当前,溧水区的公共文化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两种:一是面向村民的娱乐活动,如梅花节文艺演出、“三下乡”电影放映、“幸福溧水”专场文艺演出等;二是面向游客的观赏性活动,如展示溧水民俗风情的何林坊双龙、前进马灯、芮家塘蛇龙灯等精彩的舞龙灯、马灯表演,李巷传统豆腐、张氏手工挂面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这些能体现当地特色风土人情和村民日常生活的展示类文化活动受到游客的极大欢迎,但主要是一种“我演示,你观看”的模式,游客和村民之间的互动较少。
文旅融合过程中,文化和旅游相辅相成。随着文旅融合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溧水区也在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方面,溧水区博物馆、文化馆、红色李巷等文化场馆开展的研学旅游活动,使旅游活动“文化化”;另一方面,将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等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活动,让乡村文化产业“旅游化”。但目前,溧水区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产业融合还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主题,缺乏具有辨识性的文化地标和拥有全国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产品。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大网站和移动端设备软件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文化传播和旅游推广平台,但这种数字化手段在溧水区公共服务宣传推广中的应用并不普遍。移动互联网时代,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发展迅速。公共文化服务需要进一步利用相关技术手段进行推广与建设,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更为便利、智能的公共服务。
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在满足当地居民文化需求的基础上,还应满足外来游客的文化体验需求。溧水区人民政府应对公共文化设施进行分级分类,因地制宜,在现有基础上对公共文化场馆予以改造。例如,对于单一公共文化设施(溧水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城市书屋等),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创建以公益性文化服务和经营性产品相结合的创新型共享文化空间。具体方式:第一,将乡村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朝着综合文旅服务的方向建设,使其成为居民假期休闲的文化场所,成为游客的休闲打卡地;第二,将公共文化场馆与动漫、电影、电视等载体相结合,发展线上文化体验互动模式,拓展公共文化设施的线下服务;第三,在公共文化场馆设计中融入科技创意元素,通过智能数据信息设备投影呈现,增强游客的趣味性体验。
针对线上及互动式文化活动开展不足的问题,溧水区可依托移动互联网,创新线上文化活动形式,策划开展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融入乡村文旅元素、村民和游客共享的文化体验活动。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超高清视频的运用越来越普遍。乡村公共文化活动可以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云演出的方式更及时、便捷地呈现给公众。溧水区可组织人员将舞龙、马灯、采茶舞和划旱船等优秀的民俗文化活动录制成独家视频,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戏曲录制成音频,在社交平台上进行推送,充实居民的娱乐生活。
为了增强游客和村民的互动体验,溧水区应创新主题文化活动,使文化活动故事化、场景化。例如,可在溧水区的天生桥景区、以城隍庙文化为核心的溧水无响水镇等著名景区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将村民的生活娱乐性和游客的观赏性结合起来;在骆山大龙、跳马灯、群狮会等文化演出中,增加村民和游客互动的环节,在做好民俗文化演示传播的同时,让游客能更深刻地体验到溧水区的特色民俗风情,获得独特的异地旅游体验。
文旅融合是形成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的重要载体。溧水区要想打造文体名城,必须做到文化赋能,即做好历史文化资源、山水自然资源与产业融合,做好产品内容开发与模式创新融合,打造创新模式,培育消费市场。溧水区可采取与党报共建文化品牌的方式,走出一条保护和利用红色资源的新路:以红色李巷为代表的里佳山、铜山等红色文化资源在教育和旅游上发挥的作用显著,应继续深挖红色李巷文化资源,讲好红色李巷故事,提高李巷在新四军文化中的辨识度,让人们对红色文化精神有更多体悟;继续借力借势,在现有红色文化资源上进行创意延伸和深度开发,打造全国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教育基地,创建红色文化地标。同时,要充分挖掘乡村民俗、剪纸和戏曲等文化内涵,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活化利用,并创造性地转换成旅游产品,推进历史文化场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打造具有溧水乡村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和品牌产品,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融合发展,需要健全的宣传运营体系作为支撑。溧水区乡村公共文化资源丰富,应积极发展“互联网+乡村文化”,深入调研区域内具有特色的文化资源,支持创建优秀的地方自媒体,利用短视频、云培训等方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宣传推广的有效性;应利用新兴技术对相关服务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存储、挖掘、分析和应用,根据用户活跃时间段的使用偏好分析结果,在用户活动高峰期,推送文化表演、公益培训、文创产品等不同的服务内容;要运用大数据分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进精准、智慧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宣传体系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融合发展是时代所趋。在公共文化服务中融入旅游要素,不仅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发展,而且能深化文旅融合。溧水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对完备的基础上,融入旅游要素,能推动全域文旅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效能的全面升级,带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