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江苏沿海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研究

2022-07-19 02:55杨晓峰顾雅楠
关键词:特色生态

杨晓峰,顾雅楠

(1.南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 南通 226001;2.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南通 226009)

江苏自然条件优越、城乡区域发展比较协调,园林城市、名城名镇和美丽乡村众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了“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的宏伟蓝图[1]。近年来,江苏省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对沿海地区坚持高起点系统性规划建设,深化陆海统筹、江海联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打造令人向往的生态风光带、人海和谐的蓝色经济带,让滨海城市、风情小镇、旅游胜地成为一颗颗明珠,串起我国东部沿海的最美海岸线。2020年11月,习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对江苏构建生态绿色廊道的做法表示充分肯定。省委书记吴政隆在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强调,要全力推进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陆海统筹发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着力塑造“缤纷百里”“生态百里”“蓝湾百里”滨海特色风貌,努力把沿海地区打造成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2]。

一、江苏沿海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的概况

江苏沿海地区包括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陆域面积3.5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54公里。拥有广袤发展空间和独特海洋风貌,区域内湿地、滩涂、水体、山岳等自然资源丰富,景观风貌独特。文化资源众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特色产业明显,城乡发展功能较强。自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发展动力持续增强、发展条件更加有利,通过注重“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区域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实力显著增强。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2021年,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达21 372.3亿元,同比增长8.5%,占全省比重为18.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高于全省增速0.2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 436亿元,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南通、连云港、盐城三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6 882元、32 295元和36 764元,增速分别为10%、9.5%和9.1%。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占比稳定在52%左右,海洋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沿海沿江港口货物吞吐量全国第一。海洋新能源产业全国领先,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1 183万千瓦,约占全国的45%。

(二)重大项目加速布局

坚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引领沿海高质量发展,共有70个沿海重大项目纳入《江苏省2021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其中已实施项目62个。南通30个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551.6亿元,中天绿色精品钢、金光高档生活用纸、桐昆聚酯一体化、华峰超纤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加速推进。盐城16个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50亿元,成功落户SKI 30 GWh三元锂电池、比亚迪动力电池、东山精密IC载板等一批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的重特大项目。连云港16个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544.7亿元,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加快崛起,卫星化学、中化国际等一批龙头项目相继投产。

(三)城乡建设统筹推进

深入开展沿海特色风貌研究,创新建立沿海地区特色风貌塑造体制机制,成立省沿海地区特色风貌委员会,研究建立供地方选择的总建筑师团队专家资源库。加大沿海地区特色风貌塑造项目支持力度,4个城市特色风貌塑造项目和1个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获资金支持。推动美丽宜居城市建设,沿海三市共新增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省级试点项目47个。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沿海三市共有22个乡村被命名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持续加大对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的保护力度,沿海三市共有12个村落被认定为省级传统村落。积极推动沿海地区小城镇多元特色发展,推进启东市吕四港镇等14个具有培育潜力的小城镇开展重点及特色镇发展示范项目建设,优选阜宁县益林镇等10个小城镇开展美丽宜居小城镇建设试点,完成便民型公园绿地24个。

(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2021年,投入沿海地区自然资源保护相关专项资金8亿元、沿海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4.5亿元及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专项资金4亿元。推进沿海地区建设全国“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3]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标杆区,编制第一批建设项目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实施差别化生态环境管控措施。沿海地区PM2.5平均浓度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7%;优良天数比率86.6%,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为87%,同比提高7.4个百分点,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为91.3%,无劣Ⅴ类水质。重点区域试点开展“美丽海湾”建设,南通、盐城两市申报国家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竞争性立项,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3亿元。“盐城东台条子泥”获评生态环境部“2021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南通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贯通115公里。

二、构建江苏沿海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存在的问题

2020年8月,江苏省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意见》,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作了全面部署,沿海美丽生态风光带建设全面展开,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推进沿海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建设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生态资源整体效应有待进一步强化

由于前些年围填海及涉海临港产业建设,生态岸线遭受侵占,生态功能逐步退化。毗邻生态景区多被城镇区域和产业园区分割,景区呈散点状分布,缺少绿廊纽带沟通,尚未形成连片建设、整体发展的联动格局。加之,景区景观类型相似、功能单一,缺乏亮点与特色,多为自然景观的游览,缺乏有互动参与的新型旅游产品,体验感不佳,难以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

(二)城镇建设特色化有待进一步增强

城镇同质化发展现象较为明显,缺乏区域整体的有机协调与分工,自身的优势资源和特色未得以充分挖掘,尚未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色小镇。加之,由于城镇化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随着工业化发展逐步配套,目前服务于产业发展的金融、保险、商务、中介、研发、设计等生产性及生活性服务业配套能力还不足,对沿海产业发展支撑和人口集聚的能力较弱。

(三)产业技术高新化有待进一步提升

沿海产业体量小、数量少、结构差等问题依然突出,龙头企业“少、小、弱”、产业链条“短、细、散”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产业链优势不突出,现有主导产业的产业链较短,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发电、储运等应用环节,而上游新能源装备制造环节薄弱。新材料产业下游延伸应用不足,装备制造产业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一些龙头企业产业链控制力和市场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其他企业产业链协同、上下游协作的关联度不够紧密,对本地产业带动力有限。产业集聚程度不高,高新技术应用产业规模偏小,高等级研发平台、基础研究领域平台缺乏,尚存在一定数量的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

三、江苏沿海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的建设路径

江苏打造沿海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是打造美丽江苏样板的有效路径。未来,江苏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重点围绕生态风光、文旅景观、特色城镇、美丽乡村、产业集聚和科技创新等领域,塑造沿海可观可感的最美岸线,建设美丽江苏最生动、最靓丽的标志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典范区。

(一)科学应用生态资源,构筑自然和谐的生态风光带

1.加强沿海生态保护与修复

一是要把保护与修复沿海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推进“湾(滩)长”制,认真实施“沿海一张图”。优化海岸线功能布局,推动海岸线分类管控,一体推进陆地、岸线和沿海域污染防治,推进漫滩、洲滩、岸线、河口滩涂等生物多样性恢复,扩大生态环境容量,提升生态功能,逐步实现还海于景、还海于民。综合开展岸线修复、生境保护修复、生态灾害防治、海堤生态化建设,加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强对盐城射阳河口以北侵蚀性岸线生态整治与修复,加强东台条子泥、吕四渔场、海州湾渔场等近岸海域生态保护修复。推进秦山岛、竹岛、连岛、羊山岛、兴隆沙、永隆沙等海岛江岛整治修复,提升自然岛屿的生态价值。

二是实施退耕、退渔、退养还湿工程,逐步修复退化湿地。以生态涵养和休闲观光为主导功能,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生态休闲湿地公园。健全盐城沿海珍禽和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通启东长江口北支河口湿地和连云港云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长效保护机制,提升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水平。在淮河入海口、废黄河口、埒子口等重要河口湿地开展生态修复,以湿地公园、保护小区等方式保护沿海典型自然滩涂湿地。

三是有序增加沿海生态绿化空间,通过生态廊道串联滨海绿化。精准提升区域造林绿化和森林质量。在堤防和滩涂地区营建生态林、观赏林和经济林带,全面推进森林抚育工作,提高林地生态维护功能,加大生物资源养护和景观提升力度,推动中心生态涵养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筑牢自然生态防护屏障,构筑水绿生态廊道。

2.严守生态空间管控

严格落实“三线一单”要求,确保沿海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生态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坚持节约集约发展,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用海规模,强化港口、岸线等沿海战略资源管控,为高质量发展腾出更多生态空间。加快岸线“三生”空间调优,生产、生活和生态岸线空间布局比例力争整体控制在2∶3∶5。严控生产岸线,扩大自然岸线和生活岸线,建设亲海廊道,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以海堤、道路、河流为生态廊道,以大面积滩涂湿地和农田为生态基质,构建生态空间形态。到“十四五”末,沿海生态保护红线区域面积不少于1 600万亩,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区域面积占全省管辖海域面积的比例超过25%。通过岸线自然化、绿植化、生态化,有序恢复大陆自然生态岸线,结合重点功能区提升生活岸线品质,提高临港生产岸线的资源利用效率,合理解决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

3.打造千里最美景观长廊

一是规划建设贯通沿海岸线的景观大道,实现公共节点、文化设施、景观街区串珠成链、畅通成网。充分发挥路网设施的串联作用,利用沿海堤路、旅游公路等现有道路,新建部分路段,科学规划沿海景观路线,合理布局垂海道路,连接景、产、镇、村,增强通达性和便利性。按照“百年大计、时代精品”的要求,依循堤顶路设计导则,统筹推进堤顶路设计,构筑“景观车道、骑行游道和慢行步道”三级交通网络。根据城镇、乡村、工矿企业不同类型区段特征进行功能定位,彰显自然风光、港城风貌和工业文明的多元魅力。依托南黄海风情、三水交汇和华东第一缕阳光等独特景观,重点打造沿海“面朝大海、千里花香”的文化景观大道,彰显特色文旅品牌效应。

二是系统保护沿海文化遗产。推进文化遗产分类保护,组织开展沿海文物、非遗文化和重要文旅资源调查。连云港和南通要依托“海丝申遗”城市联盟合力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实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打造一批非遗创意基地和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普查认定与活化利用。系统梳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人、红色历史文化遗存等资源,与沿海生态景观带相互交织、串联、穿插,形成面向大海的历史文化线路。

三是传承海洋文化基因。以沿海文物和文化遗产为生动载体,加强海洋文化研究,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组织创作一批体现张謇文化、红色文化、江海文化、山海文化、西游文化、盐垦文化等特色的海洋题材文艺精品,办好西游记文化节、丝路音乐节、国际江海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推进海洋博物馆及涉海文化馆、科技馆、展览馆等建设,建立一批海洋科普与教育示范基地。提升展陈和智慧导览服务水平,进一步放大南通博物苑、张謇故居、江海博物馆等文博场馆社会教育阵地作用。大力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办好张謇企业家学院。

(二)彰显整体规划效应,建设令人向往的特色城镇带

1.构建完善的区域城镇体系

结合连云港、盐城、南通的城市发展总体格局,推动沿海与市区、沿江和内陆联动发展,合理规划江海河风貌城镇布局。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现代化滨海新城、滨海风情小镇、滨海特色村落、滨海风貌景观,形成具有江苏特点、彰显滨海风貌的最美海岸线。强化“集约高效”“多规合一”等理念,构建城乡统筹、疏密有度、均衡发展的沿海城镇体系。建立“1+1+1+5+X”规划体系,即一部总体规划、一部空间布局规划、一个堤顶路设计导则、五个彩带专项规划(风光带、城镇带、乡村带、科创带和产业带)、若干个重要节点景观设计方案,统筹布局生态景观带建设。制定规划和设计方案应注重保护景观丰富性、生物多样性和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的一体化融合,特别是精华地区、重点段落,要想方设法邀请知名团队和专家参与,进一步提升设计层次。

表1 江苏沿海现代化滨海港城规划

2.建设独具黄海风情的特色城镇

立足三市资源禀赋,传承江海河文化传统,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可观可感、具有黄海风情的特色城镇。按照保持底色、擦亮本色、彰显特色的思路,加强城镇风貌塑造,对重点城镇、核心片区精心设计,坚持“一镇一策”“一村一策”,重点打造连云港市东海水晶小镇、连岛海滨风情小镇,盐城市荷兰花海风情小镇、大纵湖湖荡风情小镇,南通市吕四仙渔小镇、龙湾小镇等一批特色城镇和村落。同时,突出品质生活、共享惠民,深入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大力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完善村组道路、入户道路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乡村提升空间立体绿化水平,在沿海前沿区域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镇。逐步构建涵盖文体休闲、旅游服务、交通出行等全要素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统筹实施一批群众关注、需求迫切的民生配套项目,把沿海城镇打造成望得见大海、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宜业福地。

3.凸显海河平原的田园风情

一是挖掘一批滨海特色村落。优化调整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空间,建设一批代表性的新型滨海特色村落。贯彻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优化乡村山水、田园、村落等要素空间,强化自然肌理和传统建筑保护。传承创新以张謇等为代表推动形成的盐垦田宅肌理,展现“新鱼米之乡”的时代风貌,有效保护一批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培育创建连云港市黄窝村等、盐城市野塘村等、南通市余西村等一批特色田园乡村,加强乡村特色产品品牌建设,培育发展家庭工场、手工作坊,积极发展特色种养、特色食品和特色手工业等乡土产业,增强就业富民支撑。加快推动滨海特色渔村建设,传承弘扬海渔文化。

表2 江苏代表性滨海特色村落

二是打造富有江海河特色的田园风光。以“黄海韵、田园情”的总体风貌为导向,充分利用海洋、滩涂、田园的独特资源优势,打造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的特色田园风光。融合山水文化、佛教文化和康养文化,依托村庄自然肌理和乡村风貌,建设绿野芬芳、居憩闲适的诗意田园乡村;融合垦牧文化、渔家文化、海盐文化,植入田园主题,引进体现沿海特色的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合理开发滨海观鸟、海滩牧场等项目,规划建设体现大海渔情、农事体验等特色的农业体验园、农庄渔村、采摘果园、特色民宿等高品质乡村旅游点,在尽可能保留农田的基础上,适当置入休闲内容,打造景色优美、活动丰富的现代田园休闲区。同时,创新开发“沿海体验游”“乡村休闲游”“养生健康游”“专项特色游”等不同类型的特色旅游度假产品,不断提升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和对外影响力。

(三)提升科技创新能级,打造更高质量的蓝色经济带

1.加快沿海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导向,推动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突出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施“智能+”技术改造,加强智能技术装备的集成应用。促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新业态和新模式,增强传统产业发展新动能。实施品牌创建工程,提升传统产业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推动企业有序腾退转移,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各类开发园区转型发展,提升发展效益。进一步缩减化工产业,疏导船舶制造和海工设备制造等产业,淘汰落后建材、低端技术加工、机械加工等产业,实施退建还绿,或通过“退二进三”实现产业空间转移。调优区域产业布局,持续优化沿海岸线“三生”比例。鼓励沿江沿河企业向沿海梯次转移,实现做大做强。加大印染、化纤等行业落后生产工艺、设备、生产线的淘汰力度。加快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亩均税收低于市级相关标准、存在安全环保风险隐患的企业的退出步伐。

2.突出培育硬核产业

紧扣海工船舶、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5G通信技术及应用、大数据技术及应用等传统支柱产业以及需大力发展的重点新兴产业,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集聚带。以连云港徐圩经济开发区、盐城滨海港工业园区、南通通州湾新出海口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节能低碳绿色环保的钢铁新材料、新能源、石化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打造绿色高端临港产业基地,筑牢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表3 江苏沿海重点产业发展规划[7]

3.提升科技创新能级水平

一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瞄准优势特色产业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围绕滩涂资源综合保护利用和土壤改良、海洋勘探调查、海洋信息技术、海工装备制造、特钢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利用等重点领域,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问题和关键环节。改进科技创新组织机制,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8],大力度鼓励和支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形成一批国产化替代的引领性原创成果,加快推进高端技术应用转化和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二是建设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聚焦深水、绿色、安全等海洋高技术领域,推进一批重大涉海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国家级海洋研究机构合作,提升海洋科技基础创新能力,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先导技术。推动与江苏海洋大学合作联动发展,深化与高校院所和骨干企业的融合创新。鼓励江苏有条件的高校建设海洋技术学院,布局建设省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强化与上海、苏南等地区协同创新机制,鼓励建设“创新飞地”。主动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吸引海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力构建沿海创新创业新格局。

猜你喜欢
特色生态
特色种植促增收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特色小镇”看“浙”里