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研究

2022-07-21 12:10孟祥旭张晓柯
中国西部 2022年3期
关键词:人口流动医疗保障公共卫生

孟祥旭 张晓柯

〔摘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人口跨区域流动。人口流动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给公共卫生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给传染病传播埋下了潜在风险。文章选用2008—2019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人口流动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口流动会显著扩大传染病的传播,这种影响在人口流入地更为显著。基于实证结果,文章提出,人口流入城市应做好对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加快医疗信息联网系统的建设,加强居民健康意识教育,以期在不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前提下更好地维护居民的健康安全。

〔关键词〕人口流动;医疗保障;传染病;公共卫生

〔中图分类号〕C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694(2022)03-0049-09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均实现了跨越式增长。1978年,我国GDP为3678·7亿元、人均GDP为385元,截至2020年,我国GDP已达101.6 万亿元、人均GDP达7.2万元①。2021年,我国实现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②,创造了世界脱贫实践的奇迹。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农业生产者转向工业和服务业生产者。但与此同时,城市病问题也开始显现。在此背景下,城市公共卫生治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为它是关乎居民健康安全和幸福感提升的重要方面,特别是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已成为政府、专家学者和居民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值得关注的是,受到我国户籍制度的约束,大量进城农民工甚至白领工人无法享受居住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和优惠政策,使得大量流动人口处于缺乏医疗保障和城市公共卫生服务的状态,这给城市的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和公共卫生治理带来隐患,尤其给传染病传播的防控带来了很大挑战。在这一背景下,研究人口流动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就非常具有必要性,同时也可以为我国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启示。

一、文献述评

与本文密切相关的文献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文献涉及城市特征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已有研究认为城市的空气污染、房价、劳动回报率等会影响人口的跨区域流动决策。如:孙伟增等(2019)研究发现空气污染对流动人口就业选址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年龄越大、受教育水平越高以及男性、已婚已育、非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对空气污染的敏感性更高〔1〕;周颖刚等(2019)研究了房价对劳动力流动意愿的影响,发现高房价会增强劳动力家庭的流动意愿,挤出那些没有购房的、高技能水平的劳动力〔2〕;邢春冰等(2013)研究发现教育回报率的地区差异对不同教育水平劳动力的相对迁移概率产生了显著影响,作者认为进一步减少流动障碍、促进农民工合理流动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3〕;张吉鹏等(2020)研究了城市落户门槛对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发现这种影响在低技能、跨省流动、农村户籍和健康较差群体中尤为显著〔4〕;余运江等(2017)研究了市场潜能对城市间流动人口工资差异的影响,发现农民工在市场潜能较大的城市具有正向技能选择效应,低技能和工作经验丰富的流动人口从市场潜能中获益更多,因此,用行政手段限制低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能会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牺牲市场潜能的正外部性效应〔5〕;夏怡然等(2015)研究了公共服务对劳动力流向的影响,发现劳动力选择流向某个城市,不仅是为了获得该城市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水平,还为了享受该城市的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等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更加均匀化〔6〕;贾男等(2015)研究了非携带式医保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的锁定效应,研究发现新农合旨在为农村户籍人口提供医疗方面的保障,但其现行的制度安排却使其具有较强的非携带特征,从而限制了参保人的自由流动〔7〕。

第二类文献为关于人口流动对就业、收入和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一些学者分别研究了劳动力流动对本地劳动者和流动人口自身的影响,发现外来劳动力对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就业率和工资均具有统计上显著的负向作用〔8〕,同时,农村劳动力外出行为显著降低了农村贫困程度另外一些学者研究发现人口流动对我国城市创业活跃度〔10〕、劳动力资源配置、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率〔11〕、家庭收入〔12〕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第三类文献为关于人口流动对疾病传播影响的研究,这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少。赵绍阳等(2013)研究了“医保夹心层”人群的健康及其医疗服务利用情况,所谓“医疗夹心层”是指因为就业单位不缴或欠缴医疗保险费而被迫无法纳入医疗保险体系的城镇职工;研究发现,“医保夹心层”的健康状况较差、更少接受住院服务、健康意识也较差〔13〕。马超等(2018)研究发现在事前补偿原则下,参加新农合的农业户籍流动人口面临显著的由户籍造成的机会不平等,而参加統筹医保的则不显著;在事后补偿原则下,无论参加新农合还是统筹医保,农业户籍流动人口面临的机会不平等均显著,且公正缺口数值很大;从事前角度看,医保统筹政策对缓解机会不平等有显著作用,而从事后角度看则没有显著的效果〔14〕。周钦等(2016)研究了我国本地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医保受益问题,结果显示,现行医疗保险制度的医保受益水平存在显著的户籍差异,流动人口的医保报销水平显著低于本地户籍人口这抑制了流动人口对正规医疗的选择,导致其医保受益水平偏低,也潜在增加了疾病传播的可能。

已有研究对人口流动的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仍存在如下不足:第一,多数研究关注城市特征和制度安排对人口流动的影响,缺乏人口流动对城市治理反作用的研究。随着人口跨区域流动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病逐步显现,人口流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愈加明显,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第二,已有研究大多关注人口流动与就业、收入等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人口流动与城市治理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基于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从公共卫生治理的角度研究人口流动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丰富相关研究,以期为公共卫生治理提供一定的经验依据和理论参考。

二、理论分析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数量及城市人口数量均显著增加,城市规模体系逐渐集中化〔16〕,人口流动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城市化通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及短期的人口流动将以前孤立的地区联系起来,给传染病传播造成潜在风险〔17〕。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能够在人或动物问相互传染的疾病,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传染病是直接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18〕。危害性较大的传染病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安全,危害性较小的传染病也可能导致被感染者的遗传物质改变,从而危害生命健康。传染病还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改变〔19〕。我国很早就意识到了传染病的危害性,并于1989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自1989年9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该法规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三大类。历史上重大的传染病及其影响如表1所示。

国际上常用迁移来表述人口跨区域流动。在我国,人口流动通常是指因工作、學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产生的人口跨区域流动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进行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跨区域移动现象〔21〕。按照人口迁移的原因可将人口迁移分为经济性迁移与非经济性迁移,经济性迁移的目的是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达到更高的生活水平,而非经济性迁移的动因较为复杂多样〔22〕。历年的人口普查资料均显示我国的人口流动主要由经济欠发达地区迁移至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性迁移占主导。陈刚等(2005)将我国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问题归结为流动人口传染病管理问题、流动儿童保健与计划免疫问题、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管理问题三大方面〔23〕。Zhang等(2017)指出国内移民的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率不足且有所下降,跨省迁移显著降低了利用公共卫生服务的概率〔24〕。在医学领域,大部分研究对单一或多种传染病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都说明流动人口的发病率远高于户籍人口,如在2015—2019年温州市孕妇中,流动人口艾滋病感染率显著高于户籍人口〔25〕。

受到户籍制度的约束,流动人口难以享受所在地区的公共服务,尤其是医疗卫生服务。这部分人群多为低收入、低教育水平人群,健康意识较差、定期体检的意愿和能力不足,这是传染病传播的重要隐患。同时,受到医保政策属地原则的限制,流动人口的医疗费用难以在居住地报销,从而降低了流动人口的就医意愿,打开了疾病传播的时间窗口。人口流动可能造成传染病的传播,不仅影响流动人口自身的生命健康,还会影响到流动路途中及流入地人口的生命健康,如有学者研究了SARS流行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疫情通过国道及高速公路由中心向四周传播,这有可能是人口流动造成的〔26〕。

三、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

1.计量模型设定

本文选用2008—2019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人口流动对传染病发病率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计量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INC=β+βMIG+βX+μ+μ+ε

其中,INC为省份i在时间t的传染病发病率。传染病的发病率是指某一人群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新病例的频率,它反映了传染病对人们生命健康的影响程度,较高的传染病发病率表明该病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影响很大。MIG为省份i在时间t—1的人口流动变量。X为可能影响传染病发病率的控制变量,包括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占比、参保人员占比、人均占有医疗机构床位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城镇登记失业率、城市人口密度、接待国际游客人次。μ为省份固定效应,μ为时间固定效应,ε为在省份层面聚类的稳健误差项。

2.变量构建与数据来源

(1)被解释变量为甲、乙两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INC),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甲、乙两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人数/人口数×100000。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2)解释变量为人口流动变量,用流动人口占比的一阶滞后(MIG)来表示。流动人口占比为流动人口规模占地区年平均常住人口的比重。目前关于人口跨区域流动规模的准确数据较少,有部分学者建立模型来间接估算人口流动规模。任远等(2003)使用城市年末常住人口数量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根据人口平衡公式计算常住人口净流入数量,发现使用此方法得出的人口净迁移数量更符合实际情况,优于用户籍人口数计算出的户籍人口迁移数量〔27〕。本文借鉴任远等(2003)〔28〕的方法对人口流动规模进行度量,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年鉴。迁移常住人口占比计算公式如下:

(3)控制变量。第一,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占比ME,为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之比。一般来说,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占比越高,说明地方政府对当地医疗卫生服务越重视、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越高,传染病发病率可能越低。第二,参保人员占比MD,为参加医保人数与年平均常住人口数之比。参保人员占比越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覆盖率越高,传染病发病率可能越低。第三,人均占有医疗机构床位数HB。卫生机构床位数是指年底固定实有床位数(非编制床位),人均占有医疗机构床位数=医疗机构床位数/年平均常住人口数。人均占有医疗机构床位数越高,当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越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覆盖率越高,传染病发病率可能越低。第四,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BG,取自然对数。一方面,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越高,显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重视且医疗支付能力越强,这可能会降低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病率;另一方面,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可能会吸引更多的经济移民流入,导致本地区人口流入数量增加,进而影响传染病发病率。第五,城镇登记失业率UE。失业率越高表明经济环境越差,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水平可能越低,从而影响传染病传播。第六,城市人口密度PD,城市人口密度=(城区人口十城区暂住人口)/城区面积。人口密度越大,传染病接触风险越大,可能造成传染病发病率提高。第七,接待国际游客人次VIS。接待国际游客人次越高,外来传染病接触风险越大,可能导致传染病发病率增加。以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3.描述性统计

本文所用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传染病发病率的均值约为5,即平均而言,每十万人中患有传染病的人数约为5人。虽然从平均来看,传染病发病率不高,但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来看,少数的病例可能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巨大影响。人口流动规模的均值为0.02,而标准差较大,为0.12,且存在负值,表明部分地区为人口净流出地,同时也表明本文对人口流动规模的度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基于前文的模型设定,本文使用混合回归与固定效应回归分析方法对研究样本进行计量回归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列(1)的混合回归结果来看,人口流动对传染病发病率的影响不显著(统计学意义上)。在后续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的检验中,本文分别加入不同的控制变量(如列(2)—列(4)所示),结果显示,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人口流动变量的系数均显著。加入所有变量的計量回归结果显示,人口流动变量的系数符号为正,符合理论预期。值得指出的是,接待国际游客人次的系数符号也为正,该结论也符合理论预期,即接待国际游客人次越高,接触传染病的风险及患病风险越大,从而使传染病发病率增加。在区分了人口流入地(如列(5)所示)和人口流出地(如列(6)所示)之后的计量回归结果表明,在人口流入地,人口流动会导致传染病发病率提高;而在人口流出地,人口流动对传染病发病率的影响不显著,与理论预期相一致。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运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8—2019年的面板数据,使用混合回归模型与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研究了人口流动对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固定效应模型下,控制了医疗卫生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情况与接触风险后,人口流动对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有正向影响。本文认为产生该结果的可能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人口在跨区域迁移的过程中,接触病原微生物与病原携带者的概率增加,自身的传染病发病风险增大。如果迁移人口自身是病原携带者,在迁移过程中,接触的人员与密切接触人员的数量极大,若不做好个人防护,接触者发生传染病的风险增加,从而造成传染病发病率的整体增加。第二,流动人口的健康素养相对不足,对传染病的危害、传播方式及自我防护的认识不足,导致其患病风险增大;同时,相关部门对跨区域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关注不够,导致传染病大范围传播的可能性增加。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启示:

第一,加强健康宣传和教育,尤其要加强在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治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从个体层面落实自己是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实现从基层开始有效防控传染病传播的目标。

第二,不同地区在防治传染病传播过程中的政策制定应具有异质性,降低“一刀切”政策对经济、社会带来的不必要成本。人口流入地的流入人口来自不同地区,在旅途中存在较大的传染病传播风险,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观测,及时防治传染病的大规模传播,防止传染病进入人口密集地区。

第三,如果不是传染性非常强、危害极大的传染病,我们不能武断地限制人口流动,而是要做好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传染性强的患病者在迁移过程中需要做好防护与隔离措施,保护自己的同时也维护他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时,需加快医疗信息联网系统的改革,做好传染病联防联控管理工作,提高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保障公共健康安全。

第四,应进一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医保制度改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大规模人口在不同地区间频繁流动将难以避免。因此,在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的同时,尤其要针对新迁移的人口进行合适的健康知识宣传,增强其自我防护意识及自我防护能力。同时,提高人口流入地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使得流动人口能够享受到当地优质的医疗服务,提高医保对传染病治疗的覆盖力度,进而降低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参考文献:

〔1〕孙伟增,张晓楠,郑思齐.空气污染与劳动力的空间流动——基于流动人口就业选址行为的研究[J].经济研究,2019,(11).

〔2〕周颖刚,蒙莉娜,卢琪.高房价挤出了谁?——基于中国流动人口的微观视角[J].经济研究,2019,(09).

〔3〕邢春冰,贾淑艳,李实.教育回报率的地区差异及其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3,(11).

〔4〕张吉鹏,黄金,王军辉,等.城市落户门槛与劳动力回流[J].经济研究,2020,(07).

〔5〕余运江,高向东.市场潜能与流动人口工资差异:基于异质性视角的分析[J].世界经济,2017,(12).

〔6〕夏怡然,陆铭.城市间的“孟母三迁”——公共服务影响劳动力流向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15,(10).

〔7〕贾男,马俊龙.非携带式医保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锁定效应研究[J].管理世界,2015,(09).

〔8〕刘学军,赵耀辉.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影[J].经济学(季刊),2009,(02).

〔9〕岳希明,罗楚亮.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与缓解贫困[J].世界经济,2010,(11).

〔10〕叶文平,李新春,陈强远.流动人口对城市创业活跃度的影响:机制与证据[J].经济研究,2018,(06).

〔11〕王丽莉,乔雪.我国人口迁移成本、城市规模与生产率[J].经济学(季刊),2019,(01).

〔12〕尹志超,刘泰星,张诚.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20,(01).

〔13〕赵绍阳,臧文斌,傅十和,等.强制医保制度下无保险人群的健康状况研究[J].经济研究,2013,(07).

〔14〕马超,曲兆鹏,宋泽.城乡医保统筹背景下流动人口医疗保健的机会不平等——事前补偿原则与事后补偿原则的悖论[J].中国工业经济,2018,(02).

〔15〕周欽,刘国恩.医保受益性的户籍差异——基于本地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的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6,(01).

〔16〕任杲,宋迎昌,蒋金星.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9,(01).

〔17〕GONG P,LIANG S,CARLTON E J,et al. Urbanization and health in China [J]. The Lancet,2012,379 (9818).

〔18〕FAUCI A S. Infectious diseases:considerati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J].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2001,32 (5).

〔19〕陈启军,陈越,杜生明.论传染病的危害及我国的防治策略[J].中国基础科学,2005,(06).

〔20〕郭丽姝.全球传染病流行史[J].世界文化,2020,(04).

〔21〕王国永,康殿民,巩怀证,等.流动人口传染病的防治与管理[J].预防医学论坛,2007,(02).

〔22〕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J].民族研究,2003,(06).

〔23〕陈刚,吕军.关于我国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管理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5,(08).

〔24〕ZHANG J,LIN S,LIANG D,et al. Public health services utilization and its determi­nants among internal migrants in China:evidence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7,14(9).

〔25〕叶傲霜,林颖,陈和,等.2015—2019年温州市HIV感染孕产妇特征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1,(08).

〔26〕FANG L Q,DE VLAS S J,FENG D,et al. Geographical spread of SARS in mainland China [J]. Tropical Medicine & International Health,2009,14.

〔27〕〔28〕任远,王桂新.常住人口迁移与上海城市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3,(05)

猜你喜欢
人口流动医疗保障公共卫生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供暖系统整改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35号(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
防控医疗保障战线的坚实卫士
贵州全面落实四重医疗保障制度助力脱贫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路径探究
通向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阶梯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公共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