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旭
(卢氏县林业局,河南 卢氏 472200)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全球生态平衡、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减少洪涝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森林火灾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对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且森林火灾往往发生在地势崎岖的山区,交通、通信不便,给扑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森林火灾的预防与扑救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森林火灾的起火原因有自然和人为2种。众多学者研究表明,气象条件是森林火灾的主要致灾原因。气象条件中引发森林火灾的因子主要是气温、湿度、风速、降水和雷电等。同时,森林火灾的发生、蔓延与可燃物、火源、环境条件、天气情况等息息相关。森林火灾一旦发生,不仅会烧毁森林,降低了林分密度,而且会破坏了森林结构,降低了森林资源的利用价值。因此,笔者重点研究森林火灾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希望能为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提供助力。
卢氏县位于豫西深山区,地处黄河、长江分水岭南北两麓,跨崤山、熊耳、伏牛三大山脉,平均海拔超过1 200 m,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该县境内千山起伏、万壑纵横、河流遍布,地貌特征可以概括为“三山三河两流域、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形十分复杂。卢氏县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海拔最高的深山区林业大县,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春秋较短,冬夏较长,是干旱气象灾害多发区,而且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其森林防火难度较大。
卢氏县现辖19个乡镇232个行政村39个居委会,人口38万人。县境东西宽约72 km,南北长约92 km,总面积 4 004 km,耕地面积 2.77 万 hm,林地面积25.77万hm,森林活立木蓄积量1 076万m,森林覆盖率达70.35%。
一般来说,当气温升高、光照充足,降水量小、干旱天数长,相对湿度低、风速较大时,导致林下可燃物蒸发量增大,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偏高,火灾发生概率增大。卢氏县森林防火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即气象学冬半年。这一时期草木枯萎,雨(雪)稀少、湿度降低、空气干燥、风力增大,导致火险等级较高,易诱发森林火灾。由此可见,森林火灾的年季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
在有利的气象条件下,卢氏县引起森林火灾的火源有2种:一是人为火源,约占99%;二是自然火源,约占1%。自然火源包括自燃、雷电等。人为火源主要包括生产性火源和非生产性火源,其中生产性火源有焚烧地边和荒地的杂草、落叶、枯枝、秸秆等,非生产性火源有燃放鞭炮、乱扔烟头、祭祖烧纸、野外烧烤和其他违章用火等。
由于卢氏县是传统的农耕区,境内农、林、牧用地相互交叉分布,群众生产、生活、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山林,“靠山吃山”观念尚未改变。农民耕作时仍沿用古老的生产方式,在林区周围烧地边垃圾、烧秸秆等现象屡禁不止,特别是春节、清明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和焚香烧纸等习俗难以改变。近几年,卢氏县大规模实施了生态旅游项目,进入林区旅游踏青、项目施工的人员逐渐增多,尤其是城市居民进入林区越来越多。此类人员森林防火意识不强,野外用火随意性大,引导和管理难度大,吸烟、烧烤等野外用火大幅增加,引发森林火灾的流动性、随意性、突发性较大。特别是在冬春干燥季节,林区内干燥的杂草灌木丛生、枯枝落叶堆积,极易引发森林火灾。因此,人为火源管控是森林防火工作的重中之重。
蔡恒明等对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火灾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火灾发生当日气温为17~19 ℃时森林火灾发生概率最大,91%的森林火灾发生在气温为15~25 ℃时;森林火灾发生当日、前1 d、前2 d降水量为0时,森林火灾次数发生最多,分别占总数的75%、79%、69%;森林火灾发生当日平均风速多在1~3 m/s,占总数的74%;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时容易发生森林火灾。这说明当气温升高、降水量偏少、相对湿度偏小、风速增大时,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升高,易发生森林火灾。其中,气温升高,林中可燃物水分蒸发加快,枯枝、树叶、杂草就会变得干燥,因而易引发森林火灾。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卢氏县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5.5%,有时出现干旱,几个月降雨(雪)量为0,最小相对湿度甚至小于10%,而且经常有冷空气扩散南下,冷空气来之前气温较高,冷空气过后风速增大。因此,此段时间为卢氏县高森林火险期。
雷电也与森林火灾有较大关系。李兵等对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木里县的火灾分析发现,其直接致灾因子为雷电。起火前长期干旱少雨、湿度较小,森林植被极度脆弱。雷电流引起树干和地面枯枝、烂叶、杂草等腐殖质层开始燃烧,然后引起大面积森林火灾。在卢氏县,雷电引起森林火灾的时间主要在每年3—4月。
卢氏县小气候复杂多变,暴雨、冰雹、雷电、高温、干旱和大风等气象灾害频发。加之受全球气候异常影响,近10 a来暴雨、冰雹、雷电等强对流天气增强,致灾气象因子风险随之升高。在气温升高、风速增大、降水减少、湿度较小及干旱异常突出的情况下,导致林区内植物及腐殖质层极度干燥,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引发森林火灾的风险极高,给护林防火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除气象条件引发的火灾外,卢氏县人为造成的火灾事件较多。卢氏县是河南省的林业大县,森林资源丰富,加之多年来实施封山育林、天然林禁伐和森林抚育,林下腐枝落叶堆积增加,林内可燃物载量严重超标,容易引起森林火灾。同时,因卢氏县具有春秋较短、冬夏较长的气候特点,在漫长的冬夏干燥季节,林区地表干燥的杂草灌木丛生、枯枝败叶堆积,使人为因素引发的火灾概率增高。从近20 a卢氏县已查明原因的森林火灾、火情来看,65%的森林火灾、火情是居民春节、清明节祭祖燃放烟花爆竹、点烛烧纸用火引发的,30%是林区野外烧荒、烧田埂地边、取暖、加热食物等农事用火及游客在林区乱扔烟头、野炊烧烤、进入林区的车辆漏油等引发的。
一是针对易发生雷电的乡镇,可以在林区安装闪电定位仪,既能对林区气象因子起到监测预警作用,也可以探测雷电致灾情况、定位起火位置、评估森林起火原因及灾情。由于卢氏县地形复杂,坡陡谷深,对闪电探测网的探测效率和定位精度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要优化闪电定位仪网站点布局,提高探测效率和精度,对林区闪电实时连续动态监测,这对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在各乡镇及重要林区建设自动气象站,气象部门可随时监测林区及周边的降水、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速等致灾气象因子的数据。综合分析这些气象资料,气象部门可及时发布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为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提供依据。
三是在林区安装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卢氏县林业局可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实时开展森林火点监测,确定火灾位置和火场范围,并将相关信息通过微信等发送给相关人员。卢氏县气象局对全县林区实行24 h监控,滚动制作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及时为应急、林业等部门提供服务,为防火扑救工作提供依据。另外,通过媒体平台面向公众发布高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和森林防灭火知识,引导公众科学应对灾情。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牢固树立“预防为主、宣传先行”的思想,把宣传教育贯穿护林防火工作始终。在常规时段,要采取出动宣传车、开设防火课、设立宣传牌、发放宣传品、悬挂防火标语及播放公益广告等形式,提高全民的防火意识。在元旦、春节、清明、五一、祭祖节(阴历十月初一)等重大节假日,进入林区、景区踏青旅游等人为活动将大量增加,火源管控难度加大,森林防灭火形势严峻。对此,要提前做好宣传、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工作。利用广播、电视、电子显示屏、微博、微信、短信和广告牌等多种途径,加强森林防火法律法规、科普知识宣传,提醒人们注意防火。另外,卢氏县应大力推广无烟祭祖、鲜花祭祖、网上祭祖、鲜花换鞭炮和集中燃放等好做法、好经验,彻底改善祭祖习俗,确保文明祭祀、绿色祭祖,从源头上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森林火灾。
第一,按照《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的总体要求,结合卢氏县实际,县、乡、村均应把森林防火列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建立健全高森林火险预警响应机制和森林火灾应急救援体系,形成政府统一指挥、设备齐全、闻风而动、高效运作的森林防扑火工作应急机制。
第二,各级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多部门联动工作。
第三,卢氏县应成立森林防火指挥部门,建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的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并按照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五条标准”进行完善,确保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
第四,相关部门要强化综合信息研判,细化应急联动方案,加强应急准备,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快速响应、妥善应对、高效处置;要强化森林防火责任落实,定期或不定期督促检查,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和临灾处置工作。
第五,卢氏县森林防火指挥部门应制定并实施《扑火前线指挥部工作规范》,进一步明确森林火灾应急处置措施,理顺工作关系,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火灾扑救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第六,卢氏县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实战演练。实战演练是减轻森林火灾危害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要结合全县森林分布实际,模拟现实森林场景,紧扣“科学、高效、有序”的要求,定期开展全要素、全过程森林火灾扑救实战演练,重点检验森林防火统筹指挥、应急响应、军地联动、部门配合和装备设备等的实际效果。
卢氏县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和县、乡、村要按照综合利用、疏堵结合、以用促禁的原则,鼓励农户实施秸秆还田、秸秆沼气化利用等,杜绝出现焚烧秸秆、垃圾等行为;要加大检查力度,紧盯关键区域、重点人群,严厉查处焚烧秸秆、垃圾行为。例如,集中力量查处城镇交通干线、旅游景区焚烧秸秆、枯枝、树叶、垃圾等行为;一旦发现,要快速反应、立即处置,并对直接责任人进行教育或处罚。县、乡、村要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短信平台等信息传播渠道,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解释,提高村民对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认识水平和参与意识,在全社会营造“秸秆禁烧、利国利民、保护森林、美化家园”的舆论氛围,实现卢氏县“零火点”目标,实现秸秆禁烧常态化和制度化。
卢氏县要严格执行野外生产性用火审批制度,高火险期坚决杜绝一切野外用火,对重点林区可实行清山封山管理;要加强清明上坟祭祖、旅游踏青、城市返乡、上山采摘和春耕春播烧荒等用火行为的检查,做到及时预防、及时发现、及时教育、及时纠正,坚决把火种堵在山下林外。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违规用火查处力度,严格依法用火防火,对擅自在林区野外生火等违反有关法律规定的行为和人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卢氏县应健县、乡、村三级林长体系,强化县、乡、村、护林员四级网格化管理,压实属地责任、部门责任,重点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森林防火部门分工责任制和森林防火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持续加强护林员等基层生态保护队伍建设,避免防区空白、工作空档,确保“山有人看、林有人护、火有人灭、责有人担”,形成覆盖全域的人防体系。卢氏县相关部门应完善护林房、瞭望塔、蓄水池、防火检查站、防火道路和林火阻隔带等基础设施建设,添置扑火机具装备、安全防护装备、野外生存装备、消防水车、运兵车和防火宣传指挥车等专用设备,加强扑火机具、通信装备、运输车辆和人员防护装备等扑火物资检修、维护和保养,夯实森林防火物防基础。卢氏县也应积极推广以水灭火、化学灭火、直升机吊桶灭火等先进技术,提高扑火救灾效率;加强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热成像监测点等先进设备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护、高山瞭望、视频监测和地面巡护等技术手段,对森林火灾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监测,构建卫星、无人机、监控、瞭望和巡护“五位一体”监测体系,打造数字监测即报平台,实现火情早发现、早报告,全面提升“技防”能力。另外,林业部门、气象部门要及时会商沟通,既要关注当期气象条件,考虑前期累加影响,还要考虑林型特点、林下可燃物和人员活动等因素,分区域、分时段做出火险天气等级预报。当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时,应抓住有利时机适时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特别是要运用飞机等先进设备来进行人工增雨,为降低森林火险等级或火灾扑救等提供服务,保护森林资源。
卢氏县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和人为2种,主要致灾气象因子为气温、湿度、风速、降水和雷电等。当气温升高、降水量偏少、相对湿度偏小、风速增大时,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易发生森林火灾。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是卢氏县森林防火关键期,其中雷电引起森林火灾的时间主要在每年3—4月。
为提高森林防火成效,大力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卢氏县应加强林区气象因子监测预警设施建设,加强节假日森林防火宣传,全面开展冬春季节秸秆、垃圾等禁烧督导检查工作,加强野外用火行为检查,加强森林防火防控体系建设,确保火灾扑救工作高效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