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艳
斯霞,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一位一辈子献身小学教育的语文老师,荣获了首批宋庆龄“热爱儿童奖”,被誉为我国基础教育界“杰出的教育实践家”“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今天,当我们重新走进斯霞老师的教育世界,她倡导的“童心母爱”教育思想,创造的“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方法,依然契合当下的教育需要,对破解教育困境依然有着深刻启迪。
当前学生负担太重,教育存在短视化、功利性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斯霞老师在1958年秋季承担了学制改革试验(简称五年制教改),到1963年7月,在不加班加点、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用5年时间圆满完成了小学6年的教学任务,达到了缩短学制、提高质量、减轻负担、全面发展的目的。深入阐述斯霞老师以“童心母爱”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所蕴含的价值观、前瞻性和创造性,对当前“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的改革,尤其是语文教育改革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和引领价值。
一、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呼唤当下教育要更加彰显赤子之心
斯霞老师认为,所谓“童心”,就是要懂孩子,老师要学会像儿童那样去想问题;所谓“母爱”,就是要爱学生,要像爱自己孩子那样去爱学生。
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彰显了斯霞老师纯一不杂、淳朴无伪的赤子之心。这种赤子之心具有“至诚”“至刚”“至柔”的特点。
生于1910年12月7日的斯霞老师,自1927年于杭州女子师范毕业后,17岁便开始当老师。斯霞老师对于教育的“至诚”表现在“我为一辈子做小学教师而自豪”的墓志铭上,表现在主动辞去教育局副局长职务,表现在近70年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始终以爱的甘泉滋润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只有抵达最真诚境界的人,才会将自己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开创一个不凡的世界,斯霞老师教育实践的一生,是将自我生命的至诚尽性与化育至诚尽性的儿童生命融合的一生。
斯霞老师对于教育的这份赤子之心,除了表现在对于职业的“至诚”坚守外,还表现在对于爱的教育的坚定维护,呈现出“至刚”的特点。十年“文革”动乱期间,斯霞老师因“童心母爱”遭受了空前严厉的批判,甚至一度被剥夺了教育学生的权利,斯霞老师并未因此动摇,丧失信心,她说:“工人爱机器,农民爱土地,军人爱武器,教师为什么不能爱学生?爱学生遭批判,体罚学生倒不受批判,我想不通!爱孩子何罪之有?”在先生离世,独自抚养五个孩子,又承担学制改革试验繁重任务的情况下,斯霞老师每天早晨四五点起床,晚上经常到十一二点才能睡觉,圆满完成试验,她的五个孩子也都培养为有用人才,没有一种坚毅坚韧的刚强是做不到的。在承担五年制试点班教改任务后,斯老师牢记试验要求,始终坚守“不能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儿童的思想品德要和平时一样抓”。她说:“我自己从来不和六年制班级比这比那,比是领导的事。我的任务是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能快则快。”她真正践行了“一切为了儿童”,而不是用试验项目来为个人谋取名利。
斯霞老师对于教育的赤子之心,还表现出一种“至柔”的特点。她说:“每天早上,我总要细心地察看一下学生的神色,看看有没有精神萎靡、脸色不正常的学生,原来很活跃的孩子忽然安静了,或是脸色不正常,我就知道他病了。”斯老師用母亲般的至柔、细密、敏锐,关注着每一个孩子的精气神,而不是像当下不少项目、课题研究者,急功近利地整天盯着学生要成绩,督促学生为自己的研究项目添光加彩,而全然不顾学生真正的需要。斯老师全面关心学生,经常利用节假日和晚上登门家访,还给家长写便条,通电话,对学困生更是“腿勤、嘴勤、手勤”,经常走访,说服教育,争取家长配合,所以斯老师教的班级没有太差的学生。新时代基础教育工作,就该像斯老师这样,让每一个孩子都走在充满希望的生命之路上。
当教师,真的不能只为个人生计,而应不为名诱,不为利诱,千万牢记,我们肩上扛着的责任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者”。斯老师之所以能以一名小学教师的身份成为大家敬仰追慕的教育大师,诚如朱熹所说, “大人之所以为大人,正以其不为物诱,而有以全其纯一无伪之本然。是以扩而充之,则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极其大也”(《集注》)。
二、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呼唤当下教育要更加彰显生本情怀
斯霞老师曾说过:“我们所从事的小学教育是教育这座宝塔的基础、底层。任何一个登上宝塔顶端的人,都不可能逾越这一基础教育阶段。”斯老师对于基础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有着朴素而深刻的理解。“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怀特海)而要教小学生尤其是七八岁的低年级学生,更是难上加难。斯霞老师却将这一难上加难的事情做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与她用赤子之心走进儿童世界、以儿童为本是密切相关的。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彰显出的生本情怀具有“天然”“应然”和“自然”的特点。
斯霞老师对学生的爱出自“天然”。斯老师自己就是一位长大的儿童,她用赤子之心面对每一个孩子,她来自天性深处的纯净、温润、率真、平和、善良、敏锐,使得她与孩子们心心相印、天然相通。“我整天生活在孩子们中间,从他们的表情、动作、言谈中推测他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苦恼,有什么困难,需要得到什么帮助……我和孩子们成天相处,他们也给我补充着稚子的童趣、生命的活力,他们天真活泼的动作、纯洁无邪的心灵,也使我变得年轻了”。斯老师有着和儿童一样的好奇心。她教《野兔》一课时,对野兔与老鹰搏斗的情景非常好奇:野兔怎么会踢死老鹰呢?于是,她就带着孩子们去请教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的教授,印证课文中的描述是否正确。葆有和儿童一样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想象力,使得她的语文教学“童心闪耀”,老师和学生在语文世界里情相通、意相连、思相接。
她体谅、尊重一年级小学生的天性特点,她说:小学一年级学生就要忍受40分钟一节课,听老师讲,跟着动动嘴,而一双灵巧的小手被束缚住了,不能乱动。到该用手的时候仅仅只有几分钟时间。于是,本可在课堂上做完的作业,本可在老师直接指导下高质量完成的作业,被压到课外,被推到家庭,还美其名曰“培养学习习惯”。布置家庭作业,只问有没有按时交而不问学生是如何完成的、花了多少时间、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的。她说:我相信科学,也不忍心让孩子长时间做作业而没空玩。所以我从不把加重作业负担当作提高教育质量的手段,而是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斯老师以学生为本的“童心母爱”并不意味着一切迁就儿童,一味放纵儿童。她始终牢记教师应担负的教育使命,明确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教育应该引领儿童不断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发展,因此她的生本情怀又具有“应然”的特点,是对一般意义上的母爱的升华,是立足于教师职责,把党和国家对儿童寄予的无限的爱与日常概念的母爱以及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斯老师说:“现在,有些孩子只知道歌星影星,却不知道爱国将领,这怎么行?应当有危机感,应当有挫折教育,否则培养不出坚强的意志,也培养不出为国分忧的责任感。”她常说,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孩子的品德。她给孩子讲英雄的故事,用榜样的力量去激励学生勇敢、守纪、为民、爱国。她处处以身作则,主动跟学生打招呼引导学生讲礼貌,和学生说话和颜悦色引导学生说话和气,带头劳动来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听到上课铃立刻进教室来引导学生上课不迟到,端端正正写板书来引导学生认真写字……
斯老师这种浸润着童心与母爱的教育,温暖、深刻、恒久,又那么“自然”,春风化雨。她的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她与儿童世界息息相通的生活写照。
斯老师的典型课例《我们爱老师》,在1979年被拍成了新中国第一部小学教学纪实电影。课文的第一句话是:“我们爱老师,老师关心我们。”“关心”是本课需要掌握的新词,斯老师问学生:“‘关心’是什么意思?老师平时是怎样关心你们的?”一个学生回答:“老师教育我们上课要用心听讲,不做小动作。写字的时候要注意姿势。”斯老师点评说:“这是老师关心你们的学习。”简单的一句点评的语言,把学生说的具体实例进行了概括,提示了关心的一个内涵,也为学生示范了“关心”这个较抽象的词语在句子中的运用。紧接着斯老师追问:“老师还在哪些方面关心你们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对于“关心”内涵的理解。一位学生回答:“有一次,我把手放在嘴里,斯老师问我为什么要把手放在嘴里。我说我的牙齿活动了,斯老师就帮我把牙齿拔了。”斯老师点评说:
“××说,前几天他牙齿活动的时候,老师帮他把活动的牙齿拔了,这是老师关心你们的身体健康。”斯老师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了“关心”的另一个内涵。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有一次,天很冷,××穿的衣服很少,斯老師就找了一件衣服给他穿上,这也是老师关心我们。”斯老师立刻接话表示肯定说:“对!这是老师在生活上关心你们。”再次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了“关心”的一个内涵。这时,斯老师发现一个孩子一直在举手,赶紧说:“呵,××也想说,你说吧!”那孩子站起来说:“有的时候,我们有缺点,老师找我们谈话,要我们向雷锋叔叔学习。”斯老师又点评说:“这是老师在思想上关心你们。”然后总结说:“你们讲得都很好。老师从学习、生活、思想品德方面关心你们,所以课文上说:‘我们爱老师,老师关心我们。’现在大家把第一句话读一读。”斯老师在让学生自己联系生活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用清晰简要的语言总结了“关心”的主要内涵,将词语的学习与句子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将生活体验与课文规范精准的语言学习结合了起来。
这种教育的艺术本质上不是技巧层面的事情,而是对儿童生命的真正关切,对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殷殷期盼所创生出的自然教育之道。
三、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呼唤当下教育要更加彰显教育智慧
斯霞老师毕生从事母语启蒙教育。她对母语教育最具影响的贡献,是在“集中识字”广为流行时,独创了完整有效的“随课文分散识字”方法,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斯老师的教育实践智慧之所以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魅力,原因是她的“童心母爱”与母语启蒙教育的特质和谐共振,斯老师用自己的赤子之心去与儿童生命融合,以儿童为本,把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精神成长有机融合。斯老师这种和谐的教育智慧具有“不易”“简易”和“变易”三个特点。
教育之道总有不变的、需要坚守的根本之道,这些根本之道是“不易”的、始终如一的。斯老师牢牢把握小学阶段汉字学习这一重要的基础性目标与内容。在《谈随课文分散识字》中斯老师指出: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识字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提高其他各门学科学习的质量。她在语文教学中始终重视汉字、词语的教学,并且深谙汉字、汉语的智慧之处,她牢牢把握汉字音形义的特点,她提出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主张与汉语“意合”的特点相吻合,也与儿童认知需要情境、语境、故事性相契合。她很多课例中的字词教学都令人拍案叫绝。
如教生字“笔”时,斯老师拿着一支毛笔,指着笔杆问学生:“这是什么做的?”学生回答:“是竹子做的。”斯老师在黑板上写个竹字头。又问学生:“下面是什么做的?”学生说:“是用毛做的。”斯老师就在竹字头下面写上“毛”字,就成为“笔”。学生很快记住了。斯老师继续启发学生:“这是毛笔,你们还知道有什么‘笔’?”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了“铅笔”“钢笔”“圆珠笔”“蜡笔”“粉笔”等。这样的识字教学充分展现了汉字以形表义的独特构字方式,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让汉字抽象的部件还原为相应事物的形象,了解汉字部件的叠加组合实质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点。并通过连字成词丰富词汇,把汉字学习和思维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起来。用现在倡导的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观点来分析斯老师的语文教学,可以清晰地看到斯老师教学汉字的过程,体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体验与表现、文化理解与传承的多维价值导向。
作为中国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母语启蒙教育阶段,培根铸魂,用汉字润泽童心呢?如何让孩子识中国字、养中国气呢?斯老师的教育实践智慧给了我们丰富的启示。她的这种和谐教育智慧根植于母语启蒙教育“不易”的本质之道,因而还具有“简易”的特点。斯老师了解一、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知道他们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事物,喜欢接触形象的、具体的、有趣的东西,记忆力比较强,但易记也易忘。于是她想方设法把语文学习与简便易行的游戏活动、情境创设有机融合。比如,她常常会让学生玩“猜字游戏”,这种用来复习巩固生字的游戏,使学生在兴味盎然中反复认读生字词语,不知不觉强化了对生字词语的学习。
斯老师教育智慧具有“简易”的特点,还体现在她精心备课后呈现的精练、简明的教学语言上。如《我们爱老师》教学,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和极佳的教学效果,受到教育部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扬,得到一线老师的广泛欢迎。其中关于“祖国”一词的教学片段,成为让人回味无穷的经典片段。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长期受到识汉字和学汉语之间矛盾的困扰。斯老师紧紧抓住小学汉字教学这个不变的重要的基础性内容,研究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和汉字规律的识字教学,探求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识字质量的更科学、更艺术的识字教学方法和途径。“斯霞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是一条识字、阅读、写作、学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智慧相结合的道路。(田本娜)”“是新中国解决识汉字和学汉语矛盾的第一人,对识字教学的贡献将继续造福子孙后代。(崔峦)”
斯老师结合不同课文不同的文和句,根据不同的字词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和儿童的实际,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画、幻灯片、录音、动作、表情或语言描绘等手段把生字词的“第一印象”深深地印在儿童的脑海里,还引导儿童用眼、耳、鼻、舌、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获得新知识的活动。她的教育智慧呈现出丰富多彩、充满变化的“变易”特点。
如教學《我们爱老师》的第二句话“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时,斯老师启发学生质疑:“我们是小朋友,怎么成了花朵呢?”她先让学生来尝试回答,在学生回答后放映幻灯片,画面中有许多活泼可爱的儿童的笑脸和一朵朵美丽的鲜花,斯老师边让学生看画面边说:“这些小朋友,一张张笑脸,胖胖的,活泼可爱,像什么一样?”孩子们一起笑着回答:“像花朵一样。”斯老师立即接过话说:“对了,像花朵一样。花,美丽可爱,小朋友呢,也活泼可爱,像花朵一样。这是打比方的话。我们把新中国的儿童比作祖国的花朵。花会结出很多果实,我们小朋友长大了会干什么呢?”这段教学真是简明精彩而丰富,有类比思维的启发,有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语句隐喻的表达,有水到渠成的学科育人:用花儿会结果来启发学生立下成才志向。
斯老师的教育智慧体现出的丰富多样的“变易”的特点,还表现在她不断捕捉各种机会,丰富儿童生活体验,创造多种多样的促进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她把每天的课表、值日生名字写在黑板上,把要告诉学生的话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并按要求去做。鼓励学生自己写姓名,辨认同学的姓名,识路牌,看商店名称,办黑板报、小报,记班级日志,记种植情况、作物生长情况,给家里的器具贴上自己写的名称,提倡有事给老师写纸条。斯老师强调,识了字就要用,用多了,用熟了,就能“生巧”,这个“巧”,就是智力的一种表现。学用结合是熟练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开启儿童心扉的好办法。
斯霞老师是2004年1月离世的,至今已有18年了。最好的纪念是传承。在今天,我们重温斯霞老师敬业、爱生的教育生涯,学习她赤诚的“童心母爱”,智慧的教育实践,凝练的“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教学主张,不仅是重温一种识字教学改革的经典流派,更是确认一种小学教师应有的文化人格、精神归属和价值认同,共同确认对基础教育应有的深刻理解和崇高使命。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郭艳红
斯 霞
斯霞(1910.12-2004.1),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生于浙江诸暨,17岁从教,85岁退休。她在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成绩卓著,所倡导的“童心母爱”的教育思想、所创造的“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教学方法,在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