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包虫病病因及防治技术

2022-07-21 09:22巴合加娜提胡拉力汗
乡村科技 2022年9期

巴合加娜提·胡拉力汗

(福海县阿尔达乡农业(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新疆 福海 836410)

0 引言

在目前的牛、羊养殖业中,包虫病对牛、羊的健康生长造成了很大威胁。一旦养殖场牛、羊大规模患病,会导致养殖场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此病属于人畜共患疾病,不仅可以感染畜类,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1 牛、羊包虫病的病因及传播方式

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条虫幼虫感染引起的,因此又称为棘球蚴病。此种寄生虫是最小的一种带科绦虫,成虫长度多小于5 mm,虫卵直径极小,主要呈椭圆形或圆形。细粒棘球绦虫繁殖能力较强、寿命较长,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狗属于细粒棘球条虫的终宿主,细粒棘球绦虫成虫会大量寄生于狗的肠道内,因此,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极易随狗的粪便传播。粪便内的虫卵会随土壤和水源进行传播,导致疾病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而牛、羊饮用含有虫卵的污染水源后,虫卵会由牛、羊肠壁进入血管,进而随血液进入牛羊内脏,导致患病牛、羊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家畜在放牧过程中吃到终末宿主排出的细粒棘球绦虫虫卵或孕卵节片,会从消化道中溢出虫卵内的六钩蚴,随后钻进中间宿主的肠壁,再随血液流动带至肝肺等器官,生长发育为棘球蚴。犬、狼等在吞食家畜感染棘球蚴的内脏后感染原头蚴,原头蚴到犬的小肠内,在肠壁内头节外翻,40 d左右发育为细粒棘球绦虫。人则往往因为接触牲畜或误食虫卵而被感染。此外,由于狗类具有舔舐肛门的习惯,会使体内虫卵遍布全身,导致与狗接触的牛、羊或人员也会被传染。一旦牛、羊遭到细粒棘球绦虫寄生,且发现不及时,就会导致牛、羊大规模死亡,给养殖场(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养殖场(户)需要积极做好包虫病防治工作,降低包虫病发生率,促进养殖牛、羊养殖业发展,增加自身经济收入。

2 牛、羊包虫病发病症状

大量试验数据和临床观察发现,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一般通过水或食物进入中间宿主肠道,而虫卵可经宿主肠壁进入血管,随宿主血液流动侵袭内脏,最常被侵袭的内脏是牛羊肺部。虫卵进入肺部后,会导致肺内多部位受到破坏,因此,染病牛、羊在病情进展期会出现呼吸困难表现,偶尔伴有轻微咳嗽,而且听诊时可发现肺泡呼吸音减弱征象。此外,肝脏也是虫卵侵袭的重点部位,视诊可发现患病牛、羊肝区肿大、腹部隆起;触诊肝区时,牛、羊出现疼痛表现。病情进一步发展,患病牛、羊会出现进食减少、营养不良和皮毛脱落等表现,最终导致牛、羊生长速度减慢,甚至死亡。

3 牛、羊包虫病诊断方法

牛、羊患包虫病后临床症状并不突出,且潜伏期较长,仅凭临床表现难以进行确诊,一些畜禽甚至死亡后进行解剖才发现病因,所以极易造成疫病大范围扩散。为有效诊断牛、羊包虫病,需采取如下诊断方法。

3.1 解剖检查

对患有包虫病的病死牛、羊进行解剖时可以发现,细粒棘球绦虫主要侵袭部位是患病牛、羊的肺部及肝脏,肝脏表面出现大面积分布不均匀的凸起,对肝脏进一步解剖后发现肝脏内部存在许多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囊泡。而对患病牛、羊的其他部位进行解剖时,在脑、肾、肌肉组织等许多部位发现大量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由于包虫病和肺炎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最终确诊时需要区分包虫病与肺炎。通常可以使用影像学,如借助CT、X射线等进行辅助检查,同时结合患病牛、羊临床表现进行确诊。

3.2 新型检验技术

3.2.1 皮内变态反应检验。此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检验速度快和检测率高等优点。但是,由于多种疾病在进行皮内变态反应检验时都会出现阳性反应,特应性较低,所以,仅凭借此种诊断方法无法确诊包虫病。此方法可以在包虫病确诊后对养殖场内畜禽群体进行疾病筛查,挑选出可能患病的牛、羊。

3.2.2 环介导等温法检验。与皮内变态反应检验相比,环介导等温法检验方法操作更简便,对检验设备要求不高,检验时主要使用恒温箱或水浴锅。在检验结果观察方面,此种方法更为方便、快捷,可以肉眼直接观察检验结果,适宜基层养殖场(户)使用。

3.2.3 免疫PCR法检验。此方法对于包虫病的诊断具有高度的灵敏性,诊断的正确率相较于前两种方法也更高。但此方法的缺点是操作难度系数较高,发展不完善,并且需要一些化学试剂辅助诊断,在基层农村养殖场(户)难以大规模投入使用,实用性不强。

4 牛、羊包虫病防治技术

4.1 预防措施

4.1.1 加强药物驱虫。对可能患病的牛、羊进行早期药物驱虫,能提高牛、羊对于细粒棘球绦虫的抵抗力,降低养殖场内牛、羊的患病率。养殖场(户)可以使用阿苯达唑片(又名史克肠虫清)对患病牛、羊进行驱虫,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是,需要注意药物的使用频率,一般每年使用两三次。驱虫药物使用频率不宜过高,否则易导致寄生虫对药物的抗药性增强,使药物失效;驱虫药物使用频率过低,会造成防护效果不佳,难以对牛、羊进行有效防护。

4.1.2 加强疫苗接种。现阶段,包虫病疫苗的开发和利用是预防牛、羊包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例如,可推广应用新西兰农牧科学院沃勒斯维尔动物研究中心所研究生产的绵羊包虫病基因工程疫苗(Eg95)。对羊只进行接种时,新生羊羔需接种2次,接种剂量为1 mL/只,初次接种后1个月进行第2次接种,后续需要每隔1 a进行一次加强接种。该疫苗在牛包虫病预防中同样有显著效果,接种方法与羊相同。

4.1.3 加强犬类管理。细粒棘球绦虫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其最终宿主是狗类,因此,要加强对牛、羊包虫感染源头的控制,强化犬类管理,尤其是家犬及牧羊犬,需每隔6周进行一次驱虫,驱虫药物一般为吡喹酮,用量为5.0~7.5 mg/kg,10 d后可根据驱虫情况再次用药,直到驱虫干净。驱虫后要及时对犬类排出的粪便进行消毒及深埋处理,避免其粪便中的虫卵混入牛、羊生活区域,导致牛、羊出现感染的情况。同时,需要加强对流浪犬的管理,可通过投放驱虫药饵的方式提升对野犬的驱虫效果。另外,在养殖场的日常管理中,尽量避免牛、羊与犬类接触,防止犬类动物接触牛、羊饮用水和饲料;做好牛、羊饮用水和饲料的杀菌消毒工作,杀灭地表水中可能存在的细粒棘球绦虫虫卵。

4.1.4 合理处理病死牛、羊。研究表明,死亡的患病牛、羊体内仍存有具有活性的棘球绦虫包囊,因此,相关人员需要对病死的牛、羊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患病牛、羊体内的棘球绦虫危害养殖场内其他畜禽,甚至危害人体健康。病死牛、羊应按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规定进行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为了减少污染,无害化处理人员一定要按要求进行搬运,按检验人员的判定结果进行处理,能不扑杀的不扑杀,能不分尸的不分尸,能不分割的尽量不分割,尽量缩小污染面。无害化处理后必须做好清洗、消毒工作。

另外,屠宰厂处置牛、羊脏器时,要严格遵循防疫管理要求。如果牛、羊脏器出现病变情况,需要进行深埋或者焚烧等无公害化处理,如焚烧、高温、高压或者深埋,绝不可将其出售,并杜绝牧羊犬、家犬或者野外流浪犬生食病畜脏器或其他组织。

4.2 治疗措施

4.2.1 肝包虫外囊切除术。目前,对患病牛、羊实行肝包虫外囊切除术是临床治疗中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肝包虫外囊切除术分为全切术和次切术,全切术可以大概率降低包虫病复发风险,而次切术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最广、治疗效果相对较好,也可以有效降低牛、羊复发包虫病的风险。

4.2.2 肝切除术。患有包虫病的牛、羊肝脏常常会遭到严重侵蚀,肝功能明显降低。为了去除牛、羊体内细粒棘球绦虫,可以切除部分牛、羊肝脏,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4.2.3 肝移植术。若患病牛、羊无法进行肝包虫外囊切除术和肝切除术,可以对患病牛、羊实行肝移植术。但是,肝移植术极易造成患病牛、羊复发包虫病,并且如果进行肝移植术,需要找到适合患病牛羊的肝脏,操作较为复杂,因此,在临床上较少使用此种方案。

4.2.4 经皮肝穿刺引流术。对患病牛、羊进行治疗时可以采取经皮肝穿刺引流术。相较于前几种治疗方法,该种方法的创口较小,有利于患病牛、羊尽早恢复健康,并且此方法的愈后效果较好。该技术属于新兴的包虫病治疗方案,可以进行大范围推广使用。

4.2.5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一种成功率较高的治疗方案,通过X射线对患病牛、羊体内包虫进行灭杀,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此种方案对治愈后牛、羊的身体易造成危害,有很强的副作用。所以,在临床上尽量不使用此方案对患病牛、羊进行治疗。

4.2.6 药物治疗。牛包虫病的主要治疗药物有吡喹酮、甘露醇、氯丙嗪等。其中,吡喹酮可口服或皮下注射,皮下注射时使用10%的注射溶液,口服则需要根据牛的体质量,按照质量比10∶1的标准用药,即50 kg的牛需要口服吡喹酮5 kg;使用甘露醇治疗牛包虫病时,主要是每次肌内注射20%甘露醇250~1 000 mL;使用氯丙嗪治疗牛包虫病时也可以采用肌内注射或口服2种方法,肌内注射每次需要2%氯丙嗪10~20 mL,口服剂量与吡喹酮用法相同。另外,还可使用丙硫苯咪唑治疗牛包虫病,按照每千克体质量用药30 mg的用量,每天灌服1次,3 d为一个疗程。

羊包虫病也可使用吡喹酮进行治疗,按照50 mg/kg的用量内服,5 d为一个疗程。

5 结语

包虫病是对牛、羊养殖造成影响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其已成为牛、羊养殖场(户)重点防疫的疾病之一。随着牛、羊养殖规模的不断增加,养殖场(户)对于牛、羊各类疾病的认识及防疫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对于牛、羊包虫病的发病症状、传播规律、诊断要点、预防和治疗措施掌握得越来越全面,防治效果也有明显提升,能够有效提升牛、羊包虫病防治效果,保障牛、羊健康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