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静 李金秀
随着生育率降低,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70%,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在精准扶贫和全面小康的步伐中得到不断改善,但是老年人健康的贫瘠问题仍然不可忽视。尤其在健康资源更为匮乏的农村地区,老人的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因此摆脱贫困地区老人的健康贫困要从多方面入手。
健康是多维的,它受到经济、家庭、年龄、性别、地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仅以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和平均寿命来评价老年人健康状态的传统做法并不可取。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用与时俱进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来综合评价老年人的健康状态,精准化处理老年人健康问题。
健康概念的多维性是大家普遍认可的,但国内对于多维健康概念的研究还比较匮乏,虽然也有学者对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定义提出怀疑,但仍然无法打破1948年WHO提出的“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的状态,还包括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好”这一健康概念的权威性,无法在我国国情的实际基础上去重新定义多维度健康,可见WHO提出的多维健康定义在相对范围内能够最真实的反映健康状态。
近年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关于多维健康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国际上对于多维健康的定义至今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更不能就多维健康与社会支持相结合提出针对性处理措施,因此对多维健康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下,我国政府的精准帮扶使农村老人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其健康意识、行为都还停留在低水平和单一维度上面。研究表明,从单一维度评价老年人的健康其信度效度都较低,这也促进了对健康研究从单一维度到多维度的跨越,健康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按照WHO提出的多维健康定义,目前我国农村老人在躯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有如下共性的表现:
躯体健康 传统以不生病也就是躯体健康来定义整体健康在农村地区极为普遍,农村老人大都文化程度低、保健意识弱、经济状况差、医疗保障资源有限、家庭支撑薄弱等。这些综合因素导致农村老人面临的健康窘境是小病自己忍,怕增加子女的负担,大病没钱治,即便寿命长也得不到高质量的健康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老人健康水平降低,慢性基础性疾病高发,他们在应对疾病的态度和方式上面都受到多方面的约束。相关研究人员利用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湖北省松滋市农村老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农村老人慢性病发病率和两种及以上慢性病患病率分别为89.71%和46.32%,农村老人生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中高血压占比最高,这与早年研究人员在四川农村地区的调研结果一致,说明高血压在农村老人中影响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研究显示,农村老人的健康状况在性别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女性劳动强度大,其健康状况要比男性更差,其原因可能是男性较容易对自己的健康感到满足,其自评健康较好。老人在意识到身体不舒服时首先会选择村卫生所就诊,导致小病拖成大病,增加资源消耗;且农村地区交通经济发展落后,病与贫互为因果,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精神健康 家庭是农村老人的主要情感支撑,但因为农村经济滞后,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老人日常生活通常孤独、乏味、缺少慰藉,其心理也更加脆弱,患精神疾病可能性大,焦虑、抑郁、自杀倾向增加。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和躯体健康都对精神健康的发展起着正向促进作用,所以同一年龄阶段的农村老人相对于城市老人,他们享受的精神健康资源更加匮乏,其精神诉求也更加弱化,因此要提升农村老人的精神健康需从多方面入手,充实对农村老人的整体社会支撑,实现真正的健康老龄化。
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度是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分支,农村老年人习惯依靠经验解决问题,他们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社会适应能力、参与度和社会期待值都较低,对生活易感到满足。很多农村老人都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冰箱、空调等,其生活品质远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部分老人甚至产生老了就要退出社会的避世想法,思想观念也难以适应现代思想。受到经济、文化、婚姻等社会特质的影响,同一村庄老人的社会适应也有很多不同,所以加快农村老人的社会融入也需要考虑个体差异,推动积极有效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对农村老人多维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身体健康是保证多维健康的基础和前提。相关研究发现,稳固家庭经济支持和社会交往活动可以提升老人的自评健康,降低老人的患病率。农村老人长期以来劳动强度大、身体素养差、经济条件差,经济水平通过影响老人的就医选择间接影响老人健康状况,经济条件越好的老人,享受到的健康资源更加丰富,健康促进效果明显。研究表明,完善的健康档案和健康教育能够对疾病的发现、诊断、治疗起到促进作用,从而预防疾病发生,降低患病率。此外,缺少子女照顾的老人患病率也高于有子女陪伴的老人。
2.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深远。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相关人员在研究老年女性的主观幸福感时发现,社会支持会直接正向影响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度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说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正向的。相关人员指出,缺乏足够社会支持的老人会容易感到孤独,衍生心理疾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相反,积极的社会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抑郁患者的心理压力。
3.随着年龄增长,老人依靠自身去适应社会的能力明显退化,这时给予社会支持不仅起到引导其社会参与的作用,还能缓解实际养老压力。建议社区完善基础生活配套设施,增加地方特色演出、乡俗文化活动,多方面、多渠道促进农村老人的社会融入。
1.社会组织机构应该增大农村资源投入,实现农村老年人多维健康一体化,关注农村老人的社会影响力,焕发银发经济市场活力,引导老人自愿参与社会,融入社会。号召志愿者服务农村,定期开展健康大讲堂和安全用药知识宣讲,关注老年精神文化投资,丰富农村老人的精神体验。
2.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农村老人的社会保障系统,提升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会保险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把农村老人的精神健康納入医疗保障范围,强化农村老人精神健康。农村空巢、留守、独居老人多,慢性疾病患者普遍存在,他们有不同的健康问题,其健康需求也有所不同,政府应该协调推进医疗资源一体化,让农村老人也能够享受到高层次的医疗救助。落实大病补贴,五保政策落地。
3.社区大力开展农村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注重提升新型社区养老机构服务水平,缓解传统家庭养老的压力。探索“县级—社区—村卫生院”医疗合作新模式,让农村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签约家庭医生定期落户给老人进行健康体检,加快医疗互联网建设,对于有特殊健康需求的老人,建立电子健康证,针对性满足多元健康需求。
4.子女作为农村老人家庭支持的关键,应该传承弘扬孝道文化,怀抱感恩之心,经常和父母沟通联系,多回家看看,支持鼓励老人使用新设备,学习新思想,提升老人生活的幸福感,缓解年龄增长压力,尊重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并给予足够的经济帮助。
【注:本文介绍内容系2021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27号(基金编号:21YBA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