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芳芳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旅游业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焕发出巨大生机与活力,党和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其高度支持。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2年初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指出:“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该文件还指出:“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关于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不断增多。笔者运用CiteSpace 5.7.R3软件,对2017—2021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 CSSCI(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中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对检索文献的基本情况、来源期刊、突出贡献作者、关键词等进行分析,并对作者合作网络进行直观展示,以便探讨学界的研究热点与未来动向,明晰主要贡献与空白之处,以便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思路。
以中国知网中发表的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文献作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在具体分析过程中,以关键词、作者等要素为主,得到可视化的科学知识图谱。运用该研究方法,能较为清晰地分析发文数量、作者与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并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该领域内的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概括和梳理。
通过检索,此研究共得到180篇相关文献。通过分析可知,这180篇文献主要来源于85种期刊,来源较为广泛。在该领域刊载文献最多的期刊为《农村经济》,刊载数量为24篇,占所有检索文献的13.3%;其次是《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刊载数量为16篇,占所有检索文献数量的8.9%;刊载文章在5~15篇的期刊共有6种,分别为《社会科学家》《旅游学刊》《北方园艺》《地理科学》《热带作物学报》《中国食用菌》,共刊载文献43篇,占总数的23.9%;其余期刊刊载数量以1篇居多。被检索到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农学、社会学、地理学领域,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文献来源的广泛性也反映出乡村振兴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相互交叉的话题。
2.2.1 关键词共现分析。在CiteSpace软件中,分析文献关键词词频并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结果如图1所示。在图中共生成192个节点和218个连接,中心密度为0.011 9,关键词字体大小与其出现频率成正比,各关键词间密集程度与其聚类强度成正比。
图1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在高频关键词中,“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战略”3项的使用频率分别为156次、94次和32次,其节点中心度分别高达0.80、0.63和0.62;另外,“耦合协调度”“乡村旅游发展”等关键词的频率在10次以上,节点中心度也都在0.10以上。节点中心度的大小与该关键词和其他词组之间的联系成正比,节点中心度越大,则表示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共同出现的概率就越高。
为探究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学者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耦合协调模型等方式对二者之间的协调度进行测定。聂学东对河北省各市区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度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城市的耦合协调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石家庄市及邢台市最高,达到了高耦合度水平。董文静等通过对山东省各市区的研究发现,虽然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水平处于上升状态,但仍未达到较高耦合协调水平。杜岩等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对山东省所有地市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测算,发现山东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协调水平整体不高,并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同时,其还强调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及城乡统筹发展长效机制的重要性。
从乡村旅游产业涌现出的新发展形式来看,新型乡村旅游在各方面都展现出了强大的活力。李欢等认为,乡村茶文化旅游成为近年来兴起的新选择,挖掘茶文化,增加游客体验感,丰富茶产品产业链,能带动茶乡经济文化繁荣。郭迎清等认为,体育旅游在精准扶贫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及强劲的造血功能,并将“荆棘树”原理运用到体育旅游精准扶贫评价指标模型,从精准识别、帮扶与管理3个过程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红色旅游的发展可以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也可以带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因此,其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组成部分。陈艳华等探索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红色旅游的发展策略。
2.2.2 研究关注点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将聚类中的关键词以时间线的方式进行铺开,结果如图2所示。图2呈现了此领域内的研究关注点即聚类,并展示了每个聚类中关键词的历史情况与演进情况。图2右侧表示该领域形成的聚类(由于篇幅原因,仅以排名前6的聚类进行列示);年份代表该关键词首次被使用的年份;节点大小表示该关键词使用频率的高低;关键词之间的连线呈现的是发展脉络与关联性强弱。
图2 关键词聚类时间线知识图谱
图2中保留了已生成的#0乡村旅游、#1乡村振兴战略、#2动力机制、#3旅游扶贫、#4全域旅游、#5旅游产业共6个聚类。在前两个聚类中,“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两个关键词几乎贯穿全部的发展脉络,可以说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支点。乡村振兴战略被提出初期,乡村旅游的研究侧重于价值功能的发掘与发展策略、路径与机制的探索,试图进行产业优化升级,并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创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探讨热度的提升,学者开始关注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探寻二者相辅相成的内在机制。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如何让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助推精准扶贫与脱贫攻坚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随后,乡村振兴的热度依旧不减,在此基础上,涌现了特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等一系列乡村旅游新形式,并提出了智慧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驱动力是一项战略落地实施所必须具备的内在条件。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充足的资源、良好的消费能力、便捷的交通及完善的配套服务基础之上。向延平认为,乡村生产旅游资源、生活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构成了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机制。苏飞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究动力机制,认为经济发达度、交通便捷度、环境舒适度对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全域旅游是相较于单独开发、功能单一的旅游开发方式而言的,注重对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区域进行整体开发,并将其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融合在一起的旅游发展模式。刘楝子创造性地从目标层、系统层、要素层构建了关于全域乡村旅游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判断矩阵的构造与一致性检验,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该指标体系的构建对全域乡村旅游的评价与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陈丽军等以黄冈市革命老区为例,分析了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的综合水平,认为乡村振兴发展对全域旅游的影响效应经历了由负到正再由正到负的过程,且乡镇振兴水平未能跟上全域旅游发展的速度。
对发文量较多的作者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舒伯阳与张洪昌的共同研究来看,两位作者比较关注旅游模式的开发与机制的演进。他们认为,政府、企业、村民“三位一体”的西江模式具有典型价值,市场化与商业化加速了旅游产业繁荣发展。同时,其也提出了开发模式的选择必须将村民的主人翁地位置于首位的观点。此外,二人认为,政府领导下的正式制度应与乡村习俗等非正式制度在协调发展中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图3 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
通过对研究机构的聚类分析与发文数量统计,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研究机构共有17个。以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的发文量为最多,发文量为6篇;其次是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发文量为4篇;山西师范大学以3篇的发文量位居其后(见表1,笔者仅展示排名前10的研究机构)。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该研究机构主要对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的旅游开发机制与发展框架进行研究,注重空间结构角度的探究。例如,周梦等为解决乡村旅游存在的空间异化问题,通过对空间结构的重新思考与解读,剖析其生产困境,构建起“生态、生产、生活、生命”四维体系,使乡村旅游与文化的空间系统深化到抽象与意义的层次。朱烜伯等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传统村落为例,为减少其不利地形地势、水、路等的影响,提升其传统村落可达性,构建了“三核、双轴、三圈”的空间结构系统,进而有所侧重地进行传统村落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表1 核心研究机构发文量统计
近年来,学者研究拓宽了乡村旅游的覆盖面,升华了乡村旅游的内涵,红色旅游、观光农业旅游、水利旅游、综艺旅游等在内新的乡村旅游形式进入广大群众的视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关键动力。在乡村振兴中,旅游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天然旅游资源丰富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能促进部分地区率先实现乡村振兴。
实证研究表明,大多数地区的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并没有达到较高的耦合水平,且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实现二者协调发展仍任重道远。而在现有研究中,学者侧重于构建耦合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实践探索与实际应用方面有所欠缺。实践中极其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对此,学者基本赞同“保护式开发”的方式。高凡认为,乡村文化保护的底线不能丢,“保护式开发”以盘活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且舆论与传媒技术的运用能有效提高社会知名度,推动当地旅游产业健康良性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乡村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增强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实现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与协调发展,是一项值得长期探索的问题。
任何一项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人才的引进,离不开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更离不开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为此,在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与协调发展过程中,应实施配套的引人引智政策,健全“互联网+”等平台,完善保护与开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