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造林技术在黄土高原营林生产中的应用

2022-07-21 09:22:50张国宏
乡村科技 2022年9期

张国宏

(延长县林业局,陕西 延长 717100)

0 引言

黄土高原深处我国内陆,地表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且持水性较差,气候干旱,全年降水量少,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干旱少雨气候的影响,黄土高原植被成活率较低,从而导致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于是抗旱成为黄土高原造林工程中最重要也是最艰巨的任务。但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由于黄土高原全年降水量较少,且土壤水分分布状况比较复杂,导致在营林生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笔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并总结抗旱造林技术与实施要点,以期提高黄土高原营林苗木的成活率与造林质量。

1 黄土高原营林中存在的问题

1.1 土壤水分分布不均

水分是保证黄土高原林木成活率最关键的因素,也是制约黄土高原造林工作开展的主要限制因子。由于黄土高原年降水量较少,并且在现有的营林生产条件下,林业部门对降水的利用有限,因而导致黄土高原营林苗木成活率低下。黄土高原除小部分地区土壤比较疏松深厚、持水性较好以外,绝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干旱缺水的状态。这是因为绝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少或在时空上分布不均,很多地方存在春旱秋涝,且降水容易随着地形的走势而被重新分配。这便导致黄土高原呈现出小范围水量过剩与总体干旱的土壤水分分布现状。因此,林业部门在开展抗旱造林工程时,要充分考虑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土壤水分的分布情况,以选择适当的抗旱造林技术和树种。

1.2 “集流林业”实施不合理

20世纪80年代初,甘肃省干旱研究中心首次提出“集流林业”概念,此概念主张“改地种树”理念。发展“集流林业”便于林业部门通过分析干旱地区干旱状况的成因,然后将自然降水进行空间上的调配,以此改善当地缺水现状,提高造林成活率,从而提升整个地区水资源利用率。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这种造林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干旱区域干旱原因的剖析不够准确,导致人工分配水资源不合理,加剧了原本干旱地区干旱的现状;没有根据当地光、热、水分、土壤等条件科学选择树种,导致出现一些原本可以避免的错误(如将部分适宜阳坡生存的植物栽种到光照少的阴坡等)。

2 黄土高原营林生产中常用抗旱造林技术

在黄土高原营林生产中,常用的抗旱造林技术包括截干造林技术、地膜覆盖造林技术、容器苗造林技术、保水剂造林技术4种。

2.1 截干造林技术

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土壤持水性差,导致苗木不易成活,而截干造林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技术之一。林业部门可利用截干苗木或对苗木进行平茬处理,来减少苗木地上部枝叶的水分蒸发,使其根系能够快速恢复吸水功能,从而促进苗木的正常生长,最大限度地提高造林成功率。例如,刺槐、花椒等萌生力较强的树种虽会在秋冬季进入休眠期,但依然可以进行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生理活动。这样一来,在干旱寒冷的秋冬季,就会出现在林木根系吸收不到充足水分的情况下,地上部分却依旧在进行蒸腾作用,最终导致枝干脱水干枯而死。如果遇到冬春季多风的年份,林木的生长环境就会更为恶劣。因此,对此类林木可采用截干造林技术,截干的高度尽量不大于3 cm,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苗木露头部分,降低蒸腾作用,留住水分与养分,并促进地下根系生长。

2.2 地膜覆盖造林技术

地膜覆盖造林是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项造林技术,具有简单易操作、高效益、低成本等优点,可以有效抵御干旱,大幅度提升苗木成活率,是黄土高原地区广泛推广应用的抗旱造林技术。林业部门首先要根据苗木的栽种方式将膜裁好,待苗木栽植、浇水后,从中心位置将地膜破一个大小合适的洞。其次,将地膜从苗木顶端部位套下来并铺平,然后用土将边缘及苗木根部压紧压实,接着将树盘培成漏斗状,方便苗木吸收雨水。最后,用厚度为0.15 mm、规格为5 m×5 m的无色透明膜覆盖在之前用地膜处理好的苗木上,再在无色透明膜边缘压2~4 cm厚的土即可。地膜覆盖可以给地面保温,保持墒情,还可以控制杂草生长,促进苗木成活。

2.3 容器苗造林技术

容器苗造林技术是一种运用容器与营养基质来培育苗木的技术,其培养的苗木具有很强的抗旱、耐贫瘠能力,且成活率高、没有缓苗期,非常适用于干旱地区的阳坡。容器苗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及地形特征,如在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较大的地区,尽量选择蒸腾量少、萌芽力强的侧柏、松树等容器苗。总的来说,针对黄土高原地区,一般选择生根能力强、须根多、主干粗且发达及苗龄1~2 a的容器苗。在栽植前,要用水将育苗的容器浇透,以便让培养基质“喝饱水”,以提升苗木后续生长过程中的抗旱能力。起苗后应注意剪去长出容器底部的根,并除去弱小、有损伤的苗,以保证苗木能够健康生长。搬运时要小心谨慎,不能损伤苗木根系,同时要保持培养基质完好无损。栽植时,栽植坑不宜过大,苗木去袋或去钵后要尽量立于种植穴的正中央,回填土时应压紧压实,以便容器苗与土壤密切接触。

2.4 保水剂造林技术

保水剂造林技术也是黄土高原抗旱造林工程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其利用保水剂处理苗木根系的方式实现对苗木的培育。首先将保水剂与水按照1∶(100~200)的体积比制成水凝胶,然后将苗木根系完全放入水凝胶中浸泡9 h左右取出,用塑料薄膜将根系包扎好,为栽植做准备。水凝胶可以长期锁住苗木根系中的水分,减少水分蒸发,为幼苗提供一个水分充足的生长环境,从而提升苗木的成活率。除此之外,保水剂还可以有效优化土壤结构,调整土壤中硬质土壤的占比,极大地改善苗木的生长环境。

3 黄土高原营林生产中抗旱造林实施要点

3.1 土壤蓄水保墒

土壤蓄水保墒可以通过雨水的科学利用来实现。如林业部门可根据黄土高原的地表特点、土壤性能、降水量、径流系数和树木耗水量等,在降水充足的地区修建径流蓄水池,再把水引入降水量少的低地势地区。或者在雨前进行深耕,让林木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以土蓄水;在雨后进行松土,提升土壤保墒能力。

整地也是有利于土壤蓄水保墒的重要措施,可以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提升造林成活率。例如,在夏、秋整地,为来年春季造林做准备;在春季整地,为当年秋季造林做准备;给旱塬整地,“蓄天上水,保地下墒”,同时可清除土壤中的盘根草结、石头等,为苗木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再如,利用鱼鳞坑整地的方式给荒山整地,不但省时省工、便于耕作管理,还可蓄水;利用穴状整地法对退耕地与道路两旁进行整地,可减少对地表植物的破坏,优化土壤结构。

另外,林业部门还可以往土壤中加入一些不损害苗木根系的保湿剂,提升土壤的含水量,降低水分蒸发的速度,或者给土壤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升其蓄水保墒的能力。

3.2 深栽、浅覆与培土

深栽即在土壤干旱层较厚处,将栽植坑挖到湿土层,让苗木的根系可以直接进入水分较为充足的土层吸取水分。例如,林业部门可在鱼鳞大坑或穴状坑的基础上在坑内挖穴,然后将苗木栽植到后挖的穴里,便于苗木根系从具有较高含水量的深层土壤中吸水。

浅覆即将栽植坑的表面覆一层浮土,覆土应高于地面2~3 cm,且不能将土填满整个栽植坑,目的是方便栽植坑蓄水,同时减少苗木茎部的裸露程度。

培土即栽植完苗木后,在苗木外围培一堆湿土,从而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深栽与培土结合有利于苗木从土壤中汲取水分,浅覆与培土有利于土壤蓄水,减少苗木蒸腾耗水,从而为苗木成活提供有力保证。

3.3 三埋、两踩、一提苗

“三埋、两踩、一提苗”是林业部门提倡的一种科学的苗木栽植方式,即栽植林木过程中需进行3次埋土、2次踩实及1次提苗,是黄土高原抗旱造林中的重要栽植方式。“一提苗”主要是指在栽植苗木时,首先将苗木放在种植穴的正中间,往种植穴里填1/2的土后将苗木轻轻向上提一下,防止苗木窝根对其后续成活与生长造成危害。提苗后,要将已埋的土踩实之后才可以重新填土,以便苗木根须与土壤充分接触,方便苗木从土壤中汲取水分与养分。第2次填土超过苗木根部1~2 cm即可停止,然后再一次踩实。最后给种植穴覆一层疏松的浮土,用于截断土壤毛细管,减缓种植穴表面水分蒸发。3次埋土有利于苗木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2次踩实可以减小土壤的孔隙,确保土球根系与土壤接触紧密,避免有孔隙存在而影响生根。除此之外,如有浇灌条件,回填土应先填表土,再填深层土,因为表土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为林木根系提供所需养分;在没有浇灌条件的情况下,回填土的顺序是先深层土后表层土,以确保苗木成活。

3.4 科学确定造林树种

树种的选择直接关系着抗旱造林的最终效果,如果树种选择不合理,即使解决了水分短缺问题,造林工程依然会失败。因此,开展抗旱造林工程前,林业部门应做好树种选择工作。林业部门应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充分考虑地区的地形条件、土壤含水量、光照时间、阳坡阴坡等众多因素,选择适宜的树种。一般来说,在水土持有量不乐观的地区,要尽量选择根系发达、易于成活、树冠茂密、耐寒耐贫瘠且生长周期短的树种。还要根据造林的功能来选择树种,如用材林就要选择生长周期短、成活率高、耗水量少、优质丰产的树种。综上所述,黄土高原地区选择造林树种时,林业部门应遵循耐旱性强、根系发达、蒸腾量较小的原则,这样面对黄土高原降雨量不足、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苗木最终才能成活。另外,育林初期时可以先种植一批耐寒树种,以改善造林地的生态环境,再种植一些乔木类的植物来丰富生态系统,从而提升造林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

3.5 加强抚育管理

为保障林木成活,林业部门要定期派人到造林现场进行幼苗养护,观察幼苗长势,检测土壤理化性质与林内环境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林木生长环境;察看幼苗是否遭受鼠兔危害、是否发生病虫害,并对遭受病虫鼠兔危害及长势不好的苗木进行及时处理,从而保证剩余苗木健康,提高造林成活率。为改善林间环境,林业部门通常采取伐除措施,提高林间通风透光性。但在伐除过程中,会对林木造成损伤,导致林木抗病虫害能力减弱,此时就需要做好防护工作。例如,林业部门在防治病虫害时,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采用熏蒸法让害虫吸入有毒的气体,达到杀死害虫的目的;采用胶环法将毒剂固定在树皮或者树干位置,对害虫实现阻止或者毒杀的效果。

4 结语

在黄土高原营林生产中,解决干旱问题是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林业部门运用科学有效的抗旱造林技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为苗木健康生长提供条件。在抗旱造林过程中,林业部门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土壤条件等合理地应用截干造林、地膜覆盖造林、容器苗造林、保水剂造林等抗旱造林技术,从而解决好黄土高原干旱问题,提升造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