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两种策略

2022-07-20 10:47汤之怡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2年6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小说素养

汤之怡

“新课标”明确了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层面。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围绕这四个层面的内容去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接下来,笔者就以鲁迅先生的小说《在酒楼上》为例,谈谈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两种方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布置学习任务

《在酒楼上》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先生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小说月报》,后收录在其小说集《彷徨》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我们可以先结合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如下教学目标:

明确了教学的目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与学生一起回忆已学过的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引导他们关注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为他们布置一些学习任务,引导他们自读课文,培养其语文核心素养。

学习任务:

1.请简要概述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2.请你阅读小说,找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3.请说出小说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一个人物形象,并描述一下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

设计说明:

结合“新课标”中的要求及之前制定的教学目标,笔者主要设计了三个任务。

第一个任务对应“新课标”中有关“语言梳理与整合”的表述。这看似是一个非常常见、非常基础的学习活动,但是一些学生在自己学习、思考的过程中忽略了对第一个问题的思考,就无法对文本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教师设计这一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师设计第二个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思维品质。《在酒楼上》中只有两个人物形象。主人公非此即彼,学生对于主人公是谁的判断能直接展现他们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这一任务还能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反映他们的审美品味。

教师设计第三个任务问题则是为了指导学生思考、理解和总结“吕纬甫”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帮助他们从文学形象中获得写作经验,进一步帮助他们学习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填人相应的表格中,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依据。

二、循序渐进,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围绕“吕纬甫”这一人物形象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开动脑筋,以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第一组问题:

1.以前的吕纬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2.曾经的吕纬甫做过哪些事?

3.和以前相比,现在的吕纬甫又有了哪些变化?

设计说明:

这三个问题能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形象、心理等方面对以前和现在的“吕纬甫”进行对比。这其实是在训练学生细读文本、咬文嚼字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在阅读与交流的过程中联想和想象,丰富他们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和理解,引导他们依托具体的文本习得“对比”的写作手法,提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针对前两个问题,学生不难从文中找到答案:吕纬甫曾经是一个“敏捷精悍”(第8节)“活泼”(第25节)的青年,他在求学的时候与同学们一同到城隍庙去拔神像的胡子,还因为连日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而“打起来”(第26节)。由此可见,那时的他是一个感情炽烈、斗志昂扬的参与改革的激进者,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自信者,是一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

针对第三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那脚步声比堂倌的要缓得多;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第8节)“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更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第11节)“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预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第47节)等语句,看出吕纬甫变成了一个消沉、颓唐,对前途感到非常迷惘的人。

第二组问题:

1.难道现在的吕纬甫仅是如此吗?(就没有好的一面吗?)

2.研究吕纬甫所做的三件事,从中还可以看出吕纬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中的“我”的境况和情绪又是怎样的呢?和吕纬甫有何不同呢?

4.只是十年的时间,吕纬甫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5.结合自己看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谈一谈你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认识。

补充资料: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呐喊·自序》

中国是一个“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的国度。

——《坟·娜拉走后怎样》

已是辛亥革命之后,民众还在关心着“皇帝何在,太妃安否”,在这种情况下,要谈改革“只好从知识阶级……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

——《华盖集·通讯》

“中国青年中,有些很有太‘急的毛病……因此,就难以耐久(因为开首太猛,易将力气用完),也容易碰钉子,吃亏而发脾气,此不佞所再三申说者也。”他因而主张改革者“要缓而韧,不要急而猛。”

——《两地书·二九》

但自然,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一《二心集·非革命的革命急进论者》

设计说明:

这几个问题层层深入,能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让他们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去理解时代与人物性格、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文本的深入思考,结合教师补充的背景知识,他们可以“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革命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深人体会时代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前三个问题需要学生结合吕纬甫口述的迁葬、送花和教书三件事,以及“我”与吕纬甫等的对话等进行思考。从中,他们可以看出:“我”和吕纬甫都曾是“铁屋中的清醒者”,都曾为打破“铁屋子”而努力。但在此过程中,面对“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的社会,吕纬甫“太急”“难以耐久”,在“碰钉子”之后,就“退伍”“落荒”“颓唐”,终于“绕了点小圈子,飞回来了”。而“我”还在继续飞。

要解答第四个问题,则需要结合人物性格、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来综合探讨。吕纬甫是一个品质很好的青年。他现在对自己的评价却是“无聊”(在文中多次出现)“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随随便便”。他“放弃了改革社会的高尚目标落荒而去”,令人感到惋惜。这其中的原因与他个人的性格、社会的大环境等不无关系。

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自然能顺利地解答第五个问题。小说借此展现了五·四运动之后,一部分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情感世界。吕纬甫的悲剧,是一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销蚀了自己灵魂的悲剧。这篇小说回顾了吕纬甫由满腔热情到意志消沉的全过程。在那样的时代,在强大的封建势力的面前,无数知识分子都努力过、挣扎过。但是,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微小的。他们再怎么奋斗也无济于事。而正确的革命道路还需要无数人继续去探寻。《彷徨》的扉页上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题词,而这篇小说的题旨正与该题词相呼应。

与以往不同,笔者在这节课上让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不停地思考问题,研究文本。这些都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此外,在讲解《在酒楼上》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以此为切人点,串联起几篇文章,引导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孤独者》《伤逝》等作品,让他们深入了解那个特殊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小说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