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丹梅
一个黄昏,我在汉堡家里的书架旁徘徊,从不经意正翻开的书里发现一张车票大小的收据。
我看了票据上剪纸般妙曼的图,很感慨——它虽是白底色黑画面,但构图却如镂空的编织,又似简洁勾勒的素描。图上描绘了一个一只纤手拿书、一手握扇、衣着拖地长裙的窈窕淑女和一个身配宝剑、紧随其上的骑士。我的思绪即刻间就被引发了出来!那是去年在法国布列塔尼度假时的访问。这是一座建立在沼泽中岩石上的高大城堡,门口有一个不停运转的大水车和吊桥。城堡由三个庭院组成,十几座中世纪晚期的炮塔分布四处。据说五个世纪以来这个城堡一直是周围各个大国争斗的场所:北部的诺曼底属于想要征服大陆的英格兰国王,东部的安茹则受制于法国国王,他们都热衷于将统治范围扩大到整个王国,由此坲热尔城堡就为布列塔尼提供了保护。历史记载这里最早是木制的堡垒,是由安布瓦斯家族在十一世纪建造的,不久就被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围攻占领,后又被摧毁,直到坲热尔家族将它重建。1449年该城堡受到过英国雇佣兵突袭,1488年法国军队又将其夺回。
现在,这张作为书签的票据不仅仅让城堡的轮廓在我的思绪中清晰起来,甚至连那日中午寻找就餐地的过程也慢慢地闪现于脑际。记得参观结束时早已过了午饭时间,本以为热爱饮食的法国人中午会在游览胜地开馆不歇的,结果发现,原本该是觥筹交错的饭馆居然下午却都很吝啬地关了门。绕着城堡转了几周后,才终于在一家高级绿色食品饭店里落了座——那是個你可以参观厨师们如何为你制作佳肴的艺术饭馆,特别是你能目睹一位举止与衣着都很优雅的女厨师在炉灶前的操作。此外,出城堡所看到的外墙上方巨大的运动衣形广告也是这次出游的亮点之一:广告说两天后这里将是闻名世界的法国自行车赛的必经之地!
我的这种票据书签可以说是数也数不尽的。这其中肯定包括几年前那个盛夏,美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兼歌星比利·乔在汉堡大众体育场举办的演唱会入场券,而且我知道它就夹在村上春树四卷本的《1Q84》中的一册里。我清晰地记得当比利·乔那著名的《钢琴手》乐曲刚刚响起时,整个观众席就已经雀跃了。
最终这首曲子不是独唱,而是大合唱,场面格外壮观。
此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在汉堡大学的著作朗读、英国歌星乔伊·杰克逊在汉堡先锋“工厂”剧场的表演,甚至马友友在易北音乐大厅的演出门票也都这样被我一一收藏着,使用着。
这样说下去,书签的效用已经不仅仅是读书读到哪里的标记了,它常常还是你生命中一些经历的见证,就比如那年在美国路过一个印第安人集市,购得了一枚手工制作的银制书签。我一眼看中它不是因为它像书签,而是因为它的工艺与形式的独特:它如同项链一般由几个椭圆形、圆形的光滑木件和银制盾牌、花形以及两片羽毛连接而成;最奇特的是,最顶端那里有一柄薄薄的、呈弓形的弯剑。问了才知是书签,恰恰这剑的弯处可牢牢地挂在书页里,其他留在外面的部分则是很完美的装饰。
当然,书签的得来有时也是很有故事的。比如当我看到一个标名“阅读小憩”的书签时,我便想起了送我书签的人,时间、地点也历历在目。这个“阅读小憩”很有装饰性的设计,它在一片银色与深蓝图案中开辟出一旯白色的空间。那些银色的小菱形、三角形和锥形的图案组成了书的海洋,而那白色则如书海岸边的白堤或甲板。
这个很严肃的小艺术品是一个叫薇伯珂的女士送我的,她是汉堡一所青少年图书馆的馆长。有一天我从她的办公室路过,就去看她了,她颇为意外。她说自从疫情以来,除了学生,她几乎没有再接触过什么朋友。我的突然到来让她很激动。虽然我不过是路过,两个人都戴着口罩,我也不便多驻足,就走了。她叫住我说:“知道你喜欢阅读,给你个书签,也算是咱俩这次见了面的纪念。”就那么几句话说得我几乎流出了眼泪。
那么我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书签呢?当然有,尤其是中国画系列的《红楼梦》和《江南水乡》,是我读书常用的。它们不仅做工精美,而且画面清柔淡雅,特别是书签顶端系有不同的彩色丝带,很让人赏心悦目,把玩不弃,由此,再加上读的是一本好书,那真可谓是美上加美了。
中国的书签很有传统,人们总会提起春秋战国时用象牙制成的书签,也称牙黎,也有人提到后来又有的骨片或纸板制的书签。很多资料都显示,书签的式样在宋朝以后基本就定型如今日的样子了。在世界范围的记载中,有说书签可追溯到六世纪埃及科菩特装订的,用的是有装饰的条状皮子;也有说十四和十五世纪欧洲修道院僧侣使用的夹式书签。而最多被记录的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书签,它们大都用编织的丝带和绞线制成,通常带有木头、动物骨或黄铜制成的纽扣,以防止在书页之间滑动。后来书签蓬勃发展,刺绣书签的制造在维多利亚时代女士中风靡一时。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叶英国考文垂开始有了机器制造的丝绸书签,而且色彩丰富,带有细节的绘图。但直到十九世纪末,书签才作为各行各业的广告媒介被发现,并且因其大规模生产的便宜而广受青睐,成了一种流行的工艺品。以后又有了塑料合成或半合成的书签。但直到二十世纪中叶,纸质书签的凸版印刷工艺才在很大程度上渐渐被胶印取代了。
其实,自制书签也一直是中外读书人的爱好,尤其是制作的过程充满了情趣。问过我周围的德国朋友,他们大都说有自制书签的经历,而且不少竟然与我相同——以树叶或花瓣为原料。有红的枫叶、蓝的勿忘我、黄的野菊、紫的罗兰……而干得透、压得平、不褪色的才是做得好的上品。我最得意的是一枚手心大小的枫叶书签,它红得很艳丽,丝毫未因时间久远而有些许褪色,而且它彻底地干透了,薄如蝉翼,叶子的纹路如锦缎上的绣线一般清晰,叶边儿的锯齿形也完好无损。我想起了那是一个秋日,我将花园里看上去好看的树叶和花朵统统地收罗起来,一边想着黛玉葬花的哀伤,一边将它们夹入各种书本里,然后一一放回了书架上。我为什么那样做,似乎没有什么缘由,也不是为了哪段有诗意的情怀,实实在在地不过只是一次心血来潮罢了。
大多的时候我以为书签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似乎已经是很不以为然的物品了,人们也很少对它珍视和尊重,真不如古人更懂它的妙用,更知其优雅了。不信你看看唐人杜甫写下的“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美句,再品品陆游“并舍晚风传药杵,小窗残日射书签”的诗词,我们是否会有自愧不如的窘态呢?那么宋人苏籀的“仙袂拥书签”,苏泂的“花气湿书签”,以及晁说之的“书签月色落南荣”,又会怎样地令我们深受感动?我想,那时古人的书签,一定制作得很精致,很有人情味,而且因为是手工,或许也更有个人色彩。如此说来,或许书签真的让读书更有仪式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