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术学习中的文化性和愉悦性

2022-07-20 08:51魏志英张德莉潘本森
河北画报 2022年20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美术文化

魏志英 张德莉 潘本森

(河北师范大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就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但是,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美术的兴趣,才能主动进行美术学习,才能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也才能实现文化的传承。所以,在美术学习中实现文化性,需要建立在美术学习的愉悦性基础之上。美术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植根于美术学科的特点,挖掘美术课程的文化性,让学生对美术学习保持高涨的热情,积极参与到日常的美术学习中。

一、如何体现美术学习的文化性

(一)以文化的角度对待美术学习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美术传达了人类精神文明,是人类文化的独特载体。美术学习不仅仅只是学习美术技能,美术学习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学习一样,都在参与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美术来理解人类文化,也可以通过文化加深对美术的了解。

案例:

美术课上都要学到色彩知识,生活在不同国家或地域的人往往会对某种色彩产生相似的联想。以红色带给人的感受和联想为例,如果对红色的讲解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色相学习中,那么,即使认识红色这种鲜艳夺目的颜色,其教学效果也显得有些苍白。在教学时,我们可以从老百姓过年贴大红对联、红色的婚庆服饰、红色国旗、红红的中国结和民间剪纸,以及油画《开国大典》中的红色运用等作为研究案例,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理解红色在传统的民俗文化中的作用。由此感受到红色代表着喜庆、吉祥、热闹、奔放、好运、幸福、革命等等。它是中国人最崇拜和喜欢的颜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有“中国红”之称。

将传统文化纳入美术知识的学习之中,通过具体的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来诠释美术知识。这样的美术教学就不是孤立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是以美术专业学习为契机的文化学习。无形之中扩大了美术课堂教学的范畴,也使专业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鲜活,更重要的是提升了美术学习的内涵。

(二)在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

美术作品的创作,或多或少会都受到当时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美术作品诞生于当时的广泛的人类社会生活之中。在美术学习中渗透文化的学习,就需要在欣赏和解读美术作品时,结合当时的文化情境和人类社会生活去理解美术作品所要真正表达的意蕴。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和审美理想。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或鉴赏时,除了通过美术作品了解美术的特征,感受美术表现方式的多样性之外,也需要通过了解美术作品所涉及的社会事件、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等,让学生领略到美术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体验到美术的无限魅力。

案例:

图1 《田横五百士》 徐悲鸿

怎样通过欣赏《田横五百士》(如图1),感受、学习和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呢?当我们看到这件作品时,首先会被画面上身着红袍,腰跨长剑的男子(田横)所吸引,他正在向左边的一群人拱手告别。画家为什么要画这样的一群人呢,这就需要去了解这件作品的创作意图。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作品所表现的故事,我们会知道,这幅作品取材于《史记》,内容是讲汉高祖刘邦欲招降原齐国的后裔田横,如果田横不来投降,刘邦就将出兵消灭他和他的五百名部下。田横最终选择了去刘邦大军驻地洛阳,但是他到达洛阳之后便自刎殉节,其他的五百人听说后也都全部追随田横以死明志。再看这件油画作品是从1928年开始创作,到1930年完成。当时正处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时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施行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的绥靖政策,许多人媚敌求荣当了汉奸。画面中的田横面容肃穆,眼睛炯炯有神,正气凛然,其他人有的泪流满面,有的昂首挺胸,有的义愤填膺、一副视死如归样子。

通过了解作品所涉事件和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才真正懂得了作品的真实意图,应是借用田横的英雄事迹,弘扬中华民族大无畏的精神,以唤醒广大人民群众去英勇抵抗日寇!

(三)在美术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学习,不仅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感受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养成对世界不同文化的宽容和尊重的多元文化态度,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1.珍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诞生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义务。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被西方文化冲击和渗透,对中国年轻一代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不少中小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甚了解,却对西方文化很热心,甚至把西方文化当做自己的文化。例如,一些中小学生不知道中秋节,却非常热衷于过圣诞节、万圣节等。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加大对中国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的学习,加强对中国传统美术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例如,引导学生了解与表现身边的古建筑,请当地的民间艺人走进校园传授剪纸、泥塑、印染、吹糖人等传统技。在博大的中华民间美术宝库中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组织学生学习传统美术知识技能,开展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趣味美术课外活动,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等等,让学生们了解优秀的民间美术和技艺,逐渐对其产生兴趣,才能去传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

2.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世界文化本就是多元的,只有多种文化共生互利、和谐发展,世界才能和平共处、共同繁荣。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也提倡多元文化艺术教育观。多元文化艺术教育观,就是在珍视本国优秀文化艺术之外,还要认识到世界上的不同国家或地域都有着各自的文化,世界之中的各种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辉映,共同生存的。多元文化的核心是承认并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和贡献,吸收各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

视觉形象作为文化的载体,对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观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欣赏世界各国的艺术品,学生能直观感受和理解异国文化,了解不同国家文化与艺术特征,认识不同类型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美术语言的运用,从而了解不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体系,逐渐形成多元的文化意识和观念,推进国际文化理解。

二、如何实现美术学习的愉悦性

在美术学习中感受到愉悦,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视觉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愉悦,这就需要让学生对美术充满和保持学习的兴趣。

(一)发挥美术学习特有的魅力

美术学习特有的魅力在于其具有学习内容丰富、实践活动多样、评价标准宽泛等特点,这恰恰与中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喜欢动手操作等特点相适合。美术教师要发挥美术学科及其学习的特有魅力,让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爱上美术学习,从而持久而稳定地保持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可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安排难易适度和分量适当的学习任务。美术教师应选择学生感兴趣、能够理解和掌握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否则就会使学生产生畏难的情绪,失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美术练习和作业要安排适量并尽量在学校完成,以减少学生课余负担。

多给学生鼓励并适当予以奖励。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该多让学生进行展示和表现,并对学生的表现要进行及时和充分的鼓励,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产生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对于学生的回答、创作的作品,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多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反馈和评价,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和自信,进而持久保持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

让学生思考和行动起来。美术教师要设计能引发学生好奇心、积极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动起来。避免滔滔不绝地讲述,学生被动听讲。单调的学习方式无法让学生产生兴趣。

营造愉悦的美术学习环境与氛围。美术教师要对美术教室进行艺术化的布置,让学生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中进行美术学习。需要时,在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时,可以用较低音量播放一些优美的背景音乐,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中。另外,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校园或班级美术作品展,使学生对自己的美术学习成就产生自豪感。这些措施都可以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活动,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二)运用直观、丰富的教学手段

美术以视觉为特征,直观的教具和教学方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美术教师要多运用直观的教学媒体,如视频、实物、模具、图片等等,越是低年级学生越要多用直观的教学手段,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上,要体现多样和变化。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教师又单纯运用讲授的方式,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死板无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设置丰富的教学情境,灵活组合多种教学方法,变换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师利用多样的教学媒体进行短暂的讲解后,可以设置活动让学生参与,有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主动参与,让学生动起来;或者提供学习资料和学习任务单,转变为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由听讲转变为思考;或者设置问题和任务让小组讨论、探究,由独立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让学生去交往等等。

案例:

金老师在给五年级学生上《微观世界》课时,提前准备了一个与课题名称相同的电影片段,该电影在1997年的电影节获了五项大奖。上课时,学生们一看到这个精彩的电影片段时,就被电影中被放大的蚂蚁的微观世界深深地吸引住了。然后,金老师拿出日常生活中的彩椒,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接着,金老师横着把彩椒切成两半,在投影下进行展示,引导学生从美术语言的角度进行观察,如观察彩椒上是否有点和线的语言要素,观察彩椒的颜色和被切开后的形状是怎样的。之后,组织学生欣赏教材上的范图,观察作品中线条粗细和曲直的变化,点的排列节奏,点、线的黑白灰层次对比和疏密对比。然后,金老师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实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同时把观察到的细节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描画下来。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播放电影视频创设情境,有时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有时引导学生欣赏范作,还有时让学生一边用放大镜观察物体一边描绘,不断地变换着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极大的乐趣。

(案例来源:金燮玫.微观世界.中国美术教育[J],2008.4.)

(三)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都是从最贴近的生活经验开始的,学生对美术课程学习兴趣的产生也离不开他所经历的生活。美术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挖掘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以生活中熟悉的、有趣的事物实际体验为基石学习美术。例如,选择日常生活用品,常吃的蔬菜瓜果,喜爱的各种玩具等物品等物品作为描绘对象,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画一画,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体验生活中的美,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生活中的美丑悲喜,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发现和表现生活中的美。如在作品《长雀斑的小象》中(图2),粉红色的象宝宝拖着胖胖的身体,站在绿草地上,双目正视前方,脸上长了许多雀斑,样子十分乖巧可爱。这种事只有孩子才能想得出来。这种视觉经验就是来源于孩子们在生活中观察到的长满雀斑的小朋友的脸。所以说,生活才是儿童美感创造的源泉,儿童离开生活体验去胡编乱造并不是发展创造力的好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热爱生活、关心生活、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才是审美活动的最终指向。

美术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美术学习与学校的艺术节、文艺演出、运动会等活动相结合,或可以让学生参与学校画展,教室布置等活动,还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走访,了解家乡的风俗人情或民间艺人等,让学生体验到美术是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这样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也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增强学习美术的目的性,进而增强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图2 长雀斑的小象欧卡 7 岁(俄罗斯)2

注释

①刘燕妮.对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文化学习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12(8):108.

②杨景芝.绘画给与孩子的爱(上)[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113.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美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美术篇
谁远谁近?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